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宗道法師文章
top

宗道法師文章

法義

  1. 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
  2. 隔行如隔山
  3. 《淨土三經》概說(下)
  4. 《淨土三經》概說(中)
  5. 《淨土三經》概說(上)
  6. 關於「機法二種深信」的一個譬喻
  7. 勿以世法論佛法
  8. 說信願

文章

  1. 念佛人四給七凡
  2. 網路時代隨感
  3. 一個圖形引發的思考:人生的圓心是念佛
  4. 蛇入竹筒自然直
  5. 若心果真為眾生
  6. 木桌與世界
  7. 凡事為對方設想
  8. 怎樣才能庇佑子孫?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9. 人類「崇拜心理」之我見
  10. 達則兼善不渝,窮則自得無悶
  11. 痛的短語
  12. 得到=想得到更多
  13. 念佛行者應如何思維
  14. 人生最珍貴的相遇:遇見阿彌陀佛
  15. 一幅圖讓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16. 念佛人如何敦倫盡分
  17. 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
  18. 世間,乃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聯貫而成的一個幻體
  19. 受教與發心
  20. 淨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21. 孤悲之路,幸有佛陪
  22. 我們能夠依止善導大師教法,是十分幸運的
  23. 念佛愈多,愈能體會到這顆念佛心的多彩與光明
  24. 我,選擇活在南無阿彌陀佛裡
  25. 相信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26. 漫漫西歸路,是佛背著我負重前行
  27. 知見混亂的年代,誰才是你的善知識?
  28. 宇宙第一犟——萬牛莫挽的念佛人
  29. 你有多大膽,才敢懷疑佛的話!
  30. 心中種下牛頭檀,香氣普熏三千界
  31. 彌陀興旺 而我衰亡
  32. 「知止」而成佛
  33. 佛教中的「大丈夫」是什麼意思?
  34. 把青春獻給佛教
  35. 且以微心入淨土
  36. 勸人念佛勿說教
  37. 法照大師現身教道士念佛
  38. 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39. 六條秘訣
  40. 一則古老故事告訴你:人有至誠,必有奇蹟
  41. 心無掛礙 則無恐怖
  42. 所有快樂抵不過一根針刺
  43. 法性之都——西方極樂世界
  44. 享受被人遺忘的時光
  45. 一定不要「一定」
  46. 從安樂窩到安樂國
  47. 佛的陪伴,是我們對母親最長情的告白
  48. 學習應主動
  49. 給人希望
  50. 極樂世界 天天過年
  51. 等乾
  52.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53. 習靜與獨處
  54. 極樂世界不能談戀愛,還稱得上「極樂」嗎?
  55. 度盡劫波兄弟在,蓮池一笑泯恩仇
  56. 如果有一台能拍攝心念的高像素相機
  57. 穩穩的幸福
  58. 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59. 學佛應理性
  60. 漫談念佛攝心
  61. 忙,但不要丟了悠閒的心
  62. 念佛自然五福臨門
  63. 漏福之心洞
  64. 阿彌陀佛與我們到底啥關係
  65. 苦惱來襲,請服「二常二因」藥
  66. 臘八節裡憶佛恩
  67. 我對謙卑的體會
  68. 三種師
  69.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70. 談讀書
  71. 弟子如何事師?
  72. 顛倒因果
  73. 聞一蓮友與淨宗法師的對話有感
  74. 賞畫有感
  75. 勇敢的皈依
  76. 也說逃避
  77. 新年對聯解讀
  78. 聖道轉歸淨土的奇緣
  79. 妄念一則
  80. 小動作 大成就
  81. 養老院見聞記
  82. 念佛人的交友觀
  83. 念佛與做人
  84. 說話的藝術
  85. 快樂的四重境界
  86. 為何唯說念佛
  87. 彌陀眼中妙好人
  88. 佛經句句不欺人
  89. 文人學佛之慎
  90. 住持大柄在德與惠
  91. 輪迴路上念佛好
  92. 元旦祝福話彌陀
  93. 極樂好
  94. 宣城地下湧出了彌陀大潮
  95. 我的學佛經歷

問答

  1. 凡夫如何破食色我執?
  2. 念佛了,用怎樣的心走後面的路?
  3. 念佛與改命(中英對照)
  4. 一文遍覆因疫而困者
  5. 謙卑是自信心中折射出來的光芒
  6. 如果念佛不能達成世俗願望當如何思惟?
  7. 極樂是報引證
  8. 網絡問答(三)
  9. 網絡問答(二)
  10. 網絡問答(一)

法師簡介

  1. 宗道法師簡介

忙,但不要丟了悠閒的心

  最近編輯部比較忙。

  因為我們現在同時做著三四個 flash 動畫,每個 flash 動畫都分為幾個階段,每一個所處的階段又是不同的,比如前一個今天剛剛發佈,第二個就到了最後配音合成階段,第三個就得給畫面定稿,第四個可能在做分鏡頭草稿了,而第五個腳本就得要定稿了,這些同時運作的,像一個生產線一樣,而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來回地、不斷地、反復地改,反復地確認無誤,而且每一個動畫要出普通話、粵語、英語三版,有時弄著弄著就有點亂了。做動畫的同時呢,同時還要對接著三個漫畫師,兩個排版師,好幾個出版社,電子書要製作,簡報在正常編輯,書屋剛剛運營需要考慮很多……雖然這些工作有很多是有專門的負責人,但基本都需要我來做初始溝通和最終確認把關,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同樣一件事,就是聯繫某人說某事、說某事聯繫某人……所以,這兩天我在準備明天書屋講座的材料,發現老是被打斷。

  但是,我突然體會到星雲大師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他說「忙就是營養」,師父也曾多處引用過這句話,我雖然這段時間比較忙,但是我發現我的狀態比以前還好一些,心沒有以前那麼鬆垮,心中感覺繃了一根弦,精力在有序地釋放,甚至身體都覺得比以前好。《黃帝內經》裏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當身體沒有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心也就無物可任,這對心來說並不是一種很好的狀況,這樣容易進入一種鬆鬆垮垮的狀態,人就愈待愈懶,心也是愈來愈缺少一種整束感,當外界有事情刺激時,反而身心會比較振奮,目標明確,精神飽滿,心有所任,志有所向,思維會也變得活躍起來,腦子轉的更快,想得更多,想得更遠,此時做事反而成為一種營養,讓你身心更加的健康。

  當然,不足之處就是想在一段時間完成成塊的工作就比較難了,因為總是被打斷,還有就是感覺自我的空間愈來愈小,心中一直考慮的是如何把手上的事做好,想看的書許久沒有翻過了,想去的地方也絕難找到時間去,照這樣下去,可能漸漸到最後都沒有屬於我個人的時間與空間了。以前上人在揚州佛學院座談的時候就說:「淨土班的學僧好可憐啊,你們將來可能會變得沒有自我時間,沒有自我空間。」當時我們都笑了,上人怎麼會來這麼一句?現在想想還真是的,不幸言中了。

  當然,「忙就是營養」,其實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所忙的這個任務必須是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的,沒有過分的超出你的能力範圍,如果它超過你的能力範圍,那可能造成一種破壞性的結果了。

  其次,想要接受忙所帶來的營養,基本的做事心態應該是:「事來則應,事去不留」,這樣「忙」才能轉化成營養。就像一面鏡子,鏡子照東西之前,沒有任何影子,照完東西之後也不會留一個尾巴,東西來就應照,東西去也不留。古代鏡子用的不那麼普遍,往往用「寒潭雁影」這樣的詞來形容。大雁飛過一個寒潭,寒潭是很安靜的水面,沒有一點波紋,燕子大雁飛過去不留一點痕跡。

  我們做事最不好的心態就是:事情沒來之前先想很多:「哎呀,這個好麻煩,好費勁啊,很糾結啊」,事情過去了一直抓住不放:「哎呀,這件事情沒做好,要是怎麼樣怎麼樣就好了,後悔死了」。事情來的當下就接應不過來,因為事情往往都是連環的,一件事連著一件事,每一個當下心一直都處在對過去的糾結、對未來的憂患中,這樣如何能將能力發揮到最大?這樣的心態中,「忙」就很難成為營養。這時候的「忙」就像手機電池忽然斷路,本來電池能撐十幾個小時的,可是當它發熱的時候,兩三個小時就沒電了。人如果處在負面的心態、情緒當中,就像電池短路一樣,能量消耗是最快的,比不動情緒地處理一個很大很複雜的事情消耗還要多。

  其實,按說我們這個團體的人應該很容易做到「事來則應,事去不留」,為什麼呢?世間人比較難以做到是因為他糾結,糾結什麼呢?糾結產生於事情與他的利益息息相關,世間人凡事先想到一個「我」,有這個「我」存在,所以就非常糾結,得到就很高興,失去就很沮喪,得著的也很恐懼、很害怕,怕得到的又失去,其實是因為有一種我執在裏面。而我們是完全拋開這些的,我們從頭到尾也不是為自己如何如何,無所求,自然也就無所懼。

  我們不要以為出家人都是很清閒的, 閑雲野鶴一般,那是修仙的道人,仙人或許會這樣,但是佛道裏面的人倒不一定是這樣,因為他是菩薩嘛,菩薩發心利眾,眾生在苦海裏面,他就要跳到眾生海裏面,不可能閒,他是把普通人用來汲汲于名利的時間用在了利益芸芸眾生上。像永明延壽大師,他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包括各種佛事:拜佛啦、誦經啊、皈依啊等等。如果給我們做的話,一天能做十件事就早已經應付不了了,永明延壽大師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都這樣,同時他還每天念十萬聲佛號。我第一次聽說看到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可能嗎?後來看到一份資料,居然這108件佛事都列的清清楚楚,後來想想,覺得其實是可能的,對大師來說,他的心是非常細密的,比如在一個小時裏面,可能某一件事就把我們的心佔據了,可是同樣的六十分鐘裏面,他可能幾分鐘就能夠處理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因為他的心非常清明,非常敏銳,非常清淨,非常智慧。那他當然一天做的事情可能比我們一個月做的事情還多。像蕅益大師寫《彌陀要解》,這本經典的名作,印光大師說即使釋迦牟尼佛再來作書,也不會超過這個的。可是你們知道寫這本書用了多久嗎?他只用了九天時間,這些書裏的內容其實就裝在他的心中,只是到一定的時機將其拿出來而已。

  忙跟閒是有關係的。能忙的人不一定能閒,能閒的人一定能忙。閒是不容易的,我說的這個「閒」,不是說看見一個人:「哎,這個人真閒,每天就上街溜達、逛街什麼的」,我說的是他內心閒,內心很悠閒、很閒適。他如果內心能保持做到「閒」,他也一定能忙。心內無事,忙也是閒;心裏有事,閒也能忙成一鍋粥,所以人要能忙能閒,能閒能忙,像一個皮筋一樣,能拉長,也能縮短。像佛慈的父親妙悟法師現在在閉關,看起來很閒,如果他要出關做事的話,也一定能夠做很多事。

  有時也有點因果報應的意思,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太閒了,閒了好多年,啥事也沒有,每天就念佛,所以現在就搞得報應來了,就要忙。把過去閒的時間全部補償還回來。

  雖然忙,但是我經常感覺好像沒做啥事一樣。有一次我寫了一篇文章叫《編輯部的一天》,記錄了一下一天做的事,比如早上八點鐘幹什麼,八點十分幹什麼,八點二十幹什麼,九點鐘幹什麼……這麼一理,哦,居然做了這麼多事。但是在我內心的感覺,我是沒做什麼,這其實是跟心態有關係,事情來了你就應,事情走了你就忘掉它,忘得乾乾淨淨,其實最後內心感受上就是沒做過什麼,這樣做事其實是很舒服的。果真能以這種心態做事,雖然外表看似閒庭信步,內心卻在應付很多事情,經上有一句話:「外若遲緩,內獨駛急」,說得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人做事就怕在做的過程中出現人事的紛擾,這個是讓我感覺有點費神的。師父有句話說:「事簡單,情複雜,事情才複雜。」確實如此,事並不複雜,事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把「情」跟「事」攪在一起的時候,就麻煩了。

    「叢林以無事為興隆」這句話是沒錯,是唐朝百丈禪師講的。但是這裏的「無事」不是說是整個寺院所有人就每天吃飯、睡覺、幹活,別的什麼都不要做,它其實還是強調心裏無事。一個人如果整天真的什麼事也沒有,就吃飯、睡覺,心裏面一定每天都是長滿了草,講這個說那個,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這叫沒事嗎?這事可就多了。古代祖師會讓剛出家的小沙彌每天沒事就去刷牆,甚至牆本不需要刷,但是他得讓這些小沙彌年輕過剩的精力有處發洩、有處釋放,刷完這個牆刷那個牆,讓他去忙,讓他去做,身體一動起來,反而心裏無事了,心裏無事那就真的叢林無事了,就少了很多的麻煩。

  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裏不也說嘛:做一個工作是很累,可是你不做就不累嗎?打麻將不累嗎?逛街不累嗎?即使你坐在那啥都不幹,啥都不想,只是坐在那閒的心發慌都挺累的,這話說的很實在。

  以後事情只能是愈來愈忙,不會愈做愈閒的。因為有很多事一旦做起來,就沒什麼回頭路可走,事情只能是愈做愈多,當然會在一定範圍內去調整,但總的來說,肯定是愈來愈忙。這就需要我們去練「內功」,練就雁過寒潭的本事。雖然很忙,但還請大家不要丟了悠閒的心。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