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宗道法師文章
top

宗道法師文章

法義

  1. 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
  2. 隔行如隔山
  3. 《淨土三經》概說(下)
  4. 《淨土三經》概說(中)
  5. 《淨土三經》概說(上)
  6. 關於「機法二種深信」的一個譬喻
  7. 勿以世法論佛法
  8. 說信願

文章

  1. 一個圖形引發的思考:人生的圓心是念佛
  2. 蛇入竹筒自然直
  3. 若心果真為眾生
  4. 木桌與世界
  5. 凡事為對方設想
  6. 怎樣才能庇佑子孫?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7. 人類「崇拜心理」之我見
  8. 達則兼善不渝,窮則自得無悶
  9. 痛的短語
  10. 得到=想得到更多
  11. 念佛行者應如何思維
  12. 人生最珍貴的相遇:遇見阿彌陀佛
  13. 一幅圖讓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14. 念佛人如何敦倫盡分
  15. 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
  16. 世間,乃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聯貫而成的一個幻體
  17. 受教與發心
  18. 淨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19. 孤悲之路,幸有佛陪
  20. 我們能夠依止善導大師教法,是十分幸運的
  21. 念佛愈多,愈能體會到這顆念佛心的多彩與光明
  22. 我,選擇活在南無阿彌陀佛裡
  23. 相信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24. 漫漫西歸路,是佛背著我負重前行
  25. 知見混亂的年代,誰才是你的善知識?
  26. 宇宙第一犟——萬牛莫挽的念佛人
  27. 你有多大膽,才敢懷疑佛的話!
  28. 心中種下牛頭檀,香氣普熏三千界
  29. 彌陀興旺 而我衰亡
  30. 「知止」而成佛
  31. 佛教中的「大丈夫」是什麼意思?
  32. 把青春獻給佛教
  33. 且以微心入淨土
  34. 法照大師現身教道士念佛
  35. 勸人念佛勿說教
  36. 法照大師現身教道士念佛
  37. 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38. 六條秘訣
  39. 一則古老故事告訴你:人有至誠,必有奇蹟
  40. 心無掛礙 則無恐怖
  41. 所有快樂抵不過一根針刺
  42. 法性之都——西方極樂世界
  43. 享受被人遺忘的時光
  44. 一定不要「一定」
  45. 從安樂窩到安樂國
  46. 佛的陪伴,是我們對母親最長情的告白
  47. 學習應主動
  48. 給人希望
  49. 極樂世界 天天過年
  50. 等乾
  51.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52. 習靜與獨處
  53. 極樂世界不能談戀愛,還稱得上「極樂」嗎?
  54. 度盡劫波兄弟在,蓮池一笑泯恩仇
  55. 如果有一台能拍攝心念的高像素相機
  56. 穩穩的幸福
  57. 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58. 學佛應理性
  59. 漫談念佛攝心
  60. 忙,但不要丟了悠閒的心
  61. 念佛自然五福臨門
  62. 漏福之心洞
  63. 阿彌陀佛與我們到底啥關係
  64. 苦惱來襲,請服「二常二因」藥
  65. 臘八節裡憶佛恩
  66. 我對謙卑的體會
  67. 三種師
  68.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69. 談讀書
  70. 弟子如何事師?
  71. 顛倒因果
  72. 聞一蓮友與淨宗法師的對話有感
  73. 賞畫有感
  74. 勇敢的皈依
  75. 也說逃避
  76. 新年對聯解讀
  77. 聖道轉歸淨土的奇緣
  78. 妄念一則
  79. 小動作 大成就
  80. 養老院見聞記
  81. 念佛人的交友觀
  82. 念佛與做人
  83. 說話的藝術
  84. 快樂的四重境界
  85. 為何唯說念佛
  86. 彌陀眼中妙好人
  87. 佛經句句不欺人
  88. 文人學佛之慎
  89. 住持大柄在德與惠
  90. 輪迴路上念佛好
  91. 元旦祝福話彌陀
  92. 極樂好
  93. 宣城地下湧出了彌陀大潮
  94. 我的學佛經歷

問答

  1. 凡夫如何破食色我執?
  2. 念佛了,用怎樣的心走後面的路?
  3. 念佛與改命(中英對照)
  4. 一文遍覆因疫而困者
  5. 謙卑是自信心中折射出來的光芒
  6. 如果念佛不能達成世俗願望當如何思惟?
  7. 極樂是報引證
  8. 網絡問答(三)
  9. 網絡問答(二)
  10. 網絡問答(一)

法師簡介

  1. 宗道法師簡介

文人學佛之慎

       文人假如不學佛,便也無所謂慎與不慎。利用上天給的好文才,舞文弄墨,作為生計的飯碗,乃至實現名利雙收,有些職業習氣也無妨礙。

       可是文人如果學佛,其與生俱來的某些習氣,比之於別的行當所染職業習氣往往更深,簡直深到骨子裏,卻真是需要自我警醒乃至朝乾夕惕的,免得遇大道而空過。

 

一、太把文字當回事

       文人對文字、文章、書籍都有一種天然的敏銳力與超出常人的感受力,對於自己寫的東西偏愛乃至偏執,用犛牛愛尾都遠遠不足以形容。

       然而,不管是別人寫的還是自己寫的,都不過是人類意識思維在特別時空下極其有限的感受或感知而已。

       儘管這些有很美的文字外殼作為包裝,但本質仍是妄念合和的產物,是人心意卜度而成,屬於人類「有知而知」的範疇。人類受經驗的束縛,難免對真理探求不過如管中窺豹,故「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所知者極有限,不知者何其多?

       而佛教的文字般若卻是佛或祖師大德們「無知而知」證悟現量所流露的真理。佛「無所知,而無所不知」,所知不僅普遍完全,而且永保精準無誤。

       凡夫所作既屬無常妄念,那又何必執著太甚?有人欣賞,是小確幸,無人欣賞,即使付之一炬,又有何不捨?

       徹悟大師晚年曾把個人深邃的修學體悟、悟佛心要筆錄成書,一天忽然把洋洋十年來所著全都付之一炬,弟子們從火堆裏鉗出一些未燒化的紙片,才有了今天的《夢東禪師遺集》,這些文字讀起來真如清風霽月般瀟灑爽利,自在無礙,正是有這樣的大師,方能有此舉;正有此舉,方得此文啊!普通文人可有這樣的氣魄與灑脫?

 

二、文人容易言高於行

       常寫文章的人肯定有體會:有時筆下寫著寫著,便會循著文理或文意愈寫愈飄,其精神狀態只是在寫的那一瞬間乘著筆力達到那種高度,而筆一停,回到現實中,則完全不在那個高度。

       再加上作者極盡文字表現之能事,通常會讓讀的人覺得境界好高,但實際人與文多數存在很大差距。最壞的情況則是:當別人讚歎聲起的時候,作者腦子一熱,也想當然地就認為自己果有此境界,那可真是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像蘇東坡寫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這文字反映出的境界還得了嗎?簡直無異於經文!但眾所皆知的是,蘇東坡一世卻並沒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偈子只能代表蘇宿世所帶之佛教慧業深厚,以及罕見的文字駕馭才能。

       以前看過《智慧東方》雜誌上一篇文章,名字記不得了,它把古代有名的幾個大詩人歷數個遍,作者發現詩裏寫的和詩人們於現實中做的,真是好大差距,有些甚至是天壤之別。

       比如《憫農》的作者李紳,寫下了一首伴幾代小朋友們成長的詩——「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感動了多少人,啟發人們要珍惜糧食。然而現實是,李紳在發跡之後,再也沒有絲毫「憫農」之心,他花天酒地,每餐要吃一盤雞舌,為吃這一盤雞舌要殺活雞三百多隻,故而他家院子裏所殺的雞堆積如山。「憫農」還是「害農」?真是諷刺至極!

       李元松說:「文章與言詞若能代表一個人,那麼古來詩人皆神仙。」

 

三、文人易造綺語之業

       文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修飾文句的能力超出常人,一坨屎寫成一朵花,絲毫不在話下。故而也極易犯下綺語之業,一可說十,十可以百,甚至黑能說白,白能說黑,且說得頭頭是道,似乎渾身上下都是理。

       歷史上隋煬帝就很會寫文章,以至於他想要幹一件壞事的時候,為陳述理由而作之文章,由於寫的太完美,完全無懈可擊,讓所有大臣無力反駁。

       學佛人應老實本分厚道,不必修飾很多,誇張很多,不需以文字眩人眼目,動人心魂。我們看看印光大師所留下的文字多麼樸實,多麼平淡,多麼自然,說任何話都是直來直去,不繞彎子,不講修辭,不賣弄文辭,樸實無華的文字盡顯其懇切慈悲與無礙智慧,即使是在百年後的今天也在利益著無量眾生,這些完全不是靠文字技巧所能達到的。

 

四、文人易相輕

       文人的世界裏,文字永遠是自己的最好。這是強烈的我執的表現,也是太把文字當回事的結果。

       由於文人與文人同是提筆為文之人,在讀者面前有更多的可供相比較之處,故而各自在自信心不足的情況下,便要以種種手段顯示自己水準超過對方。

       文人若將這種習氣帶到佛門中,便非常容易引發種種是非,種種爭端。

       文以載道,但文字本身不是道。文字只是一個工具,像一艘船一樣,將人帶到真理面前。人應該善用文字,而不是被文字所累。

       人所有天賦的長處,有時恰恰同時也是自己值得加意警惕之處,被水淹死的,多半是會游泳的,而且愈是游泳水準好的,被水淹死的幾率也愈高;手上多了一把刀,方便了削切一切東西,但同時也增加了削到自己手的風險。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