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大意(九)
──慧淨法師2017年10月8日講於台南佛一法會(第十七次)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是第十七次的佛一法會,一開始,要和大家分享一件精彩的念佛感應事蹟。
在屏東縣佳冬鄉,有一間寺院叫做慈恩寺,住持是圓塵法師,他這一生中,經歷多次的生死災難,每一次都因念佛而化解。這一件感應事蹟,就發生在他年輕當兵的時候。
圓塵法師五十年次(1961),民國六十九年(1980)當兵,當時他才二十歲。他當兵的地方在金門,金門早期是前線戰區,因為戰爭而去世的軍人非常多。當年,他所屬的部隊是住在碉堡裡面,他覺得這個碉堡非常陰濕,煞氣很重,讓他有一種恐怖的感覺。
在碉堡裡,每天晚上,圓塵法師都被鬼壓床,也就是被鬼魂壓身,每天夜裡都是這樣,非常恐怖,心理壓力很大,長期下來,身心非常地疲累,晚上睡不好,白天還要操練,日子一久,精神幾乎要崩潰。所幸,他的排長是一位非常慈悲的學佛人,為了幫助他避免鬼魂干擾,可以平安順利地退伍,就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
當時,圓塵法師對於佛教的道理都不瞭解,「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六字名號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當然也不知道,在沒有任何辦法之下,他只好接受,依照排長所教,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想到,第一天晚上就有效果了,一夜安眠直到天亮。
就這樣,一連念了幾天佛,都沒有鬼魂來干擾,漸漸地,圓塵法師就懈怠了,因為他不是為了脫生死而念佛的,他是為了避免夜裡被鬼壓床,既然鬼魂不來了,他也就不念了。結果,一沒念佛,鬼魂又來了,又無法安穩睡覺了,他真的怕了,心想這樣不行,一定要每天念。
為了提醒自己念佛,並方便計數,他就請班長外出的時候,順便到佛具店幫他買了一串108顆的念珠,從此以後,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念佛變成了他固定的功課,一定要念完佛才躺下睡覺,也就這樣,直到退伍,再也沒有鬼魂來壓床了,每晚都很好睡,非常平安。
再來,不可思議的感應,又發生在退伍的時候,圓塵法師的故鄉在高雄,那個年代,在金門當兵退伍都要坐船回台灣,但不是每天都有船期,所以要等船期,在等候的期間,他是暫時住在小金門的營區。
某一天傍晚,很多士兵在營區的中山室休息。當過兵的人就知道,每一個部隊都有一間中山室,中山室就是大家休閒的地方,空間不大,但是有電視、報紙、雜誌等等,如果不是操練的時間,士兵們都會在那裏看電視聊天。這一天傍晚,圓塵法師也在中山室,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內心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煩悶,坐立不安,於是他就帶著那串念珠,走到附近的一間小廟打算在那裏靜坐念佛;沒想到,正當他坐下來的時候,中山室那個方向,卻傳來了爆炸聲,像打雷一樣,震耳欲聾。
圓塵法師嚇了一跳,趕緊回到營區,一看中山室,災情慘重,一顆手榴彈在中山室引爆,裡面休息的士兵,不是重傷就是輕傷,也有人當場死亡,現場慘不忍睹,哀號四起。經過調查,原來有一位副排長正在中山室教化學兵操作手榴彈,那位化學兵不小心拉開了插鞘,當場自己也慌了,一時情急竟然丟下手榴彈逕自逃離。
爆炸當時,有一位士兵的印堂被手榴彈的碎片擊中,鮮血從印堂噴出,痛苦地倒在地上哀號,那種哀叫的聲音,就像豬被宰殺一般,這個人因為傷勢嚴重,當場就死亡了。巧合的是,這位士兵祖上三代,都以殺豬為業,就好像現世報,祖上的業,報應在子孫的身上。
回想起來,當時若不是阿彌陀佛的加持,使他心情煩悶,趕緊拿起念珠離開現場,否則爆炸的時候,就算不死也會受傷,哪能逃過一劫全身而退。所以圓塵法師堅信,念佛自然就會有佛護佑,可以避開種種的災難,所謂「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通常,孩子要當兵的時候,父母都會帶著小孩到廟裡拜拜,求一個保身符,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安回來。其實,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最安穩的保身符,當時的圓塵法師既沒有點燈、安太歲,也沒有向神明乞求保身符,他只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而已,就可以有冤解冤、有結解結,不但避除了鬼魂的干擾,而且還救了他的生命。
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會護念我們,所謂「冥啟其心」,阿彌陀佛會暗中啟發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在關鍵的時刻產生某種念頭,避開災難,遇難呈祥,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寶。
一般的人,都以金銀為寶,或是以名利為寶,殊不知,世間再貴重的寶,其實都是暫時性的,而且有可能帶來業障。事實上,生命到了最後,所有的富貴榮華都會離開,沒有一件世間的寶可以永遠跟隨我們,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和我們形影不離、日夜相隨、同入同出、同睡同起,這叫作「機法一體」,永遠都不會分開。
再者,「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寶,是不必辛勤去追求的,這個寶就擺在我們的面前,隨我們取用,只要我們心中想佛、口中念佛,自自然然就可以領受這個宇宙之中最貴重、最有價值的寶。
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萬德洪名,有句話說「一本萬利」,念佛不但不用本錢,而且還可以得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所以說,我們應該要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為生命的寶。
這幾次的佛一,都在研討《無量壽經》,用五段核心的經文來顯示《無量壽經》的大意。本來一部經的大意,只需針對重點,簡明扼要地解說就可以了,但是《無量壽經》是一部救度十方眾生的經典,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五段核心經文做詳細地解釋。
在前幾次,第一到第四段的經文已經解釋完了,接下來,要解釋的是第五段。前四段的經文分別是:
一、如來出世本懷文。
二、第十八願願文。
三、第十八願成就文。
四、大經流通文,也叫做念佛流通文。
我們今天所要研討的,也就是第五段,叫做「特留此經之文」。
「特留此經」的意思是說,佛法最後會消滅,但釋迦牟尼佛以他的慈悲願力,特別將《無量壽經》留在世間,永遠存在,藉以救度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就是特留此經之文的大意。
這段經文在《無量壽經》最後的「流通分」,總共三十八個字而已,現在我們就以虔誠恭敬的心念一遍: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段經文非常好,非常有價值,可以說字字珠璣、句句放光。這段經文說明了淨土宗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地重要。
「當來之世」,「當來」就是未來,多久的未來呢?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過了之後,法就滅了,「當來之世」指的就是將來法滅的時期。
「經道滅盡」,「經」是指釋迦牟尼佛一生中所說的大小顯密所有的經典,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經,「道」指的就是經典中所開示的種種道理和修行方法。這些經典和道理全都消失了,叫做「經道滅盡」。
既然經道已滅盡,可見到了那個時代,就聽不到佛、法、僧三寶的名字了,也沒有人在勸導修行五戒十善,連最基本的善惡報應、三世因果的道理,也沒有人在弘揚,換句話說,到了那個時候,佛教就滅亡了。
但是,釋迦牟尼佛說,他非常憐憫當時的眾生,為了要救度當時的眾生,所以就特別以他的慈悲、神通和願力,讓這部《無量壽經》在法滅的時代保存下來,繼續流傳,以便那個時候的眾生,可以因為念佛,得度生死輪迴。
所以,就這段文來看,它突顯了兩種的意思:
第一、顯示唯有淨土念佛法門,才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本懷。
第二、顯示現在的眾生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第一點、所謂「本懷」,就是主要的目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救度眾生,使眾生不但得以解脫生死輪迴,最終也都能夠成佛。如果不是這樣,那佛出現在世間,只是說了一些道理讓人去研究、背誦、閒談、討論,這有什麼尊貴的價值呢?
在救度眾生、使眾生得以成佛的經典當中,唯有《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法門最能契合所有眾生的根機,其他的經典,雖然也可以使人成佛,但是道理很深,方法艱難,大多數的眾生都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和大多數的眾生就沒有關係。唯有《無量壽經》是和任何眾生都有絕對關係的,所以《無量壽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而且是本懷中的本懷。
即使將來,所有的法都已滅去,但是宣說釋迦牟尼佛出世本懷的這部《無量壽經》不會消滅,會繼續留在這個世間救度眾生。也就是說,「經道滅盡,此經不滅;此經不滅、佛法常存」。《無量壽經》若永遠不消滅,就等於佛法常存、佛教永遠不滅。
所以第一點顯示,唯有《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法門,才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否則所有的經典都自然消失了,為什麼要特別用慈悲願力將這部《無量壽經》留在世間呢?可見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最重視的,寧可其他的經消滅,這部經不可消滅,因為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就是為了宣揚念佛法門。
第二點,顯示現在的眾生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百分之百,沒有或然率,也非模稜兩可。法然上人有一句法語說:
淨土宗之大意者,《大經》言:『雖三寶滅盡時,十念亦得往生。』況生於三寶流行之世,稱念彌陀名號,往生不可疑。」
意思就是說,法滅的時候,不但佛法僧三寶沒有了,連善惡報應的道理都不存在了,就只剩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時候的眾生念佛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了,何況我們生在佛法流布的時代,有三寶住世,明白念佛必定往生,知道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救度我們解脫生死輪迴的萬德洪名。
有關「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在《法滅盡經》中就說:
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
《首楞嚴經》也叫做《楞嚴經》,一般佛門早課的時候,往往都會持誦楞嚴咒,楞嚴咒就是從《楞嚴經》取出來的。未來法滅的時代,《楞嚴經》《般舟三昧經》會先消滅,之後十二部經也會一一跟著滅去,這是《法滅盡經》說的。
唐朝璟興大師在《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也提及:
大涅槃經,廣顯佛性,聖教中深,逐聖人而先沒。
意思是說,《大涅槃經》的宗旨在於顯明佛性,在佛教經典當中,是屬於比較深奧的大部經典,一般人理解不來,因為理解不來,自然就隨著釋迦牟尼佛的涅槃,從正法、像法到末法,逐漸消失。
隋朝淨影寺慧遠大師所寫的《無量壽經疏》也說:
釋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滅盡。
這段文將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也就是佛教,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正法,有五百年;正法時期過後,就是像法,有一千年;最後是末法時期,有一萬年;末法過後,就是法滅時期。
所謂正法,意思就是說,雖然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但是在最初的時候,佛法還很純粹地在流布,修行者也很認真地在修行,所以也有成就的人。
正法過後,就進入像法時期,「像」就是好像,好像還處在正法的階段,但是外表相像,本質已經不同了。
而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的意思,就是佛法的形勢就要盡了,如同太陽下山一般,黑暗快要來臨了。
唐朝唯識宗慈恩寺窺基大師在《法華玄贊》就說:
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並無。
大意是說,在正法時期,教理、修行者、證果者都還具足;可是到了像法時期,就只剩下教和行,沒有證果的人了;而到了末法時期,教理還在,還有人在講經說法,但是認真、實在修行的人沒有了,當然也就沒有證果、成道的人。
窺基大師是唐朝的高僧,他所說的這一段話,對我們有非常大的警策,因為我們現在就是末法時期。然而,或許有人會問,現在有那麼多的寺院,裡面有出家人,出家就是專業的修行者,有人閉關,有人專持戒律,也有人參禪打坐、深入禪定,怎麼會說沒有修行的人呢?其實,末法時期的凡夫,修行有心無力,甚至真正發自內心的修行者也很少了,徒具形式而已。
或許也有人會問說,近代禪宗的修行者,不是有很多開悟的嗎?事實上,開悟是不容易的,蓮池大師就說,若要大徹大悟,就得有「三朝天子福,七代狀元才」,也就是起碼要將三代做皇帝的福報,以及七代中狀元的智慧才華,集中在今生今世去修行,這樣才有開悟的機緣。更何況所謂「悟後起修」,悟了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大徹大悟的人還沒有了脫生死,那只是悟,不是證,如果最後沒有成就,一樣六道輪迴。
所以,認真檢討起來,我們就瞭解,祖師所說確實沒錯,佛教還在,到處都有人在講經說法,不過質已經變了,而且實在修行、會修行、符合自己根器的修行,可以說沒有。有一句話說,「修行者多如牛毛,證道者少如麟角」,就是在形容修行的人像牛毛那麼多,但是證果成道的人卻很少,就好像麒麟的角,那麼樣地稀少。
在古代,牛到處都有,但是麒麟非常少,麒麟的出現,除非是天下太平、聖人出世。這句話的涵義,是在說修行並不簡單,縱然我們有心修行,可是無力修行,已經不是那種根器了。其背後顯示,還是得念佛,念佛簡單,每個人都做得到,念佛契合所有眾生的根機。念佛往生不是靠我們修行的功夫,全憑阿彌陀佛的救度,而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現成的。
現在就是末法時代,有一萬年,迄今已過了大約一千年,還有九千年,九千年過了以後,就是法滅時期,所有的經典都會自自然然地消失,包括我們所熟悉的四合經──《阿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藥師經》,都會消失。不過,《阿彌陀經》的道理也包含在《無量壽經》之中,所以就算四合經沒有了,《阿彌陀經》的道理其實並沒有消失。
此外,一般人所讀誦的,譬如《地藏經》《法華經》,或是《楞嚴經》《華嚴經》《維摩詰經》,乃至《涅槃經》《大集經》等,這些有名的經典全部都會消失,這就是「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的意思。
佛法若消滅了,當然就沒有人知道有佛、法、僧三寶,也不知道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道理了。雖然這些道理已經沒有人在說,也沒有人知道,但是卻有人還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原因就是釋迦牟尼佛悲憫眾生,用他的願力,將《無量壽經》「止住百歲」──留存世間一百年。所以唯一沒有消失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
淨土宗的祖師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下卷第六大門中就說:
末法一萬年,眾生滅盡,諸經悉滅,如來悲哀痛燒眾生,特留此經,止住百年。
意思也是說,末法一萬年以後,所有的經典都消滅了,但是釋迦如來慈悲、哀憫五痛五燒的造業造罪、受苦受難的眾生,特別將這部《無量壽經》留止、存在這個世間。
此外,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也說: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
對於《無量壽經.流通分》所說的這段文,都有特別地說明。
再來,經文說「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慈悲哀憫」這四個字和《無量壽經.發起序》中所說的「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個「大悲、矜哀」和「慈悲、哀憫」,不論就文字或者內容來說,都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無量壽經》一開始,釋迦牟尼佛就表明,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是他出現在世間的動機,目的就是要闡揚《無量壽經》的道理,救度在三界中受苦受難的眾生。而到了最後,則是以「慈悲、哀憫」,在法滅時期,獨獨留存這部《無量壽經》,不讓它消失。
這顯示這兩段經文有前後呼應的關係,說明《無量壽經》是一部要惠賜我們念佛、成佛真實利益的殊勝經典。釋迦牟尼佛特別同情、疼惜在三界受苦受難的眾生,這些造罪造業、時常沉淪三惡道的眾生,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常沒眾生」,罪業特別重,輪迴特別深,這些「常沒眾生」若要解脫六道輪迴,唯有往生彌陀淨土,而往生彌陀淨土之勝因,無過於專稱彌陀佛名,因此釋尊要「特留此經」。
所以「特留此經」這段經文,不但顯示釋迦牟尼佛的本懷,同時也顯明阿彌陀佛悲心的極點。為什麼單單以一句名號,就能夠救度所有的眾生?即使佛法消滅的時候,也要將這部經、這句名號流傳下去,使它不消滅,使當時的眾生也能夠因為這句名號而度脫生死輪迴,甚至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這豈不是說明了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他們平等、無條件的慈悲達到了極點。同時,這也顯明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就是以我們這樣的眾生為正機。
我們這樣五濁惡世的眾生,沒有其他方法能消滅我們的生死重罪,使我們脫離六道苦海,也就是說「無他方便」。因為其他的方法、道理,我們理解不來、修持不起,對我們來說,有方法等於沒有方法。但是阿彌陀佛有辦法救度我們,他把這句萬德洪名惠賜給我們,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釋迦牟尼佛特別保留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而《無量壽經》的主旨,就是在顯明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平等、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所以,其他的經典沒有保留,只留存這部經,這就顯示釋迦牟尼佛的慈悲,是以阿彌陀佛的慈悲為他的慈悲。
換句話說,「特留此經」就是「特留念佛」的意思,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以阿彌陀佛的慈悲優待我們、同情我們、特別為我們設想的。如同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所說: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末法一萬年以後,三藏十二部經全都消滅了,那個時候的眾生,只要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全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留住這部經百年,就等同留住了阿彌陀佛的名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也說: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無量壽經》有上、下二卷,上卷是說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下卷是說眾生往生的因果,而歸根究本,整部《無量壽經》就是起因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就是要顯明十方眾生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這樣說來,《無量壽經》的根本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根本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也就是信、願、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所以,《無量壽經》就是在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讓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中,具足信和願,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只要念佛,就可以具足信、願、行,就包含四十八願,就包含整部《無量壽經》,就包含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典。
法然上人也說:
此經所詮,全在念佛。
「此經」,指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所詮」,所解釋、所顯明的;「全在念佛」,完全在講念佛。
也就是說,上下二卷、一萬多字的《無量壽經》,就是在說「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在說眾生念佛必定往生。
剛才說過,「特留此經」就是「特留念佛」,「特」也是「獨」的意思,單獨將這部《無量壽經》留在世間,也就是單獨將這句名號留在世間,將念佛的法門,弘揚在這個世間。因此,「特留此經」也可以說是「獨留此經」;「特留念佛」,也可以說是「獨留念佛」。也就是說,所有法門之中,唯有《無量壽經》是在說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這部經是救度罪惡生死凡夫之中最為簡單扼要的法門,因此這部經特別留存、獨留不滅。
窺基大師也說:
末法萬年,餘經悉滅,彌陀一教,利物偏增。
意思是說,末法萬年以後,所有的經教、修行法門全都消失了,但是《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法門,也就是阿彌陀佛慈悲地救度,偏偏可以增益那個時代的眾生。如同四季更迭,其他的經教,就像一般的草木,冬天一到,全都乾枯了,只有彌陀救度的念佛法門,依然如松柏般翠綠挺拔,不會凋零敗落。
「特留此經,止住百歲」,這個「百」,並不是指實數一百的百,它是大數的百,大數也就是滿數、完全數,亦即無盡、永久的意思。譬如一般人所說的「立百年大計」,意思是要建立永久的基礎,並不就是指一百年。又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不是在說十年、百年這個數目,而是用樹來比喻培養一個人並不容易,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就像樹木也需經過好多年,才能長成一棵大樹,成為可以利用的建材。
換句話說,「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就是特留此經、永住不滅的意思。這樣的涵義,若參照其他的譯本來解釋,會更清楚。
《無量壽經》共有五種譯本,所謂「同本異譯」。我們現在用的是三國時代康僧鎧所翻譯,而在唐朝另有一個譯本,叫做《無量壽如來會》,是《大寶積經》其中的一會,兩者的內容完全一樣,只不過翻譯的人、翻譯的時代、翻譯的文字不同而已。
《無量壽如來會》在這個地方是怎麼翻譯的呢?經文說:
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這個「我」是指釋迦牟尼佛,我釋迦牟尼佛現在要做一個重大的交代、重要的囑託,什麼樣的交代?什麼樣的囑託呢?就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要使這部《無量壽經》念佛往生的道理,永久存在世間,不使它消滅。
其前後經文是:
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
勿違佛教而棄捨之,當令汝等獲不善利,
淪沒長夜備眾危苦,是故我今為大囑累,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大意是說,像這種廣大、高深,又微細、玄妙的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稱揚、讚歎的,所以我們不要違背佛的教導,將它捨棄,如果將這個法門捨棄,這樣我們就得不到利益,就會永遠沉淪在六道之中,尤其是三惡道,受種種的危險和苦惱。因此,我釋迦牟尼佛現在要做一個重大的交代,「當令是法,久住不滅」,而你們「應勤修行,隨順我教」,意思就是你們要歡歡喜喜地常常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隨順我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如來會》的「流通分」所說的,兩者一對照,就可以得知《無量壽經》所說的「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字面上乍看是一百年,其實是永存不滅的意思。也就是說,無論有佛出世或者沒有佛出世,都有這部《無量壽經》念佛往生的道理存在。
同時,這也顯示,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世的本懷,就是要宣說念佛法門,要將這個法門流傳、安住在世間,不使它消滅。可以說,釋迦牟尼佛「獨留此經」救度當來法滅時期罪苦的眾生,那樣的慈悲達到了極點,這就是「無盡大悲」。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抱著無盡大悲的心,才出現在這個世間的。
接下來: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意思是說,那個時候的眾生,若是可以遇到這部《無量壽經》,也就是聽聞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來念佛,這樣就能「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隨自己的意願,都可以度脫生死輪迴。也就是說,沒有遇到這部經便罷,只要遇到,都可以解脫生死輪迴,都可以念佛往生、快速成佛,因為這部經所說的,就是念佛往生的道理,就是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就是淨土宗宗旨所顯明的「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換句話說,淨土宗的宗旨,貫徹了《無量壽經》前後的教理,甚至貫徹了淨土三經,貫徹三藏十二部經,貫徹了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無盡大悲心,只要念佛,就能夠往生,遇到這個法,絕對不會白白空過。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就說: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典,不論小乘大乘、顯教密教,種種的法門,都是要使眾生能夠解脫生死輪迴,但是一般人理解不來、無力修行,所以沒有比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更簡單容易,又更超越、更殊勝的。
為什麼呢?因為只要你遇到這部《無量壽經》,遇到這個法門,現在就開始念佛,乃至現在沒有機會遇到,直到臨命終時才念了十念,或是五念、三念、一念,那時候阿彌陀佛一樣會應聲而現、聞聲救苦,親自現身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
這背後,是因為有阿彌陀佛弘廣深重的本誓願力,致使罪惡生死凡夫就算其他的法門都修不來,甚至也沒有機會可以行善積德,乃至所遇到的都是惡因惡緣,都在造罪造業,到了最後要斷氣的時候,只要迴心念佛,當下也可以蒙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這都來自於阿彌陀佛的誓願深重。
阿彌陀佛的悲心特別深重,所以不管正法、像法、末法時期,還是法滅的時代,只要遇到這部《無量壽經》,聽聞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來念佛,這樣就可以解脫六道生死輪迴,往生西方、快速成佛,絕對不會空過,就如天親菩薩《往生論》所說: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觀佛本願力」的「觀」,以淨土法門來說,並不是入定觀察、觀照、觀想的「觀」,而是聽聞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道理,沒有懷疑而信受、念佛的意思。所以,信佛本願力,相信阿彌陀佛的根本大誓願力,而遇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人(觀佛本願力),都不會白白空過(遇無空過者),能夠使念佛的人,很快就圓滿成佛(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所以,如果沒有這部宣說阿彌陀佛救度的《無量壽經》,法滅時代的眾生就沒有希望了。為什麼?因為到那個時候,佛法僧三寶沒有了,眾生不知道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不知道要去惡行善,往往都是造業造罪的多,可以說那個時候的人,都是罪惡生死凡夫;而真正契合那個時候眾生根機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也就是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換句話說,法滅時代的罪惡生死凡夫,既然都可以依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解脫生死輪迴,何況我們現在還是三寶流行的時代,依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更加容易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之前所說的,留存這部《無量壽經》,其背後的含義也顯示現在的人念佛必定往生。
所以法然上人就說:
以彼時視此時,此時如佛住世之時。
意思就是說,以法滅時代來看現在,我們這個時代就好像佛還住在世間。因為法滅時代,所有的經典都消失了,佛法僧三寶的名字也聽不到了,也不知道宇宙之中有六道輪迴、善惡報應;相反地,我們現在都瞭解,有人在傳布,有人在相信,和法滅時代比起來,豈不是現在就好像佛住在世間一般?
為什麼如來獨留此經,不留餘經?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既然大慈大悲,要留一部經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特別、單獨留住這部《無量壽經》,而不保留其他的經典呢?歷代的祖師大德,對於這個問題,也有做過多種的說明,分別從不同的觀點,提出他們的見解。
在這裡,我將它歸納為八點:
一、時機相應故。
二、勝易二利故。
三、度惡秘要故。
四、攝一切經故。
五、彌陀本願故。
六、諸佛本懷故。
七、諸佛護念故。
八、勸導今時故。
第一,時機相應故。「時」就是時代,「機」就是眾生的根機。意思就是說,這部《無量壽經》是符合當時的時代和當時眾生的根機,其他的經教與法滅的眾生不相應,所謂「機教時乖」,所以自然就消滅了。釋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知道唯有這部經才能夠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眾生根機,因此才獨留此經,在世間永久流傳。
第二,勝易二利故。「勝」就是殊勝,「易」就是容易。這部《無量壽經》是在說阿彌陀佛的慈悲,說阿彌陀佛以他的名號來救度眾生,十方眾生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現生平安的利益,以及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利益,所以念佛容易、功德殊勝,這叫做「勝易二利」。
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有「勝易二利」,所以適合當來法滅時代罪惡眾生的根機,即使法滅的罪惡眾生,都能憶佛念佛,都能遠離火宅的三界,往生涅槃的淨土。而其他的經典沒有殊勝、容易這二種內涵,所以釋迦牟尼佛就不保留,就只特別留住《無量壽經》。就以上兩點來說,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顯露無遺。
第三,度惡秘要故。這部《無量壽經》救度罪惡根機的眾生,有其特別、深層的道理,這叫做「秘要」,「祕」就是秘密,「要」就是要訣。所謂「千里訪名師,萬里求口訣」,修行的人,若有一個口訣,依照那個口訣去修就比較容易,事半功倍,「秘要」就如同這個口訣。
根機下劣的罪惡生死凡夫,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法門都修不來,而釋迦牟尼佛以他無盡的大悲、無盡的智慧,以救度罪惡群萌為本懷,若不留此經,罪惡群萌無由得度,尤其為了要救度法滅時代罪惡的眾生,就特別留住這部經,而不留住其他的經,因為其他的經,罪惡的眾生做不來,沒有效果,這就是第三點,度惡秘要故。
第四,攝一切經故。「攝」是包含的意思,包含所有的經典。十方諸佛出現世間廣說八萬經教,目的就是要廣度所有眾生,而獨留《無量壽經》住在世間,就可以圓滿佛的本懷,就可以廣度十方眾生,就等於廣說八萬經法,就是含攝一切經教。
換句話說,這部《無量壽經》廣說諸法,含攝一切經教,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將它留下,那麼法滅時代的眾生就無法得度生死輪迴。是故,《無量壽經》留,就是一切經留,《無量壽經》不滅,等於一切的經典全都不滅。
第五,彌陀本願故。這部《無量壽經》是在宣說阿彌陀佛本願的經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是以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為其根本大願,這根本大願是以名號救度三界群萌為正機,這根本大願若是成就,極樂世界就成就,阿彌陀佛的佛身也成就,救度十方眾生的這句六字洪名也同時成就。如果這根本願沒有成就,四十八願就沒有圓滿,也不會有極樂世界,也沒有阿彌陀佛本身。
如今,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誓願用他的名號救度十方眾生,而這部《無量壽經》就是在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是在說阿彌陀佛以名號度眾生的經典,所以這部經若是永遠留在世間,就可以廣度十方眾生,因為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部經才特別留存下來。
第六,諸佛本懷故。《無量壽經》「發起序」的地方,釋迦牟尼佛首先表明:宣說《無量壽經》念佛往生的道理,就是他出現在世間的本懷,同時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出世本懷。釋迦牟尼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段文字非常清楚地說明,諸佛如來就是以無盡的大慈悲心,憐憫在三界六道中輪迴的眾生,所以才出興於世,目的就是為了光闡道教、講經說法,藉以救度十方眾生。那要怎麼救度十方眾生呢?就是「惠以真實之利」,把《無量壽經》的念佛法門惠賜給十方眾生,讓十方眾生都可以得到成佛的真實利益。
在《無量壽經》「流通分」,釋迦牟尼佛特別對彌勒菩薩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段文所說的「念佛為得大利」和本懷文的「惠以真實之利」,意思都一樣。真實之利就是大利,要得到大利,也就是要得到成佛的真實之利唯有念佛。所以說,這部經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本懷,因此特別留存。
第七,諸佛護念故。《阿彌陀經》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在護念念佛法門,都在弘揚念佛法門,而且每一尊佛都出廣長舌相證誠此經,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就是「念佛必定往生」,所以《阿彌陀經》也叫作「護念經」,意即十方諸佛所護念的經。
在淨土三經中,《阿彌陀經》是「結經」──結論的經,也就是將阿彌陀佛根本願所說的念佛往生作一個結論,而其根源即是《無量壽經》。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法門,也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護念的,所以其他的經典消滅了,這部《無量壽經》將住世不滅,因為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保護憶念之故。
第八,勸導今時故。未來法滅時代的眾生念佛都能夠往生了,今時的眾生念佛更加能夠往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法滅時代的眾生,連佛法僧三寶的名字都沒有聽過,去惡行善的道理也都不瞭解,這種根機的眾生念佛都可以往生了,何況現今的眾生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呢?所以釋迦牟尼佛獨留此經,其背後的用意,乃是為了殷勤地勸進我們:瞭解這個道理以後,就要相信,不要懷疑,就要有願生極樂世界的心,而從此專稱彌陀佛名。若是這樣,則無論聖人凡夫、出家在家、善人惡人、是平生的根機或者臨終的根機,全都可以平等地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懷疑,或者還有種種的顧慮,就是自己放棄得度的機緣,放棄成佛的福報,同時也辜負了三佛的佛恩。
「三佛」是指哪三佛呢?就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阿彌陀佛發願建設極樂世界,成就名號救度我們;釋迦牟尼佛也以弘揚這個法,作為他出世的本懷;而十方諸佛若是出現在世間,同樣也會弘揚這個法、護持這個法。如果我們不相信,這樣豈不是辜負了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了。
以上八點,說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獨留《無量壽經》。
這八點也可以歸納為三點:
一、此經宣說釋尊出世本懷故。
二、此經宣說廣度萬機之法故。
三、此經留則餘經滅而不滅故。
第一,此經宣說釋尊出世本懷故。《無量壽經》是在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本懷,是本懷經;既然是本懷經,當然這部經要保留下來,而其他的經不是釋尊的出世本懷,所以沒有留存,也沒有什麼缺失,沒有什麼遺憾。
第二,此經宣說廣度萬機之法故。這部經所說的念佛往生之法,乃是為了救度萬機。萬機就是十方眾生,不論善機惡機、聖人凡夫、九界眾生,全都包含在裡面。九界眾生就是三聖六凡,「三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聖者,這三種聖者若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自然就會迴小向大,自然就會快速成佛。「六凡」指的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天道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六種凡夫若是念佛,就會脫離六道輪迴,脫出三界火宅,就會快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機不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的法門,這個法門不留,那麼要留什麼法門呢?所以釋尊當然特別留存這部《無量壽經》。
第三,此經留則餘經滅而不滅故。這部《無量壽經》若是存在,其他的經雖然消滅卻等於沒有滅去一樣。因為每一部經、每一個法門,都是為了要救度眾生,然而只要有一部經、有一個法門做得到,這樣就已經達到佛說法的目的了。所以說,這部經若留,其他的經雖然消滅,也等於沒有消滅,等於仍然留存在世間一樣。
有關第三點,明朝末年的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也說:
諸經悉滅,此法獨存,念佛一門,廣度群品,則諸經已滅而不滅,
即是以一存餘,流轉無盡,正總持之謂也。
意思就是,所有的經典雖然滅去了,但是念佛法門還在,而且救度了所有的眾生,這樣說來,所有的經典雖然滅去了,其實等於沒有消滅。
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特別留存《無量壽經》,其實也是為了留存其他的經典、教理,此即「以一存餘」,獨留這一部《無量壽經》,讓所有救度眾生的教法同時存在。而「流轉無盡」的意思,就是讓念佛法門永無止境地流傳下去,不只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乃至法滅的時代都可以弘傳。
「正總持之謂也」,所以念佛的法門就是總持法門。「總持」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說,念佛法門包含八萬四千無量法門在裡面,一切經典所說的道理、所說修行的功德,全都涵攝在念佛法門裡面。如果不是修持念佛法門,就不是總持,若專一念佛,這樣才是總持,等於所有的法門全都修到、學到了。是故,念佛一法,廣度十方眾生,一法存在,一切法就存在,這就是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的地方。
釋尊在《無量壽經》中就說,念佛之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的法門,是阿彌陀佛的悲心、智慧和願力的顯現,是佛的境界,唯有佛才能夠徹底瞭解,並非小乘聲聞、緣覺或者大乘菩薩所能理解、測度的。而對我們凡夫眾生來說,就只能信受而已。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不打妄語,佛所說的都是真理,都是為眾生設想,都為了利益眾生,所以我們只有仰信,不可能猶豫、推測佛的境界。
印光大師也說:
從來禪教諸祖嘗曰:天臺教觀一宗,如或無人傳之說之,則為佛法趨滅之時,今則不然矣。
自古以來,有許多祖師大德曾說,天臺教觀這一宗的教法如果沒有人傳、沒有人說,恐怕佛法很快就會滅去,可是印光大師卻不以為然,認為今時的狀況和從前不一樣了。他說:
今日聖教愈趨愈下,人根淺薄,於止觀一法,得出生死者,萬無一二,
唯淨土可依怙耳。
現在佛教愈來愈衰微,人的根器也愈來愈淺薄,依靠天臺止觀法門而解脫生死輪迴的,一萬人之中,找不到一、二人(事實上,就是一億人之中,恐怕也不到一人、二人),只剩念佛往生極樂淨土這一個法門可以依靠。
所謂「止觀」法門,有止有觀,就是打坐止息妄念,然後清楚地觀想,以觀心為要。印光大師以「止觀」來涵蓋所有的宗派法門,包括禪宗、華嚴、三論、唯識、密宗、律宗等,其用意是顯示,想要依靠通途自力修行解脫生死輪迴,一萬個人之中,根本找不到一、二個。
印光大師又說:
設今淨土一宗無人說之傳之行之者,則佛法真畏將滅盡矣。
吾人為佛弟子,尤以勉焉。
現今佛教衰微至此,如果淨土宗再沒有人去弘揚、去流傳、去實行,那佛法恐怕真的就要完全消滅了,我們做為佛弟子,應該要努力啊!
聽到印光大師的這番開示,我們是不是要有責任感呢?尤其是出家眾,更應該負起傳承佛法的責任,不讓它消滅。也就是說,佛法是靠僧來流傳,僧若失,佛法就不存在,僧若在,佛法就在,但是出家眾如果沒有好好地弘揚,豈不是佛法就在現代僧眾的手中滅去了。尤其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它代表整個佛教,這個法門存在,佛教就在,這個法門若消失了,佛教也就完全滅盡了。所謂「任重而道遠」,這個重責大任正在我們的身上,不只出家眾,在家眾也是一樣,因為我們都是佛的弟子,沒有遇到阿彌陀佛的救度便罷,遇到了,自然就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誓願要將這個法門弘揚出去。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輪迴,所謂「生死事大」,生死輪迴是生命中最嚴重的一件大事。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悟道之後,首先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就是要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死了之後不是一了百了,死了之後還有神識,亦即世俗說的靈魂,又會隨著過去、現在所造的業去投胎轉世,無窮無盡地輪迴,而輪迴的本質就是苦,既然出生為人,遇到佛法,就要瞭解佛教是解脫個人生死之苦的宗教。
瞭解之後,進一步要選擇適合自己根機的解脫方法。八萬四千法門之中,有哪一個法門可以使所有根機的人,今生今世就可以解脫生死輪迴呢?就是念佛法門,除了這個法門以外,老實說,華嚴、天臺、三論、唯識、以及禪宗、密宗、律宗,都不可能。因為念佛不是靠我們的功夫、功德,念佛也不簡擇我們的根機──自問:我們有智慧嗎?有學問嗎?有人格、道德嗎?沒有。念佛即是依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不可思議的救度。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念佛,就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就坐著六字名號的本願船,自自然然地,現生就已經解脫六道生死輪迴,還沒有往生極樂,已經預先得到往生極樂的身分了。
因為這樣,當我們看到親朋好友、同參道友,看到一切的眾生,自然就會有責任感,會有使命感,想要將念佛法門弘傳給對方,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避免不了生死輪迴的苦,也唯有念佛法門,才能使他們離苦得樂,離開六道輪迴之苦,得生極樂世界成佛之樂。
念佛法門就是來自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慈悲,我們遇到這個法,佛的慈悲就會觸動著我們的內心,體會了佛的悲心之後,自然就會有那樣的使命感,想要將這個法傳播出去,希望這個法維持不滅。
念佛法門不只貫徹過去、現在、未來三時,而且是永恆不滅的法,永恆不滅的經,念佛存在,諸經滅而不滅,也就是《無量壽經》住世不滅,即一切經住世不滅。因為,一切經的目的都是為了救度眾生,只要能夠救度眾生,就是一切經的目的,就是一切經,所以這部經不滅,就是一切經不滅,就是經道常存,佛教的宗旨和目的就永遠不滅,也永遠不變,永遠在放光,永遠放著救度眾生的光明。
因此,可以說《無量壽經》代表佛教所有一切的經典,是代表佛教之經,是佛教唯一之經,這部經若是滅了,佛教就永遠消滅,這部經若是存在,佛教就永遠存在。也就是說,佛教的存在就是靠念佛法門,就是靠淨土宗,這個法門存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永遠存在,這一句六字名號若是存在,佛、法、僧三寶就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二:
一、「南無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三字,就是包含佛、法、僧。
二、阿彌陀佛這一尊佛,即是三皈依的核心
第一、有一首偈說: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阿字十方三世佛」,阿彌陀佛的「阿」字,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智慧、慈悲、願力、神通,佛的因行果德、內相外用,全都包含在這個「阿」字裡面,所以念阿彌陀佛就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等於領受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功德。
「彌字一切諸菩薩」,包括小聖菩薩、大聖菩薩,所有六度萬行、菩薩的功德,全都在「彌」字裡面。
「陀字八萬諸聖教」,八萬不是表數目,而是無量的意思。八萬四千法門是在解除我們八萬四千煩惱業障,使我們脫離六道輪迴,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解脫的法,就是成佛的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八大宗派所有的法,都在「陀」字裡面。
換句話說,「阿」字包含佛、十方三世諸佛;「彌」字包含僧、一切諸菩薩,也就是賢聖僧;「陀」字包含八萬四千法,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種種的法門。佛、法、僧三寶的總功德、總功能,都在這三個字裡面。這三個字並非個別獨立,而是互相包含,「阿」字包含十方三世佛,也包含一切諸菩薩和八萬四千法,「彌」字、「陀」字也是一樣。
所以,念佛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比較完整,不過六字念不完整也沒關係,只要念「阿」字、「彌」字、「陀」字也都一樣,全都進入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全都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全都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將來一定會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接引。這是第一點的說明。
第二,阿彌陀佛這一尊佛是三皈依的核心。意思是說,三皈依是學佛的始終,不但一開始學佛要三皈依,就是成佛也沒有離開三皈依,沒有離開念佛、念法、念僧,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念佛、念法、念僧」。這三念之中,以佛為中心,念佛、念法、念僧是以念佛為中心,而十方三世諸佛之中,有一尊佛王,這尊佛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念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念三皈依核心中的核心,豈不是三皈依就全都包含了?
前面有解釋說,釋迦牟尼佛大智慧、大慈悲,其他的經都沒有留,獨留這一部《無量壽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度惡秘要」,這個祕要、秘訣在哪裡呢?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為什麼?就是因為單單阿彌陀三個字就包含佛、法、僧三寶,阿彌陀佛又是三寶之中的核心,佛寶中的王,所以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秘要、口訣,一切的功德都包含在裡面,如果不懂這個訣竅,東學西學,誦很多經,學很多法,勢必得不到要領。
再來體會法滅的意義。現在是末法時代,雖然法還存在,不過,要體會現在我們等於就在法滅的時代一樣,為什麼?因為就算其他的法還存在,我們理解得來嗎?修得起嗎?老實說,是理解不來也修不起,那豈不是佛法存在等於沒有存在一樣?因為體會到所有的法我們都修不起,我們的心才會老老實實、腳踏實地來專稱彌陀佛名。
體會法滅的意義有三點:
第一、就法而言。法雖然存在還沒有消滅,但是沒有聽到的人,或者修不起的人,豈不是等於生在法滅時代一般?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講經說法二十五年,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另有三分之一的人,雖然沒有看到,但是有聽過,此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既沒有看到、也沒有聽過釋迦牟尼佛,不知道舍衛城裡有一位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佛在說法,對於這些人來說,不就等於和法滅時代一樣?因此,不論正法、像法、或是末法時代,都有聽到佛法的人,同時也有沒聽到的人,對那個沒有聽到的人來說,就是法滅。
就好像現在是末法時代,佛法還在流傳,但是全世界有七十幾億人口,根據調查,佛教徒不到七分之一,也就是不到十億,那就表示,有六十幾億的人不知道有佛教;或者雖然知道,但是不相信,對這一類人來說,就是法滅。相反地,對我們來說就不是法滅時代,這是第一點,就遇到與否、聽聞與否、相信與否,來論法滅與不滅。
第二、就行而言。就修行來說,雖然有遇到佛法、有信仰佛法,但是若不修持,或者所修並不對機、沒有成就,這樣也是屬於法滅。為什麼?因為這樣只不過是在今生今世和佛法結個緣而已,然後繼續投胎轉世,無窮無盡的輪迴,有遇到等於沒有遇到,有信等於沒有信一樣。
或許有人會說,本來修行成佛就要抱著長遠的心,那是生生世世,甚至要無量劫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能成就,所以不能急於這一世。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為什麼?我們今生今世遇到佛法都無法成就了,何況下一世?再說,下一世保證會再得到人身嗎?就算得到人身,保證會再遇到佛法嗎?縱然遇到佛法,保證會精進修持嗎?這都是不可靠的,何況生生世世都能獲得人身,修行佛法,更加不可能。
況且,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我們迄今尚未往生極樂世界,還在娑婆世界輪迴,難道在這十劫當中,我們都沒有學佛修行?事實上,十劫以來,我們都出過家,曾經是高僧大德,只不過因為沒有斷除煩惱,所以繼續輪迴,直到今生今世,好不容易又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了,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又照常流轉,這樣豈不是有遇到等於沒有遇到一樣?對我們來說,豈不就是法滅時代?這是第二點,就所修行契機與否、成就與否,來論法滅與不滅。
第三,不管佛法存不存,不管佛法滅不滅,不管過去有沒有遇到佛法,只要現在開始專一念佛,這樣就不是法滅,甚至可以說就是正法時代。為什麼?因為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表示脫離了三界六道輪迴,不久之後就能夠成佛。換言之,對一個念佛人來說,遇到念佛法門,就像處於正法時代一樣,而且所遇到的法門,就是佛法中最核心、秘要之法,是佛法中的登峰造極。這就是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所說的「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上衍」就是大乘,大乘就是成佛的法,「極致」就是登峰造極,淨土法門就是大乘的登峰造極,而且是永不退轉、快速成佛的順風帆,順風帆表示很輕鬆、很快速,若是逆水行舟,那就艱難了。這是第三點,就是否專一念佛來論法滅與不滅。
簡單地說,沒有遇到佛法,等於法滅,遇到了,沒有契機、修不成就,也等於法滅;若能修持淨土法門、專一念佛,那麼佛法永遠不滅、正法久住。
進一步,我們再來研討法滅的根機。
釋迦牟尼佛說,將來法滅時代的眾生,因為佛法已經滅去,遇不到佛法,沒有福報,而且根機淺薄,甚至不知道有善惡報應,所以不知道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到了那個時候,唯有「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才可以救度他們,其他的法都不契機。
就這點來說,什麼叫做法滅的根機呢?現在佛法雖然還存在,但是我們要體會到,我們就是法滅的根機。法滅的根機就是根器比較淺薄,福報比較缺少,任何法門都修不來,所以法雖然存在,對我們來說並沒有意義,等於沒有存在一般,只有念佛法門,我們才修得起、做得來。所以法滅的根機,約略有以下四種:一、愚夫愚婦,二、病人,三、老人,四、臨終的人。對這幾類人來說,都是屬法滅的根機。
一、「愚夫愚婦」。就是頭腦遲鈍、沒有學問、理解力較差的人,因此沒有辦法讀懂經教,聽講經聞法也沒有辦法理解,這一類的人,一想到生死輪迴之苦,就只知道念佛,對他們來說,也唯有念佛能夠得度生死,所以這一種人就會專一、老實地來念佛。
一個念佛人,要體會我們就是法滅的根機。印光大師就說: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
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
這幾句話,如同給了深入經藏的學佛人當頭一棒。大意是說,念佛的人不要依靠自己的聰明智慧,反而要將它綑綁起來,丟到東洋大海之外,不要當做寶貝,留在身邊,要學習愚夫愚婦,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念佛,每天從早到晚、從晚到早,都是「南無阿彌陀佛……」。
也就是說,我們要成為一位淨土宗的念佛人,就要老實、專一地念佛,雖然我們的頭腦很好、領悟力很高,也有智慧深入經藏,甚至大開圓解,通達佛法的精華,悟到自性,就好像禪宗所說的「破牢關」「大徹大悟」,印光大師說,要將這些統統丟掉,要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這才重要,這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要訣。
印光大師會這樣說,並非沒有道理,我自己出家學佛四十幾年,深入檢討,確確實實要這樣行持才對。因為一個人若自認為很聰明、很有學問、有能力深入經典,什麼經、什麼法、什麼宗派他都瞭解,這樣他的心就會往那裡去,他的心就都在學問裡,就會嘗試去修持其他的法,不會完全在這句佛號上;如果不老實、專一地念佛,那往生就困難了。
意思就是說,念佛是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和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學問,都沒有關係,如果認為念佛以外還要依靠自己的聰明智慧、依靠自己的學問、依靠自己的道德修持,這樣恐怕就會失去往生的利益。所以,淨土宗就是平等法,不管在家出家、有沒有學問,都一律平等,都平等地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有學問沒有比較多,沒有學問也沒有比較少,懂得要念佛往生,這才是有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的人。
印光大師又說: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得實益。
宗就是禪宗,通宗就是大徹大悟,教就是教理,比如華嚴、天臺、三論、唯識、律宗等五教的教理,通教就是通達這些教理,也就是大開圓解的意思,像這種大徹大悟、大開圓解的修行人,往往都輸給老實念佛的愚夫愚婦,因為愚夫愚婦都因念佛而得到往生成佛的真實利益。
這種差別在家眾或許比較不瞭解,而我們出家眾身在佛門中,和其他寺院有往來,看得比較多,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臨命終時能安詳、自在往生的,幾乎都是老實念佛的人,反而不是講經說法、深入經藏的人。
我來說一個故事,這件念佛往生事蹟發生在1997年的中國天津,有一位女眾蓮友叫做佛慈,她是在醫院上班,當時的大陸經濟較不發展,所以上班都騎腳踏車。有一天,她牽著腳踏車到修車鋪打氣,老闆姓馬,人很樸實忠厚,沒什麼口才,夫妻倆就靠這個修車鋪維持家庭經濟,她感覺這對夫妻很親切,有了一面之緣後,慢慢地就熟識了。
過沒多久,她接到馬太太打來的電話,問說她先生得了癌症,而且是末期,是不是還需要手術?因為馬太太知道佛慈在醫院上班,所以才打電話問她,詢問她的意見。當時,佛慈雖然學佛不久,但是她知道念佛法門簡單、殊勝,考量對方的病況和經濟條件之後,就勸他們不如信佛、念佛,就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
佛慈告訴她,馬先生罹患末期的癌症已經不可能好起來了,就算開刀,也只不過在拖延生命而已。那個時候,大陸沒有健保,看病開刀要花很多錢,他們經濟不好,即使將家產賣掉,恐怕也沒有辦法繳清醫藥費,況且馬先生的癌症已經末期,也好不了,所以若到醫院開刀,一定是人財兩空。因此,佛慈就建議她說,與其要到醫院花錢手術開刀,不如就來信佛、念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大愛心,可以保護我們,如果我們因為生病離開這個世間,佛也可以讓我們靠,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必再來輪迴受苦。這個馬太太一聽,就把佛慈的意見轉告先生,看他的意思如何,過沒多久,就打電話來說,馬先生非常認同,同意來信佛、念佛。
佛慈一聽,非常高興,於是就央請一位老居士偕同到馬家去,對他們夫妻倆開示念佛往生的道理。老居士娓娓道來,說我們這個世間,有三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迴,而我們這個肉體,有生老病死,死了以後,不是一了百了,還要投胎轉世,這種無窮無盡的生死輪迴,真的是苦不堪言。
又說,如果我們能夠信佛、念佛,自然就有阿彌陀佛的庇佑,使我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至於病呢,該好的就會早日好起來,若是好不起來,阿彌陀佛也不會讓我們再去投胎轉世,阿彌陀佛會來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讓我們去了那裡,不再有生老病死苦,也不會繼續在六道中輪迴。
老居士告訴他們夫妻,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人有誠心,佛就有感應。這個馬先生,愈聽愈歡喜,聽了以後就相信,他心裡也這麼想,佛慈在醫院上班,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以她說的,以及她介紹來的老居士說的,都值得相信,所以從那一天就開始念佛。
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後,某一天,這個馬先生突然對他的家人說:「我明天早上八點要往生極樂世界。」果然,隔天清早,馬先生起床以後,就自動洗澡換上新衣服,然後就在床上,打坐念佛,家人見狀就勸他說,坐著比較累,躺著比較輕鬆,但是他說,「沒有關係,我可以坐」。
於是,馬先生就坐在那裡慢慢地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一句愈念愈慢,因為氣息愈來愈微弱、無力,最後剛好就在八點整的時候,呼吸心跳停止,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了,斷氣以後,家裡的人才將他的身體放平,一段時間後,但見馬居士面貌安詳,身體仍舊異常柔軟,家人都很安慰。
這件念佛往生的事蹟很精彩,說明往生很簡單,為什麼?因為馬先生不是有學問、有文化的人,他很樸實,口才不好,沒有皈依,也沒有吃素食,不懂佛法僧的道理,對信願行的意義也不瞭解,什麼是老實念佛?什麼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是念佛功夫成片?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什麼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正念現前?他一概都不瞭解,他就知道念佛而已。
通常,末期癌症,沒有藥可醫,即使勉強治療,也不過是在拖延生命而已。所以對馬先生來說,他什麼都不想了,只知道念佛。他可說就是法滅的根機,雖然現在佛法還在,但是他都理解不來,也修不來,甚至連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的道理,他也不太瞭解。就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做得到。然而,他到最後,可以說預知時至,事先為自己洗澡,為自己穿新衣,沒有麻煩別人來助念,也沒有因為癌症而拖累別人,全都沒有,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自在往生。
也就是說,馬先生可以這麼安然、自在地往生,就是靠老實、專一地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別人叫他念佛,他當下就相信接受,就願生彌陀淨土,從此以後,就只是專稱彌陀佛名。乍看之下,似乎很簡單、很樸素、毫不起眼,但是背後其實是有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阿彌陀佛誓願用他的名號救度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
因此,我們只要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將念佛變成自己的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就算其他的教理都不瞭解也沒關係,只要念佛,就能夠「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自然就和佛的智慧、願力感應道交,使一個什麼都不懂,也沒有修行能力的罪惡生死凡夫,一舉成佛。這個法就是只要念佛,自然就當生成就、一世圓滿的成佛大法。
所以我們說法滅,不是沒有遇到佛法就是法滅,就算我們現在遇到佛法,我們也要認識,我們也是法滅根機的眾生,唯有老實念佛。這並不是說,那我們念佛就好,不用看經,也不用聽經,不必瞭解佛法,什麼都可以不用,甚至可以將它丟掉,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既然是一個學佛的人,不管是學聖道門、淨土門,有念佛、沒有念佛,首先,可以皈依,我們就要皈依,可以吃素食,我們就要吃素食,可以不殺生,我們就不要殺生,可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我們就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對於佛教的慈善事業,我們要抱著一種隨喜的心去做。
此外,也不可以說我學的是淨土宗,其他的宗派和我無緣,我就不歡迎,也不可以這樣。其他的宗派也是佛所說的,況且若是沒有其他的宗派讓我們去學,我們就無法得知,到底我們學得來、學不來,其他的宗派就好像一座橋樑,通常我們都是經過這座橋樑,才進入淨土的彼岸。
所以,法然上人就說: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又說:
若未知念佛往生之義,學而知之,粗知則足矣。設得廣學,凡智無幾,莫徒好智解,廢稱名之光陰。
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不知道念佛往生的道理,就要去學、去聽聞,要去看有關這方面的書,但是「粗知則足矣」,粗知就夠了。什麼叫做粗知呢?粗知就是明白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雖然瞭解種種的教法,但是知道最後也要歸入念佛,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這就叫做粗知。
「設得廣學,凡智無幾」,如果想要廣學多聞,這宗也要瞭解、那宗也要瞭解,禪宗也學、密宗也要學,這樣的話,我們凡夫的智慧非常淺薄,肯定學不來。因此,我們不要枉費工夫在喜好學問和智解上,而荒廢了念佛的光陰,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把時間用來念佛,其他所學,差不多就可以了,若要深入,則永無止境,所謂人生有限、學問無窮,有限的人生要瞭解無窮無盡的學問,那是不可能的。
我十幾歲的時候,就是小學以後,進入私塾讀書,對私塾很喜愛,所以每天要睡覺之前,都會將白天所讀的,再背一遍。通常所讀的就是《三字經》《昔時賢文》《千字文》《孝經》,以及《四書》裡面的《大學》《中庸》和《論語》,每天都很喜歡背誦,到了長大,進入社會之後,就沒有再去複習、背誦,所謂「三日無餾爬上樹」,自然就都忘記了。
尤其出家以後,在三十幾年前所背的經文,三十幾年以後,沒有再背,現在要背,就比較背不起來。甚至,以前所做的筆記,很久沒有去複習,一看到那些道理,還以為以前沒有看到過,後來才發覺,原來這些經文,以前就有詳細做過紀錄,為什麼這個時候看,卻好像初次看到一樣。
這就是說,我們人的腦筋都會退化,記憶力會喪失,並不是一旦記住就永遠記住了。可見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都曾學過佛,都曾深入過經藏,但是經過投胎轉世,都忘記了,幾十年前所學的,幾十年後就忘記了,何況過去世呢!所以法然上人說,「粗知則足矣」,大概瞭解就夠了,若要深入,那是無底深淵,要深入到什麼地步,才算滿足呢?
二、「病人」。病人也是屬於法滅的根機。試問,病人能參禪打坐嗎?病人有體力拜佛、甚至朝山嗎?病人有辦法止觀入定嗎?生病的人,難過就來不及了,哪有辦法靠自力修行。
三、「老人」。人到老年,頭腦混沌、身體衰弱,坐著就累了,哪有氣力和精神去修什麼法呢?對他們來說,也是法滅根機的眾生。
四、「臨終的人」。臨終的人哪有時間聽經聞法,或是去朝山、參禪、拜懺,都不可能了。
所以,對愚夫愚婦、病人、老人、以及臨終的人來說,就只有念佛而已,對於他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法的全部。然而,如此正好可以讓他們專一、老實地念佛,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若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反而不是法滅的根機,而是正法的根機。
有關《無量壽經》大意,我們現在來做一個總結。
《無量壽經》是演說釋迦牟尼佛出世本懷的經典,也是宣說阿彌陀佛以他的名號來救度十方所有一切眾生的經典,分為上下二卷,上卷是在開顯彌陀淨土的因果,下卷則是開顯眾生往生的因果。
彌陀淨土的因,就是阿彌陀佛示現法藏菩薩的時候,在世自在王如來所,觀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後,選出諸佛淨土之中,最妙、最善的內容,再加上自己的理想,來建立彌陀淨土,使眾生都前來成佛。為了要建立這樣的淨土,他就發了四十八大願,根本願是第十八願,也就是誓願不論善人惡人、智者愚者,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就必定可以得到他的救度,往生到彌陀淨土而快速成佛,如果此願不能成就,他就永遠不成佛。發了願以後,法藏菩薩就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去累積菩薩萬行,這就是彌陀淨土的因。
再者,彌陀淨土的果,就是法藏菩薩依照他的願,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最後在十劫以前,願行圓滿,成就了阿彌陀佛本身,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彌陀淨土,同時也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並將這句名號傳播在十方世界,使十方諸佛都來弘揚他這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
至於下卷,則是在說眾生往生的因果。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下卷,一開始就在解釋第十八願,也就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大意是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所以依照第十八願的內容去做,念佛必定往生,而且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這就是眾生往生的因。
進一步,釋迦牟尼佛再繼續說明眾生往生的果,也就是眾生往生彌陀淨土所得的佛果。最後,釋尊流通念佛的法門,並且特別保留這部《無量壽經》,使得佛法因為《無量壽經》獨留而永遠不滅,同時讓盡未來際的眾生,都可以因為這部經的留存,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
總之,《無量壽經》的大意,離不開這五段文:
第一段首先標明《無量壽經》是十方諸佛的本懷經。
第二、三、四段宣說《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以彌陀名號廣度十方眾生,不論善惡賢愚,只要念佛,都能於今生今世解脫生死輪迴,往生極樂快速成佛。
第五段顯示《無量壽經》是佛本懷經,是佛獨留經,是佛教唯一的經,是佛教代表的經,是佛教永不滅的經,是豎貫三時橫遍十方廣度眾生的經。
取要而言,就是第十八願——彌陀的救度。彌陀以名號積極主動、平等、無差別、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彌陀的救度是我們所有學佛人最後的希望。
想想看,我們努力苦修了一輩子,到最後一檢討:脫離輪迴有把握沒有?沒有!自己的貪瞋癡降伏了沒有?沒有!那時就絕望了。然而,能夠使我們絕處逢生的,就只有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罪惡生死凡夫,沒功德沒功夫,也不需降伏煩惱而能出離生死輪迴的法門,是不斷煩惱而能獲得涅槃的法門。這就是《無量壽經》所要說的,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必定往生。
最後,引用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六首偈: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
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讚,皆當得生彼。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佛世甚難值,人有信慧難;遇聞稀有法,此復最為難。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無量壽經》大意,就說到這裡圓滿,下一次我們要開始講《觀無量壽經》大意。我們的佛一法會,一年三次,分別在三月、六月、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歡迎諸位踴躍參加,祝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