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淨土宗精要法語解》的第七條法語:《無量壽經》17 出世本懷。
1.經文
《無量壽經》17 出世本懷 (《聖教集》57頁)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2.要點
「無盡大悲」,也有翻譯成「無蓋大悲」,「蓋」是「覆蓋、庇蔭」的意思。就像天氣很熱,太陽暴曬,這裡有一棵大樹,來到大樹下就可以乘涼,作為遮避、庇蔭,感覺很陰涼。「無蓋大悲」,就是把佛的大悲心比喻成樹,無所不覆蓋。
對每個人來說,都希望有個庇蔭。比如一個人,小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庇蔭,長大了碰到好領導,領導就是他的庇蔭。如果有好的庇蔭,就覺得很安心,就像背後有人撐腰一樣,心比較安穩。長輩、朋友、出家法師,在某種程度上都能作為我們的庇蔭。
其實,每個人都是自覺不自覺地找庇蔭。甚至中國人每到清明節或中元節,都會祭拜祖先,在全世界各民族裡,只有中國人對祖先特別崇拜,其他民族很少這樣。特別是我國南方,吃飯的時候,歷代祖先的牌位就供在旁邊,一家人就跟祖先一起吃飯。北方人看到那種場景,都吃不下飯,但是他們從小就這樣,習慣了。
如果仔細分析這種心理,我們就知道,中國人骨子裡覺得,對祖先好,祭拜祖先,祖先就能庇蔭自己,祖先就能在另一個世界保佑自己。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祭拜祖先。雖然大家都說「人死如燈滅」,但每個人又隱隱覺得人死並非如燈滅,每個人都很重視祭拜祖先。到了清明節,也都要修墳、燒紙,因為大家覺得這樣更容易受到先人的庇護。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祖先確實能庇護後世子孫,但不是靠後世子孫燒紙,甚至不是靠祈求,而是靠德。如果祖先有德,自然就能庇蔭後代子孫,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求來的。
比如東晉的王羲之,他是大書法家,是中國的書聖。在他們家族裡出現王羲之這樣的人物,絕對不是偶然的。我看了他家的歷代族譜,發現他家的祖先實在很厲害,在《二十四孝》裡,有好幾個典故(如王祥臥冰求鯉)都跟王羲之的祖先有關。漢明帝夜夢金人放光,大臣卜卦說,西方有聖教要傳到中國,漢明帝就立刻派了幾個大臣去西邊請聖教,其中就有王羲之的祖先王遵,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最早把佛教引入了中國,雖然只是參與者,但是功德也是不可思議。這些人裡居然有王羲之的祖先,真是想不到。所以,在東晉時期,王家是最大的家族,王羲之的幾個叔叔,包括他的父親,都是當時統治階層的核心人物。王羲之的七世孫,也是一流的大書法家,就是隋朝的智永法師,熟悉書法的人都知道他。王羲之到了晚年,跟佛教的因緣特別深。他早年信道,到了晚年受高僧支遁的影響,思想開始往佛教傾斜。他寫過一部《遺教經》,很多人說不是他寫的,但是據我考證,一定是他寫的,可惜,他沒有寫一部《阿彌陀經》。
這就是先人的庇蔭。我們今天好好修行、修德,就能庇蔭我們的後代子孫。但是,最大的庇蔭還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是「無蓋大悲」,沒有他不覆蓋的。
而且,信仰能世世代代相傳。比如我出家了,我沒有後代,但是我哥有孩子,所以我出家的功德也能庇蔭到他們。比如我的小侄子,等他有孩子了,他的孩子就會說:「我有一個爺爺是出家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有這個印象,「我們家族裡有人出家」,這種印記對他是有幫助的。出家人跟佛有關,他想到佛,就等於念了一聲佛,他想到家族裡有一個出家人,也等於念了一聲佛。雖然他念的不是阿彌陀佛,但是在他心中一定會種下這個善根。他的後代也會想到,「我的祖先裡有出家人」,會這樣流傳下去。這是能夠看得到的庇佑。
(摘自善導書屋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