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麼看時下流行的傳統文化?
吾秀:宗道法師,請問你怎麼看時下流行的傳統文化?
釋宗道:任何一個宗派,必有真俗二諦,真諦著重在出世間法,俗諦偏重於世間法,不管是出生死,還是在世間,應該都能夠被某一個宗派攝受,不然這個宗派是不完備的,或說不能成為一個宗派。因為法門的特質不同,修學人外現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不同,生活是為法門服務的。比如說禪宗:禪宗念念都落在自性上,橫豎不離自性,強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了達到破一切執著的目的,我們看到很多歷史上的公案令我們瞠目結舌,比如「丹霞燒佛」,「南泉斬貓」等等,這都是歷史上實實在在發生的!這是一個宗派攝受行人必然的結果。而淨土宗是念念落在佛號上,稱名為本,生活因而圍繞稱名為中心而展開,凡有利於稱名往生淨土的皆可取,凡不利於念佛往生的皆需拋,比如亦有古德教獵者,既不能改業,則安於生計,不慮罪業,念佛往生。
而傳統文化呢?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最大。儒家也是一種善法,他攝受眾生的目標是教人做一個君子,以此求得當世的安詳自在崇高潔淨,這種安樂自在崇高潔淨其實僅僅是對人道來講,如果全盤以這些來匡正指導念佛人的生活,恐怕有時候並不利於淨業成就。
上人編訂提出的宗風俗諦,那個就很好。俗諦的每一條與法門聯繫的都很緊密,又切合這個時代眾生的根基。很多條文都是法門自然滲透影響生活的結果,照此行之,生活反過來也會為法門服務,毫不造作,自自然然。
所以,問我對目前流行的傳統文化態度?我覺得心存讚歎!但不一定強往我們自己身上套,我們的宗風俗諦就夠用了,傳統文化表面看來容易,其實老實說起來也是不容易的,目前都是提倡的多,真落實下來自身的,我沒見到幾個,就算你真做得到,恐怕你如果得意於其中世間自在的境界,念佛往生這一重心就偏移了。比如,我有個朋友,以前也是專念佛的,後來極力推薦我王鳳儀的東西,我觀察他,幾乎已經把轉化心性抬高到比念佛還重要的地位去了,天天去懺悔化性幾乎不去念佛,這不是顛倒了嗎?善導大師說;「自餘諸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難道阿彌陀佛沒化過性嗎?我們只是化人之性,阿彌陀佛化的是菩薩之性,菩薩性化成了佛中之王的佛性。你念佛,自然就得到阿彌陀佛化性的功德。
還有,原來專心念佛的,現在搞弟子規,天天忙著鞠躬倒水,都沒有時間念佛。這種情況現在很普遍。對於世間人,本來就沒有往生之願,他們來搞這些,算是進步,我們讚歎,但也惋惜他埋於生死。如果已經進入專念之人,也去趨之若鶩,本末倒置,我看有點得不償失。
儒家傳統文化,純就世善談世善,故其所談仍是雜毒之善,莫說出生死,即說善法也不精純。若然念佛心中所出之善,一一與三心合,與名號功德一味,善導大師說一一皆是真實之業,莫說生西方成佛之大利益,即就一般善法來論,也是真善、純善、淨善,非餘一切世善可比。
故當注重於念佛及宗風俗諦之熏習,真俗圓融,真俗一體,彼土往生在此,此世行善也在此,此為千穩萬當,世出世善,一肩荷擔,不會分岔岐行。若能如此,則一切世善皆攝於念佛之中,更無矛盾。
二、念佛,也喜歡聖道門怎麼辦
佛曉:我也念佛,可是我還蠻喜歡聖道門的, 怎麼辦?
釋宗道:我也喜歡聖道門啊,可是我更喜歡淨土法門。佛說的法,眾生哪有不歡喜的?可是,學佛不是靠感情來學,有時喜歡也沒有用啊,如果不是能救你的根機的法,單靠喜歡是不濟事的,機法要相應。聖道門,顧名思義,聖人根機所修之法門,即使沒有聖人根機也需要轉變培養成聖人根機才可以。聖道,聖人的道路啊。你是聖人嗎?反正我不是聖人,我是「剩人」!一切諸佛救不了而剩下之人。可是我雖然知道自己是剩人,但我卻是將來必定超過聖人之人。往生必成佛啊!
佛曉:我覺得聖道門強調的看破就很好,就沒有煩惱了。
釋宗道:就怕看不破。真能看破,如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然好了。五蘊一蘊也沒空,苦厄一點沒有度,不是真看破,煩惱照樣,恐怕多是自認為看破。淨土法門,一秒鐘可以讓一個五逆罪人瞬間成佛,這能相信嗎?一秒對應聖道門的三大阿僧祇劫,五逆對應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有這麼大的便宜不佔不是太傻太傻了嗎?
秒秒:我們喜歡的都有很多,就和你喜歡的男生一樣,但是最終只能,也只想嫁一個吧?
釋宗道:對,比喻形象,恰當。心動的可以不止一個,可是真正身心依皈的對象只能有一個,那個才是你的希望,你的依靠。
三、謙虛和傲慢
佛榕:請教宗道法師,怎麼看待謙虛和傲慢的?南無阿彌陀佛!
釋宗道:好的。就我所知,稍稍交流一下。我覺得我這個人既謙虛又傲慢。怎麼說謙虛呢?因為我深深知道自己一點力量都沒有,也不是沒有力量,是一點修行的力量都沒有,造惡的力量可是大的很。每天早上一睜眼就開始造罪造業,睡夢中都不停歇,貪瞋癡三業像幽靈跟在身上一刻都不離開。倘若有個攝像機能夠攝錄下我一天的念頭,那真是自己都不敢看,更不要說給人家看。人心是這麼的罪惡、卑微、齷齪,哪還敢生一念剛強傲慢之心?所以,心必然地自然地就謙遜下來。其實也不是謙虛,是在生死面前根本就抬不起頭來。
但我沒有自卑哦。為什麼呢?還好我有彌陀的救度,我不會自卑地說,自己這麼罪惡深重,大概彌陀也救不了我吧?如果這樣子認為就是懷疑彌陀,就是不懂佛心,不曉佛力!
學其他法門之人大概看起來也很謙卑,可是骨子裡一定有一股傲氣在,這不是他們修養不夠,而是法門特質決定的。學聖道門,沒有大丈夫沖天的氣概是不可能成就的,學聖道門真的是要有超越的勇氣。可是,我們這個法門不是這樣。徹底放下自我,消融自我,所謂「彌陀興旺,而我衰亡」。越是承認自己沒有力量之人,越是能徹底領受彌陀的救度,這種人往生的把握性也越大。我們看感應錄中,越是愚癡無智的老太婆走得往往越殊勝。他們往生前,外人看起來近乎是自卑,經,一字不認識;咒,讀起來舌頭打捲;說什麼教理,一句聽不懂。這時候,只能仰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想雜修都沒有力量去雜修,這樣子的念佛反而安然往生。基督教有句話說的很好:耶穌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因為我什麼時候軟弱了,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其實,話說回來,即使聖道門,真正有道之人,也會變得很謙卑。因為越是境界高,越是知道佛法的不可思議,也越是看到自己能知能解其實是非常的有限。
世間也是如此。世界上最能容的是什麼?是大海!為什麼它能容?因為他始終處在最低之處。佛門有句話:「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我們看,山上是不可能留住水的,因為它太凸顯自我。一個人內心高傲,什麼樣的德行之水也留不住,傲慢就會障道。稻穀成熟之後,越是飽滿的越是把頭垂的低低。人也是如此,看一個人有沒有道,就看他是不是,能不能謙卑下來就知道了。
說到謙卑,不得不說上人和師父!比如零八年上人和師父來到南寧。他們來這裡,是在完全沒受我們邀請的情況下的。我們也非常想見上人和師父,可是想到他們那麼忙,那麼尊貴,我們這樣小的地方怎麼可能邀請到呢?可是,他們竟然主動打電話說要來這裡,真的讓我們感恩涕零!這不單單是說明兩位師父的慈悲,試想如果他們心中有大法師的架子,或者一點點傲慢之心,他們會來這樣小的地方嗎?他們的心地非常柔軟,非常謙卑,並沒有把自己當成大眾的恩人,大眾的偶像,只是竭盡全力推行彌陀的教化,哪裡需要這個法,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有時候我覺得甚至師父們是在乞求眾生念佛,這種謙德,本身就具有不可思議的感化力量。記得那時候,上人和我們一起吃飯,我們誰都沒有想到要給上人夾菜,而上人卻不停地給大家夾菜,絲毫沒有顯示自己的尊貴,對我們反而非常的細心、周到、體貼。上人把自己看得最低最低,眾生反而推之為最高最高!因果就是這樣,把自己看得很高之人,反而大眾放你最低。
謙虛的人,比較沒有自我,比較沒有成見,比較隨和,比較柔順,人緣也一定好。誰都不願意和那種很自我、很高慢的人交往,是不是?
所以,一個「謙」字,可說召德無窮!上人也非常重視這個字。宗風俗諦的最後結尾就是這個:「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謙則受教育有地,而取善無窮」。
學淨土之人,兩種人比較難以契入:第一是自卑者,自卑到覺得說我罪業太重,佛也救不了我,不敢直下承當。第二是傲慢之人,傲慢到覺得我很有力量,根本不需佛力救度,這就難了。經上說:「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特別是這個法門,容不得你一絲驕慢,自力多一分,他力就少一分。
剛剛我為什麼說我就是個驕慢之人呢?看特別的時機。如果有人勸我學其他法門,我可就「驕慢」上來了。佛已經說了,我念佛是佛之「第一弟子」,「芬陀利華」,我為什麼要學你的法?此時,我就變得很「驕慢」,我就覺得我的法是最高的,無上的。這種「驕慢」到何種程度呢?即使舉世聞名的大法師,甚至羅漢、菩薩、當面來勸我捨棄念佛法門,去學其他的法門,也絕不聽從,我認為我比你高,不是我自身高,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這個巨人,十方諸佛都不能比,你還能超過阿彌陀佛嗎?所以,我能「傲慢」到這種地步!聖道門行人看我大概不可救藥了。但是學淨土,這個「傲慢心」在這個時候卻很有必要。這姑且叫做:「他力傲慢」,這其實就是一種信心!對彌陀悲心的瞭解,對法門的深入,久之自然就會升起這種信心。自己有了這種堅定的信心,才會感染到其他人。所謂,自信教人信,自己都在搖擺,怎麼感染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