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慧净法师〈为新戒弟子开示〉有感
上人为新戒弟子的开示,读来汗颜惭愧,虽然出家近廿年,很多都做不到。今随读摘录,与诸法师分享共勉。
做不到,可是偏偏我们又是圆顶方袍现出家相,那怎麽来平衡呢?就是心存惭愧与柔软。
人心是需要平衡的,惭愧与柔软可以平衡一切。有过失、言语冲撞、觉得对不起人、无法弥补、後悔、内疚等等都会让我们的心失衡。心中失衡,无处诉说,比如曾对父母不孝,而今父母已经去世,如何才能找回平衡?那就是惭愧柔软、念佛。一切的烦恼都会令心失衡,心常失衡,心便扭曲,人格也不端正。烦恼罪业是不好的,可是会驱使我们的心为了自求平衡而走向惭愧柔软,越是烦恼造罪,越加惭愧柔软。这也是念佛法门的好处、妙处,有机法深信的自然平衡。若是自力修行,烦恼只会堕落,不会产生柔软。
一辈子都要怀抱着惭愧的心。不要认为我是比丘,是三宝之一,是人天师范,是信众的师父,沾沾自喜,高高在上。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上人说:我们不要以比丘自居,也不自称比丘。
戒场下来,身材没有增高,头却翘得更高;德行没有增高,架子却端得更高。自我抬高的人,只会受到大众轻贱;自我谦卑的人,才会获得大众尊重。
我们做不到慈悲,但至少可以做到柔软。
有了惭愧的心,心地自然就会柔软。
心刚强,不柔软,完全是因为没有惭愧。没有惭愧是因为不知惭愧,不知惭愧是因为自我骄慢、自以为了不起。不知惭愧是很大的缺点,是很丑陋的形象,但很遗憾,我们就是这麽丑陋。
身柔软,身舒服;心柔软,心舒服。相信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感受过什麽是柔软的心。晚上睡觉有柔软的床,不如有柔软的心。
化硬为软,化软为液,化液为气,化气为虚,化虚为空。佛心是空。
我们这个法门要实践大乘是轻而易举,而且是名符其实的,我们这个法门的出家众都可以随缘尽分做得到的——就是将弥陀的慈悲救度弘传出去。
圣道门要实践大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牺牲自己,利益他人,我们做不到,经典上说「不能自利,而能利他,无有是处」。圣道门做不到的,净土门却能做得到,尤其是我们纯粹的净土法门,靠的是什麽?佛力。
易行道,自度容易,度他也易,因为靠佛,如乘船过海,自他皆易。学我们这个法门,如果感受不到利他的容易法喜,反而觉得很难因而放弃,那还要进一步深入。当然这都是相对的,并非我们一点不努力。祖师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难」有「难得」及「困难」二义。度他比度自当然要难一点点。
大乘靠谁?靠净土,净土为大乘至极,「上衍之极致」;靠我们,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观音势至为胜友。时至末法,靠圣道门如何能撑起大乘佛法一片天?所以佛法靠我、靠净土、靠念佛。
唯有自信才能教人信,唯有自信必定教人信。「四恩总报,三有齐资,六道脱离」,都在於弘扬弥陀救度。
佛恩深重、广大,罪重凡夫如何能报?如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弘扬弥陀救度,便四恩总报,何其伟大、有价值!世间任何事也无法比「自信教人信」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报佛恩不必喊在嘴上,默默去做就好。
一切都成就於「忍」。大家要记住,凡事要忍耐。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不脾气,不情绪,不生气,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
虽列六个不,要点「不情绪」。有没有情绪,心中一清二楚,人家也清楚。
出家人稍微不如法,所损的是佛陀的面子。「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
以大局为重,为大局着想。常住第一,个人第二;信众第一,个人第二;大局第一,个人第二。
与人为善,从善如流。闻过则喜,闻善则拜。
与人为善,总是想着成全对方。人生很短暂,大家都是苦人,与人为善很快乐,很合算;与人交恶很不值。和一切人结善缘,不管人家对我如何,我心里总想着对人家好,这是一个念佛人将要告别此世的自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