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寺院买菜
弘愿寺地处郊外,每天到市场买菜相当不便,而且要调理大众的饮食,品种的选择搭配,保质保鲜,都有相当讲究。推选了几位师父,皆因老实纯朴,缺少经验,觉得难以胜任。於是城里的莲友便自觉发心,担起此一任务。每天她们早早而起,就近到菜市场将各色新鲜的素菜买好,聚在一起,等寺院办事的车下山,顺便装上带回,真是大大的方便了。而且莲友们做为家庭主妇,熟悉行情,经验丰富,为寺院三宝服务更是特别热心细致。哪种菜易烂好消化,是为老人及肠胃不好的人准备的;哪种菜便於清洗、易烧煮,是为法会人多,大寮要快准备的;哪种菜易保存,是为雨天不便及随时加餐准备的……她们考虑周详,尽心尽力,自然道场大众皆大欢喜了。
但时间一长,便有人渐生倦心。毕竟这麽大一个寺院,不是小家小口,来往人多,天天买菜,工作量本来就很大,再加用心过细,就会力不从心。凡一件事要能执之以恒,必须有适度的弹性空间,所以我要求她们为寺院买菜要做到「三不」。
一、价钱不要太低
一般人买什麽价,寺院也是一样,不要再还价,甚至可以方便让利,不必找零。为什麽要这样呢?
1、布施众生利益。市场小菜贩都是吃的人力饭,挣钱不易,一斤一两地购进来,一斤一两地秤出去。或受天气影响,或者积货未出,都要亏本。佛教说布施,在菜贩为我们服务时,顺便稍稍宽裕,让一点利,正是方便布施。
2、为令众生欢喜。俗话说有钱难买欢喜。如果花少量的钱就能让一个人欢喜,实在是大大的好事,应当广行、多行、寻找着行。在平常,一毛二毛,十块八块,你未必有机会舍出,舍出来必能令人欢喜。但在菜市场,小贩们正盯着他们的秤杆,掰着他的指头,希望一点一滴地增加一天的盈收,你能不露痕迹地让些微利,他们自然眉开眼笑,特有成就感,既感念你的慈悲善意,也不会觉得自失尊严。一般的布施,要让对方不致於产生受窘失尊的心理是不容易的,唯有在菜市场这个以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为行为规范的地方,极易达到。这种布施就是清净布施。
3、为结佛法善缘。念佛人随到何处,念珠不离手,佛号不离口,如买菜时大方让利,不计小亏,菜贩必然认为你是个善人而心存好感,乐於亲近,渐渐薰染佛法。如果手持念珠,口诵佛号,还价过烈令他血本无归,岂非令对方反感,以为是假善人,「信佛念佛的人对人如此刻薄,看来他学的法未必就好。」终而疏远了佛法。
让一点钱财能令众生欢喜,能结佛法善缘,这是多麽大的便宜事,一本万利的交易!慈善未必是专门拿出多少钱,专门布施给极穷极困者才算,那样的机会总是很少的,行起来也是不易的。每天在菜市场让点利,便是手边天天可行的慈善,极方便、极有效。
二、挑选的不要太细
有一次,见一妇人买菜,价钱说好,正过秤时,她把菜边大片大片地扯下,引起菜贩的极度不满,一番争吵,不欢而散。一棵菜也是天地所生,现扯下大片的菜边,只取菜心,剩下的菜边卖给谁呢?卖不出去,只能蹧蹋,蹧蹋天物就要受天地的报应。
所以买菜不要挑太细,只要能食用,大模大样买下,特别不好的稍加挑选就可以了。既令商贩欢喜,也是善体天心;既是尊重农民劳动,也是珍惜自己福报。
三、人员不要太累
财物不如生命,生命不如念佛。念佛人的生命是极尊极贵的生命,应该尽极用於念佛。如果价钱压的太低,物品挑的太细,必然费心耗神,荒废念佛,而且触犯众生利益,引来百千烦恼。时间既久,必然心累神困,视市场如畏途了。可说损失太大太大。既不能安心护持道场,又失去自己静心念佛;令众生生恼,招自己受累,让佛门生羞。商贩们一看见弘愿寺的采买团,可能要闭目侧头了。
如能价钱稍放宽裕,挑选只是大概,心含慈悲,面带和善,加之寺院采购量比较大,商贩们一见弘愿寺采买团,必然争相围拢,一口一声阿弥陀佛,敬请光顾。便可选择比较本分的商贩,长期定点采购,对品质品种提些要求。对寺院这样长期、量大、价优、人和的主顾,哪一个商贩不尽力服侍呢?只要稍微放宽利,便可调动全体商贩的积极性,省自己的精神,有念佛的时间,让他欢喜,自己舒心,随播念佛种子,广结佛法善缘。真是一举数得的大好事。
世间人看中的是钱财,念佛人看中的是佛法。这样在一买一卖之间,让他欢喜赚该赚的财利,我则欢喜收应收的法利。各取所需,各得其利,彼此双赢,皆大欢喜。而毕竟获赢的是佛法,因为从众生那儿赚得了法缘。佛法一赢,众生皆赢,因佛法无我,本为利益众生。
如果念佛人也如同世间人一样,过於计较财利,则站错了位置,失去了立场,以为我廉价买来好货,其实赚的越多,损失越大,失去了广大的众生,失去了无价的法缘,毕竟做了输家。佛法一输,众生皆输。只此一点,便输全盘;得失之大,不可不计。
有人说,浪费三宝的财物不是很大的罪过吗?但这不是浪费三宝物,正是恰处其分的用在佛法事业上,让众生欢喜,为佛法争光。赈灾救困,一些佛教团体往往一捐数十百万,也没有人指责这是浪费,而赞为善举,因为这是佛教该做的事。灾民与商贩,财物的困乏虽然不同,心灵的贫穷其实大家差不多。给商贩稍让微利,并不是出於救济他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是要温补他那一颗永不满足的心,给以体贴安慰,乃是为了救济他的心灵,所谓「先以欲勾牵,後令入佛智。」
有人说寺院的财物来自十方的供养,施主们目的在於供养三宝,以便增长福田,而非供养商贩俗人,这样经过我们的手,大方地让利给商贩,难道不是违背施主的求福意愿,有因果吗?施主们之所以将财物奉献三宝以求福,是因为三宝能够利益世间。钱财本身并不是福,用之得当,让众生得利益,即是福;用之不当,让众生受苦厄,即是祸。现在由寺院按佛法的原则,使用施主的财物,以令众生欢喜,以结佛法善缘,正是在增长施主的福田,满足施主的意愿。反过来,过於刻薄,令众生不喜,断佛法因缘,恰恰是堵塞了施主的福田,违背了施主的意愿。不可不思!
有人说只为了讨商贩的欢喜,商贩贪心无底。如果既花了钱,买的菜又不好,霉烂变质,师父们吃了身体受影响,我们不是罪过吗?当然不是一味满足不法商贩不合理的味口,而是在诚实交易的基础上稍放微利,其他还是一样。
以上三点,价不要太低,挑不要太细,人不要太累。让些好处令他欢喜,留些精神自己念佛。不仅为寺院,即使自己家里日常行事也当如此。这也是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