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虚假 弥陀真实
一、凡夫虚假
凡夫一向无有真实,「贪瞋邪伪,恶性难侵」,「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心性就是心的本质。从心的本质来讲,凡夫从来没有真实心。我们的佛性、本性是真实的,可是佛性没有开显,起作用的都是凡夫这一颗心,这样不都是虚假的吗?所以「凡夫一向无有真实」。
前面讲的是「多虚少实」,从心相来讲,还是有真实的;从心性来讲,一向没有真实。为什麽?因为我们没有离开贪心、瞋恨心,「贪瞋邪伪,恶性难侵」,「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这都是善导大师的原话。《观经疏》中说: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蠍。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贪」就是贪爱、贪染。「邪」就是邪见,不正确的见解。「伪」就是虚假。这是因为凡夫有贪瞋痴,也就是所谓的三毒,所以是虚伪的。这个虚伪不是说他故意骗人,而是因为凡夫的本性如此,虚伪不实,如梦幻泡影,虚而不实,伪而不真,它就是这样的存在,并没有另外存心欺骗。
永不变的就是真实。世间什麽东西永不变呢?都是无常,不都是虚的吗?我们说这个世界虚假,这不是说世界不存在,也不是说世界怎麽样骗我们,而是说它没有永恒性、固定性。凡夫的心都是无常的,凡夫的性都是有贪瞋的。
「恶性难侵」,「恶性」就是指「贪瞋邪伪」,恶性难以侵动,不容易改变,所谓本性难移。「虽起三业」,身口意三业都在修行,但是在本性方面不曾侵动;如果要侵动它,一定要开悟,破人我见,破了我执就打碎贪瞋痴了,这很不容易。
所以称之为「杂毒之善」。「杂毒之善」是杂了贪瞋痴三毒的善,虽然是善,但杂有毒,就不是纯善。比如一杯牛奶,它有营养,可以喝,但里面放有砒霜,那能喝吗?喝了就中毒了。虽是善法,但善法里面杂有贪瞋痴三毒,就不是纯善,它会让我们去六道轮回。这不是说善不好,而是说杂了毒不好。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到不杂毒之善?我们是做不到的。
这句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纯净之善,不仅不杂毒,而且它有杀毒的功能,把名号放到我们心里,贪瞋痴三毒、身体里的病菌都能灭除。念佛能灭罪,五种增上缘中就有灭罪增上缘。灭罪是什麽意思?就是消毒。人有三毒,只要念佛,心地自然慢慢会变得纯善,会柔软,会比较安和,不会那麽刚强,这不就是消毒了吗?所以名号才是除毒的妙丹。我们其他所修行的是「杂毒之善」,也叫「虚假之行」。
要知道这是从本性来讲的,不是说这个人故意骗人。善导大师举例子说,有人修行「急走急作,如炙头燃」,他这样还是故意骗人吗?不是的,是很用功的。但这样所修行的「不名真实之业」,因为性不真,所以业不是真实之业。不是真实之业,要靠这个到极乐净土去当然不可能了。
这一点是说凡夫虚假。就「凡夫虚假」,说了三点:第一,总的说明,一向都是虚假;第二,说明贪瞋的内毒是虚假的;第三,有内毒就会有三业的外毒,三业的外毒也有虚假。
二、弥陀真实
是虚假,那怎麽办?弥陀是真实。
然阿弥陀佛绝对清净,绝对真实;乃至因中行菩萨行时,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无不真实。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然阿弥陀佛绝对清净,绝对真实」,加了「绝对」二字,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绝诸对待,这种清净不被一切贪瞋烦恼所染污。凡夫有相对清净,但没有绝对清净。有时心里感到比较清净,别人来说句话,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心里面就搅和、翻腾了,就不清净了;或者今天清净,明天不清净,一时清净,一时又不清净,这不都是相对的吗?绝对清净是指果地的清净,是不会这样的。
这种果上的清净是来自於因中的清净。「乃至因中行菩萨行时,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无不真实」,这是因中清净。
前面这一句是说阿弥陀佛自利的真实。
「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阿弥陀佛自利真实,利他也是真实的。「施为」就是施设,为了众生而成佛。「趣求」,所求的目标是来救度众生。「施为趣求」是讲,阿弥陀佛在利益众生方面也是真实的。
阿弥陀佛的真实讲了两种:前一句讲自利真实,从果上和因上说明;後一句讲利他的真实。
摘自《净土宗概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