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解集
《净土宗大意》略解
总分为三:一大意,二分科,三略解。
一大意。明净土宗之大意。
二分科:一约时就机以明,二比对圣道以明。
三略解:
一约时就机。举远况近安心,明劣机、易行、胜益三事。
二对比圣道。分三:总判二门、别释二门、结显二门。别释净土门,先从目的、方法、效果三方面与圣道对比,明其易修易行;然後释其所以,突出弥陀本愿。
《一枚起请文》略解
大意:说明净土宗之安心起行。
释题:
分科:一简非,二出是,三释疑,四诫劝,五流通。
略解:
一简非。非智者、非学者、非观念、非悟念,即非上根、非难行。
二出是。目的、方法(心行对明)
三释疑。简非对外,此释门内可能之疑。
四诫劝。诫别存深奥,劝守愚专称。
《二枚起请文》略解
大意:说明称名即是凭本愿。
释题:
分科:一必须凭本愿,二如何凭本愿。
略解:如何凭本愿,先总後别,先略後详。
总中并约心行,先直明,後劝诫。
别中单就称名,先以十事(作观一、心行业等八、厌欣一)比对说明,一切无过称名;後结以劝诫。尤其十事中点出「弥陀以称名为本愿」。又八个「称名之外无」,可翻八个「称名之内有」。
《念佛决定往生文》略解
大意:说明念佛决定往生。
释题:唯念佛决定往生,非他;念佛则决定往生,非不定。因果并举,就行立信。
分科:一明一向专修,二明称念必生,三明念佛为决,四总结劝。
略解:
一明一向专修。种种法义为成一向专修,但能一向专修则一切事毕。
二明称念必生。外不顾善恶,内不顾信浅称弱,但称名皆往生。别种之心,别於「称念必生」之外,以为另外有或助或碍往生等等之心。
三明念佛为决。决定往生(一决四非决)、决定八事(八决定一不论)、决定来迎(三祥瑞)。心情:善喜恶悲等。体验:信深称强等。
四总结劝。六字之外无深奥,称名之外无往生。佛法虽有种种之义,称六字之中一切皆含。
《十念法要》略解
大意:明一向专称之要。
释题:本愿「乃至十念」之心要。十念不限十数,即是一向专称。
分科:一标宗,二释成,三结劝。
略解:
一标宗。即首句。
二释成:以「四自」利益及对境「十亦」,释成其宗。
自:自然,不期然而然,全由佛名之德。
亦:同样、总是、还是,即是一向之义。
愿生心少时,莫舍称名,别求增其愿心;
散心增时,莫舍称名,别求治其散心;
妄念起时,莫舍称名,别求克其妄念;
善心生时,莫舍称名,喜於善能助於往生;
不净之时,莫舍称名,悲於不净;
清净之时,莫舍称名,喜於清净;
三心欠缺无所减,三心具足无所增,三心现起莫中止,三心成就本现成。
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厌欣,具足三心,非定非散,无善无恶,离垢离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无量寿经释》略解
分科:一出净土三部经名,二总明《大经》大意,三释成,四结。
略解:
一、 先总举四十八愿及其成就,明一经大意。
二、 及其释成则别取第十八愿。以四十八愿皆为第十八愿故,分道理及「四十八愿一一愿言」文证;次赞为「超世愿」;次明其成就,不可不信,引《往生礼赞》释及第十八愿成就文;次引三辈皆言「一向专念」证往生之业独在念佛;次引「其佛本愿力」偈赞本愿功德;次明第十八愿念佛,一念得大利无上功德。
《观无量寿经释》略解
分科:一标宗,二释成。
略解:
一标宗。 即首句。据付嘱文「汝好持是语」,显《观经》一部宗要——定散唯标念佛。此即《观经》之大意。
二释成:
一、 其文虽多,於定善则单取「真身观」光明遍照之文,散善取三心之文;因真身观摄十三观,而三心亘於九品故,即以此二文统定善散善而释成念佛。
二、 「光明遍照」文。先引第十二愿明光明为缘;次引第十七、十八愿明名号为因;次明光明之缘与名号之因和合,蒙摄取不舍利益,而引《往生礼赞》文证成之;次引第十三愿,明光号摄取利益非唯弘广,亦且永远;次明摄取光明平生护念之益;次引第十九愿,明摄取光明临终摄生之益。
「三心」文。
先「至诚心」:善导和尚释真实心,通正行杂行诸机,又有自利真实与利他真实,然本意唯在弥陀利他真实,以弥陀利他真实成凡夫自利真实,故引善导释文而别据弥陀本愿说明罪恶生死凡夫真实解行之相——「罪恶生死凡夫,依弥陀本愿,十声一声,决定往生。」如是解行,是真实解而行。外现信本愿之相,内怀疑心,是不真实之心。此亦是照应次下「二种深信」之文。
次「深心」:引二种深信之文,劝信「罪恶生死凡夫,依弥陀本愿,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分五:一弥陀别愿不思议力故,当信;二诸愿皆成无例外故,当信;三佛语诚说等无欺故,当信;四名号具包万德故,当信;五释迦出世本怀故,当信。
次「回向发愿心」:分五:一欣慕愿求心,二当得往生心,三已得往生心,四大乘菩提心,五还来度生心。先,闻国土安乐而欣愿。虽欣愿未知能否往生,故次依弥陀别愿明当得往生。此又分三:首依别愿力,明凡夫入报;二明愿力故生,防疑罪退失;三引第十八愿,明极乐正是念佛当生之净土。虽引愿文明当得往生,未知有否实证,故次更例引《观经》逆恶临终一声十声往生,比对而明:深信专念之人,即是已得往生之人。次明愿生念佛是大乘心、大乘行,非小乘。次明愿生为度众生,非为自身。後二兼有自护信心、遮他妨难二意。
三、 三心唯是念佛,共唯明「罪恶生死凡夫,依弥陀本愿,一念十念,决定往生。」此是机法两种深信——「深心」;亦是凡夫真实解行——「至诚心」;又因此弥陀别愿之易修易往,一声十声,决定往生,罪业凡夫方能发起无伪不退之愿生心——「回向发愿心」。
《阿弥陀经释》略解
分科:一总明大意,二别释证诚。
略解:
一、 总明大意。分三:一目标,二方法,三劝信。目标,愿生极乐。方法,唯持佛名。一日七日称名之易行,得生依正高妙之极乐,众生不信,故诸佛同舒舌相证诚而劝信。
二、 别释证诚。念佛往生,通於三经,前已释显,今则略不详释;诸佛证诚,虽亦通三经,然文局今经,故就今经别加详释。首尾各引善导和尚之文,释明:疑念佛往生,有四重极大罪失;信行念佛有八重德能,能获广大利益;意在切劝断疑生信。
《念佛往生义》略解
大意:劝信念佛往生。
分科:一标宗,二劝信。
略解:
一、 标宗。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二、 劝信。分六:一举利益得失劝信,二破种种疑事劝信,三明三心唯在念佛劝信,四明现後利益劝信,五杜邪防非劝信,六总结劝信。
罪障重之人,唯应念佛,一称能除多劫罪故,决定往生!
无善根之人,唯应念佛,一念具足无上德故,决定往生!
无猛利心人,唯应念佛,念佛不简散动机故,决定往生!
无闲暇之人,唯应念佛,世事匆匆本不碍故,决定往生!
释疑:
问:290/6「虽然怀疑,若念佛者,即得往生。」与366/4「虽修念佛,有疑心者,不得往生。」两句似矛盾,以何为准?
答:两句意义一致,都是劝信念佛,只是对机不同、角度不同;如不能善加理解,宁守前义。前句是已信念佛之人,疑心轻,念佛重,故而「即得往生」;闻此则更增信喜。
後句是不信念佛之人,疑心重,念佛轻,故而「不得往生」,闻此当猛惊绝疑。
如果疑心重念佛轻,最终必弃念佛,而不得往生。後面解释说:「因病重而不用药」、「因不猛利而一生空过」、「因世事难舍而不念佛」等,都是就此人因疑而不念佛说不得往生。
《念佛大意》略解
大意:劝谕末代众生,唯应专修念佛。
分科:一开宗明义,二辗转释成。
略解:
一开宗明义。即首句:末代凡夫,欲遂往生,唯应依善导和尚,唯应修念佛之行。
二辗转释成。分二:一叹专修难得;二明专修道理,此又分五:
一、 观时鉴机,劝唯当专修念佛。余法时已过,念佛正当时;余法不应机,本愿最当机。
二、 依教效贤,劝唯当专修念佛。圣教虽多,且举《观经疏》「三经共唯明念佛」、《往生礼赞》「专杂得失」、《观经》「三心」释之华文;前贤无数,特仰昙鸾、道绰、善导、慈恩、法照之高风。
三、 预知防难,劝唯当专修念佛。引《法事赞》及《平等觉经》之文。
四、 比较难易,劝唯当专修念佛。行人若不求生极乐,而欲期或忉利、或兜率、或弥勒出世、或他方净土、或来生解脱,皆是极难之事。唯愿生念佛,不择机、不择时,唯功无罪,临终不难,又有弥陀誓愿可凭,易行方便。
五、 举现世证,劝唯当专修念佛。
《净土宗略钞》略解
释题:凡净土一宗之判教、传承,并安心起行之要义,於此钞中皆备,故称「净土宗略钞」。此钞也可看作是《选择集》「四偈三选」的解释。
大意:明选归净土的必要性,以及净土门内安心、起行及利益。
分科:一开宗明义。二依教释成。三总结劝信。
略解:
一、 开宗明义。即首句,分二:一、欲离生死,必求净土;二、欲生净土,无过念佛。
二、 依教释成。先依道绰「圣净分判文」、龙树「难行易行喻」及善导「弥陀本愿释」,劝谕舍圣道入净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接着依善导《观经疏》「三心释」、「正杂二行文」,《往生礼赞》「念佛现世利益文」,说明念佛之安心、起行及利益。
安心:虽说三心,重在深心,约罪机、临终及外难三事明深信之相。
约罪机深信者:「不顾心之善恶,不顾罪之轻重,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依弥陀愿力,必定往生。」「深凭弥陀本愿,信不嫌任何过错一定往生而无疑心,名为深心。」
约临终深信者:「真有往生之志,信弥陀本愿而念佛之人,临终无颠倒之事。故信弥陀本愿之人,怀疑临终之心不可有。」
约他来难而深信者:「一度信此念佛往生之後,何人来言,亦无疑心,此名为深心。」
尤其详细说明机法二种深信之关系:为说法深信而举机深信。
最後总结说:「真实深信弥陀誓愿而愿往生之心,是名安心。」
起行:则专依善导和尚之劝,一向称佛名,抛舍诸杂行。「善导和尚所不劝之事,决无应行之道理也;所劝正行尚且厌倦之身,而用心於未曾劝导之杂行者,诚然不可有也。」
利益:如此深信本愿而念佛愿生之人,深重恶业尚使消灭而得生极乐,平生更蒙佛圣护念得延命癒病,故不论为现世後生,皆当一向念佛。
三、 总结劝信。即最後一段。
《登山状》略解
大意:述念佛要义,外防他宗来难,内护念佛信心。
释题:
分科:一叹佛法难遇。(404/2—407/9)
二述自宗教旨。(407/10—414/11详举)
三破他宗谤惑。(414/11然今——419/2)
四守念佛信心。(419/3——425/2)
五结述本愿念佛要义。(425/3——最後)
略解:
一、 叹佛法难遇。分三:
一叹昔不逢释尊出世。
二劝今既遇法,应速求出离要道,莫任欲造业,空归三途。
三悲世人徒诤法门高下,大众受迷。
二、 述自宗教旨。分三:
一明传承。
二明判教。
三明往生业因,分定散与念佛。於念佛中,先明念佛机类;举下摄上、举恶摄善、举少摄多。後出念佛教证,引善导「定散弘愿释」、《净土三部经》、《般舟三昧经》、《大圣竹林寺记》。
三、 破他宗谤惑。分二:
一破「念佛弘传於世,佛法将消失」之谤。
二释「信本愿不畏罪、不勤行」之惑。
四、 守念佛信心。分五:
一明弥陀别愿本为造罪轮回之辈而发,故罪深之人可凭信。
二明十方诸佛同皆舒舌证诚,故多疑之人可凭信。
三明四十八愿愿愿成就,如理思惟可凭信。
四明报佛来难尚且不疑,况今凡夫之难,守护信心。
五举大施太子取珠之喻,守护念佛信心。先出喻,次合喻,後结劝。
五、结述本愿念佛要义。明佛之正觉与我等往生,一体成就。
《净土宗略要文》勾要
十七文之来源(摘自《略要文略讲》)
一、 从经典来说,唯选三部正依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
二、 从祖师传承来说,选择了三位,道绰大师一文,法照大师一文,善导大师独占十五文,解释净土三部经毫无例外地全引善导大师,专依善导大师的思想真是再明显不过了。
十七文之次第(摘自《略要文略讲》)
欲学净土门,首先要知道圣道与净土二门的区别,才能择门而入,所以「圣净分判文」放在第一。
佛虽说了圣净二门,并非等量齐观,本意唯在净土一门,所以接下来「出世本意文」放在第二。
这前面二条文是净土门的教判,目的在於劝导我们舍圣归净。
既归净土门,必须知道净土门的行法,所以接下来第三「正杂二行文」。
既知往生净土有正杂二行,须知二行胜劣得失,所以第四「正杂得失文」。
这三、四二条文是净土门的行判,目的在於劝导我们舍杂归正。
上面四条文是祖师所判,那麽佛经的依据又怎麽样呢?接下来第五到十四共十条文,就是给出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依据。
其中第五条文是引用善导大师的解释,总的说明三部经一致的宗旨,所谓「净土三部经,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六、七、八三条文引用《无量寿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无量寿经》的宗旨——「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九、十、十一,三文引用《阿弥陀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阿弥陀经》的宗旨,也是「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十二、十三、十四,三条文引用《观经》及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明《观经》的宗旨,同样在於「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可以看得出来,第五文为总,从第六到第十四条文是对第五条文的展开说明,而且次序上也是同第五条文中先《无量寿经》、後《阿弥陀经》、最後《观经》;至於三部经之内,每一条文是依照它们在原经中的先後次序。
上面已经详尽说明了净土一宗的教理,下面是指导我们怎样落实到行持当中。
其中第十五「具足三心文」,引用善导大师对《观经》三心的解释,侧重在安心一面。
第十七「净业时节文」,也是善导大师的,说明起行,贯彻一生。
中间第十六,引用法照大师对弥陀本愿解释的偈语,有承上起下的意思,承上「三心」说「回心」,「多念佛」起下一辈子专修念佛作为净业修行的时节;同时也是对上来各文的总结,再一次的点示出弥陀本愿。
凡十七文,一一皆有取舍之意。
一、 舍不应时机之圣道门,取正应时机的净土门。
二、 舍非释尊出世本意之八万四千法门,唯取释尊出世本意之念佛一行。
三、 舍杂通人、天、三乘、他方之杂行,取唯向极乐之正行。
四、 舍千中无一之杂修,取十即十生之念佛。
五、 舍三经共嫌之余行,取三经共明之念佛。
六、 舍非弥陀本愿之余行,正取弥陀本愿之念佛。
七、 舍小利有上之余行,取大利无上之念佛。
八、 舍释迦慈悲不留之余行,取释迦慈悲特留之念佛。
九、 舍小善根之诸行,取多善根之念佛。
十、 舍十方诸佛不护之诸行,取十方诸佛护念之念佛。
十一、 舍释尊不付嘱之诸行,取释尊殷勤付嘱之念佛。
十二、 舍弥陀光明不照之余行,取弥陀光明独照之念佛。
十三、 舍释尊不赞之杂善,取释尊唯叹之念佛。
十四、 舍释迦如来不付嘱之余行,取释迦如来唯付嘱之念佛。
十五、 舍难可具足三心之杂行,取必当具足三心之念佛。
十六、 舍有简上智净戒之余行,取不简下智破戒之念佛。
十七、 尽形寿舍诸余行,唯一向念佛。
舍余行取念佛,上契弥陀本愿之理,下契我等造罪之机;非唯顺释迦一佛出世本意,亦普获十方诸佛同音证诚;释迦慈悲特赞特留,弥陀光明独照独摄;一念具足无上功德,念念皆是正定之业。
又此十七文,一一皆指本愿意。
一、 道绰禅师独取弥陀本愿立净土门。
二、 释尊独以弥陀本愿为出世本意。
三、 以顺弥陀本愿故,称名是正定之业。余行非本愿,往生不定。
四、 以与弥陀本愿得相应故,专修念佛十即十生。余行与佛本愿不相应故,百时稀得一二往生者。
五、 念佛是弥陀本愿行故,三经共唯明念佛。余行非本愿,三经共嫌。
六、 正明弥陀本愿不虚,众生称念必生。
七、 弥陀本愿名号力,得闻得遇无空过;乃至一念速满足,无上功德大宝海。
八、 念佛是弥陀本愿行故,释迦如来慈悲特留。余行非本愿,释迦慈悲不留。
九、 弥陀本愿名号具万德故,是多善根。余行非本愿,是小善根。
十、 念佛是弥陀本愿行故,蒙十方诸佛护念。余行非本愿,诸佛不护念。
十一、 念佛是弥陀本愿行故,释尊殷勤付嘱。余行非本愿,释尊不付嘱。
十二、 念佛是弥陀本愿行故,独蒙弥陀光照。余行非本愿,弥陀不照摄。
十三、 念佛为行弥陀本愿故,叹为人中芬陀利华。杂善非本愿,岂蒙赞叹。
十四、 佛本愿者唯在名号,故释迦如来唯以念佛付嘱。余行非本愿,故不付嘱。
十五、 念佛是弥陀本愿行故,必当具足三心。余行非本愿,难具三心。
十六、 唯弥陀本愿之念佛,不简下智破戒等,称念来迎,变瓦成金。余行不然,简上智净戒,弃破戒罪根。
十七、 本愿念佛之时节。
《大经》「五德现瑞文段」略解
一、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净镜,影畅表里:满足、幸福、喜悦、表里如一,内外无滞,直畅本怀。即同「至心信乐」。
二、 今日世尊,住奇特法:特别法门,第十八愿,最尊。余则普通法,非尊。
三、 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佛地境界,随自意法门,大力,为救,为依,即是「设我得佛」。余则随顺弟子,或住声缘菩萨所住,即是随他意法门,力有不足。
四、 今日世眼,住导师行:指归极乐,是大导师,以佛眼为生作眼,故得耳目开明,为归,为导,即是「欲生我国」。余则我等眼迷不开,茫然无归。
五、 今日世英,住最胜道:胜一切法门,最高无上,胜易二德,为道,为行,即是「乃至十念」。余则非胜。
六、 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如来佛地之德,以佛果而度一切,令一切众生悉得作佛;若令作菩萨则是行菩萨德,乃声闻缘觉人天德,今则行如来德。即是「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然则自行念佛教他念者,即是行如来德。又此五句,前一是总,後四是别。是何奇特法?即是佛所住、导师行、最胜道、如来德。
又此五句,四住一行,前四是静,佛自住内德;後一是动,佛行化众生。是则释迦住於弥陀之德,行於弥陀之德。弥陀之德者,总四十八愿,别第十八愿也。
又今日者,非前非後,正说弥陀本愿之日也。
七、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有四相念:
(一)三世诸佛皆念阿弥陀佛,如《经》。
(二)皆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易行品》:「是诸佛世尊,现在十方清净世界,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三)皆以阿弥陀佛本愿为本怀。
(四)皆证诚护念念佛行人。
是名佛佛相念。阿难意指诸佛发问,释尊唯以弥陀为答(接下全经唯说阿弥陀佛因地本愿,果上万德,并诸佛诸菩萨称赞忆念阿弥陀佛)。是故念弥陀一佛,即为念一切诸佛。
八、 云何阿难:问当圣心。阿难啦!我正要说未说,你是怎麽知道的呢?你怎麽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呢?心中最为喜悦、愿尽人共知共喜的事,欲说未说之前,被人问出,不由得心情舒畅而赞可对方。释尊此处正是这样的心情,反问阿难,充满了赞许的意味,如慈母赞孝子,心、眼、口,都充满赞许。下面正赞:「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为斯慧义。」畅佛本怀,故赞甚快。能问斯问,即是深智慧、真辩才、妙辩才、真慈愍、多饶益。何况依答明了,依教奉行?!
九、 一夕常住:本怀经故,无量寿故,常住不灭之法。无碍、无绝、无数、无量、不损、不变、无异、无极。
十、 如此诸佛,皆悉已过:我等於诸佛未得度脱,十方众生共待法藏成佛。法藏之根,深而复深。
【十念十无上功德】
文体类似「十声称名,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凡略要文,多皆仅列标题加引文,唯此文及《观经》付嘱文加别释,当有其意。试解有四:
一明念念等具无上功德,念念皆是正定之业;
二增行人信心,纵因事碍少念而无疑;
三增行人勇悦,多念弥喜;
四杜邪僻之见,以为一念既具无上德,不必再念。
【佛身与佛心】
「真身观」乃「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於身量总相、身光别相观毕而言:「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身别相中,经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可知:佛身即是光明,第十二愿所成;佛心即是名号,正是第十八愿所誓。因观佛身,得见光明唯摄念佛众生而不舍,叫做见佛心。
佛心以名号普救十方众生,无一遗漏,故称大慈大悲;「众生不往生,我不取正觉」,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佛身佛心,一体不分,故称光明名号;佛身佛心,等遍无碍,十方世界凡有称念佛心名号之众生,即蒙佛身光明之摄取,又有无数化身来护,临命终时,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光明与名号】
光明是无声的名号,名号是有声的光明。光明是佛身,名号是佛心。
【光号摄化文】
总含第十二、十七、十八愿,及《观经》「光明遍照」等文意。以第十二愿,释「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第十七、十八愿,释「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以第十三愿寿命无量、平生化佛护念、第十九愿临终来迎往生,助释「摄取不舍」。愿愿行成,光明为缘,名号为因,故言「愿行来收,非无因缘。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文殊弘通念佛文】264、265
一、 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二、 自述宿因,念佛得一切种智。
三、 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皆从念佛而生。
四、 一切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五、 念佛是诸法之王。
六、 劝当常念无上法王。
七、 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继念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疾得成佛。
八、 愿疾成佛,无过念佛,能速证无上菩提。
【一法摄万机】
凡诸行人,若不念佛,所修诸行可称为法;既入念佛,先修诸行,即成为机。小乘机、大乘机、戒善机、三福机等等,此等诸机出离生死,唯凭念佛。如众水入海,失彼故名,同一海号。《大经》亦谓:「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瓦变成金】
瓦,凡夫心;金,弥陀功德。凡夫心设虽清净,只是瓦片;念佛人设虽不净,亦是黄金。愚者舍金取瓦,智者舍瓦取金。弥陀来迎,唯论念佛不念,不论心净不净;十恶罪人,一声称名,赞为善男子,叹为芬陀利。今求愿往生之人,悉以凡夫清净心为贵,反轻念佛,弃金拾瓦,岂非愚哉!
【本愿称名非定非散】
《观经》乃「名号」、「定散」对。《选择集》举正宗所说,总名定散;付嘱持名,独名念佛。付嘱持名,即下品失念口称之行也;释迦教中属诸散善,付嘱废立,约佛愿意。本愿念佛,非定非散。定散、念佛,於是乎判矣。
定散诸行,善思为体;本愿念佛,不要物心。下品上生,三业俱存;下品中生,虽身口阙表业,意业犹存,堪闻持法。此等二人,定散诸行,犹存利益。下品下生,意业失能;虽有口称,不足称行;三业同阙,定散不可行也。佛取此机所成至极易行,以为本愿称名;虽三业亡功,法体独立,不藉机作,是为本愿念佛。《玄义》别时意门,释失念口称成业因所由:「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口称成因,全由法德;全德施名,为令口称,是西河等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