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整體角度而言,因果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從個人角度來說,因果也特別有價值,尤其對於信佛的人或者佛弟子而言。一個人算不算佛弟子,或者像不像佛弟子,就看他信不信因果,這是一個根本。如果僅僅信供佛、燒香,但是對因果不接受,那還差得很遠,算不上是佛弟子。
民間的很多大爺、大媽也都供觀音,但是談到因果就不太接受,還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算不算信佛呢?
佛對眾生說要「深信因果」,為什麼用「深信」這兩個字?不用「了達因果」呢?
所有的佛經都沒有說「眾生,你要了達因果」,都是在講「深信因果」,因為因果非常複雜,複雜到一件很微小的事情,可能連阿羅漢、菩薩以神通——天眼通、宿命通、三明六通等,也了達不了,只有佛能夠徹知一切的因果。
有一則公案。在佛陀時代,有一次佛不在僧團裡,去別的地方了。一個老漢來到僧團,請求出家。出家要看有沒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剃度之後就成為害群之馬了。佛的弟子有很多都已經是阿羅漢了,就觀察到他在八萬大劫的時間裡,居然沒有種過一點善根,眾人就不給他剃度。老漢還是特別想出家,就在那裡不走了。還好佛回來了,佛說他可以出家,並對阿羅漢說:「你們只是看到八萬大劫以內的這些事,在八萬大劫以前,這個老漢曾經種過善根。」
什麼善根呢?有一世,這位老漢是一個樵夫,在砍柴的時候,砍著砍著,一隻老虎出來了,他嚇得不行,趕緊跑,老虎就在後面追。情急之下他爬上了一棵樹,老虎在底下搆不著了,他就暫時脫離了危險。這時他在樹上鬆了口氣,隨口念了一句「南無佛!」
佛說:「因為『南無佛』這三個字,一稱佛號的善根,他可以出家;不僅可以出家,他還能很快證得阿羅漢果。」
剃度之後,這個老漢果真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這個案例說明,只有佛才能了達因果;對於眾生,佛只有讓眾生深信因果,眾生深信就可以了。
現在有一些書,比如某某人講因果之類的,也不能說完全錯,但是都有不究竟的地方。因為這些書中都是講故事,似乎帶有一點神通的色彩。其實,一般不在事相上談這些,畢竟學佛第一步:相信三世因果。神通是有限度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依道理去勸就可以了,因為道理比事相準確。證明一個人有沒有往生,我們去看這樣的相、那樣的相,有時候還不準;從道理去分析,看他有沒有一向專念,有沒有專復專地稱名,如果有,就必定往生,這是從義理來論。
我在學校的時候,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說:「我保證不結婚。」
我就說:「你肯定會結婚的。」
她說:「你有神通?」
我說:「沒有。」
「你懂《周易》嗎?」
「不懂。」
我是依照道理來論定的,因為按照她的性格,她父母的情況,她一定受不了輿論的壓力。果不其然,真結婚了。結婚之後,她還說不要小孩,我就斷定她肯定會要小孩。果真,過不了幾年就生小孩了,現在聽說還生了幾個。
這不是用《易經》去算,也不是去問神通,而是從道理上就能判斷,而且有時候比《易經》算得還準。
黃念祖說過一句話:「一個人果真能夠深信因果,他就已經跟一般人不一樣了。」說得很有道理,確實是這樣。一個人深信因果的時候,做任何事情內心都會有一個準繩;遭遇任何事情,心中也是平衡的,起碼道理上不會有什麼不平。
遭遇到什麼事情了,就想:「我曾經也是這樣對待別人的,對別人不夠好。」如果遇到好的事情,也會從因果的道理來看,這也是過去修來的,不會有過度的興奮。
這樣是不是讓人逆來順受啊?也不是的。因為人在承受果報的時候,當下也在造新的因。造新的因,是有選擇權的,「是這樣還是那樣?」所以,在因果面前,人是可以積極的。
摘自《佛教基礎淺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