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義云何?
「問曰:《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看「法界身」的註釋:
法界身:以法界為身,身遍於法界。諸佛如來為真理之存在,佛身遍及一切法,故言「是法界身」。又法界即眾生心法,故佛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這個在後邊還有詳細的解釋。佛的法界身存在於哪兒?或說佛的法界身是做什麼用的?他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就是一件事,「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佛乃度眾生之存在
就像自來水。自來水有水塔,水放在高處,自然就有水壓重力,然後通過水管輸送到各家各戶,水龍頭一扭,水就出來了。這個水塔,或者放在高處的水,它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呢?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水流到各家各戶的水管裡。
佛身也一樣,佛的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他存在的目的,就是進入我們眾生的心中,我們眾生的心就是他的大道場,這是他存在的唯一目的。佛就是度眾生的存在,佛如果不度眾生,還叫佛嗎?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眾生心想佛時,就好比水龍頭扭開了,自動就流水了。水從哪兒來的?從水塔。眾生想佛的時候,顯現在心性中的佛是從哪兒來的?就從佛的法界身來的,他本來就充斥在這,本來就充斥在我們心中,只不過是眾生接通不接通的問題。接通了,自然就顯現;不接通,就不顯現。
所以,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背覺合塵」,一個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就是凡夫迷惑的狀態,是我們凡夫普通的狀態;「背塵合覺」,「塵」是六塵,「覺」是覺悟,這個時候佛的法身就自然在眾生心中呈現出來。
念佛時即成佛時
所以,眾生念佛的時候,這個心自然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跟佛無二無別。換句話說,念佛的當下就是佛,大家敢信嗎?照照鏡子,「就我這樣的,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事實上確實是這樣的。明明想佛、念佛的當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凡夫感受不到,是因為凡夫自己不知道,但是客觀上就是這樣的。
就好像一個小孩有一張皺巴巴的支票,小孩不懂,實際支票上有一個億,它就是值那麼多錢,但是小孩不知道而已。我們念佛,當下的心就是佛,只不過我們還是凡夫的狀態,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佛了。比如做佛像的時候,裡邊是一個金佛像,外面有個模具。外面的模具看不出金色,就是石膏的,也不值錢,甚至不好看,但是裡邊的金佛是在那裡的。等到什麼時候,模具就開了,金佛就現出來了呢?就是臨終的一剎那,佛來接引的時候,「啪」用錘子一鑿,模具就七零八散,金光閃閃的一尊金佛就出來了。其實在你平時念佛的當下,金佛就在這兒呢。所以,大家今天都發財了,我們人人都揣了一個金佛,只是我們不知道、不瞭解,時機還沒到,被外面的肉模具包住了,不知道。雖然我這樣跟大家說了,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
所以,為什麼說念佛法門很高呢?確實很高。禪宗經常講「直了成佛」,這是六祖大師說的。再「直了」,都不如念佛「直了」。禪宗講「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就沒法「直了成佛」。道理上是能「直了成佛」的,但是普通人不行。可是淨土法門真的是人人念佛,當下就「直了成佛」。
這也是密,超禪超密,而且非常秘密,一般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相信。民國的時候有個諾那活佛,是從西藏來的。有很多人向他請法,他說:「你們漢地就有密中之密呀!你們漢地就有最偉大的密宗啊!你們不知道嗎?」大家說不知道。他說:「就是淨土宗啊!你們不用跟我學什麼密法,念佛就是最大的密宗。」
所以,徹悟大師講過一句話:「念佛時即是往生時,往生時即是成佛時,成佛時即是度生時。」這幾個步驟是同時的,念佛時就是往生時,往生時就是成佛時,成佛時就是度眾生時。所以,這樣劃等號,念佛時就是度生時,而且是佛來度眾生。換句話說,大家都是乘願再來,而且是佛乘願再來。因為時間、空間本來就是人妄想分別出來的,本來不存在。拋掉時間、空間,本來就是一體性的。
萬法唯心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前很多祖師解釋《觀經》,都認為這句話是整個《觀經》的眼目,把這句單挑出來,覺得這句就是整個《觀經》的靈魂、中心句,因為這句跟「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能吻合得上。但是,從淨土宗的角度看,不認為是這句。
其實這句話是在說明什麼?說明心的作用,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是《大乘起信論》裡的一句話。一切萬法不離心,成佛的是心,造業的也是心,受苦的也是心,都不離開心,心作心是。
「是心作佛」,這是從修德上說的。通過修行,一步一步接近成佛,這叫修德。「是心是佛」,這是從性德上說的。
性德與修德
性德跟修德有什麼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成佛後講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大家本來都是佛,眾生都是佛,這就是性德,是本性就有的。既然大家本來是佛,為什麼當下是凡夫相呢?為什麼還造業、受苦、輪迴呢?因為凡夫當下的妄想顛倒無明,使性德彰顯不出來,所以這時候就需要修德,需要修行。修一點,性德就展現一點,修一點就展現一點,修到完全圓滿極致,性德才全部展現出來。所以有句話叫「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要經過修行,就像擦鏡子一樣,擦一點,鏡子就乾淨一點,擦一點就乾淨一點,最後都擦乾淨了,鏡子就能用了。
聖道門在性德上發揮得最多,比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西方極樂世界不出我心」「本性是佛」,在這方面發揮得特別多。
淨土宗是在修德(特指阿彌陀佛的修德)上立足。阿彌陀佛的修行,已經完完滿滿地把佛的性德彰顯出來了,我們作為凡夫,接受就可以了。我們接受了,我們的性德就能彰顯出來,佛的修德就成為我們的修德。
所以,聖道門和淨土門的立足點是不一樣的,淨土門比較少講自性、唯心這些道理,這個比較符合我們凡夫的思維,我們凡夫夠得著。
2018年12月講於善導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