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求愛,刀口舐蜜;初嘗滋味,已近割舌;所得甚小,所失甚大。
世人得愛,如入火宅;煩惱自生,清涼不再;其步亦艱,其退亦難。
蓮友問:聽說極樂世界都沒有女人,肯定更不能談戀愛、娶妻、生子了,那極樂世界算什麼「極樂」呢?
答:也許你比較年輕,你可能也比較執著於男女欲樂,才會如此想,如此問。當然,問的也很正常,說不定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
快樂有兩種,一種快樂,是眾生感受到快樂,而其本質也是快樂的。比如我們真心實意去幫助一個人,幫人的當下是快樂的,未來所招致的果報也是快樂的,這種快樂不帶有一絲毫的染汙。另一種快樂,是眾生感受是快樂的,然而其本質卻是痛苦的。所謂本質,是指去其「快樂」的外衣,內在的質體,非以眾生當下的感受為依準,而是以佛陀智慧之眼觀察所得之結論,往往能覷破其虛偽性、表面性、暫時性。舉個例子,比如說吸毒,吸毒者當下確實會得到短暫且強烈的快樂,但其引發的後果卻是無比痛苦的,故其本質並不屬於快樂,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這樣做。
前者之快樂因為順了法性,所以能從樂入樂。後者所以由樂入苦,或從苦入苦,本質是因為其背離了法性。
愛情、男女之欲等等,在聖者眼中,本質與吸毒並無二致。
眾生覺得樂,是因為在其低級生命的狀態下,此事乃與其無始習氣相應,若在高級生命下看,則毫無樂趣可言。正如狗喜歡吃屎,吃得又香又甜,可是在人類看來,直覺得噁心不已。佛菩薩、阿羅漢視眾生享種種欲樂,亦復如是。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眾生只看到表面的快樂,卻想不到為了得到些許之樂,需付出的種種苦惱:貪愛、不安、忿恨、嫉妒、怨惱、焦慮、恐懼、傷心、失落、痛苦、無聊……前者短暫之樂,與後者無際之苦比起來,實是萬分之一都不到。龍樹菩薩青年沉溺於欲色,後險些喪命,始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四十二章經》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又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燭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
人類對於男女感情、欲樂的執著,可以說是人類對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認知之中最大的顛倒見:本來極苦,卻認為極樂;本來最無聊,卻認為最有意義;本來給人不安,卻認為最能給人安全感……這裡面充滿了迷惘、想像、粉飾、非理智,古今中外,千千萬萬男男女女,浩浩蕩蕩,前仆後繼,如群蛾撲火般衝進其中,不能自拔,誠然眾生業力不可思議。
其實,一切眾生輪迴之原動力即在於此,《楞嚴經》言:「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圓覺經》言:「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曇鸞大師說「四倒常拘」,正是眾生顛倒知見,永遠拘束其難出三界,輪迴不息。即使道理知見上明知其罪與害,真到了事上,其無始習氣也不易抵擋。
極樂世界既是「極樂」,絕不可能存此「有漏」之樂,「染汙」之樂,「無常」之樂,「輪迴」之樂……極樂世界是「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是「永離胞胎苦,蓮花開化生」,是「清淨之身,無為之體」,如此,方稱得上極樂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