信心即清净心
我们往往悲叹:「我没有清净心啊,要怎样才能达到清净心?」
以凡夫来说,只有信心是清净的,其他都是没有清净可言的。一般都误解说「我这样打坐,坐得好清净哦!」其实那都是染污的、不清净的,他不认识什麽叫清净。信佛了,信受弥陀救度的心就是清净心,所以叫「信心清净」。
关於「信」,在佛门里有专门的定义,唯识学的定义是这样的:
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所谓「信」,并不是要抓住什麽。这里的「信」,其实跟世间讲的「信」不一样。世间讲的「信」是信用,要遵守诺言。佛门讲的「信」,内涵非常丰富,有特别的指向。
「於实德能,深忍乐欲」,「於」就是对於,「实」是真实的,「德」是具足功德的,「能」就是能够给我们利益的,能够救度我们的,能够让我们心生希望的,能够让我们有所期盼、可以达到的。这个真理、真实的功德,能让我们也可以契入,内心对这些深深地归命、信仰、顺从、认可、好乐。你如果觉得达不到,那麽你的好乐心就发不起来;如果对方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当然好乐心也发不起来。要追求真理;有的人追求的是染污法,那是烦恼。这里讲的「信」,就是这几方面,尤其指三宝的功德。
三宝所展现的,就是真实、真理;这种真实、真理,具足无上功德,这叫「德」。它能救度我们,施以我们大的利益,这叫「能」。而这种「能」,在我们心中能够生起希望。比如念佛往生,念佛往生是不是真实的?是真实的。它有没有救度我们的功德?有。能不能救度我们?能!我们能肯定。我们肯定之後,说:「我就是一信到底,绝不动摇!」这叫「深忍乐欲」,这种信心非常深固。
「忍」是忍可、决定,没有任何人可以破坏,这就是无生法忍,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境界,极乐净土就是无生界,这句名号也是无生界,那我们信仰这句名号,对这句名号的实、德、能,完全认可,「深忍乐欲」,这就是无生法忍,这就是现生不退转。
「乐」就是好乐、欢喜,由乐而生出这种清净的愿望。
「欲」就是一定要获得,一定要往生,一定要成佛。
所以,这些词都是形容对实、德、能的一种盼望。
「心净为性」,对三宝、对弥陀名号所具足的真理性、功德和救度的能力产生信心,这种信就能让我们的心清净,这叫「心净为性」。有这种作用和功能,使得我们的心趋向清净,这是「信」本身的作用。
「乐善为业」,在这种信心的状态下,就愿意去行持善法。有人说「信了弥陀救度会造罪」,这怎麽可能呢?「乐善为业,心净为性」,怎麽会喜欢染污呢?从定义上是讲不通的。
如果对弥陀的救度有所感悟,一定知道什麽是清净,而这种清净和我们心的本性是非常相应的。就好像一个人在麻将馆里,熏染得已经习惯了,但是把窗户一打开,他就马上觉得外面的空气很清新。如果没有打开窗户,他固然不知道,可是一打开,立刻就知道了。我们的心,既然呼吸到了极乐净土的新鲜空气,呼吸到了名号的清净功德,那当然知道什麽是不净的,马上就有一个对照,知道「信」为什麽清净,其他为什麽不清净。
这种清净,跟所谓的禅定、伏住妄念相比,那是不一样的。在体性上是不一样的,在阶位上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就知道什麽是尊贵,什麽是下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些没有信心的人,往往就会去追求那些东西,而那些对我们来说,没什麽可贵的。
《易行品》说: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龙树菩萨在这里说得就特别清楚:信心就是清净心。怎麽理解呢?有人说「我信佛了,可我还是妄想很多,感到不清净」,这里需要说清楚,如果说不清楚,或者我们不能正确理解,那就可能把「信愿」置之不顾,然後去追求一种功夫,可是又做不到,这就危险了,走错路了。所以,这个地方有必要把它辨析得清楚明白一些。
信心称为清净心,主要的原理就是因为我们所信的对象是清净的。所信的对象清净,决定了能信的信心也是清净的,这是根本的原理。如果所信是染污的,当然能信也是染污的。
「信」,本来是以所信作为它的本质内容。好像这个房间一样,里面是清新的空气,它当然就是清净的;里面是浊染的空气,它当然就是浊染的。因为信心是以所信的对象、内容,成为它本身的内容。你信什麽,信心所包含的就是什麽。我们信的对象——三宝是清净的,当然我们的信心就是清净的。
所谓「信心」,一方面是倚靠、倚仗、依赖,就是说「我倚赖对方,我就信他」;另一方面,它有个功能,就是把对方拿来为我所用,所以叫信任、信用,「我相信你,就用了你。你讲的话,你怎麽说,我怎麽依;你的思想,你的行为,我用了你,我自己是空的,我完全信你。那麽,你的就是我的,就把你的拿来给我」:信有这种神奇的作用。
我们信佛,无条件地信佛,心空空荡荡来信佛,等於是把佛拿到我们心中来。佛是清净的,拿过来我们就清净了;如果拿过来的是黑的、染污、堕落的,当然也就不清净了:根本原理在这里。
同时,「信心清净」也有体和相两方面。体就是它的本质、体性,这里讲「信心清净」,就是讲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它的性质是清净的。至於说「现在我还有妄想杂念」,这是一个「相」。「相」上未必有那麽清净,但是体性清净是最根本的。
这需要打个比喻。比如一团由灰尘构成的泥土,它的体性是染污的,里里外外都是灰尘。现在我们把它捏在一块儿,甚至把它压缩得很结实,这不就乾净了吗?也没有灰尘了。但是,它的体不净,虽然相上很净。你看,捏得很紧,也不灰尘遍布的,甚至可以做一个紫砂壶,不是很乾净吗?但它的体性是不净的。
再看黄金,黄金的体性本来是清净的,明亮、纯净、不染,可是黄金成了碎片、粉末,即使化为粉末,它仍然每一粒每一粒都是金灿灿的,都是很乾净的。
这个比喻说明什麽呢?就像我们这种人,有很多妄想杂念,妄想杂念是因为贪瞋痴三毒本性,现在通过禅定克服它、遮障它,用强力把它凝聚,让它不要浮动,那就好像把尘埃凝成团,做成紫砂壶一样。但是贪瞋痴三毒的体性没有改变,所以它仍然是染污的,它的体性是染污的;相上,「我最近妄念比较少一些,不那麽尘土飞扬」,相上你感觉有一分清净,但这不是真实的清净,这是「相」。
在体性方面,我们信阿弥陀佛,虽然相上是妄想纷飞,这个事,那个事,好像粉末一样,但都在信心当中,都沾染了阿弥陀佛信心的色彩,以这个信心在生活中处理一切,它本身就是清净的。
希望这样的譬喻,能够让大家理解到底什麽是清净。
前面也说到佛教唯识学对「信心」的定义:「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也稍微解释了一下。信心的功能、作用、趋向就是清净的,这是它的体性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细心检点的话,对於三宝,对於阿弥陀佛真实救度功德的信心,所谓「实、德、能」,我们能够蒙受弥陀的救度,所谓「信心欢喜」,这样的信心,我们说它是清净的。我列了五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信是不疑,不疑故清净。想想,如果心里怀疑,疑神疑鬼,这个心清净吗?疑心是一个典型的烦恼。在唯识学的名相当中,疑,不信,是一个大烦恼,根本烦恼,因为它是有遮障性的,是染污的,是隔碍的,是模糊的。怀疑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是明朗的吗?是很模糊的,「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吗?」心里是隔障的。怀疑一个人,你的心跟他能相通吗?你怀疑时,心里一定是七上八下的,这都很染污。夫妻之间也好,交朋友也好,就拿世间浅显的例子来比喻,疑心一起,马上是不舒服的,很负面,很染污。如果你非常有信心,彼此信任无碍,这样心里就透亮,就舒服。这是从浅显的事来看信的作用和体性。那何况我们信仰的三宝,如果跟三宝之间有隔障,挡住了,甚至怀疑、排拒,这当然就是染污。反过来讲,如果信顺无疑,这就是清净。
第二,信是透明,故清净。信怎麽透明呢?能信和所信之间没有隔障,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样。我们信阿弥陀佛,信佛所说。佛说有三世因果,我们就相信;佛说有极乐世界,我们就相信。这样,我们跟佛之间完全像透明的窗户一样,看过去是没有障碍的。佛说有三世因果,你说:「这个,还没证明;极乐世界,望远镜还没望着,到底有没有?」你的心跟佛之间肯定是挡住了。如果不完全肯定,那等於就是一块毛玻璃,看外面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但什麽东西看不清,这就是一般的状况,这就是染污。如果完全不相信,「这是你们自己编出来的神话!」那等於就是一面墙,全部挡住了。
所以,信,就是透明。「明信佛智」,「生净明」,信心就是透明,这就是清净。窗户的玻璃上有很多脏物挡住了,灰尘沾满了,这乾净吗?不乾净。擦得透明了,它就乾净了。我们的信心也是一样,如果疑惑的话,就不乾净,染污。
第三,透达,故清净。透明,是我们用眼睛看;透达,不光看出去无障碍,而且是凡心跟佛心之间直接透过、通达,达到佛心那里。我们凡心跟佛心怎麽能结合?你走去吗?写信?没办法达到。但是通过信心,凡夫的心就可以入佛的心。唯有信,是我们跟佛之间沟通的桥梁、频道。我们信阿弥陀佛,就跟他的心交融了,光波的振动频率是一样的,就在一个频道上了。
信,就是透达,凡心直契佛心。凡心就像浊水,我们的心虽然是浊染的,浊染的水进了清净的大海,会怎麽样?就变得清净了,被大海水荡净了。我们的心虽然是浊染的,可是通过信心,能透达到佛心,这样就变得清净。
第四点,用净摩尼珠的譬喻来说明。这个譬喻出自《往生论注》。一方面我们信佛,是凡心入佛心;同时,「信心为手」,是把佛心拿到我们心里来,也是佛心入凡心。我们信了佛,佛所有的一切,就成为我们所拥有的,「我信了你讲的话,你讲什麽就是什麽,你的意见就成为我的意见,那我就完全听你的。你错了,我也错了;你对了,我也对了」。我们信佛也一样,我们信了佛,佛心入了我们的心,他的语言、道路、所有功德,他的全部就是我们的,这就是「信心为手」,非常善巧,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去修行功德。
告诉你,你修行功德是白费、没用。等一下我会作个譬喻,让你知道,你修行简直没有用,丝毫没有用;不是可能有点用,是百分之百没有用。
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好像一颗净摩尼宝珠一样。净摩尼珠如果放在水中,无量生死罪浊之水自然就清净了。因为摩尼宝珠有这种功能,能够净化,放在水里什麽毒都能消掉,什麽染污都全部清净。现在发明了酵素,有人向湖里倒酵素,蓝藻都没有了。为什麽?它有这个作用。酵素都这样了,何况净摩尼宝珠?这颗宝珠往里一放,大海都清净了。我们的心虽然有无量罪垢,但是我们信了六字名号,自然地,心就清净。
第五点,信心让我们产生希望,有光明喜乐,生死无惧,故清净。这不是清净的自然体相表现吗?你有了信心,心里是光明的,心生希望。「哎呀!这次生死真了了,到极乐世界有分,能够成佛!」
为什麽你能相信?为什麽他不能相信?信了就信了,心里就非常光明,是一片光明景象,有欢喜,有喜乐,这样都是与清净相应的,生死没有恐惧。他不信,疑惑,担心,「哎呀,我到底怎麽办?我要轮回,我要堕落」,这些都让他的心是绝望、黑暗的,是忧愁、恐惧的,这都是染污的。反过来,信就如光破暗,如同光明破除黑暗一样,就有清净。
所以说净土就用两个词来形容:「清净」,「光明」。光明也就是清净,清净也就是光明。
总之,信心就是清净。刚才说过了,清净有体有相,以六字名号为我们的信,这是体性清净;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多念佛,就会少些妄念,这样在相上也能进一步清净。这是两层。如果比较的话,一般的用功,所谓遮伏妄念、深入禅定,这还不是真的清净,顶多叫「一分相似清净」。人的心一旦沉淀下来,跟佛性的一些内涵就比较相通,就能感受到一份寂静和安宁。但究竟来讲,凡夫这种禅定是通外道的,在达到无漏境界之前,都是贪瞋痴烦恼具足,这样的话,就不能称为真的清净。
可是六字名号不一样,「不断烦恼得涅盘分」。我们信佛念佛,虽然从表相来看是凡夫,东想西忙,吃喝拉撒,但是不一样,是清净人;清净就不受罪染,信心是清净的。因为无论如何深入禅定,无论如何克服妄念,如果没达到无漏,还是贪瞋痴三毒具足,再怎样都不出三界;既然不出三界,三界之内完全都是染污,都是黑暗,都是颠倒。三界是颠倒法、虚伪法、染污法,在这当中,从本体来讲,就没有真正的清净可言。
就刚才打的比喻,有「一分相似清净」,把尘埃暂时收在一起,用一种禅定力把它压缩,但是并没有把它断除。就像一缸水一样,慢慢沉淀,不断沉淀下来,好像水乾净了,但泥还在下面,一搅和马上就混了,必须把泥拿走。
圣道修行首先是要伏烦恼,然後断烦恼、灭烦恼。先要把烦恼的尘埃伏住,让它不涌现,然後再把它洗乾净,抛除掉,断灭,没有任何贪瞋痴,这个时候你才清净。
清净本身跟禅定几乎没什麽关系,禅定或许是圣道法门走向清净的一个手段、方法,但它本身不代表清净,它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本体不是清净的。在三界里你就是染污的,没办法。处在三界当中,就好像入了黄河之水,你跳进黄河,到处都是染污的,你是洗不清的。你左边右边、前面後面都是黄河水,都洗不清;水面不行就一个猛子紮下去,到哪里都不行;「这里不行,我到下游」,下游更黄,这都不行。
在三界当中,不管在哪一道,都是不清净的。「我使劲拱到天上」,还是不清净;「那紮下面」,也不清净;这辈子、下辈子,在上游、中游、下游,都是不清净的。
又好像入了伊兰林,伊兰林是佛经里经常说的,也叫臭树林。这种臭树的林子,大象走进去都要狂掉,人鼻子一闻马上就疯了,臭得不得了,浊气熏天。你到了这样一个臭的林子里,还想呼吸到新鲜空气吗?那是不可能的,怎麽闻都是臭气。我们在三界当中,不管怎麽样,都是没有真实的清净可言。
所以昙鸾大师就说有两种功德:一者不实功德,一者真实功德。真实功德就能出离三界,是诸佛菩萨所修。
凡夫的心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念佛!念佛就是清净心了。信愿、信心、信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清净心。就好像房间浊染了,要怎样才能清净?打开窗户,风一吹,房间里烟气不就没有了?如果现在空气不乾净,我们肺里都是浊气,那怎样才可以清净?到树林里呼吸新鲜空气,对不对?「哎呀,真透,真舒服!」如果不到外面,不借助外力,不让外面清新的空气进到胸腔里,它自己会乾净吗?不可能。房间里如果浊染了,你拿扇子使劲扇,不打开窗户,没用,仍然是浊染的。如果水流浊染了,怎麽能清净?要有源头的活水流进来,浊染的水就会自然乾净。
大家可能缺乏这样的经验,我小时候在农村玩水、玩泥,就有这个经验。牛,或者小孩子在水里搅,水浑得不得了,就像米汤一样。心想:「这水肯定没办法乾净了。」第二天早上去看,它乾净了,所有泥浆都沉淀下来,很细很细的那种,沉下去了。那是为什麽呢?因为昨天搅得很脏的时候,它底下有个泉眼,这个泉眼虽然很细,只是一股水,像烟一样,因为它是清净的,慢慢流出来,第二天早上来看,整个一潭水都乾净了,泥沙自然就沉淀下来了。有源头活水过来,这潭水自然会清净;如果没有这个泉眼,过好几天来看,还是浑水。
我们内心是染污的,一定要有外面清净的东西加进来,把它替换掉,它才可以乾净。凡夫在三界当中,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这一切都是染污的,靠自己在三界里面淘出个清净,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借助外面真正清净的本体进来把它替换掉,这就是所谓信心。让佛心入我心,让佛的名号功德进入我们心中。
佛怎麽能进来?佛怎麽到你家里来?就是信。佛本来就在你家门口敲门,他说:「我要进去,我要进去。」你一信就打开门了。如果你在里面把门关得很紧,他就进不来。所以信心就是打开门,你一信佛,佛就进来。就像光线本来就在窗户外面,不要把窗帘拉得紧紧的,把门关得紧紧的,只要一打开,光线自然就进来了。阿弥陀佛遍十方界,就在你门口,就在你心门上,你只要信心门一打开,佛就进来了,这样心就清净了。
关於这些,我们再引用两句祖师的话作为引证。第一句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所说的: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净摩尼珠」就是阿弥陀佛名号,「浊水」就是凡夫三毒染污的心,心水混浊。
「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这是摩尼宝珠的作用、功能。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罪业是浊染的,有罪,心就浊染。
「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把阿弥陀佛宝珠名号放在我们浊染的心中,怎麽「投之浊心」?就是信!信,投入进来。
「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这就是清净心。所以,清净心就是信心。信心宝贵不宝贵啊?信心清净不清净啊?信心清净!不要认错了爹娘,不要认错了宝物;把宝珠当作鱼眼睛扔掉,把鱼眼睛当作宝珠留下来。什麽遮伏妄想、深入禅定、克服妄念,那是鱼眼,不要鱼目混珠。真正的宝珠就是信心。
有的人念佛,不在信心上做文章,不在信愿方面下功夫,把信愿搁在一边,「怎麽伏住妄念……」,去修那些,这太可惜了!这叫鱼目混珠,以珠换目,拿一个宝珠换了一个鱼眼睛。换了之後还炫耀呢,「你看,这下我真有所得,非常宝贵。」拿一个鱼眼睛来炫耀,结果另一个人看到了:「哎呀,你得到鱼眼睛了!」把自己的宝珠也丢掉,向他学习,也去贪求这些——没有必要!大家要知道什麽是真正的宝物。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
「贪瞋烦恼」,就是无量生死罪浊之心。
「清净愿往生心」,就是中间的白道,白道就是六字名号。所以很显然,这个「清净愿往生心」,也就是信佛念佛愿往生心,以信念阿弥陀佛为本体,特别加了两个字——「清净」。贪瞋是罪浊、染污、不净的,而愿往生心是清净的。这里信心、愿心,本质是一样的,或者讲信,或者讲愿,都一样的,所以用了「清净」,龙树菩萨说「信心清净者」。
所以,大家不要错认,要知道什麽是真正的清净。
《易行品》讲记第37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