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当代佛教革新之路
──从佛教基督教教化效果比较分析说起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早已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众心理融为一体,以至国人不再以佛教为外来宗教。近代基督宗教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传入中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其教势发展之迅猛,信徒增长之快速,令人惊叹,大有席卷天下、後来居上之势。相比之下,佛教则显得老年迟暮,後劲不足,香火鼎盛的外表下隐藏着深重的危机。
本文无法将佛教基督教作整体、全面的比较,只想就具体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背後的原因,寻求佛教革新之路。
一、案例比较
笔者2014年7月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祥云寺讲《阿弥陀经》毕,曾参访当地一基督教堂,寺院与教堂在同一街道,相距不到两百米。今即以同江祥云寺与同江基督教堂占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与教化信众人数作一比较。
佛寺占地六十亩,教堂占地不足三亩,佛教是基督教二十倍。
佛寺耗资二千万,教堂耗资四百万,佛教是基督教五倍。
佛寺有出家众十五人,教堂牧师一人,佛教是基督教十五倍。
综合以上佛教占用的土地、资金、人力资源是基督教的1500倍。而约其受化信众,基督教堂每周六讲经布道,听众1400人座无虚席,佛寺平常没有讲经说法,每年难得举办佛七活动,来者不足百人。仅从人数来说,佛教教化功效不足基督教十五分之一。
若按经济学投入产出比,佛教投入1500倍的资源,只达到基督教十五分之一的教化效果。基督教的教化功效是佛教的22500倍(以图表示)。
|
占地
(亩)
|
耗资
(千万)
|
教职
人数
|
综合占
用资源
|
受化
信徒
|
教化
功效
|
佛寺
|
60
|
2
|
15
|
1800
|
100人
|
|
教堂
|
3
|
0.4
|
1
|
1.2
|
1500人
|
|
佛教/基督教
|
20/1
|
5/1
|
15/1
|
1500/1
|
1/15
|
22500/1
|
占地(亩) 耗资(千万) 教职人数 综合占用资源 受化信徒 教化功效 佛寺 60 2 15 1800 100人 教堂 3 0.4 1 1.2 1500人 佛教/基督教 20/1 5/1 15/1 1500/1 1/15 22500/1
这样的比较虽然不够精准,但无疑能说明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不是几倍、几十倍之差,而是千万倍之差。此种形势若不能改变,佛教之被蚕食、被包围,乃至自我消亡恐将只是不远的事,这绝非耸人听闻,不得不引起吾人深思与警醒。佛教落後的原因何在?如何走出困境?
二、原因分析
造成佛教与基督教教化功效上的巨大落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站在教学的角度,拟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由教学内容的难易造成的差别
一想到佛教,人们想到的是:青灯古卷、深山打坐、刻苦修行、清规戒律、禁忌很多、经文古涊看不懂,也就望难止步,不敢亲近。而基督教宣扬只要信上帝便可得救,人们也都了解其主张,没有严格苛刻的要求。佛教再殊胜,如果利益不能得到,人们自然舍难求易,不如去信基督教。
(二)由教学场所功能设置造成的差别
基督教的教堂纯粹用於讲经布道,宗旨鲜明,直奔主题,毫不含糊。佛教的寺院只让人想到烧香拜佛,这还是正面的,负面的则是门票、旅游、烧高香、抽签、算卦、做各种佛事收钱、功德箱……完全想不到讲经说法,与「法」简直没有什麽交涉,而彻底埋在金钱堆里,商业化气息浓厚,铜臭熏天。为什麽要建成旅游风景区?为什麽要广占土地?为什麽要建那麽多重的殿堂?为的不过是让游客有地方看,有地方转,可以收他们的门票,可以摆设多个香炉、功德箱,想方设法让人们买香投钱。低俗信仰促进寺院香火,见利忘义,寺院香火反过来诱导低俗信仰,相互推波助澜,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寺院无异於借佛敛财的场所,而不是讲经弘法的道场。这样,即使人们来到寺院,也得不到应有的教化,反而破坏了佛教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形象。来一次伤心一次,去一寺伤心一回。在商业化浓厚的地方,更有许多人在寺院受骗,受恐吓。寺院成了佛教的耻辱地,佛法的埋葬场。大量的善心人士流失,如何能赢得世人的心。
(三)由教学实施的繁简造成的差别
教堂一名牧师,一周六日休息备课,一天讲经布道一两小时,精力充沛,准备充足。寺院一大堆出家众,每天坚持早晚课,还有很多佛事活动,从早到晚,身心疲惫;一年到头365天,天天开门接众,游客络绎不绝。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客堂、斋堂、流通处……众多堂口都要有人值班看守,单是早晚殿,一人打板,一人撞钟,一人击鼓,一人香灯,一人维那,二三悦众,再加拈香的,巡察的,没有十多人转不开。信众香客多的寺院,还要照应他们吃喝拉撒睡。整个寺院就如一个大的接待单位,僧人们个个筋疲力尽。由此佛事收入好的自然也赚得荷包满,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心思去闻法修道、讲经说法呢?这也是佛寺教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观基督教堂,只管听课,很少管吃管住,信徒听完课就走,彼此无累。顶多课前唱诗,也是信徒自发组织,简便易行,共同参与。
(四)由教学体系有无造成的差别
基督教的牧师皆经过专门的训练,实行的是教区化,牧师只负责教牧,不管行政。各教区教堂不论大小,甚至家庭聚会点,周末都一律讲经布道,读经唱诗,形成定式。可说全教、全信众都纳在统一教学体系之内,绝无例外。这种全方位、全覆盖的教学体系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绝对不是单一、随机的个体行为能够匹敌。
佛教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教学体系,全国没有几家寺院有定期讲经弘法的制度。虽有佛学院,但不成体系,教材、教学都不规范统一,虽经多年办学,能专门从事讲经说法者寥寥无几,少数几家标举弘法的寺院,也皆是各自为政,且规模影响有限。从整体佛教来看,一盘散沙,教学水准十分低下,人才奇缺。由於没有强有力的教学体系支持保障,虽有少数资质较高的僧人,也难养成大器,最终都埋没在无尽的事务当中。由於没有教学体系,寺院如同行政单位,法师的地位远不如当家师高,寺院少数上好的人才也就转向去做大和尚、住持、当家,一旦做了住持、当家,「法师」也就彻底被埋葬,在世俗社会强力拉扯下,疲於应付各种活动,无心无力自我充实,教书育人,弘法布教。
基督教有强大的教学体系,佛教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由此造成教化功效上的巨大落差也就是必然了。
三、佛教革新之路
针对目前现状,佛教必须要改革,要创新。对症下药,笔者以为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
(一)大力弘扬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改变人们心目中佛教只是自力修行难的观念。
弥陀慈悲救度,以佛教究竟慈悲为特质,以缘起为理论基础,同时有类似基督教上帝拯救的形式,故能广泛吸纳一般人群。
如果佛开八万四千法门中并没有弥陀慈悲救度一法,则佛教为了保有自己的特质,断不可随便改动。既然净土法门,仰仗弥陀本愿救度,经证祖证充足,早成丰富之教理体系,龙树菩萨判之为「本愿称名,现生不退」易行之道,而经中悬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特留念佛得度生死。末法万年,唯以念佛得度。」现在正是弥陀救度大弘法化、机理双契、普济群萌之时。
既然是经中本有,传承可靠,丝毫说不上「革新」,只是相对於千余年来以圣道门难行道解释净土法门之弊,革除圣道自力影响,正本清源,还净土法门本来面目,如同新造。
今日佛教,之所以一息尚存者,端赖此「南无阿弥陀佛」为呼吸耳,救活之,振兴之,也必赖此一息之发育壮大。
以圣道自力观念解释弥陀净土法门,异学异见,别解别行,已将净土法门逼至墙角,再不打破局碍,复其本来,终将自陷而亡。
(二)重新设计寺院功能,真正体现以法为重,注重教化,消除一切商业化的痕迹。
现有的寺院建筑格局太不经济,太不实用,耗用资源太大,运营成本过高,殿堂重复累同。可改作一间综合性大讲堂(大殿),集拜佛、课诵、听经、念佛,多种功能为一体,其余则生活、办公、学习必备设施。主体突出,宗旨鲜明。
门票、高香、多余的香炉、功德箱一律撤除。寺院本是佛菩萨清净道场,却时刻不离财神手掌,逃不出钱罩子,寺院即成经济单位,「借佛敛财」「佛教搭台,经济唱戏」虽然一再受诟病,仍然盛行不衰。世间人如此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许,危害尚浅;僧人的心若被钱财俘虏,自己交械,向财神投降,「合法」捞钱,危害更大。因世间法律管不上,佛教信仰未建立,空白地带,为所欲为,损害的是佛教的形象,伤害的是信众的信心。人心一失,全盘皆失。
(三)僧人要掌握弘法权,并充分使用。
佛陀入灭,法赖僧传。弘法,是大觉世尊付嘱僧众的伟大使命、崇高职责。僧之所以与佛、法并列为三宝,实因其能彰显佛、法二宝;信众所以要以僧众为核心,也是因为僧是法的指路人,能使信众亲近法、修学法、归依法,并最终归依佛。也就是芸芸众生依僧而入法、归佛,倘若僧人不能代表法、彰显法,甚至阻隔了法,也就切断了众生入法归佛的路径,还能称为宝吗?故知僧人之崇高、伟大,在於他有法、弘法, 倘若为僧不知法,不弘法,只是利用这一袭袈裟捞取个人名利,不仅丝毫不见崇高伟大,实是佛门中的腐败分子。譬如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勤政为民,才能体现其公权力,假如把持公权力之权威,不为民办事,专为肥一己之私,就要受到唾弃。
现在僧众,普遍素质较低,如果寺院没有形成以法为重、唯法是尊的氛围,僧人便很难注心於法,资质平庸的悠悠度日,聪明伶俐的竞逐名利。寺院如同社会单位,有所谓的行政权、事务权、人事权、经济权,但寺院不同於社会单位在於「法」,故寺院最核心的乃是弘法权,其余行政、经济、人事皆为法服务。如果僧人掌握使用好弘法权,也就掌握了核心,如果弃此无上之权於无用,寺院没有法,越是财力雄厚,建筑雄伟,名声远布,越是拖累染污,越是成为造业之场。
僧人是弘法的主力,若不知法不弘法,居士奋起填补空白,僧人见此,受到威胁,自不振作,转而指责居士,僧信关系本来水乳交融,变得隔膜疏离,自乱阵脚,自陷内斗,佛教如何能振兴?
故僧人的首要任务是学法、弘法,不能只重行政、人事、经济,本末倒置。
(四)建立与完善佛教教学体系。
现代各行各业之培训教育,无不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乃至产品之生产也都是标准化作业,有行业标准,大规模批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品质。个体的、随意、随机、随性的行为,不论在生产还是教育领域都不可想像。时代已步入严密组织化、系统化、标准化为特色的现代,而佛教教学仍然只是小农经济一般的个体作坊式,可说大大地落後於时代。目前的佛教教学完全处於随机、无序的状态,教不教学,教学什麽,如何教学,全凭寺院及法师发心,以及个人对经教的理解。即使少数不多的佛学院,教材、教学皆不统一。信众所得的讯息极为紊乱,多数为口耳相传的禁忌迷信,殊少正知正见,对同一法门的阐释调号不同,孰是孰非,无法抉择。此种情形极大地阻碍佛法流通,互相消耗。正如小农经济遇现代化大生产不堪一击一样,佛理再妙,遇到西方教会组织的系统教学,也必溃不成军。
要建立佛教教学体系,目前看几乎是不可实现的空想,但可以从一寺,一法门逐步做起。中国佛教向来的宗派教学本来是有规范系统的,如能先定一宗恢复规范教学,则佛法复兴尚有希望。以目前最契众生之法门无疑为净土法门,故可从净土宗先行入手。
以上可归纳为佛教四大革新,即(一)观念革新。由从来自力圣道为主的观念,转入佛力救度的观念,这当然是就净土法门本身而言的。(二)教产革新。废除铺排浪费,提倡节约、低耗、实效。(三)教权革新或教制革新。以权力制度保障法为中心,法永远大於财、权。(四)教学革新。提倡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