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宗道法師文章
top

宗道法師文章

法義

  1. 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
  2. 隔行如隔山
  3. 《淨土三經》概說(下)
  4. 《淨土三經》概說(中)
  5. 《淨土三經》概說(上)
  6. 關於「機法二種深信」的一個譬喻
  7. 勿以世法論佛法
  8. 說信願

文章

  1. 念佛人四給七凡
  2. 網路時代隨感
  3. 一個圖形引發的思考:人生的圓心是念佛
  4. 蛇入竹筒自然直
  5. 若心果真為眾生
  6. 木桌與世界
  7. 凡事為對方設想
  8. 怎樣才能庇佑子孫?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9. 人類「崇拜心理」之我見
  10. 達則兼善不渝,窮則自得無悶
  11. 痛的短語
  12. 得到=想得到更多
  13. 念佛行者應如何思維
  14. 人生最珍貴的相遇:遇見阿彌陀佛
  15. 一幅圖讓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16. 念佛人如何敦倫盡分
  17. 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
  18. 世間,乃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聯貫而成的一個幻體
  19. 受教與發心
  20. 淨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21. 孤悲之路,幸有佛陪
  22. 我們能夠依止善導大師教法,是十分幸運的
  23. 念佛愈多,愈能體會到這顆念佛心的多彩與光明
  24. 我,選擇活在南無阿彌陀佛裡
  25. 相信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26. 漫漫西歸路,是佛背著我負重前行
  27. 知見混亂的年代,誰才是你的善知識?
  28. 宇宙第一犟——萬牛莫挽的念佛人
  29. 你有多大膽,才敢懷疑佛的話!
  30. 心中種下牛頭檀,香氣普熏三千界
  31. 彌陀興旺 而我衰亡
  32. 「知止」而成佛
  33. 佛教中的「大丈夫」是什麼意思?
  34. 把青春獻給佛教
  35. 且以微心入淨土
  36. 勸人念佛勿說教
  37. 法照大師現身教道士念佛
  38. 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39. 六條秘訣
  40. 一則古老故事告訴你:人有至誠,必有奇蹟
  41. 心無掛礙 則無恐怖
  42. 所有快樂抵不過一根針刺
  43. 法性之都——西方極樂世界
  44. 享受被人遺忘的時光
  45. 一定不要「一定」
  46. 從安樂窩到安樂國
  47. 佛的陪伴,是我們對母親最長情的告白
  48. 學習應主動
  49. 給人希望
  50. 極樂世界 天天過年
  51. 等乾
  52.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53. 習靜與獨處
  54. 極樂世界不能談戀愛,還稱得上「極樂」嗎?
  55. 度盡劫波兄弟在,蓮池一笑泯恩仇
  56. 如果有一台能拍攝心念的高像素相機
  57. 穩穩的幸福
  58. 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59. 學佛應理性
  60. 漫談念佛攝心
  61. 忙,但不要丟了悠閒的心
  62. 念佛自然五福臨門
  63. 漏福之心洞
  64. 阿彌陀佛與我們到底啥關係
  65. 苦惱來襲,請服「二常二因」藥
  66. 臘八節裡憶佛恩
  67. 我對謙卑的體會
  68. 三種師
  69.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70. 談讀書
  71. 弟子如何事師?
  72. 顛倒因果
  73. 聞一蓮友與淨宗法師的對話有感
  74. 賞畫有感
  75. 勇敢的皈依
  76. 也說逃避
  77. 新年對聯解讀
  78. 聖道轉歸淨土的奇緣
  79. 妄念一則
  80. 小動作 大成就
  81. 養老院見聞記
  82. 念佛人的交友觀
  83. 念佛與做人
  84. 說話的藝術
  85. 快樂的四重境界
  86. 為何唯說念佛
  87. 彌陀眼中妙好人
  88. 佛經句句不欺人
  89. 文人學佛之慎
  90. 住持大柄在德與惠
  91. 輪迴路上念佛好
  92. 元旦祝福話彌陀
  93. 極樂好
  94. 宣城地下湧出了彌陀大潮
  95. 我的學佛經歷

問答

  1. 凡夫如何破食色我執?
  2. 念佛了,用怎樣的心走後面的路?
  3. 念佛與改命(中英對照)
  4. 一文遍覆因疫而困者
  5. 謙卑是自信心中折射出來的光芒
  6. 如果念佛不能達成世俗願望當如何思惟?
  7. 極樂是報引證
  8. 網絡問答(三)
  9. 網絡問答(二)
  10. 網絡問答(一)

法師簡介

  1. 宗道法師簡介

淨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偶然讀李元松老師的《生命智慧的對話》,序中有兩段話,看似寫的很不經意,但卻很觸動我:

  「一般討論公案的著作,往往忽略了公案原本是『個案』——一『個』修行人面對迷悟問題,所產生的『案』例。古今禪典之中,這類案例,無論是居於指導位置的禪師,或是正受疑情煎熬的禪徒,莫不當之為生死大事——人生唯一的大事。由於忽略個案中的主角人物乃是傾生命力以赴,寧願烈火焚身、斷臂求法的這一心理背景,因此所作的剖析,每流於滿足知性式的說教,未能觸及求道者的深心苦悶;尤其有些公案的解析者更進一步推薦公案的意境,鼓勵人們認真參究、至死方休,此時所犯的錯誤則更為嚴重。這忽略了曾經使某個修行人開悟的案例,不僅經常只是那個修行人一輩子許多不完全開悟(光影門頭,非大徹大悟)中的一則;其次就算個案的主角,果真在那次機緣獲得決定性的悟見,但是對於後世不相干的第三者而言,倘要參究的話,則個案主角人物所具備的道基,是不可完全闕如的。」

  我初學佛時,也非常喜歡參究禪宗公案,常常是眼睛盯著高中老師講著數學、物理,裝作很認真聽講的樣子,其實手上在桌斗持著一本禪宗公案語錄,在暗暗揣摩著其中的意思。公案吸引我的地方,一方面是其中涉及的故事往往具有情節性,讀起來很有趣;另外,公案中的禪師語錄顯示的境界的確很高,讓初學佛法的我見未曾見,甚覺受用,感到時時有悟,常生智慧,當然這不是開悟的悟,而是一種對於心性上小小的領悟,乃是基於第六分別識上的思悟。可以說,彼時年輕浮躁的我,上來就教我念佛,很可能面對佛法擺手而去,但禪宗的高峻凌厲、奇悟妙語深深地折服了我,可以說徹底顛覆了我的三觀,彼時對於佛法一無所知的我,很快在心底確信這就是我要找的真理所在。

  然而沉迷了一陣,就發覺,這不是我的菜。凡夫思悟之力所及範圍有限,短綆難汲深泉,我很快便觸到了「悟」的邊緣,再想突破,若不改變身心習性,好好持戒修定,以致新悟,是斷然不可能的。此時再去天天研究這些老舊公案,自己都覺得膩歪,跟別人說起來,更像是耍貧嘴。之前一直保持著的對佛法的深入之美妙,此時也戛然而止,變得索然無味。

  好在我很幸運,就在這檔口,遇到了淨土宗,初讀淨土書便隱隱感到這才是我能夠一直走下去的一條路,從那時起,這些禪宗書籍再也沒翻開過。

  後來上了大學,一直到讀研,八年間,我驚奇地發現身邊對佛教有興趣的同學、老師,尤其是社會上的所謂精英人群、知識分子、藝術家們,幾乎沒有不喜歡禪宗公案的。常常在聚會飯桌上,三三兩兩甩出各種機鋒轉語,好像不說點這個不足以顯示其高明。

  今天看到李這段話,回憶起當年的場景,不禁平添許多感慨。就像李說的,這些公案背後無不是古代修行者為了蹚出一條出生死路,「傾生命力以赴,寧願烈火焚身、斷臂求法」的心理背景下產生的。修行者內在生命的問題由點成片,由片成團,不斷凝結,聚集,最後成為一個具體而明確的、同時帶有個人獨特性的疑情,這疑情讓參禪者受到壓迫、煎熬,甚至寢食難安,此事不了,如喪考妣。此時,幸運的人遇到了高明的禪師,作為過來人的禪師,一句話甚至一個表情、動作,便令其妄念的鏈條瞬間打斷,剎那間瞥見、乃至契入實相。這過程其實如瘡出膿,倘若瘡自己沒有長熟,挑破也難出膿,若瘡已熟,輕輕一擦,膿便湧出。人們常常只看到禪者開悟的瀟灑與豪邁,卻不曉得其人死去活來多少次,修行者對戰爭發生在內在,敵人就是自己,靠著堅忍不拔的毅力,他衝破了多少艱難,付出了多少辛苦,降伏了多少煩惱,沒有人知道。而且,僅僅具備這些,卻還遠遠不夠,其人必定是高哲勇才之人,故而自古禪宗皆標榜唯接引上上根,這是有道理的。

  那些今人看起來似乎不經之語,對於當事者卻有著移山填海、摘月換日之功,「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樣的話,絕不是誇張性的修辭語。而到了今天,它們卻變成了人們消遣娛樂、賣弄才華、裝點門面的廉價消費品。嗚呼!當初公案的主角們倘若看到這一幕,不知作何感想!

  李元松老師還有另一段話,說道:

  「現代人在知識層面,雖然較古人寬廣得無法以道里計,卻缺乏古人堅忍、強韌的意志力,尤其可供今人麻醉的事物很多,人們無暇反省觀念的矛盾,更無意放下立即的享樂,去發掘內心不安、空虛的真正原因。今日社會除了能夠快速滿足表面意識的玄談空論和可以撫慰對鬼神、凶厄和死亡恐懼的宗教,較易贏得人們的喜愛和信仰外,重視人格淬煉、強調實證經驗的禪會有前途嗎?」

  他講這句話是1991年,如今三十年過去了,時代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催生了更多更強的「令人麻醉」的事物。今天的年輕人們比30年前的年輕人們更加地膚淺、空虛,而且在膚淺、空虛的路上一路加速度前進,絲毫沒有剎車緩慢的跡象。所以,回頭再想:十幾年前我讀書時,還有那麼多人用禪宗公案或語錄裝點自己,而今時,連這樣的人竟然也已經找不見了,既無人作知性的解析,也很少看見人掛在口頭,人們把更多的追蹤力,投入了抖音、快手、微信、頭條……仔細看看,人們的眼神更加空洞與呆滯,精神越來越散漫,身體越來越孱弱。不是嗎?

  1788年生的叔本華說:「一個人在等待某個人或者等待做某件事的時候,亦即在他坐著無事可幹的時候,如果不是馬上拿起手頭上隨便任何一樣物件——手杖、小刀之類——有節奏地敲擊起來,那麼,這個人就能獲得我的尊敬。這個人多半是在思考事情,但類似這種人可謂百中無一。」我沒想到兩百多年前的人已經是這樣了,看來古今皆然,只是今天愈演愈烈,今天已不是刀叉、手杖,一個東西就夠了——手機。這個小東西弄得這個時代的人們毫無專注力可言,一食之頃,手機可能在一個講法現場陡然響起鈴聲,也可能在你讀書寫東西時忽然震動,甚至它安靜地躺在桌子上也沒響,你還是會心裡想到:「會不會有新的內容漏看?」我們的注意力被一串串虛擬的內容分散殆盡,人們陷入集體無思考、集體無反省的洪流之中,在這樣的洪流之中,表面上物質的繁華,生活的種種方便順意,讓人更加心馳神蕩於外,內在則益加空虛乏力,讓人不覺間便喪失了基本的內省能力,而內省才是一切智慧的來源呀!

  今天的人們既無力從洶湧的五欲潮水中抽身而出,也完全沒有定慧辨別修行的正確路徑,甚至無法真的分清楚外道與佛教。

  總之,一切諸相皆是聖道之教與末法之機相違之相,教不應機,機不堪教,一切皆徒勞無益。《安樂集》中有云:「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是故《正法念經》云:『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何者?如鑽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乾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

  在今天,匆亂忙碌、壓力山大的滔滔生活洪流中,尚有人口中還不時蹦出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已是這個時代最美的修行圖景了。

  所以,套用張澄基博士的話:「幸好還有一個淨土宗!」

  慧淨上人也常說:「淨土宗是所有人最後的希望、唯一的希望!」

  道綽大師一千年前即云:「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宗道

2020年4月26日

Ps:

  淨土宗固然不需行者具備堅忍、強韌的意志力,也不一定要拿出古人那種「傾生命之力,寧願烈火焚身」的求法精神,但對生死輪迴的恐懼總是需要有,想要解決生死一大事的願望總需要有,對自我罪凡本性的反省總需要有,對阿彌陀佛超世本願的完整、深入的聽聞總需要有。沒有以上這幾條,很難說一個人能將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

  然而,多年來據我的所見所聞,真的具足以上基礎根機者都不多見。所以,常常心中感受到弘揚這個法門真的很難。把人吸引過來不難,讓對方短期內念起佛也不難,難在真的讓念佛成為對方的生命,讓他獲得絕對的安心。常常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善導大師的一句「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不斷在我腦海中一次又一次浮現。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師早就料到會是這樣的。雖然難,可還得做,活著一口氣在,不做這件事,還能做什麼呢?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