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善导,德化众生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
——慧净上人侧记
人生未有穷止,
净土是究竟归处。
在这瞬息即逝的人世,
能值遇善知识的提携,
今生必生净土,
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都市僻野,不论有智无智、出家在家,善恶男女之辈,年来蒙上人劝化,称佛名心喜往生,捉念珠难忘师恩;交相探问,四处打听,想对上人了解的更多,以申感恩渴仰之情。然因上人一味绝意名利,深敛内德,如高山之雪莲,远离俗尘;似崖顶之灵芝,人迹罕至。故知者甚少,识者更稀。
净宗愚钝,数年来,忝蒙上人不弃,时加慈育恩化,并曾有缘二个多月随侍上人,日夜不离左右,所见所闻,受教良多。上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人格光辉,令我惭愧,令我奋进,给我力量,给我安慰。每当我有过犯之时,上人就像我心中的一面明镜,及时反照出来,警戒着我,提醒着我;每当我懈怠放逸时,上人又如面前巍巍高山,招引提升着我的心灵向着更高的地方迈进。人生未有穷止,净土是究竟归处。在这瞬息即逝的人世,能值遇善知识的提携今生必归净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兹不揣浅陋,愿将所知上人之点滴,记之普供有缘。手笔拙嫩,犹如幼童,模写走样,势所难免。但求不失童趣,记我心中上人之形象而已,又何能显上人高德於万一哉!
一、 总赞厚德
简单朴素 古风独存 平淡无奇 独露天真
纯净安和 谦下柔顺 淡泊名利 与世无争
悠然自得 内敛宁静 了无俗套 绝世超群
别具慧眼 独挑本愿 念佛不辍 至专至勤
悲心广大 普应时机 众生之幸 佛法之幸
二、 威仪具足
立必正直 坐必端严 行步徐缓 毫无声息
威仪自然 不落痕迹 毫无造作 人不注意
三、 念佛不辍
弥陀本愿 一向专称 言弘此教 身体力行
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 除食语睡 佛声不停
音声轻柔 不急不缓 神情怡悦 不掉不沉
讲经吃饭 回答提问 极短间歇 也必动唇
所有时间 已无水份 专致勤笃 感人至深
四、 口无杂言
《大经》言:「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上人诫谕弟子:「凡与人言,不谈世事;虽讲佛法,要归净土。」
虽然学佛念佛,一般人仍是世俗心很浓重,彼此见面,即使无话也要找话来说,不然便觉得无趣。上人则相反,绝不会说一句无意义语。对方有问,上人方答,答语也非常简略;对方无问,上人即旁若无人地专致念佛,绝不会你来我往地没完没了。
上人这种作风,可以说太出世俗常规了,所以初与上人接触的人往往觉得很尴尬,不知如何应对下语,直楞楞地冷场在那里,而上人也就一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念下去。给上人打电话也这样,有时双方拿着话筒好长时间沈默无语。不过上人是因为没有闲话而默默念佛,而我们可能是不说点闲话便不会说话而沈默。
一次,一位非常景慕上人的莲友,特别赶到上人的住处拜见上人。正值用餐之时,上人亲自做了一碗面条招待。吃完,上人便端一把椅子坐在对面,一边念佛,一边慈悲地等他说话。但这位莲友面对崇仰的上人,一时紧张、激动,竟不知说什麽。
上人还是一边念佛,一边慈悲地等待。不知过了多久,终於这位莲友站起来,顶礼说道:「师父!我告辞了。」上人即说:「噢,那好!」便念佛相送。
上人实在不会应酬,不会说闲话。世俗之人或许认为上人是过於愚拙了吧,然古语言:「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五、 语业德化
《大经》言:「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上人不说世俗闲语、戏笑语、责备语、指使命令语、高声语、令人起恼语。凡有言说,皆音声轻柔,谦敬诚恳,和蔼庄重。
一块燃透的炭火,不再冒一丝烟。它静静地泛出微微透明的光辉,让人喜看,一点也不觉得刺目耀眼;它持续地散发着热能,让人喜近,一点也不觉得炙烤难耐。弥陀佛心慈悲之火燃透了上人的心,上人话语只有佛心的慈悲,没有世俗的烟气。
家妹从未听过上人的声音,但一次接到一个电话,立即十分惊喜对我说:「快!快!是慧净法师!」我一听,果然是上人。事後我问:「你怎麽知道是师父呢?」她说:「我一听就知道是慧净法师。声音就是不一样!我形容不出来。慢慢的,很稳、很沉、让听的人一种特别安心,长者的声音。温柔?温和?温暖?怎麽说都不合适。一听就知道很有德行的声音。旁人哪里还有这样的声音!」事过半年,她说想到还特别激动,特别舒服。
一次,在一个旅游风景胜地,我们跟着上人在前面往山上走,後面有一队游客;远远地便听到他们当中有年轻人喊:「和尚!和尚!」并好奇不恭地议论。听着厌烦,我想加快脚步甩开他们,但上人仍是不紧不慢地走着。後面这群人嘻闹着越来越近了,我正想:这些年轻人太狂妄无礼了,得好好调教调教他们。只见上人停下,转身向他们念「阿弥陀佛」以为招呼;这群人立即安静下来,其中有年长者提议请上人为他们讲讲法。上人在一块大山石上坐下,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拐杖、旅游帽等,围着上人团团坐下,个个神情专注,虔诚肃穆,法喜充满的样子,真是非常感人。约莫十几分钟,再起身向前走时,这群人跟在後面乖巧得像听话的小学生一样,静悄悄的。後来在别的景点又相遇,那几位年轻人竟向我们合掌弯腰!」
古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人的语言德化就是如此。这绝非口才技巧所能为,说实在的,上人丝毫谈不上有口才,甚至有点怯怯讷讷的样子;但简单的话语,却有一种极大的感染力。刚者使柔,怯者令勇;狂野得驯服,热恼变清凉。这大概就是所谓「大辩若讷」吧!
六、 没有寺院
《庄严经》言:「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上人谦恭退让,性喜独居,其父终时特别留下一笔钱给上人建寺安住。
上人想:「弥陀愿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与其建寺唯我一人安身,不如弘法普令众生安心。」便将这笔钱全部舍出,印赠本愿法宝。
至今上人住在亲友临时借让之地,小小几间,但取够用。如遇急需,即搬出他住;上人已经搬过几次「家」了。或有弟子、莲友要送上人更大的房子,上人不许。
上人印施经书,从不主动向外化募,皆是自然成事。倘有余钱,他人急需,立即舍出。
七、 知足惜福
《大经》言:「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
上人说:「若占有我们自身需要之外的物品,便是占有了众生之物。」
又说:「衣食之外,皆多余之物。但能不饥不寒,便应知止知足。」
一件用过的毛背心,不远万里从台湾带来送给我,因为上人说他用不着。
上人邮寄包裹,用的是人家寄给他用过的包装纸,反过来再用,工工整整包好。
八、布施椅子
《大经》言:「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又言:「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一次,在饭店用自助早餐,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刚好服务生收拾了一张餐桌,我便用包占了一个位子,并招呼同行人也这麽做。
上人轻声和蔼地说:「不必了!」
接下来又说:「阿弥陀佛把无上功德名号毫无条件地布施给了我们,而我们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给人家。」
这平白简单的话语,当时竟像一道电流穿遍我的全身。我默默地将包从座位上拿起,而将这句话在心中深深地记下。遇境逢缘,它便经常冒出来,像一面明亮的法镜,既照显出我的丑陋,令我惭耻,令我自新;又影现出弥陀的慈悲,令我心喜,令我安慰。
我是什麽样一个人呢?是得到弥陀无尽的大施,而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给别人的人!难道不是这样吗?真是可耻可贱之极!
弥陀是怎样的一尊佛呢?是无论如何也要救度像我这样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的人,说:「称念我名吧!来生我国吧!我要救你!」
有修养的人会说:「不要占位子,因为我们是出家人。」这固然也不错,但上人不会这样说,因为这是人前的修养,是矜持的体面。这样说还只是世俗语,而非佛法语。上人不说世俗语,唯说佛法语;凡有所说,必源於法,必合於道,才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九、 宽厚慈悲
我们常常听到人说,有时自己也说:「某某人慈悲」。但慈悲是什麽?慈悲的人是什麽样子?我们内心真有慈悲吗?我们真正尝过慈悲吗?
在人类所有美好的德行中,「慈悲」可以说是最高的德行。只有极少数具有极高道德的人,才拥有「慈悲」这种品德;一旦拥有慈悲,便永远不会失去,而会日益增长。我们不能说:昨日慈悲,今日不慈悲;也不会有对某种人才有,对另外的人即没有的「慈悲」。
当我们赞说「某某人慈悲」时,只是因为对方满足了我们的私欲;如果下一次私欲得不到满足,心中便会瞋恨地说「某某人一点也不慈悲」。但真正的慈悲却是无私的;施者固然无私,受者也必须无私,才能领尝慈悲之味。如同洁净的食物,必须用洁净的双手来捧取;若双手污秽,必然使食物受染。
慈悲具有无限的理解与宽谅,然而丝毫不是纵容;慈悲具有最深刻的催人自新、催人奋起的力量,却丝毫不让人觉得苛求的约束。
当一个人具备慈悲的美德时,他不需要语言,不需要动作,不需要借助於任何外物,哪怕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心中的慈悲也会像烛光一样自然流泻,弥漫於整个空间,像空气一样,充塞每个角落。用心呼吸一口慈悲的空气,我们的心会立时苏醒,变得柔软而鲜活。
慈悲,能使怯弱者勇敢,使刚强者驯服,使死者复生。
慈悲,实在难以用具体的事例来指呈,因为那都太局限了。只能说一个慈悲者的慈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任何人在上人的身边,都会感受到上人的慈悲,都会变得非常乖巧。跟随在上人身边,就像经中所载那只惊恐的鸽子投入佛陀的影护;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如此。
一次,某人寄来他的文章,要我回覆;其中对净土法门误解甚多。我即根据经教,将其错处一一指出。事後寄上人过目,上人说:「法义大致无差,只是有几句话好像是在骂人。」我说:「其人知见狭劣,我慢山高,出语立论,多背经旨;又曾多次着文无中生有中伤法门,指名道姓批评上人,无知之人皆受其骗。论其行径,直是挑破佛法眼,吹灭出世灯;实在可恨!我这样还是太客气他了呢。」
上人说:「这是一个人的个性使然。一个认真的人,绝不会对自己不知道的事不经一番实际了解,便随意批评。但不管人家怎样对我们,我们都不可这样对人家。」
轻声细语的一句话,如劲风一般一下吹散了我心中瞋意的乌云,我只觉得浑身上下透心的清凉。
上人教谕说:「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上人说:「弥陀本愿是末法众生的最後希望。没有弥陀本愿,一切修行人走到最後都必然是绝望的。」语意之慈悲恳切,永久地在我心中轰鸣。
十、 单纯质朴
「直心是道场」,所谓「直心」即是单纯正直、质朴无伪的心。单纯的心可堪入道,复杂的心足以障道。真理本身是单纯的,复杂的心看不见它。单纯是一种智慧,能从纷繁杂乱的外相中,直透事物的本质。单纯乃合於道,单纯是人生之美。净土宗「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正是单纯之道吗!
上人天性单纯,一种犹如幼童未被世染的单纯,一种淳古而不知现代的单纯。任何「成熟」、「老练」、「智慧」、「圆融」,面对这种透明的单纯,都会立即原形毕露而现出其庸俗、虚伪的本质,连自己都觉得羞愧而厌嫌。如同面对清净明澈的湖水,立即照见化妆肮脏的面容。
单纯的上人,一切皆简单。
居住简单:一人独居,无有侍者。万事自劳,不烦他人。
陈设简单:佛堂无拜垫,卧室,一床,一桌。厨房无餐桌,客厅无茶几。唯一富余了几把椅子,是用来招待来客的。
饮食简单:从素食店一次购得多日便当,冷藏分食。
衣物简单:偶有多余,立即送人。
说话简单:有问即答,语意明了;无问即默,专致念佛。
书信简单:要言不繁,直截根源;蕴含慈悲,而无客套。
文章简单:任何幽滞难懂之书,经上人编述,无不宗义明朗,条理分明。
自修简单: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毫不夹杂。
化他简单:无论何人,听得懂,做得到,得利益。
单纯的上人,虽无利斧,能斫众生知见繁枝;不动身口,能释我等心中重负。
上人自谓:「自小智商极低,考试往往得零分。」但正因如此,上人即弃学回家,而由家兄教以私塾。这不仅造就了上人深厚的古文学功底,也使上人从小就游心於儒道圣贤之林,不受现代文明所染;见贤思齐,躬行实践,而养成迥异凡俗的人格。
上人的父亲开小杂货店,便让上人看管,但上人「经商」与众不同,因怕亏欠对方,总是额外多给份量。本来小杂店利润微薄,遇到上人这样的经营,自然入不敷出,越开越亏了。上人的父亲发现後,只好将之「辞退」。
与此对照成趣的是上人的「购物」观。在甘肃张掖,莲友们购买当地特产「夜光杯」,样式、色彩、花纹、透明度,逐项精细挑选。上人说:「购物大致挑选即可,不当太细挑。」
以上人的品性,凡事谨小慎微,忍辱退让,若抛置於急功好利、尔虞我诈的现代商潮社会,恐将无所适从。所以上人说他:「长大成人,坎坷困顿,无以立足社会。」是的!上人本来就不是属於我们这个世俗社会的,上人来到这个世间有他自己的誓愿与使命。
十一、谦己敬人
许多人心中渴仰着能当面拜见上人,但真正遇到上人,又几乎人人当面错过。因为我们的上人太谦虚了,太普通、太一般、太没有一般所谓大法师的架子了。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上人,上人的第一句话是:「呵,见面不如闻名啦!」上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善知识,我们是上人的弟子。上人当着我们的面做这样谦虚的表白,真让我们一时不知所措,无言以对。
一次,莲友请上人讲经开示,直到要开讲了,上人才发现没穿大褂,便临时借了一件穿上。
即使是自己的剃度弟子,上人也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为某某法师,一律以法友、同参相待。
谁能想到,当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比丘专程来拜见上人向上人顶礼时,上人立即伏地回礼呢?这位我所认识的青年比丘,即使是向我顶礼,我也最多只是搀扶一下呀!亲眼目睹上人的顶礼,犹如重雷击中了我内心的骄慢,简直站立不住,惭愧得无地自容。
一般人欲向对方顶礼,总会先在心中衡量对方的年龄、身分、戒腊、名声、学问、道德、修持、化导等等,若确实胜过自己,才甘下屈;若认为彼此相当,即不肯自屈;若更以为胜过对方,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来向我顶礼。假如对方不礼,心中便不高兴,以为对方高慢。上人心中完全没有这一些,所以上人的所作所为往往有出乎常情的超越,令人瞠目结舌。
十二、随遇而安
台湾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地域狭小,交通便利;岛内乘车,时间短,车上都非常乾净。所以台湾游客来大陆,往往对行、住、游诸多方面感到不便而有微词。这很好理解,譬如城里生活惯了,乍到乡下,一定感到万事不如意。人之常情,贪图享受,能高不能低。
上人的心时刻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当中,纯净安和,顺法而行;如水入堤,不漫不支,直入大海;丝毫也不介意外在环境的变化。
一次在南京转车,五个小时的车程,无法买到卧铺,连座位票都没有;只好硬着头皮请上人和我一道去挤车。这是一趟廉价慢车,经济条件不好的打工族、农民多乘此车。一上车,更是头大,满车是人,满地是果皮垃圾,行李挤满过道。时当夏天,烟熏、汗臭,闷热难当,难受得让人想立即逃下来。我实在找不到一块自己觉得好一点的地方让上人站,深感愧疚,便偷偷看上人一眼。只见上人一直在念佛,面色怡悦,悠然自得。那样子好像在清净无人的佛堂,独自享受着念佛的法喜。
我心安了一点,边念佛边左顾右盼地看有没有谁要下站,以便找个位子让上人坐下。上人看出我的心思,缓缓地轻声说道:「不必了!」
又说:「我们学佛的人,都说要发菩提心,可是到这个时候,自己站累了,便东张西望地看有谁下车,以便自己好坐下去,菩提心就忘记了。」
上人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在这些常人注意不到的细微地方,上人有着敏锐的观察而严格要求自己,开悟後学。
这「火车上的菩提心」的公案,是上人为我上的生动的一课。末法浊恶众生,大话虽好说,小事尚难做;真修实践之士,必能时时警觉,知我一行也修不成而发惭愧,唯以念佛,得生极乐。
十三、谨严任劳
上人作事一丝不苟,有条不紊,整严而合於法度。字迹工工整整,秀美流畅;一切物件收放有序。
古人限於纸张金贵,印刷困难,往往排版很满,又无详细标点,现代人读起来颇费力。
上人所编着作,皆详细标点、分段,重要部分以黑体标出,或详加眉注、边注、科判、图表;并作序文,提纲勾要地梳理全着,点明宗义。一切务求尽善尽美。凡一切教理疏导、文字校对、版式设计工作,极费心力,皆上人一人完成。
十四、回归善导
正确弘扬净土宗义,使之回归到善导大师所开显的弥陀本愿思想,是上人孜孜以求的事业。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浪险阻,上人都义无反顾、旁若无人地稳稳驾驶着弥陀本愿的宗义大船,导引着茫茫苦海中的广大众生。
中国现代之所谓净土宗,受宋朝以後诸宗融合思潮的影响甚深。千余年来,历代弘通净土教之大德,为顺时机,一方面莫不辛勤致力於融摄诸宗归於净土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竭力欲使净土教门从诸宗法门中独立出来,其委曲艰辛难可想像。但由於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净土宗赖以建立之根本典籍失传,失去了净教独立的理论依据,所以净土教门也就一直曲附於诸宗教法之中,不现本来面目。
降及末法今世,诸宗已悉归於净土,而净土尤未能独立;可谓法船倾颓,人天灯暗。佛法大势,何去何从?譬如一重大殿,偏柱既倾,全仗干柱支撑,而干柱偏斜未能直立,其势何其艰难!又何能长久?
众生何幸,百余年前《观经四帖疏》等净土宗本典终於回归本土,净土行人渐蒙恩泽,经一个世纪化育钧陶,今值上人出而专弘此道,诸佛护念,大势所趋,如草风靡,似水朝东。中国净土宗经过千余年之曲折迷雾,渐渐回归善导大师「望佛本愿,一向专称」之弥陀本愿思想正辙,可谓畅十方诸佛度生之本怀,慰千年古德未竟之余憾。这是何等的大事!
凡上人所有言教,皆为此一事。
十五、与佛同在
当想念我时 应念弥陀佛
我亦住在彼 六字名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