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危机与希望
文/释净宗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已经被国人全面接纳、消化、吸收,转化为滋养国民精神、造就民族魂魄的有益养分,在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无不深深打上佛教的印迹;由此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国人的民俗、生活、心理息息相关。中国也成为佛教第二祖国。
中国佛教如何在当代生存发展,不仅是佛教界,也是广大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於如何维护民族文化的根,增进国民幸福安乐,促进国家社会稳定祥和,乃至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和平相处、共同繁荣,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佛教现状及未来的分析探讨,规避危机,点燃希望,深知短虑不及,唯希抛砖引玉。
一、中国佛教之现状危机
中国佛教之现状,简言之即是「危机」。其具体危机的表相虽有多方面,本文拟从纵横两方面来看。
从历史的纵向面,佛教从最初传入译经开始,经过本土化的整合,至隋唐时期八宗并立,如日中天,光芒四射,传布至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广大地区,独执牛耳,领袖群伦;接下来盛极而衰,如满弓之箭,峰巅而堕,经宋、元、明、清一路衰颓,到今天早已是强弩之末,不论教义释出、人才培养、法门拓展,皆建树甚微。昔日的红火炽热早已凉却,只剩下一星火种未绝,深埋在历史的灰烬中。
从现实的横切面,现代交通、通信,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世界加速一体化,辽阔的太平洋成了家门口的窄沟,遥远的南美、西欧如同用魔法变焦镜骤然拉至眼前,於是一时间各色人种,各种语言、宗教、文化、信仰,伴随着各色货品,同聚一室,杂呈目前。面对新形势,中国佛教显然准备不足,一时错愕,不知如何应对;如同一夜之间,家里涌进许多陌生客人,原主人不仅不谙待客之道,连自己的身分地位认同都受到威胁,活动空间也骤感逼迫。这就是中国佛教面临的窘境。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基督教徒增长数千万。这无论如何都要激起中国佛教的反思:还能说中国人没有宗教需求吗?是中国人对佛没感情吗?是基督教义胜过佛教吗?何以二千年不敌三十年?
一句话,中国佛教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犹沉浸於二千年平静的封建农耕时代,被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骤然抛到纷繁的现代,只能骇异地看着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也怪异地看待佛教。佛教与现代社会,他们彼此陌生,互不认识,皆不知如何应对。有些人甚至把佛教当做摇钱树,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屡禁不绝。
中国佛教如果不从自身完成蜕变及奋起,实行时代化的转变,前景堪忧。
二、中国佛教的未来希望
只要火种不灭,便有点燃的希望。
中国佛教虽然面临重重危机,但依然二千年根底坚实,只要找准传承火种,必能再度发扬光大,光照人天。
契理契机,是佛教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契理,必须以涅盘成佛为目标;契机,必须为此时、此地、此人所需要,所堪行。也就是必须找到能使现代人在其现代生活的环境中也能成佛的法门,中国佛教才有希望。
从契理来说,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平等无二,但从契机来说,现代人生活匆忙,烦恼重,压力大,节奏快,净土法门更能契合现代人的根机,所谓「不断烦恼得涅盘分」,所以我们说中国佛教的未来希望在净土,「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便是佛教永不熄灭的火种。
兹分五点说明之:
1.历史的演进
二千年中国佛教演化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禅为特质,净为结归。」
隋唐诸宗成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在此之前多属移植、模仿、摸索的过程。虽说八宗,以时间久远、人数众多、影响普及来说,主要是禅净两家。禅则单接上机,一路高歌,尤以唐宋时代高人辈出,此後余声不绝,直到晚近,成为中国佛教主基调。净则普摄三根,而以中下根为主,因上根之人入净也必以下根自居,故极低调隐含,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人数最多、最为根深蒂固的宗派。毕竟上根之人少,而中下根人多。
禅净两家,或隐或显,或刚或柔,密切互动,总以禅为表,净为里,禅为开导,净为结归。从宋永明大师开启禅净合流,导禅归净;历经诸大祖师共同提倡,到近代印光大师专倡净土。可说中国佛教已经完成了第一棒「禅」向第二棒「净」的交接。诚如近代太虚大师所总结:「一句阿弥陀佛,已成为整个中国佛教的代表」。净土宗念佛法门受到整个中国佛教的共同认可,共同推崇,是全体中国佛教的共同归宿,拥有最广大的信众、最广泛的信仰基础,是全体中国佛教的最大公约数。
在这种形势下,净土法门必须担当起领跑中国佛教第二棒的重任。离开这样的历史及现实背景,去谈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显然不切实际。
2.时代的呼唤
放眼望去,现在可以说完全是一个他力的时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分工日益密集,交通、通信、互联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他人,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高度他力缘起的时代。从穿衣吃饭,到交通旅行,通讯购物……一切都在无形地提供证明。
处在这个时代的众生需要什麽样的佛法?佛说:外境是内心的投影,依报反映正报。当人们在有形的物质世界生活中如此依赖他力外缘时,他在无形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必然更加倚重於他力外缘。
净土宗念佛法门,以其仰仗佛力、简便、易行,口称佛名,人人皆会;佛愿保证,个个往生,最为契合时代众生的需要,尽显实际、实用、实效,能够使现代人在匆忙逼迫的现实生活中得到真实受用,生有所安、死无所惧,二世圆满、幸福安乐。
3.佛经的预言
佛在诸经中早已明示,佛入灭後佛教依次经过正法时代(五百年)、像法时代(一千年)、末法时代(一万年),而後进入法灭时代。《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现入末法一千余年,正是净土念佛大行其道之时。
4.事实的证明
世间人见到出家人,第一句想到的便是「阿弥陀佛」。到任何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南无阿弥陀佛」。各寺院早晚课一定诵《阿弥陀经》。僧俗亡世,一定念阿弥陀佛送往生。各大丛林,禅堂次第关闭;都市乡村,念佛堂鳞次栉比。诸宗证悟至今少有耳闻,念佛往生常常现於眼前。中国佛教如果不是还有念佛往生的不灭火种给人希望,恐怕早已被扫入历史的故迹。
5.希望的萌芽
纵观历史,净土念佛法门在中国虽极为发达,但还没有完全展现它本有的活力,这主要受制於理论及实修两方面的因素。亦即在理论上,净土宗虽然在隋唐时期,由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创立了完整的理论,但实际上并没有传承下来,大约经唐末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便失传於中国;中国历代的净土修学理论皆傍倚天台宗或华严宗。而在实修上,又多受禅宗自力的影响,不能完全张显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救度特色。
刚好百年前,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着作从日本回归祖国,为净土宗新时代的开启预备了理论基石。目前佛教界、学术界研习、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蔚然成风,净土宗的兴起初现曙光。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略说有四项特胜:一是有自己独立、严整的判教理论,不必假藉他宗。二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行法上不再受圣道诸宗自力观念的影响。三是宣称「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利益更为广大圆满,直入报土成佛,而又通贯现世。四是净土门内「要门」「弘愿」的分判,极为善巧地以「定散二善回向求生」之要门,统摄诸宗万行归於净土,由此形成净土宗完整严密而又开合自如的理论系统,善能安立净土法门各个时代的思想观点,使一千多年的净土法门发展归於整然有序,形成合力教化众生,结束理论纷争的局面,有助於净土法门的团结。
本文无从展开教理之深究,但以弘愿寺僧团多年修学弘法之实践,我们深信:隋唐时代善导大师所开启的中国净土宗,能为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普适众机,开辟崭新的未来。
为促成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笔者以为尚有几项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为实践之先导。以佛说净土三经、相承祖师论释为骨干,旁及佛教通途法门,统摄世间善法,构建净土宗真俗二谛教义体系,并注重其在现实社会之应用。
2.念佛堂合法化
中国佛教历来就有结社念佛的传统。念佛人深信因果,觉悟无常,谦卑处下,蒙佛慈光,生命有依有靠,内心平和平安,是社会正因数、正能量。一座念佛堂便是一所社区心灵绿地公园,对於老年安养,国民幸福,减少社会压力,舒解负面情绪,提升净化人心,稳定和谐社会,化解矛盾冲突,皆有潜移密化的作用。在当今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让各地念佛堂所登记合法化,以法律保障其传递社会正能量,很有必要。
3.加强组织建设
目前的佛教组织,各级佛教协会附属政府行政区划设立,有些地方官僚作风浓厚,与信众脱节,甚至成为名利场。是否可以开放登记信众自主成立的佛教组织,如佛学青年会、净土宗学会等,以形成竞争机制,带动教风建设,并切实起到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信教群众纽带的作用。
4.注重讲经人才的培养
大兴讲学之风,注重人才的实战性、实用性,真正打造信仰端正、佛法专精、信众欢迎、国家需要的佛教人才队伍。如东林寺净土人才培训班,及弘愿寺正在推行的「弘愿寺净土宗讲师考核办法」,这种以某一道场为主体自觉举办的佛教人才培养的举措,算是有益的探索。
5.加快宗教立法
目前有关宗教法规过於单薄,不成体系。有些地方宗教事务管理随机性、随意性、随便性较大。有些人抱左的思想,对宗教缺少包容,处处提防、设限,人为制造增加紧张。也有的地方失之过宽,以政府行为从事宗教相关事业,侵害宗教界合法权益。从世界范围来看,伊斯兰教与基督宗教的冲突,引发诸多不安,日益开放、信仰多元的中国要如何规避可能的矛盾冲突?这些都需要更为明晰的法律规范。
最後,限於笔者的见识浅薄,视野狭窄,文中唐突冒昧乃至武断错谬之处,定所难免,但抛赤心,不计遗笑,敬希一切关心中国佛教的有德高士、大心菩萨珍赐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