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宗道法師文章
top

宗道法師文章

法義

  1. 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
  2. 隔行如隔山
  3. 《淨土三經》概說(下)
  4. 《淨土三經》概說(中)
  5. 《淨土三經》概說(上)
  6. 關於「機法二種深信」的一個譬喻
  7. 勿以世法論佛法
  8. 說信願

文章

  1. 念佛人四給七凡
  2. 網路時代隨感
  3. 一個圖形引發的思考:人生的圓心是念佛
  4. 蛇入竹筒自然直
  5. 若心果真為眾生
  6. 木桌與世界
  7. 凡事為對方設想
  8. 怎樣才能庇佑子孫?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9. 人類「崇拜心理」之我見
  10. 達則兼善不渝,窮則自得無悶
  11. 痛的短語
  12. 得到=想得到更多
  13. 念佛行者應如何思維
  14. 人生最珍貴的相遇:遇見阿彌陀佛
  15. 一幅圖讓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16. 念佛人如何敦倫盡分
  17. 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
  18. 世間,乃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聯貫而成的一個幻體
  19. 受教與發心
  20. 淨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21. 孤悲之路,幸有佛陪
  22. 我們能夠依止善導大師教法,是十分幸運的
  23. 念佛愈多,愈能體會到這顆念佛心的多彩與光明
  24. 我,選擇活在南無阿彌陀佛裡
  25. 相信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26. 漫漫西歸路,是佛背著我負重前行
  27. 知見混亂的年代,誰才是你的善知識?
  28. 宇宙第一犟——萬牛莫挽的念佛人
  29. 你有多大膽,才敢懷疑佛的話!
  30. 心中種下牛頭檀,香氣普熏三千界
  31. 彌陀興旺 而我衰亡
  32. 「知止」而成佛
  33. 佛教中的「大丈夫」是什麼意思?
  34. 把青春獻給佛教
  35. 且以微心入淨土
  36. 勸人念佛勿說教
  37. 法照大師現身教道士念佛
  38. 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39. 六條秘訣
  40. 一則古老故事告訴你:人有至誠,必有奇蹟
  41. 心無掛礙 則無恐怖
  42. 所有快樂抵不過一根針刺
  43. 法性之都——西方極樂世界
  44. 享受被人遺忘的時光
  45. 一定不要「一定」
  46. 從安樂窩到安樂國
  47. 佛的陪伴,是我們對母親最長情的告白
  48. 學習應主動
  49. 給人希望
  50. 極樂世界 天天過年
  51. 等乾
  52.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53. 習靜與獨處
  54. 極樂世界不能談戀愛,還稱得上「極樂」嗎?
  55. 度盡劫波兄弟在,蓮池一笑泯恩仇
  56. 如果有一台能拍攝心念的高像素相機
  57. 穩穩的幸福
  58. 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59. 學佛應理性
  60. 漫談念佛攝心
  61. 忙,但不要丟了悠閒的心
  62. 念佛自然五福臨門
  63. 漏福之心洞
  64. 阿彌陀佛與我們到底啥關係
  65. 苦惱來襲,請服「二常二因」藥
  66. 臘八節裡憶佛恩
  67. 我對謙卑的體會
  68. 三種師
  69.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70. 談讀書
  71. 弟子如何事師?
  72. 顛倒因果
  73. 聞一蓮友與淨宗法師的對話有感
  74. 賞畫有感
  75. 勇敢的皈依
  76. 也說逃避
  77. 新年對聯解讀
  78. 聖道轉歸淨土的奇緣
  79. 妄念一則
  80. 小動作 大成就
  81. 養老院見聞記
  82. 念佛人的交友觀
  83. 念佛與做人
  84. 說話的藝術
  85. 快樂的四重境界
  86. 為何唯說念佛
  87. 彌陀眼中妙好人
  88. 佛經句句不欺人
  89. 文人學佛之慎
  90. 住持大柄在德與惠
  91. 輪迴路上念佛好
  92. 元旦祝福話彌陀
  93. 極樂好
  94. 宣城地下湧出了彌陀大潮
  95. 我的學佛經歷

問答

  1. 凡夫如何破食色我執?
  2. 念佛了,用怎樣的心走後面的路?
  3. 念佛與改命(中英對照)
  4. 一文遍覆因疫而困者
  5. 謙卑是自信心中折射出來的光芒
  6. 如果念佛不能達成世俗願望當如何思惟?
  7. 極樂是報引證
  8. 網絡問答(三)
  9. 網絡問答(二)
  10. 網絡問答(一)

法師簡介

  1. 宗道法師簡介

《淨土三經》概說(上)

  今天講淨土三經的概說,講了之後有一個概念:有哪三部經,三部經大概講什麼,和我們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壹、序講

一、經典的重要

  在正式講之前,先講經典的重要性。世間書這麼多,甚至像國家圖書館幾百萬、上千萬冊,能稱得上經典的並不多。不管是佛教、道教,還是基督教,基督教就一本《聖經》;佛經還算多的,三藏十二部;道家也很多,三洞十二部,就是效彷佛教的說法。

  即便佛教經典裡的經典也不多,流行的其實就那幾部經,很多經典用到的幾率也不多。我們學佛,佛教的經典如此多,但我們不是每一部經都要去學,「法門無量誓願學」,要遍學才能成就。只要能抓住一部經典,比如《阿彌陀經》《心經》,或者《金剛經》,從一部經一直往前走,就能夠到達終點。

  就像一個圓,假如圓心就是佛性,不是要在圓周上所有的點同時往前走,只要在圓周上選擇一點,不管是哪一點,一直朝著圓心走,都能到達圓心。學佛也如此,只要選擇適合我們根機的那一部經典,其實一部經典往往就代表了一個法門,一直往裡走就能走到佛性的圓心,這就叫一門深入。

  經典有什麼重要性呢?

(一)經典是源頭

  經典是源頭,比如淨土法門,在淨土藏裡,淨土藏就是古今所有與淨土相關的經典、祖釋的集成,數量很多很多。這麼多的書,最初的源頭就是淨土三部經。就像長江、黃河的源頭一樣,其實黃河的源頭,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水溝,慢慢地匯聚,繼續流淌,然後稍微大一點,其他地方的水再匯入而來,漸漸就成了黃河,變得非常寬、非常深,成為中國的兩大河流之一。

  源流,沒有源,就沒有流,有流必定有源;沒有任何一條河流,是沒有源的。

  找到源頭有什麼好處?

  源頭是最乾淨的,世間的河流愈到下游,雜質越多,污染也越多,就沒有源頭那麼清澈、乾淨。同時,源頭一定在高處,如果源頭在一個最低的地方,怎麼可能往下流呢?一定要有足夠的高度。

  經典也是這樣,說講淨土宗所有的教義,高度就沒有高過淨土三經的,三經一定在所有的說法之上。所以,我們再怎麼講,把淨土法門講得精彩萬分,也一定在這淨土三部經之內。

  所以,學經典的好處,第一,就是高屋建瓴,站在高處看低處;第二,就是淨土三經最乾淨、最純粹,可以不受後世種種說法、觀念的影響,因為愈到後世,淨土法門的說法愈雜、愈多,甚至有很多是錯誤的觀點,就像河水到了入海口,已經變得很污染了。

(二)經典是聖言量

  經典的重要,還因為經典是佛說的。佛法為了證實一切真相有三量之說,現量、比量、聖言量。現量,就是當下修行的地步、境界;比量,不是當下能到達的,而是需要去想像、去思維得出來的結論;聖言量,就是佛講的話,就是真理的本身。

  現量,初地菩薩有初地菩薩的現量,二地菩薩有二地菩薩的現量。《佛本行經》說:「天人及異術,不能盡意源;是故佛慧海,深邃無涯底。」印光大師也說:「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不同的修行現量,境界也不同,就導致了這種差別。

  什麼叫比量呢?自身並沒有達到初地的高度,這不屬當下的境界,但是可以去想像,去思維,得出一個同樣的結論。佛經上有一個比喻,有人在燒火做飯,現量的人,看到了有人在那燒火,有人在那做飯;比量的人,他只在外面看,看到了煙筒在冒煙,沒有看到有人在做飯,但可以通過推測,就知道有人在做飯。

  也可以打一個相似的比喻,我們經常說念佛好,有兩種說法,第一個人是念過佛,有一種很切實的感受,內心真切地感受到「念佛確實好」;另外一個人沒有念過佛,只是在腦子裡想像,或者用道理來推斷,「念佛應該是比較好,應該是很好」。後者就是一種比量,前者就是一種現量。

  三量裡最重要的是聖言量,因為聖言量最圓滿無缺,任何的說法,任何的做法,聖言量一定是最圓滿的,是佛為了揭示真理,用人類能聽懂的話來表達出來的。聖言量就是永恆不變的標準。

  經文就是聖言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特別重視經文的一個原因,後世哪怕是很厲害的大德祖師,都有可能錯,但是聖言量永遠都不可能錯,如果錯了,那就不是佛了。

  學淨土法門尤其要重視聖言量。善導大師楷定古今,他當時楷定的那些祖師,在當時都不是等閒的人物。比如萬人敬仰的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號稱「東土小釋迦」,也是善導大師重點楷定的三大祖師之一。祖師也可能會出錯,因為沒有成佛,就有無明,在知見上會有不清楚的地方,甚至有盲點,但是佛不會錯。

  所以,善導大師講過一句話,「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哪怕聽佛的話聽錯了,也要聽佛的話,而不是去執著菩薩的觀點。「錯信佛語」,就是信錯了,但是信的是佛的,這樣都比去信菩薩的話作為修行之法還要好,還要保險。

  這句話特別關鍵,因為淨土法門是彌陀直說的法門,高度太高了,以致於一般的人勾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出錯,而且非常容易出錯。

  《無量壽經》裡,彌勒菩薩表態,他用了四個字「不敢有疑」,「釋迦牟尼佛說的,我雖然理解不了,但是我不敢有疑問」。因為淨土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的法門,唯有佛與佛相互之間能夠溝通交流的一個法門,菩薩都有不能夠確知的地方,「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

(三)經典沒有分歧

  經典是聖言量,是源頭,清淨無染,也是最沒有分歧的。一個觀點說出來,有人會問:「這誰說的呢?」如果說「這是我說的!」「為什麼要信你啊!」;然後又說了一個觀點,「這誰說的?」「祖師說的。」「祖師也會錯啊!」然後又說個觀點,「誰說的?」「佛說的!」他就不敢說話了。沒有人敢說佛的不是,當然也有人會說,他可能不是佛教徒。

  所以,最沒有分歧的就是佛經,有分歧都是後世的人對佛經不同的理解而產生的。

(四)經典有功德力

  在古代于闐國東南兩千多里的地方,有一個大乘國家,叫遮拘槃,全國上下都非常尊重大乘經典。有一千多高僧都是修行大乘法門的,在王宮旁邊有一個精舍,他們都在誦讀《華嚴經》。在讀經前都會洗手,就有很多小蟲子,被洗手的水淹死了,但是死的當下,這些蟲子全部都超生到忉利天去了。為什麼呢?因為《華嚴經》經文字身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哪怕被洗手的水淹死,也能夠獲得大福報、大功德。

  可見,經文字身有著不可思議的功德力。經上說,每一部佛經所在的地方,都有天龍八部在上下左右保護。

  經文最後一般會「較量功德品」,「較量」就是用我們凡夫能理解的事物,去表達、比較佛法不可思議的境界。比如念佛功德有多大呢?經典就說,把國庫的門打開,把裡邊所有儲藏的金銀財寶,全部布施給四天下所有眾生。四天下,就不止我們這個世界,包括北俱蘆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這功德已經很大了。但是「不如稱佛一口」,這麼大的功德不如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這就是「較量功德」。用一個事物來比較,這樣更容易理解,不然的話,只是知道功德很大,但沒有一個參照、比較,就很抽像,甚至沒有什麼概念了。

  很多經文都有「較量功德」的一個過程。像《金剛經》就很多了,比如「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人們都喜歡利益,孔子也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流通分一般會說受持這部經典會有什麼好處,《普賢行願品》流通分有一段,講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普賢菩薩十大願,指「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說完這十大願王,不要一分鐘,但聽到了,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如果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的所有眾生、所有佛菩薩,而且是無量劫長時供養,永不停止,所得的功德已經很大了,但不及聽到十大願王功德的萬分之一。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毗捨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如果有人深信受持讀誦,或者書寫,哪怕只是一首偈子,都能夠滅除一切的罪業,所有的苦惱都能消除,所有的諸惡鬼神都會遠離,甚至還發心護持,不可思議吧!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每次讀到這,我就特有感觸。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臨終時的狀況。人在臨死的時候,最後的最後,「一切諸根悉皆散壞」,眼睛不能看了,耳朵不能聽了,舌頭不能動了,說不出話來了,全部都散壞掉了。這時候,「一切親屬悉皆捨離」,親人都要離開,不是親人願意捨離,而是臨終的人不得不離去。「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不管是誰,多麼有錢、有權勢,是總統也好,一切的地位名利,都會失去,什麼都沒有了。生前的一切,「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大臣、宮殿、寶馬、飛機……沒有一件東西能帶走的。

  因為曾經讀誦過「十大願」,當一切都捨離的時候,這「願王」不會捨離你而去。不僅不捨你而去,還能在臨終最痛苦的時候,引導我們走向光明的地方,然後「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到了極樂世界了。

  《華嚴經》是佛成佛之後講的第一部經,是講給等覺菩薩聽的,等覺菩薩是馬上就要成佛的高位菩薩,但是最終的歸宿也是在極樂世界,就是導歸淨土法門,歸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我們念佛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現前迎接,引導我們到極樂世界,而且這更保險。

  可見,經文字身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五)經典須要奉行

  經典開頭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最後一句會稍有不同,但意思差不多,或者是「歡喜信受,作禮而去」,或者是「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多半都有「信受奉行」的意思。等於說從開頭「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其實是表明了一個過程。

  一個人聽聞之後,就要去落實,也就是儒家說的知與行的關係,「知而行」。「如是我聞」,然後「信受奉行」,就是「聞其行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所以,淨土三經落實到行之上是什麼?就是念佛。十大願王,落實起來還真不是太容易,但念佛就很簡單。

  「經」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紡織有經線跟緯線,經是不動的、固定的,緯是一條條在動的線。「經」就代表不動、不變、恆常,歷久彌新,不會因為時代變了,人變了,經典也跟著變;也不是只適合人道凡夫,不適合畜生、鬼道,經典全部適合,是貫穿一切時間、一切空間、一切眾生的。

  「經」還有徑的意思。如果仔細留意,字音相近的字,意思也會有相關性。出門沒有路是不行的,路是很重要的,地圖也很重要。假如一個人,去到一個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那時候沒導航,也找不到地圖,走幾天幾夜,估計也找不到想找的地方。

  讀經,就是為了明白我們所要走的路。明白了要走的路,路線清楚了,地圖也清楚了,光看地圖沒有用,下一步還要具體地去走,才能到達目的地。

  淨土宗五種正行,其中一個是讀誦正行,目的就是為了找到方向。不要以為稱名正行很重要,別的都不重要;其他四種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讀誦正行。

  莫言曾講過一件事,有人請他去給學生講如何讀書,他演講的題目就是「向經典致敬」,甚至有很多人來向他請教獲得高成就的經驗,或者叫他推薦書,他就推薦經典,別的書可讀可不讀,但是經典必須要讀。

  這裡的經典不僅是佛教範圍,比如《道德經》《論語》,這些都算得上經典。經典並不多,就像長江、黃河的支流很多,但是起源處就那一塊。

  我認為經典都是天外來物,不屬於我們地球,地球人不可能作出那樣的作品,一定是高級生物想拯救地球,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下造出來的。因為經典的存在,能夠讓爬行的動物站起來。如果沒有經典,人類永遠可能都像蛇一樣,匍匐在地上;有了經典,人類就能夠站起來了。

 

二、淨土三經的重要

(一)往生依據

  淨土三經是淨土法門的源頭,也是所有眾生往生的依據。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從西方極樂世界託郵差——釋迦牟尼佛,送了一個快遞、一封家書給我們,說:我們的家不在娑婆世界,而是在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世界,我們的家不像地球這樣,吃得不好,空氣也不好。又告訴我們該怎麼回家,甚至把回家的票——「南無阿彌陀佛」,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了,家書裡都寫得清清楚楚。所以,這淨土三經就是阿彌陀佛寄給我們的家書。

(二)諸佛誠言

  淨土三經,也是諸佛的誠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話,也是諸佛要講的話,等於阿彌陀佛聘用了無數郵遞員,把家書送到十方世界。

(三)正依經典

  淨土三經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這是站在宗派的立場上才會這麼講,前提是有淨土宗,否者就談不上正依、旁依了。正依就是直的、正好;「旁」就是旁邊的,不是主要的,像骨幹的旁枝一樣,「旁依」就是輔助的。像《普賢行願品》《念佛圓通章》等,很多間接講到淨土,但都屬於旁依,都不是正依,正依經典就三部。

  《淨土宗概論》對正依經典有一個定義:

  建立一宗教義所根本依據的經典,稱為正依經典。

  「正」是純、專的意思,與「旁」相對,是統攝的意思;「依」是用,與「不依」相對,顯簡別義。於佛所說一切經中,既然選擇所宗,必然有所依,有所不依。於所依經中,也有正、旁之分,根本依據者為正依,輔助依據者為旁依。正依統攝旁依,餘經所說與正依經矛盾時,依正依經典為準。

  這段文字很簡單,僅一百多字,以如此簡潔的文字來說清楚正依經典的定義,是很不容易的。最後一句非常重要,當其他的經典跟正依經典產生矛盾時,依哪個呢?當然是正依經典。

  比如《楞嚴經》裡講四種清淨明誨,很多人講經的時候,就會把它混到淨土三經裡。四種清淨明誨,「疑心不除,塵不可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妄心不除,塵不可出」,這跟淨土法門就有矛盾了,那麼多人沒有斷掉殺、盜、淫、妄,也往生了。

  產生矛盾的時候,就知道依哪個、不依哪個,就有正依、旁依這種觀念,很重要。就不會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典這樣說,在那部經典又那樣說,是互相矛盾的。

  比如淨土法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明明是「有」。《金剛經》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沒有相嗎?極樂世界沒有相嗎?阿彌陀佛沒有相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明是虛妄的——這就是沒有正依、旁依的觀念。

  既然修持淨土,當然就以淨土的經典為依準;當產生矛盾的時候,其他的經典,旁依的,或者根本就是不依的經典,肯定是放棄的。很多人完全沒有這個觀念,腦子裡就有各種知見在打架。我們經常遇到別人的妨難,也都是因為他站在了另外一部經典的立場來看淨土法門;我們如果有正依、旁依的觀念,就不怕這種妨難。

  《觀經疏》說:「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佛在講一切經典的時候,在時間上有別,在處所上也有別,對機也有別。和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方,講這樣的話;跟另外一個人,不同的時間、地點,講的是另外的。

  佛就像中醫一樣開藥的,這個人是這種病,那個人是那種病,兩種病開的藥當然不一樣,不能拿別的藥的說明書來指導,那就出毛病了。(未完待續)

 

講於2017年11月  善導書屋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