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弘愿寺记

  1. 写弘愿寺
  2. 弘愿寺〈赞佛偈〉说明
  3. 来迎殿本尊阿弥陀佛简介
  4. 来迎殿「殿名、本尊、化佛、圣众」释义
  5. 弘愿寺「寺名、匾额、楹联」释义
  6. 弘愿寺奠基法会致辞
  7. 弘愿寺缘起

贰、净土宗义

  1. 佛名为体
  2. 六根通说救度法
  3. 《大经》五文举要
  4. 净土宗十五祖界说
  5. 宗的逻辑
  6. 靠我即死,靠佛即活——净土宗「机法二种深信」释
  7. 净土宗义概说
  8. 中国净土宗第一人 ——略论昙鸾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
  9. 略论末法净土与诸宗的关系
  10. 王本愿五喻 --第十八愿与四十八愿的关系
  11. 「乃至一念即得无上大利功德」 与 「念念称名、奉行戒善」之关系
  12. 《观经》三行门
  13. 《观经》法门概要
  14. 论「胎生」与「化生」 ——兼答莲友问
  15. 关於报土、九品、胎生
  16. 〈净土宗之特色〉导读
  17. 《善导大师语录》导读
  18. 什麽是清净心
  19. 弥陀本愿初探
  20. 净土八高僧简介
  21. 略解集
  22. 「第十八愿」引释指要
  23. 净土宗教章释(一)
  24. 略论净土之开宗

参、专文

  1. 人生的重心
  2. 凡夫出离之佛
  3. 弥陀名号超诸佛
  4. 实相为体与名号为体
  5. 信心即清净心
  6. 《念佛人六不四平》讲记
  7. 极乐航班 免费送票
  8. 〈一枚起请文〉释
  9. 我们念佛的时候佛知道吗?
  10. 如何从佛法来看待和应对当下疫情
  11. 念佛人遇事四观
  12. 劝念佛,哪来时间发脾气?
  13. 《无量寿经大意》序
  14. 迷信与信迷
  15. 正依经典之意义
  16. 越文「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系列着作」前言
  17. 当代弘扬净土宗之难与易
  18. 什麽是净土宗?
  19. 本尊阿弥陀佛安奉文疏
  20. 阿弥陀佛的救度
  2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与日本真宗的区别
  22. 《净土宗宗旨法语》前言
  23. 念佛人能在莲友圈里做生意吗?
  24. 谈佛教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25. 介绍英文版《念佛感应录》
  26. 五台山续讲《往生论注》祈愿疏
  27. 中国佛教的危机与希望
  28. 探讨当代佛教革新之路
  29. 念佛绝思绝议
  30. 《净土宗圣教集》前言
  31. 念经 念咒 念佛
  32. 佛心爱语(一)
  33. 第十八愿 「乃至十念」辩义
  34. 如何应对道场中的人事烦恼(下)
  35. 如何应对道场中的人事烦恼(上)
  36. 略谈中国佛教的「宗」
  37. 示宗圆及诸学子
  38. 做事与念佛
  39. 给人接受
  40. 做己贵人
  41. 佛教靠我
  42. 透视人间佛教
  43. 略谈人间佛教
  44. 爱国爱教 导归莲池
  45. 《触光柔软》前言
  46. 为寺院买菜
  47. 关於念佛感应
  48. 默念与口称
  49. 为弥陀尽形寿
  50. 念佛妈妈,越老越值钱
  51. 念佛人自律规范
  52. 浴佛节忆释尊出世本怀
  53. 「慈溪居士林」赞颂辞
  54. 二○○九年秋剃度劝勉
  55. 「净土宗法脉字号」之意义
  56. 听闻善导大师思想的几种反应
  57. 净土宗要文及背诵方法
  58. 净宗法义学习的心态与次第
  59.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
  60. 净嵩法师的净土法缘
  61. 回归善导,德化众生

肆、短文

  1. 我的烦恼很宝贵
  2. 「请易」
  3. 效仿韦提希夫人心路历程
  4. 「传佛悲化,普劝有缘」之「劝」意
  5. 苦,向佛倾诉;路,归向净土
  6. 18岁=48岁=88岁?
  7. 面向弥陀
  8. 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9. 信顺佛名号
  10. 易行与难信
  11. 学而知愚
  12. 躺着成佛
  13. 我们都是有情人
  14. 平等与远近(亲疏)
  15. 念佛不垢不净
  16. 心柔软了,到哪里都不会有障碍
  17. 慈悲与救度
  18. 专住卑下观,莫发憍慢心
  19. 还愚痴生极乐
  20. 归命弥陀 寿同无量
  21. 管道之外无水电 本愿之外无摄取
  22. 什麽是真实之忏悔?
  23. 善护这颗心
  24. 称名之外 不用我心
  25. 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
  26. 荷花娇欲语
  27. 念念相续 已是临终
  28. 弥陀备下聘礼 只待我等点头
  29. 人散後,一钩新月天如水
  30. 净土法门第一课——写检讨书
  31. 念佛不要等明天
  32. 念佛人即是善男子
  33. 凡夫一称名 诸佛齐赞叹
  34. 孤独是人的宿命
  35. 念佛不是特权
  36. 净土门的「开悟」因缘——苦
  37. 怎样跟佛相应?
  38. 南无就是要归命
  39. 念佛人是真正的「贵族」
  40. 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41. 流光容易把人抛
  42. 真话与假话
  43. 成与不成
  44. 你本来就是极乐世界的人
  45. 如何断烦恼?只需一招釜底抽薪
  46. 最好的报恩
  47. 青山不识我姓氏,我亦不识青山名
  48. 春水船如天上坐
  49. 《涅盘经》说了七种人,看看你属於哪一种
  50. 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是怎麽照摄我们的?
  51. 唯有君家老松树,春风来似未曾来
  52. 你真会开玩笑
  53. 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斜阳
  54. 野渡无人舟自横
  55. 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56. 今宵不忍圆
  57. 学会退
  58. 山涧清且浅
  59. 只要佛号念到底,道理不懂没关系
  60.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61.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62. 和无不善
  63. 话数与气数
  64. 阎王与我的旅程
  65. 耳顺
  66. 弥陀赐我出其不意的欣喜
  67. 慎言
  68. 事事经心皆伟大
  69. 一叶知秋
  70. 佛号免死牌 一生永不摘
  71. 泰国少年足球队获救的背後
  72. 事实与解释
  73. 点点滴滴都是业 心心念念生净土
  74. 「楷定古今」的善导大师,到底楷定的是哪些人?
  75. 恨最伤心
  76. 你真的没时间念佛吗?
  77. 念一句阿弥陀佛,等於念一遍《大藏经》
  78. 没人关心对错
  79. 多余的担心
  80. 往生的诀窍
  81. 慢,才是好心情
  82. 略谈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83. 活得好与死得好
  84. 我们为什麽会念阿弥陀佛
  85. 「业风」一吹,你我降世
  86. 无条件的爱 在呼唤你
  87. 名号气血
  88. 请可怜可怜那柔嫩的心
  89. 你还在纠结「信愿行」吗?
  90. 什麽是阿弥陀佛的安排
  91. 做一个无公害的人
  92. 信佛没有理由
  93. 想到.说到.做到
  94. 老司机是阿弥陀佛
  95. 泥碗也能盛甘泉
  96. 从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桥
  97. 糖衣妙药傻傻分不清楚
  98. 十字架的阿弥陀佛
  99. 来自极乐世界的家书 你读懂了吗
  100. 说信心
  101. 收音机
  102. 修行与选票
  103. 「专复专」即「一心不乱」
  104. 微笑,永不失业
  105. 凡夫虚假 弥陀真实
  106. 净土宗行人怎样安心
  107. 说算命
  108. 莫理妄念草,但守名号莲
  109. 临终念的一句佛才管用?那你就错了!
  110. 首富
  111. 阿弥陀佛的手机
  112. 当爱走过
  113. 爱的短语
  114. 爱的道路是悠闲的
  115.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
  116. 爱的特性
  117. 有爱便有一切
  118. 爱是真正的领导力
  119. 以不变应万变
  120. 私底下发牢骚可以吗?
  121. 既不辛苦也不忙
  122. 我们都是有情人
  123. 如何看待专求往生与现世利益?
  124. 雪地潜逃
  125. 读慧净法师〈为新戒弟子开示〉有感
  126. 阿弥陀佛画了一个大大的圆
  127. 念佛人切勿「自局其分」
  128. 念佛圆超万法
  129. 大海与微滴
  130. 都是阿弥陀佛
  131. 何等众生应愿生?
  132. 凡夫五笔
  133. 为何唯标念佛,不标持戒
  134. 善导大师判要门与弘愿
  135. 道绰大师之圣净比较
  136. 逃避
  137. 给病重老居士的一封信
  138. 狡猾的「我」
  139. 望佛本愿
  140. 往生全靠佛力
  141. 「阿弥陀佛饶了我」的故事
  142. 净土法门易行五喻
  143. 我们是什麽样的根机
  144. 三对照
  145. 「自然之所牵」之义
  146. 念佛与感觉
  147. 舍己归佛
  148. 心的活眼
  149. 话缘
  150. 谈心
  151. 放下
  152. 说苦
  153. 说 谦
  154. 家中有爱
  155. 凡事无碍
  156. 松子与松仁
  157. 不计较
  158. 念佛四两拔千斤
  159. 吃瓜与听法
  160. 讲 法
  161. 不生气
  162. 耐 烦
  163. 寄语佛能、佛量
  164. 待人宜宽
  165. 心灵病毒
  166. 心的对接
  167. 知了的逻辑
  168. 镜 子
  169. 慈悲由近及远
  170. 赠佛月
  171. 唯爱能补心
  172. 心是总驾驶
  173. 建寺与修行
  174. 飞机与汽车
  175. 不可比
  176. 最可惜
  177. 因果在心
  178. 一切事当做不当做之标准
  179. 善恶无性
  180. 心能转人
  181. 欲开口 先问心
  182. 是对是错
  183. 土地与心地
  184. 最 後
  185. 修行人当如树
  186. 一叶之舟
  187. 疯话成真
  188. 心的运载
  189. 飞机上念佛
  190. 导 航
  191. 迷 航
  192. 忍辱波罗蜜
  193. 利 害
  194. 慈悲走遍天下
  195. 多些慈悲 少些道理
  196. 出家须发三心
  197. 三种父母三种孝
  198. 天地有三子
  199. 一俊遮百丑
  200. 花 树 人
  201. 阿弥陀佛与吝啬鬼
  202. 念佛不垢不净
  203. 念佛人是莲花
  204. 莲花一样的朋友
  205. 道场以无事为兴隆
  206. 念佛道场的人际关系
  207. 大和尚与小和尚
  208. 归去来
  209. 人生快乐度
  210. 最累者虚名
  211. 不敢入俗
  212. 自题
  213. 居山杂记之二
  214. 佛法与感情
  215. 大殿里可以照相吗
  216. 看病四法
  217. 人的尺与佛的尺  
  218. 得金失金喻
  219. 念佛往生——佛与我的分工
  220. 「念佛往生」的不同解读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文章
top

文章

《善导大师语录》导读

前 言

 「善导大师语录」,由净土宗善导流导师慧净法师辑录自大师《五部九卷》(善导大师全集,简称「善全」),总含约百余则法语,及百余则偈语,大分三篇:「本愿篇」、「法语篇」、「偈语篇」。此「语录」具有以下两大特色:

 

一、收录法语,简明扼要。收录善导大师最要、简明、典型的法语,便於读者迅速把握善导大师思想精髓。

 

二、编排组织,浑然一体。巧妙显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土宗根本宗义。

 

       其中「本愿篇」之全部,「法语篇」之第一部分、「偈语篇」之第一部分,尤其重要。

 

       多数法语、偈语之前加有小标题,寥寥数字点明当则法义核心,易持易记;每则法语的前後编排,并非偶然,而往往体现了法义展开的次第。这些都是应该细细注目之处。

 

       辑录「善导大师语录」 ,自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要求对每一则法语,乃至对善导大师着作的每一文每一句,必须有如下三个层次的无误理解:

 

一、对法语文句本身的无误理解。

二、结合上下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无误理解。

三、把握大师根本思想、精神实质的无误理解。

 

       三个层次,立体交叉,相互融通。在此融会贯通、无误理解的基础上,精心选录法语,加以组织条理化地缜密编排,最终形成《善导大师语录》,不仅宗旨突出,充分体现善导大师「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思想,而且各则法语法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浑然一体。

 

       大师法语,意蕴丰厚;辑录汇编,用心良深。此导读仅仅提供一阅读线索,难免挂一漏万;愿诸智者,取舍在怀。

 

总导读

一、 选取

1、入选:宗义直截,文句简明,豁人心目。

2、目的:令理明信深、安心念佛、欢喜往生,并激发厌欣、慎护三业。

 

 

、 组成

        三篇、一文、一喻

1、三篇:(1)本愿篇,十六则;(2)法语篇,百则;(3)偈语篇,百二十三则。

 

2、一文一喻:重要,不便归类,单独成篇。

 

        一文:就行立信、正杂分判、正助二行、正杂行相、正杂得失、正定之业。导归本愿正定业。

 

        一喻:守护信心,决定往生。怖死向西——至诚心;
        回、住、去,三定死——深心之机深信;
        宁死寻道向前,必应可度——深心之机深信趣向法深信;
        信顺二尊遣唤,不顾水火二河——深心之法深信;
        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回向发愿心;
        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三心成就;
        一心直进,念道而行——三心具足,相续称名。
        须臾到岸——舍命即生。

 

 

三、宗旨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四、篇次、大意

1、本愿篇:显明本愿称名。为所宗所源,大根大本,要中之要,置首。

2、法语篇:显明凡夫入报。为前篇之详细展开,次之。

3、偈语篇:用赞偈的形式,显明本愿称名之胜易,极乐报土之超胜,并激劝厌欣。 别具一格,置後。

 

〈本愿篇〉导读

一、 首先引用「第十八愿」标显宗旨。以此总摄本愿篇、语录、《五部九卷》、净土法门、一代佛教。

 

二、 凡《五部九卷》皆可视为对第十八愿的展开解释,本篇据「文亲义显」者,选十六则。

 

三、 先「对文增减」部分,有五则,文句与愿文相当,释义直截明显,见者易晓,不容他解。大体依全集之先後。第一则,文句完整,又是「四十八愿一一愿言」之释,故提前。

1、显明本愿念佛,即是「称名念佛」。

2、显明此本愿称名念佛,为一生相续之念佛。

3、显明本愿称名,贯平生、临终之机。

4、显明本愿称名,往生必定,无有不定。

5、显明称名愿生,顺佛本愿;顺佛本愿故,乘佛愿力;乘佛愿力故,万修万人去。

6、显明「易行道」之标准,为「莫不皆往」;若有一人称名愿生而不得往生,不得名易行道。

7、显明易行之原理,在弥陀愿力。

8、显明信、愿,落实於称名行中;以称名摄信愿,信愿行,一体不离。

9、显明本愿称名,不漏逆谤之机,「唯除」是抑止之方便。

 

四、 次「总显其义」部分,总摄第十八愿义理,而加以纵横无碍地解释,广大精微。十一则分三: (一)1明名号功能;(二)2至5明本愿为宗;(三)6至11明众生机受。

 

1、因中称本愿,果上为名号。因果一体不离,承前「对文增减」已明本愿原理,今第1明名号功能。

 

2、第2至5明本愿为宗。2明四十八愿核心在本愿。3明《大经》所宗在本愿。4明《观经》所归在本愿,定散、念佛,能归所归,方便真实。5明弥陀摄生在本愿。

 

3、第5文,从因果相顺、生佛相感道理,明念佛易生。称名之人,彼佛果上光明,还顺因地本愿,摄取不舍。弥陀世尊,以本愿、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使众生信心称念,即是佛感生;众生信心称念,顺彼佛本愿,蒙彼佛光摄,乘彼佛愿力,即是生感佛。

 

4、第6至11明众生机受。承前「光号摄化」文,第6明「信心」,第7至11明「求念」。又6、7信行相对。8至10为大师依本愿释《小经》生因段经文,亦知《小经》所宗在本愿。11特显本愿「乃至十念」之义。

 

〈法语篇〉导读

一、 总分二部分。(一)净宗法门大纲。按法义开展次第。(二)净宗要义集粹。按《善导大师全集》文之先後。

 

二、 净宗大纲分节。四十五则,分六:一、教门;二、摄机;三、机行;四、行益(护念);五、报土;六、结劝。

 

三、 净宗大纲次第。先,教门总明「凡夫入报」;次明此教所摄之机;次明此机能入之行;次明此行今生之益,次明此行所入报土,最後结劝。

 

四、 1至6明教门。分三:(一)1开宗宣示;(二)2至4所开法门——本愿称名;(三)5、6法门利益——凡夫入报。


       所开法门三文中,2总判要弘二门,3要弘二门废立,4四十八愿宗归。《观经》释尊虽说定散两门,其意唯在导入一向专称;《大经》弥陀弘发四十八愿,本质唯是第十八愿念佛。定散两门归於弘愿一门,四十八愿结为念佛一愿;二经法门一致,二尊佛意全同。。

 

五、 既知其教,须知此教所摄之机,故次前教门,今7至11明摄机。

1、先7,总明罪苦优先之道理;

2、既明罪苦优先,须知罪苦之极,故次8举逆谤得生;

3、既知逆谤得生,则知一切凡夫定生,故次9;

4、既知凡夫皆生,须知凡夫中人天善恶往生有无差别,故次10;

5、既知凡夫得生,则知圣人愿生定生,故次11;

6、既知圣人往生,须知圣凡往生有无差别,故次12。

 

六、 既知其机,须知此机之行,故次前摄机,今13至24明机行。其中13至17明安心门之三心,18至24明起行门之专念。信行不离。

1、先13,「三定死」明机深信。此中「宁死向前」即是至诚心;「必应可度」即是机深信向法深信之过度,若无此心则不可有法深信,又非是净土机,只是罪恶感,不名机深信。

 

2、次14明法深信。弥陀的呼唤及保护(第十八愿)成为心中信仰,故能不畏水火。

 

3、次15明回向发愿心。此中「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心」即是机法一体之深信。如上三心,竖向次第而言,後後摄前前;横向而言,一心圆融。

 

4、次16、17,先喻後法,结明「心行具足必得往生」。

 

七、 如上安心,依弥陀本愿之行,心行不离,故次下明本愿专念。又行必有益,现生及临终蒙「护念、光摄、三缘」等益,命终决定往生。

1、先18,总明专杂得失。

 

2、次19,别明杂行之失。

 

3、次20至22,别明专修之得;亦是释前18「与佛本愿得相应」,亦即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乃因念佛是佛本愿行故,亦以此故而有「亲、近、增上」三缘益。《般舟赞》言:「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4、次23,既专修念佛,与佛本愿相应,蒙佛光明摄护,具「亲、近、增上缘」益,临终圣迎无碍,命终决定往生,众行全非比较,故为三经所宗;亦是释前不违释尊之教,随顺诸佛之语。

 

5、次24,结劝一切根机,唯可专修念佛。

八、 次25至31,明如上专修念佛,非独弥陀来护,命终决定往生;亦蒙诸佛圣众来护,现生多获利益。

 

九、 既知凡夫念佛得生报土,须知报土境相,故今32至40明报土。

1、先32,总标极乐报土,非余所比。

 

2、次33、34,明报土成因。

 

3、次35至39明报土境相。

 

4、次40,明此胜报净土,同属十方凡圣。

 

十、 最後41至45结劝。

1、先41,劝厌欣。承上40,极乐胜报,既通十方同生,则此土凡夫不可轻而不欣。但能厌欣,六道因果顿绝,弥陀净土常居。

 

2、42劝见弥陀,即见十方佛。

 

3、43至45劝惭谢佛恩。

 

十一、 第二部分,取大师於净土法门独到妙释,及对吾人深有警发者,集为一处。

1、第1文。弥陀化身之善导大师尚自居下位,我等唯可屏弃凡思,仰投佛愿。「勤心奉法」,明信之专恳;「毕命为期」,明行之相续;「舍身即证」,明法门顿速;「法性常乐」,明证果究竟。

 

2、第2文。净信心手者,三心;智慧之辉者,名号;照彼弥陀依正者,欣慕向往净土庄严。称名愿生,即是《观经》之「观」,非同常途之观。

 

3、第3文。观佛入念佛故,二宗终成一宗。

 

4、第4至7,不同诸师所判。

 

5、第8文,明念佛,虽一念功德具足,仍念念不厌其多。

 

6、第9文,意同「归三宝偈」中「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

 

7、第13至15文,「举足救迷、不及端坐、应声即现、立摄即行」,救生何切也!「回心愿生,立即得生」,得救之速也。

 

8、第17文,以「众生界」为「法界」,法界身即是「为物身」。以「身遍、心遍、无碍遍」解法界,法界身即是「实相身」。

 

9、第18文,明净土法门,本为末代罪浊凡夫,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明无相离念。

 

10、第20文,圣道通途之真实「解」者,契悟真如实际之理;真实「行」者,体如而行,性离虚妄,不染贪瞋,如《心经》「不垢不净」之行,《金刚经》「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之行。此非凡夫分上事。本愿念佛行者,真实「解」者,即下「二种深信之文」所言之「两种深信」;真实「行」者,即下「正定业之文」所言之「一向专称」。对众生罪业之机与弥陀救度之法,如实信知,故是真实解;名号乃是至极真实法,称彼佛名,如实修行相应,故是真实行。由真实解起真实行,非不真实解而能真实行。

 

11、第21文,承上法深信明深信《大经》,此文明深信《观经》及《弥陀经》。
三经皆共明专念名号,《大经》明弥陀誓愿,直接说;《观经》明释迦发遣,引导说;《弥陀经》明诸佛证诚,赞叹说。
《观经》、《弥陀经》中念佛摄於《大经》「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非以此往生,而是以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明、赞叹彼佛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发起我等欣慕愿求之心,至於往生正因,仍在念佛。
《弥陀经》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往生」者,正因仍在念佛。

 

12、第21至23文。一唯,三随,四决定,四不可。
一唯:唯信佛语。
三随:随顺佛教,随顺佛意,随顺佛愿。
四决定:决定依行。
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决定作得生想。
决定一心,投正直进。
四不可: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13、第23文,「作得生想」,愿生而思往生一定,是真实愿生心;愿生而思往生不定,非真实愿生心。此真实,不在凡夫意地上论,而在於是否真实信解弥陀本愿。「思往生不定」之心,乃由不真实信解弥陀本愿故,是不真实「解」,故纵凡夫意地愿生心虽似真实,不名真实心。即是前文所言「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由不真实故,缺至诚心;思不定故,缺深心;愿生心不真故,缺回向发愿心。

 

14、第28文,《观经》九品「到彼花开时节不同」,或一七日、或七七日、或一小劫、或六劫、或十二大劫,依大师释,皆指此间时节;则纵下下品之十二大劫,彼处亦是短时。

 

15、第29文,明深信因果之相。以此为准,绝大多数人连佛教最基本的因果都没有深信,而是「或信不信,虽信不深,信有间断,善心数退,恶法数起」。佛法修持,岂易言哉。

 

16、第30文,明净土菩提心。「以上诸善」,明信因果所作诸善。「似亦无功」,未断贪瞋,不足出离生死。「一念厌苦」,虽信生死苦,欲断恶法而数犯,自力无法出离,故激而勃发一念厌苦之心,愿彻底离此苦境;「一念乐生」,虽发善心,欲恒不失而数退,故激而勃发一念乐生净土之心,但至净土,无毛发之恶,大乘纯善无漏之境故,即能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海,救摄苦众生。

 

17、第31文,自机甚劣,净土甚高,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现见修净土人,多此心态,虽闻弥陀名,虽睹弥陀相,疑心不得往生,故使弥陀立身垂手,以身说法:「我来迎汝!」然犹如不见不闻者。

 

18、第32文,来迎佛圣,或报或化,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随众生心而有增减。专修念佛之人,必见报佛来迎,顺彼佛本愿故;又必是菩萨大众相随,念佛为至极大乘法故。

 

19、第33文,闻经灭罪少,由机法不相应故。称名灭罪多,亦由机法相应故。「造罪障重,死苦来逼」之劣机,不堪多经、多行法,故使「受心浮散,灭罪为轻」。一句佛名之胜法,「能摄散心,令住正念」,令心纯一,即是心重,故能除罪多劫。相应劣机之胜法,唯是南无阿弥陀佛。

 

20、第34文,此约临终机,平生称名亦同,感应道交故。如近缘释,「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顺佛本愿故,摄取不舍故,具三缘益故,法界身故,如众生意故,如弥陀意故。

 

21、第35文,闻经十二部,含一切行。称名是正定之业,余行是杂散之业。

 

22、第36文,善人为说弥陀功德,罪人得闻弥陀名号。弥陀功德即弥陀名号,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光明神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总摄於一句佛名。

 

23、第39、40文,意业失念,但任口称,声声罪除,金华来应。名号之功能也,易行之至极也。非定非散,超定超散,绝思绝议,无伦无比。故言「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24、第41文,就其形式,也可放在「偈语篇」;此处就其内容,与上各文相承,可互相显明。

 

25、第48文,释迦出世本怀。

 

26、第49文,三世诸佛皆念弥陀而成佛之经证。

 

◆ 〈偈语篇〉导读

一、 总分三:(一)念佛胜易,二十三偈。(二)极乐超胜,四十七偈。(三)慈悲劝诫,五十三偈。

 

二、 (一)念佛胜易分三:(1)1至8明胜且易,按法义次第。(2)9至16明易且胜,按全集先後。 (3)17至23劝诫,按法义次第。

1、第1偈,本愿故胜。

 

2、第2偈,入报故胜。

 

3、第3至5偈,光摄故胜。

 

4、第6至8偈,比较显胜。

 

5、第9偈,「直入」者,无少耽延,无诸障难,易且速也;不假回向,不经莲胎,高且胜也。

 

6、第11偈,「终时正意念弥陀」,释经文「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念佛之人,命终皆自然住於正念。念佛即蒙佛光照,念佛即乘佛愿力,念佛即当下一念定往生。此平生、命终皆同,唯平生之时,佛光虽照而肉眼不见,往生虽定而色身犹存。

 

7、第17至22偈,先劝厌欣,并总劝慎护三业,常行念佛;次举劝念佛现世利益;次劝安心;次劝往生;次明往生证果;最後,总结赞劝。

 

8、第21偈,「同因同行至菩提」,彼佛因中愿行,结为果上六字,全体授予凡夫,令平等往生、平等成佛。有二种同:一念佛人之间同,同因同行,无有高下,「同一念佛无别道」。二念佛人与弥陀同,同以弥陀大愿为因,同以弥陀大行为行,同得无量光寿佛果。「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同因;「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同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至菩提。然则一句佛名之内,弥陀与众生全然一体,佛因、佛行、佛果,一时圆满。

 

三、 (二)极乐超胜分三:(1)1至28明极乐超胜。(2)29至37劝众生发愿。(3)38至46明大经要义。 (4)47净宗回向偈。

 

四、 1至5,先总明极乐超胜。

1、第1、2明正报超胜,先主佛,後圣众。

2、第3、4明依报超胜,先比较,後直明。

3、第5,明往生证果超胜。

 

五、 6至28,别明净土超胜。大体依全集先後,局部依法义次第。先《法事赞》偈

1、6明真净报土。

2、7至10明自然证悟。

3、11至13明回度娑婆。

 

六、 再《般舟赞》偈。

1、14至16明相好同佛。

2、21至27明超证涅盘。

3、28劝求往生。

 

七、 最後「慈悲劝诫」,劝厌秽欣净,劝专修念佛,劝觉悟无常,劝慎护三业,劝感念佛恩。大体依全集先後,局部依法义。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