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之特色〉导读
总导读
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辨识事物,必须把握其特色,不然就会张冠李戴,产生错误;修学净土,也必须掌握净土宗的特色,不然就会圣净不分,失去往生。
净土宗有无特色?很显然,若无特色,则净土一宗不能成立。
净土宗有何特色?当代净土宗眼 慧净法师,根据净土三经及相承祖释,提炼为四句话、十六个字,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准确、简练、系统、明了,独显弥陀救度,超胜余佛净土,不共圣道诸宗,至简易、至高深、至稳当、至快捷,万机不漏,一生速成;可谓握一宗咽喉,通法门幽关,除行人恐惧,畅往生达道。
前二句为根本纲宗,後二句明今生胜益;又前一句为因行,後三句为果益。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二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机、教、行、益」,即:造罪凡夫,以弥陀本愿不虚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於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本愿称名: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独有弥陀一佛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凡夫入报: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决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今净土一宗,凡夫称名,仗阿弥陀佛愿力,得生极乐最妙报土,证同弥陀,故此「凡夫入报」即为圣道诸宗所无、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
平生业成: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後业成解脱,不受後有。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然不免圣道自力的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的因素。今说「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即是在平时一生之任何时候,皆是往生业成之时。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佛边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即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唯有临终才信受弥陀愿力者,方是「临终业成」,亦即临终一念往生业成。可知平生业成从机边含「临终一念业成」与「平生念念业成」两种状况,而从法边则是「弥陀愿力业成」。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现生不退:於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一大阿僧祗劫方可达致,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今净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於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如上,开为四句,合为一句「本愿称名」。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平生业成」;因为「本愿称名」,所以「现生不退」。
如此重要而鲜明之特色,虽然本含於佛经祖释之中,因未经明眼善知识提纯精炼,古今行人多忽略而过,如盲然不知。今慧净法师将之系统归纳整理,鲜明提出,一一出示经文祖释为证,普令见闻之人耳目开明,可谓於净土宗教理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而对无量往生行人有着莫大的助益,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本愿称名」导读
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本愿称名」?
先出《大经》本愿文,标明本愿所誓往生行法,唯是「乃至十念」。
继出善导大师本愿释之文(2至4),明弥陀本愿所誓「乃至十念」即是「称名下至十声」,弥陀「本愿」,唯在「称名」,甚为显然。
未知「本愿称名」唯是人师之释,还是也有同类经证?继出《大经》本愿偈,明第十八愿即是「本愿」;继出《观》、《小》二经文(6至8),明第十八愿所说念佛即是「称名」、「持名」。
未知「本愿称名」唯是善导一师所释,还是敬有师承?继出龙树、天亲、善导、法照、法然之文(9至15),明本宗之一脉相承。
◆ 「凡夫入报」导读
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凡夫入报」?
一、先直出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以为明证,亦是标宗。
二、继出诸经之文,明所入报土之妙境界相。分四:
(1)2至16,明往生彼土,位证极果,所谓: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证大涅盘、证同弥陀。
(2)17至21,明彼土依正,超逾十方,无伦无比。
(3)22至25,明彼国众生差而无差,平等一相,德同如来。
(4)26,直明彼土为「清净报土」。其中13、24二文兼明能入凡夫:「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蜎飞蠕动之类」;此等「皆生我刹,不久悉成佛,一切皆得真金色身」,「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凡夫入报,悉皆成佛,意最明显。
继出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法照、蕅益、印光之文(27至73),明极乐报土之胜德: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无为无漏、超诸佛刹、平等一相、超证常伦、十地自然、光寿同佛、称名即入,劝令欣乐求往。其中昙鸾十三文、善导二十文,最丰。又道绰、善导直明「报佛报土」,乃为建立宗门故,意义非同寻常,由此之义,净土一宗确然建立。
最後以法然「凡夫入报」之文为总结,明此「凡夫入报」於净土宗建立之意义。可知,善导、法然二大师於净土宗门之建立最为完备;也可知今辑《净土宗之特色》,用心全同祖师,为显弥陀愿力,畅往生达道。
「凡夫入报,五乘齐同」,彻底扫除了自力修行的残余阴影,彻底显明了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彻底泯灭了一切众生身分上的不平等,而究竟显示出平等一如的真理实相。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不仅是净土宗的豪壮宣言,实是一切佛法的妙高峰顶,一切诸佛的彻底慈悲,一切诸佛的终极宣示,罪劣凡夫的绝对安慰。末代愚夫,罪障深重,虽闻「本来是佛」,怎奈「现是凡夫」,佛道虽修而不得,轮回欲出而偏入,徒奈何哉!今闻「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则一切下劣众生的本有佛性,如柴遇火,骤然燃放光明;也如原子核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无穷的威力。
问:经文、祖释两相比较,经文为重,祖释次之,祖释服从於经文。今先出祖释,再引经文,似乎次序相倒?
答:这是因为「凡夫入报」经中虽有义理,而无明文;加之圣道诸宗师各以自宗观念解释净土:见经中描述极乐境相高超,虽然承认是报土,但认为同诸佛报土,必须是大菩萨才能往生;见凡夫往生之经文,或者虽承认凡夫得生,但只能是最底的「凡圣同居土」,或者认为是「别时意」,今生并不能往生,而要多生累积之後才能往生。总之,圣道诸宗师都看不到「凡夫往生报土」这一面,这是因为诸宗师囿於圣道自力修行的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埋没了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使得一切凡圣善恶皆得往生的通畅达道,堵塞而成只有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羊肠小径。唯有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鲜明地指出: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罪障凡夫,但称佛名,乘阿弥陀佛大悲本愿力为增上强缘,皆得往生。由此释义,反观经文,群疑尽扫,众暗皆消,弥陀本愿宗旨彻底显明,凡夫往生之道彻底畅通。
问:既然如此,善导之前昙鸾之释,应不足引以为据。
答:昙鸾大师依天亲菩萨《往生论》,极乐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亦即是报土,而「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凡夫入报」之义毫无余遮,极为明显,只是当时并无极乐报化判属之争,所以也就不立「凡夫入报」的名目,但实义与善导大师毫无二致。今由善导大师宗义成故,引据昙鸾大师之释,更见祖祖同心;乃至法照、蕅益、印光皆然。所谓一灯明照万色,万色还显一灯。
◆ 「平生业成」导读
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平生业成」?
一、先出经文。按《大》、《观》、《小》,正、傍先後。
(1)1,「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不待临终,故知平生业成。
(2)2,「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在平时,佛光摄取不舍故,往生业成。
(3)3,念佛之人,此世今生被赞为「芬陀利华」,「二圣为其胜友」,定指将来「当做道场,生诸佛家」,也是因其平生业成,决定得生极乐,决定成佛故;若平生往生之业尚不成,生死流转尚不免,何能承担如此盛赞。
(4)4、5,因平生业成故,临终佛迎。所谓因成果现,若平生往生业因不成,则临终无佛来迎。又经文临终只说来迎,不说植因,可知平生业因已成。
二、继出祖释。按时代先後。总二十六文中,善导大师占二十文。
(1)6,经文具言「乃至十念」,善导大师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即是双含平生、临终。故知释文虽举「十念」,实指「念佛」,而不限时、不限数,十念业成即是念佛业成,平生念佛即平生业成,临终念佛即临终业成,何时念佛即何时业成,然平生为常规,临终乃特例,故说「平生业成」。又所谓「业事成办」,非成办在能念之众生,乃是成办在所念之佛名,如言:「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又言:「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2)7,由因果相续道理,明「平生业成」。「秽土假名人」,此界念佛人;「净土假名人」,彼土之圣众;「不得决定一」,秽净遥隔,凡圣迥别故;「不得决定异」,果由因牵,圣因先成故。由此土念佛圣因成就,得往生彼土报得圣果,故知平生业成。
(3)8、9,此界凡夫念佛人,与彼土菩萨圣众称为「兄弟」,以凡夫身,入圣众数,亦因念佛平生业成,决定往生,决定成圣故。
(4)10至14,由本愿不虚,明平生业成。往生在乘佛愿力,佛愿力成故,往生之业由佛力自然成就。众生平生信愿称名,平生即乘佛愿,平生往生业成。
(5)15、16,由名号功能,明平生业成。称念名号,蒙彼佛光明摄取不舍。名号具足佛愿佛行,赐於信顺称名之人。故平生业成,不待临终。
(6)17至26,由称名必生,明平生业成。若非平生业成,则不得称为「正定之业」,失却「我能护汝」之功,不可说为「必得往生」、「定得往生」、「皆得往生」、「尽得往生」、「易得往生」、「莫不皆往」、「立即得生」、「十即十生」等;唯有平生业成,才可说必生、皆生、易生。
(7)27,「今生既蒙此益」者,往生之业已成故;「舍命即入佛家」者,业成自然往生故。
(8)28至30,一念厌欣,往生业成,身虽在娑婆,心已送极乐,故得娑婆永隔,极乐常居。
(9)31,明平生业成、临终来迎、命终正念。
◆ 「现生不退」导读
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现生不退」?
一、先出经文。
1至3,「愿生」、「当生」、「欲生」,皆指未生净土之前,身在娑婆之处,皆得不退,故知「现生不退」,不待极乐。
二、继出祖释。
(1)4,《易行品》是在说明今生得不退转地,有难易二道,而以阿弥陀佛本愿称名为易行道,故知为「现生不退」。
(2)5、6,《往生论注》宗承《易行品》,所说「正定」、「不退」自然同是「现生不退」。
(3)7,「不断烦恼」指此生现是凡夫,「得涅盘分」指虽未成佛,但决定成佛,即是不退转位;故知为「现生不退」。
(4)8,释经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此世念佛,蒙佛光摄取不舍故,住於不退。
(5)9,太子现居必定为王之位,念佛现居必定成佛之位,即是「现生不退」。
(6)10,总结。举第十八愿明「本愿称名」,又是「平生业成」,必得往生故;第十一愿明「现生不退」,入正定聚故;第二十二愿明「报土速证」,超证常伦故。故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