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愿寺缘起
弥陀道场弘愿寺 相看不厌敬亭山
──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筹建缘起
【编者按】安徽省宣城「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道场,於2004年农历2月19日举行奠基仪式, 到目前为止(2006年10月),东西二层寮房已经封顶,讲堂念佛堂都已进行到二层以上,按计划所有建筑将於11月底以前完成主体施工。
阿弥陀佛,现居极乐,光明遍世界,名号度众生;不嫌富贵贫贱,不择寺宇旷郊,称名声起,佛圣来应,宝殿临空,祥云垂护,绕六字功德宝山,现无尽庄严梵刹。然则,念佛之人,已登圣山;称名之处,即是道场。是即光周法界,影印十方,又何限一处一所,少寺少庵哉。
然今特蒙弥陀大悲慈佑,国家政策恩典,於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筹建弘愿寺,以为净土宗专修念佛道场;独尊弥陀,专称六字,顺彼佛本愿,度有缘众生,又岂非弥陀应化之圣山道场哉!
唯此大事,凡情难思,而因缘无量,笔墨何载,谨列其九,以括无尽:
一者弥陀本愿之缘。
二者善导楷定之缘。
三者佛选名山之缘。
四者天然吉地之缘。
五者千年古寺之缘。
六者党政支持之缘。
七者家乡厚恩之缘。
八者莲友同心之缘。
九者共转法轮之缘。
一、 弥陀本愿之缘。
永劫之前,法藏比丘,为度众生,超发弘愿: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劫之前,大愿成就,尊号弥陀,现居极乐: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阿弥陀佛,佛中之王,为一切诸佛共同称扬赞叹,则一切佛缘无不归结为此佛之缘;称名往生,法门无上,为十方众生唯一通行之道,则一切法缘无不归结为此法之缘。
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专弘念佛道场。专弘净土一法,摄尽八万诸法;专称弥陀一佛,包尽十方诸佛。即是举十方无尽佛缘、法缘,以成弘愿寺筹建之缘起,岂可思哉!
二、 善导楷定之缘
佛法流布中国,兴起大乘八宗,降至末法今代,诸宗咸归净土。净土一宗,以弥陀化身──唐.善导大师为开宗之祖,敬遵三经,妙判二门:一者要门,二者弘愿。要门以自行定散二善,回向求生净土;弘愿则善恶皆称佛名,佛力超登乐邦。由要门入弘愿,舍杂行归专称,是净土一宗大要。
今弘愿寺,名标弘愿,实行专称,以善导之楷定,为一寺之缘起,岂可思哉!
三、 佛选名山之缘
自古好山育好寺,多少名寺壮名山。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迹游天涯,踪遍宇内,而七至敬亭,写下千古经典绝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天下名山数不尽,敬亭独有慈母情。
世间,唯慈母与稚子,相看两不厌;
佛法,唯弥陀与众生,亲近永不分。
八万四千法门海,念佛一门最为亲。
众生念佛佛还忆,摄取光照念佛人。
今弘愿寺,依不厌山,开念佛门,气氛相投,性质吻合,可谓弥陀亲选,迥绝凡情;如此缘起,岂可思哉!
四、 天然吉地之缘
敬亭山,犹如年轻的母亲,秀美、温情,充满生命活力;弘愿寺,便依偎在这母亲山的胸腹之地。绵绵山峦,左右曲伸,闲云盘卧,无限柔情,如同慈母温馨的双臂,怀抱幼子;冽冽甘泉,中间流汇,野禽栖戏,纤尘不染,亦如慈母清纯的乳汁,哺育爱儿。
弘愿寺址:平坦开阔,空旷高朗;光舒气聚,林密风疏;倚靠雄峰,俯揽华市;襟怀博远,气度恢宏。乃天然佛寺胜地。
天然妙成吉祥地 献作弘愿道场基
一日宝刹突兀起 化得万民同皈依
如此缘起,岂可思哉!
五、 千年古寺之缘
弘愿寺,前身广教寺,唐大中年间,剌史裴休所建,历今近千二百年,素有高僧住持。黄蘖禅师,单提禅法;慈照宗主,转倡念佛;各应时机,化度普广。但以世间万物,悉归生灭;有为之法,不免无常。昔日伟寺,湮没无在,唯余双塔,空叹古今。
今恢复重建,更名弘愿,承接余风,专倡称名;振千年绝绪,开万世觉路。如此缘起,岂可思哉!
六、 党政支持之缘
安徽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皖宗【2002】55号文件,批准「同意在敬亭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范围内,恢复重建敬亭山广教寺」。
宣城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 宣宗【2004】08号文件,批准「同意迁址重建广教寺,并更名为弘愿寺」。
佛法利世,固赖内化有方,亦必外护得力。若缺外护,则自存尚难,何谈化他。所以佛教历来重视护法,而护法的重任,古来多仗诸王公大臣;当今民主时代,社会主义新中国从国家宪法和党的宗教政策的高度,给宗教以保护。良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各级领导和部门,也即成为我们佛教的护法菩萨。
弘愿寺的筹建工作,自始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尤其是安徽省宗教事务局、宣城市委市政府,以清正廉洁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果敢无畏的气魄,排除种种困扰,使得弘愿寺的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足当人民的公仆,佛教的护法,政府的清廉形象,党员的模范代表,令人感激,令人赞叹。
在人心浮华,竞逐功利的今天,如此缘起,岂可思哉!
七、 家乡厚恩之缘
佛法无彼此之界,人缘有厚薄之分。生於何处,长於何境,结於何缘,交於何友,发何志愿,行何事业,等等一切,皆非偶然。
宣城自古为文化重镇,着名的「宣纸」便产於此。民风朴实,崇尚自然,重义轻利,乐善好施。
净宗自小生养在这片土地,沐其山水,承其德泽,自求读至工作,无不生活在诸尊长师友的关爱之中,常思何以为报;然世事难得周全,每觉互相矛盾、顾此失彼,辄叹:世间善事岂真能报恩哉!
及遇佛法,惊悟生死一大事,一切众生所不可免,遂而誓求出离,亦思以此终可尽报一切有缘,汲汲营营,惶惶乱走;辱承佛恩师德,终入净土念佛。知:究竟能自出离者,唯此!究竟能施一切众生圆满广大利乐者,唯此!
从兹,奋初生牛犊之愚勇,效大心菩萨之弘誓;迹遍中国三十省,舌鼓极乐六字名。忠心耿耿,欲报家国厚恩,寻与政府合作;壮志虔虔,思拯众生水火,意建专修道场。但以因缘未具,微心难酬。
二千零三年六月,转来家乡,计划少停,即去福建。不意少时恩师王公金林,时任区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长,突来见访,畅师生情谊,传党政温暖,恳意挽留恢复重建敬亭山广教寺;净宗唯感恩承命,矢志效劳。以此为缘,区、市、省各级有关领导和部门,等予关怀,终得成就筹建敬亭山弘愿寺之缘。
十年辗转万里寻 叶布四方不离根
欲看枝头青青果 还问当年植树人
如此缘起,岂可思哉!
八、 莲友同心之缘
念佛如火炬,众生是薪柴;薪盛火焰旺,薪尽火即灭。
名号智慧火,如薪薪相传,从古及於今,普及於众生。
末法罪深众生,尤需弥陀救度。弘扬弥陀救度,必须弥陀道场。多年来,广大莲友无不翘首盼望早日兴建净土宗专修专弘念佛道场;乍闻敬亭山弘愿寺奠基因缘,无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从广东至黑龙江,从上海至大西北,一时齐聚於敬亭山脚下,共成此千古难遇的大好因缘。正如一位莲友所写:
「高山挡不住六字,大海隔不断称名;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共聚在名号涅盘之城。
虽然住在不同的地方,不约而同有一个愿望,愿弥陀大悲加护,早日建成我们的弘愿道场。」
虽隔千万里 彼此素不识 南无六字中 割不断法缘
身居於四方 心向往一处 如海纳百川 万流竞奔注
佛心何其悲 我愿亦何切 早成弘愿寺 此心无暂歇
如此缘起,岂可思哉!
九、 共转法轮之缘
法赖僧弘。僧是佛的代表,僧是法的传人。庐山慧远创莲社,光明善导立净宗,无不以教团组织,推展法门事业。
时值末法,众生浊盛,争陷名利之网,难脱邪见之坑;真求解脱,善择法门之人,甚为希有难得。纵虽居俗,念佛求生,已属难得;何况出家,专弘净土,更为希有。纵虽一人如此,已属难得;何况多人同志,更为希有。
今弘愿寺,众多比丘,同信同愿,同心同行:同称弥陀佛名,同发度生弘誓,同建弥陀道场,同弘念佛法门,同蒙弥陀光照,同获诸佛垂护;水乳相合,手足相亲,称僧中之宝,为众中之尊。
历劫因缘诸佛感 六字法情一母生
为弘念佛来相聚 共转名号大法轮
如此缘起,岂可思哉!
根深枝叶茂,源远流水长。敬亭山弘愿寺,弥陀本愿为源,念佛众生为根,虽是初生嫩苗,必成参天大树,盛结菩提硕果,荫蔽广大群萌。《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是故菩提,属於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得成无上正觉。」
惟我念佛同志,闻声振起,共输精诚,为利众生,不惜身命;
普愿天下贤士,见闻随喜,同发大心,自利利他,共成胜举。
乍称一句佛名,永成菩提道种;若舍一文净资,能助他人成佛。
早成弘愿道场,众生早蒙救恩。功德唯佛能知,福慧自然无尽。
佛历二五四八年四月一日 释净宗 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