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面的這個圖作為模型,來說明一些問題,不一定很貼切,只是方便讓大家知道我想表達的意思。
圖中圓心代表佛性,也即是性德,也即是如來智慧德相,經中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也即是自性,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也即是實相、真如,也可叫法身。一切眾生的法身是一,故用一個圓心。
圓中的半徑代表眾生,也代表在座的每一位。我們當體一念心中是含攝一切的,所謂「一念三千」,或者說「一念具足十法界」。圓心代表覺,背離圓心代表我們顛倒的狀態,我們顛倒的眾生形形色色不同模樣,我們有佛性卻不能受用。佛性雖不能受用,但佛性終而不泯。像是杯子因為顛倒,倒扣著不能盛水,雖不能盛水,但不妨礙它是個杯子。
信佛以前,箭頭的方向是向外的;信佛後,懂得扭轉箭頭的方向,往圓心的方向走。當然,不同的人走得遠近不同,這不是外化的、可見的一條路,是無形的心路。不同人外表都一樣,內心卻不同,所以有的人半徑長,有的人半徑短。半徑愈短,愈靠近佛性,愈靠近真理,顯示出悟境越高;反之,半徑愈長,愈遠離佛性、真理愈淺薄,愈顛倒。
通過此圖,我聯想到幾點啟示:
1.不管我們如何背離佛性,佛性終而不泯。
半徑總是與圓心相連。眾生總是佛性常在,也就是因為這個,人人才能成佛,不然不可能成佛。
2.一切眾生本是生命共同體。
法身是一,沒有任何一個人和你真的毫無關聯。佛是圓心,菩薩靠近圓心,愈靠近圓心,愈能夠把一切眾生當成自己。
佛經說:「二乘之悲,如割肌膚;菩薩悲心,如割脂肉;如來大悲,深徹骨髓。」古人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我們偶爾處境遇緣生起惻隱之心,也是因為在內心深處的深處與對方是一體的,比如看對方疼,自己的心也跟著疼。
3.愈靠近圓心的人愈接近佛性,愈有高深的悟境。
所謂悟是一個層面,就像圓上的東西不只是一點,是代表一圈。內圓可以瞭解外圓,外圓不能瞭解內圓;外圓雖不能瞭解內圓,但內圓的東西也是其本身具足的。
當內圓上的人講內圓之事,也會引發外圓人心中的共振共鳴。像師父講法,為什麼大家都由衷地覺得好?其實不是師父所講的外來的內容好,而是它引發了我們內在佛性中的那部分東西。
4.講法人愈是靠近圓心,愈能夠引發更多人的共鳴。
越往圓心,線條越密集,我們越靠近圓心,離眾生越近。有的人講法引不起幾個人的共鳴,因為離圓心遠。離圓心愈遠,離人心的距離愈遠。師父就是靠近圓心,跟我們內心深處的東西距離近,所以他的講法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善導大師則更不必說,其淨土教法流傳一千餘年的歷史,跨越了中國,到了日本、東南亞,影響了不計其數的人。佛就更不用說了,一切時間、一切空間下,一切形態的眾生都能引發其佛性,因為在圓心,是眾生心的源頭。
5.不但是佛法,一切的宗教、文學、藝術、哲學,能夠深入很多人的心中,一定是在思想的某個深處,引起了多數人的共鳴。
像善導大師監造的龍門大佛,號稱全世界最美的佛,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都能異口同聲地說道:「這尊佛是為我雕鑿的。」因為他很深,半徑很短,在那樣一個深度下,所有人審美感都是相同的。愈近圓心,人心愈類似,極樂世界人為何相同?因為心同。
6.內圓瞭解外圓,外圓難以瞭解內圓。
因為內圓人是從外圓走過來的(特別是心性上),高人需要高人瞭解,高人才能真正瞭解高人。有些人心量不夠,眼光不夠,看到的都是表象。高人見高人,少康大師讚善導大師說:「佛法東來,未有禪師之盛德矣。」也只有少康大師這樣祖師級別的眼光才能發出如此讚歎。
7.為學曰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
知見、知識愈少愈好,半徑愈短愈好。佛在圓心什麼都不知,因為無知,無所不知。曇鸞大師說:「凡夫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佛的大弟子中阿難最後一個證得阿羅漢果,他為佛做了二十幾年的侍者,知道的最多,「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有點「燈下黑」的感覺,《大智度論》中,阿難說:「我佛近侍,知法寶藏,漏盡道法,我不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慇勤。」所以,不是知道得愈多愈好。
8. 阿彌陀佛在圓心
在念佛法門中,我們盡量往圓心走,走到哪裡沒關係,因為念佛當下圓心處有一道保險鋼絲(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鉤住了我們,斷氣一剎那,阿彌陀佛在圓心處把我們一抽,就到極樂世界了。念佛是聽來自圓心的聲音,這聲音可以拉我們往圓心走。
9.愛是一切的答案。
圓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圓心,圓融的心,圓滿的心。佛心是什麼呢?有人說是智慧,有人說是慈悲,但我覺得更接近本體的是慈悲。《觀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慈悲也就是愛,愛是一切的答案,一切眾生在一切因緣下遇到的一切問題,最終都靠愛來解決,乃至一切眾生生死一大事,不也是靠彌陀的愛來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