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家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又云:「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2. 人果真能靜下來,會有一種身處全宇宙座標原點的感受,萬物皆圍著你在動,自己卻沒有動。此時:萬物靜觀皆自在。
3. 人果真能靜下來,會生出一種靜氣與靜力。所謂靜氣,是一種清肅、沉實、內斂、篤定、從容的氣,讓周圍人感覺很舒服;靜力像一種磁力,使人接受到這樣的磁力後躁心自靜、不令而從。一個人的靜氣與靜力,通過說話、走路、動作、神情、寫字等等全看得出,比如弘一大師雖不在人世了,但他留下的字還是透著一股靜氣,觀者即使不懂書法也感受得到。
4. 反之是躁氣,浮躁之氣,躁亂之氣,這讓人很不舒服,在這樣的人旁邊,像在一個燒得滾沸的開水壺邊,想時時躲得遠遠的。
5. 人對外要有力,首先要內斂,比如對外出拳要有力,首先手臂要伸回來夠深。據說,國外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影響人類重要發展進程的大多數竟然是內向的人,這與我們的想像完全相反,我們總是覺得外向人更有力量。
6. 靜氣與靜力有些人是天生有之,但也是可以靠後天習得的。習靜的方式很多,比如儒家的宴坐、自省; 道家的呼吸吐納;基督教的禱告懺悔;佛教裡就更多了,每個宗派的方式都不一樣。
7. 在淨土宗,就是念佛,目標在於往生淨土,對於習靜,志不在此,然而往生前還是可得到這個副產品,我們的心靈,需要寧靜,這是一切人都有的願望,如同人想要吃好一點、穿好一點、住好一點一樣的心情。上人常常提倡的早上念佛三靜、印光大師的十念記數其實都有這個用意。
8. 古今大德介紹了很多方法,但我個人覺得念佛靜心最核心的訣竅就四個字:自念自聽。
9. 普通的習靜法:這樣禪修,那樣冥想,並不好用,為什麼?是因為整體不靜。整個人的心念都無法會聚一處,今天想賺錢,明天想做官,後天想出名,雖然表面暫時靜了一下子,出了門立馬繼續心亂如麻。淨土宗其實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當一個人真心願往生時,心念時時處處傾歸一處,雖然沒有專門去練習入靜,但也會自有靜氣。在聖道門就是要發菩提心,人一旦真的發起菩提心,自然就有一種靜氣。
10. 人一生的精力、時間太有限,應該傾全部心力於刀刃之上——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事,什麼是最有價值與意義的事?就是事情做完之後,由衷的自我感嘆:沒有白費虛度這一段光陰。
11.獨處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各大宗教聖賢,沒有一個人是開著 party 就悟道了的,個個都是在獨處中悟道的。一個人獨處的能力有多少,就代表了他往佛性的方向能走多遠。
12. 真正意義上的獨處,並不只是不與人接觸,然後自己看書、看電影等,真正的獨處,是自身面對自心,自心面對自身,「觀自在」、「觀自心」,毫不假借任何驅走無聊之物,不找任何東西來佔據這顆心。當然,現代人即使允許他用各種方式驅走無聊空虛,自己和自己相處的能力也都已經很弱了。
13.對我們來說,念佛獨處,是與阿彌陀佛的單獨約會,或竊竊私語,或促膝長談,或耳提面命,或醍醐灌頂……
14.孔子不遠千里來見老子,回來感慨:「老子其猶龍耶?」大概與老子相談的幾天,都夠讓孔子一輩子回味了。我們區區一個穢惡凡夫,卻能天天時時和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親密接觸,三業不相捨離,其福若何?
15. 清福難享。具足相當的清淨心,才能正真享受得起清福。
16.多數人都耐不住孤單寂寞、無聊空虛,於是發明了很多殺死時間(kill the time)的方法:收音機、報紙、電影、電視、手機、互聯網……乃至旅遊與結婚生子。
17.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