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釋迦牟尼佛是西元二千六百年前在印度出生的,因為有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才有佛教的創立,才為我們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開示解脫六道輪迴,乃至成就佛道的方法。
我們專修淨土,專信、專念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們就來研討這個問題,標題叫「華光出佛」,內容主要是引用淨土三部經中的《無量壽經》,也引用了同本異譯的經典,也就是同樣的內容,只是翻譯的時代不同,翻譯的人不同,翻譯的文字也不同,但是就意思來說,都差不多。若是能將彼此的經文相互對照,就能更加清楚地瞭解經文的意義。
《無量壽經》上卷末「華光出佛」之文說: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
一一寶華,百千億葉。
其華光明,無量種色。……煒燁煥爛,明曜日月。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這一段經文,它的意思是指極樂淨土的眾寶蓮華不但有顏色,而且會放光,光中出現無數的佛。這一些佛跟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是同體,還是別體呢?如果對照《如來會》的「華光出佛」之文,就更明顯了:
《如來會》「華光出佛」之文說:
彼佛國中,有七寶蓮華,
一一蓮華,有無量百千億葉。
其葉,有無量百千,珍奇異色。……
一一華,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光明;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諸佛。……殊勝莊嚴。
放百千光,普照世界。
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
皆為安立,無量有情,於佛法中。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我將這段經文詳細分為八小段:
第一,說明蓮花非常多,周滿世界。
第二,說明蓮花的葉非常多,有百千億葉。
第三,說明葉的色非常多,無量種色。
第四,說明放出來的光非常多,有三十六百千億光。
第五,說明一一光明之中,出現許多佛,有三十六百千億佛。
第六,說明佛又放光。
第七,說明所放的光明,都遍滿了十方世界,在為十方世界眾生說微妙法。
第八,說明每一位佛所說的法,都是要使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生死之苦,證悟涅槃自在安樂的佛性。
當然,段落的分法各家不同,或者分為四小段,或者分為六小段,但是意思都是一樣的。由這八段經文來說,有:
第一、花(寶蓮花)的數目。
第二、葉的數目。
第三、色(色彩)的數目。
第四、光明的數目。
第五、佛的數目。
第六、佛放的光。
第七、說法(各說妙法)。
第八、度生(救度利益眾生)。
這段「華光出佛」之文,在《無量壽經》之中,可說是統攝性、歸結性的,在整個佛教當中,同樣也可說是至高無上的。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就說,《無量壽經》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上衍」就是大乘佛教,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大乘是成佛的宗教,演說「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教理。曇鸞大師說《無量壽經》的道理是大乘的極致,也就是境界最高,登峰造極的意思。也就是說,大乘的教理之中,雖然分為不同的宗派,譬如華嚴宗、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律宗、禪宗、密宗,但是這幾個宗派如果和淨土宗比較,還是淨土宗比較超越,不但超越,而且是登峰造極,無法比較,所以說「上衍之極致」。
「不退之風航」,就教理而言,是登峰造極;就成佛來說,是快速、安穩又輕鬆,所以說「不退之風航」。
所以這兩句對淨土宗的形容和讚歎,可以說是無可比擬的,再怎麼讚歎也沒比這兩句話更高了。而所讚歎的內容,就是在這段華光出佛之文。我們若能對這段華光出佛文瞭解,就會對淨土宗的信仰專一,不會改變,而且不退轉。為什麼?淨土宗的教理那麼殊勝,那麼高超,而且可以說統攝其他的宗派,甚至統攝十方諸佛、十方諸菩薩、八萬四千法門。
研究淨土宗,看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如果對這段華光出佛之文的經文不詳細、正確瞭解,是很可惜的。若能夠正確瞭解,進而深入瞭解,那就會很慶幸自己能遇到淨土宗,確確實實是大福報。若沒福報,佛法都遇不到了,何況是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若沒有大智慧,瞭解都瞭解不來了,要如何相信?所以能夠信仰淨土宗,不但有福報,而且是大福報;不但有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經文中說「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這裡百千光明也應該說三十六百千億的光明,就好像《阿彌陀經》也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蓮花所放的光,光所出的佛,佛又放出的光明,也照樣是無量的光明。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這兩句八個字在《如來會》是如何翻譯呢?它說:「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這裡說「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十方這兩個字,我們讀起來、想起來,感覺很空泛,有時理解不來。《如來會》就較具體,它說「現往東方,為眾說法」,而且南方、西方、北方,四維。「四維」就是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就是上方、下方。這樣合起來就是十方的意思。《如來會》這樣詳細的解釋,讓我們感覺比較具體,能夠理解和掌握。
經文中說「現往東方,為眾說法」,以極樂世界為座標來說,極樂世界的東邊,就是娑婆世界;依經典所述,極樂世界的東邊有無量國土,就如同《阿彌陀經》所說的,東方世界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等,有恆河沙數諸佛,娑婆世界也是東方的一個國土,甚至藥師佛的世界,也同樣在極樂世界的東方。
這樣說起來,東方世界應該有從極樂世界出來的無量的佛。釋迦佛之娑婆世界及藥師佛之琉璃世界都在極樂世界的東方。從這段經文來看,釋迦牟尼佛跟藥師佛都可能是從極樂世界的「華光出佛」的佛所應現的,他們的目的是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欲拯救群萌,而來弘揚真實之利的彌陀本願,因此來示現在這東方的娑婆世界。
就這論點就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就是報佛和化佛的關係。阿彌陀佛是報佛,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從極樂世界華光所出的佛,所以《無量壽經》才說「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說:「現往東方,為眾說法。」示現在東方的娑婆世界,為眾生說這微妙法,引導他往生極樂世界。
又從同《經》所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來看,不但釋尊,即十方三世諸佛也和釋尊一樣,都是華光出現的佛。如此推論,似嫌獨斷,但詳加探究,有其所以然。因為《楞伽經》七卷本卷六也說: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這六句經文,可說是對《無量壽經》「華光出佛」文結論性的解釋。
《楞伽經》在中國自古以來有四種翻譯:第一種翻譯較早期,已經失傳了;第二種翻譯有四卷;第三種翻譯有十卷;第四種是唐朝時的翻譯,有七卷。上述這段經文就是在七卷本《楞伽經》中,第六卷的地方。
此文也說十方一切諸佛,全部都是從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出現的。如此則三世諸佛也該都與「華光出佛」同為一佛。
這段經文令人很驚訝,為什麼?經文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諸」就是非常的多,「剎土」就是佛的國土;十方世界非常非常的多,眾生之中,或者菩薩之中,所有的法身佛也好,報身佛也好,乃至化身佛也好,變化身佛也好(「化身」就是應化身,如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屬應化身佛。「變化」就是臨時變化的,臨時要變化什麼身都可以,變化為佛身,或者菩薩身、天人的身、人身、畜生身、餓鬼身、地獄的身,都能夠隨意變化,因為佛能變化自在,無所障礙,甚至變化山河大地,變化樹木,變化橋樑,都能隨意變化,這叫變化身),「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所有的佛──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變化身佛,都是從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所出現而來的。
在這裡,經文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意思非常明顯。
《楞伽經》和《無量壽經》是不同系統的經典,不過《無量壽經》「華光出佛」之文,和《楞伽經》這段經文互相對照,可以說內容是相同的。它背後的意思,我們後面再說明。
從這兩種經文相對照,就知道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了。寺院的晚課一般是單日誦《阿彌陀經》,雙日拜八十八佛,八十八佛最後有一尊佛叫作「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法界藏身」是什麼意思呢?「藏」就是含藏,含藏所有一切。也就是說所有十方法界諸佛,所有十方法界諸菩薩,所有十方法界諸法,統統含藏在阿彌陀佛一佛之中,所以阿彌陀佛叫作「法界藏身」的佛,極樂世界也叫作「法界藏土」。
由這華光出佛文,以及《楞伽經》這段偈語,互相對照來作解釋,就很明顯地瞭解:阿彌陀佛就是法界藏身的佛,極樂世界就是法界藏的淨土,含藏一切,出生一切,一切諸佛菩薩以及八萬四千陀羅尼,統統是由極樂世界所出現的,簡要講就是這樣。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這微妙法是指什麼法呢?當然是指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法門,也就是念佛的法門。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甚至成就極樂世界,顯化十方諸佛,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平等地救度十方眾生。
在阿彌陀佛眼中,十方眾生都平等,不分別是菩薩、聖者或凡夫。阿彌陀佛看所有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未來佛。雖然目前顯現有聖人、凡夫的差別,然而,聖人只是斷了煩惱,但是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也就是說四十一品的無明還沒有完全斷除淨盡;凡夫只因受煩惱所控制,所以造了種種的業。煩惱及所有的業,就本體來說,以佛來看都不是實在的,是虛假的,不論是三善道的善,或是三惡道的惡,只不過是種種因緣所產生的,而因緣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不是永遠不變的真實,所謂「緣起性空」。
所以,六道凡夫只因受虛假的煩惱和業力所驅策,而身不由己地在六道之中轉來轉去,或者轉生為人,或者轉生為畜生,或者轉生在天界,或者轉生在地獄,或者轉生為餓鬼,或者轉生為阿修羅,但這些來來去去的種種,或者善,或者惡,其實都是虛妄的。佛就是站在這樣的立場來看待眾生。所以佛眼之中,聖(聖人)、凡(凡夫)、善(善人)、惡(惡人),都是一樣。若是我們眾生就不一樣,因為我們有我執、法執,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有人我是非好壞的觀念。
當然,就世間來講,善就是善,應該要讚歎,而且要鼓勵,所以說「眾善奉行」;惡就是惡,應該要避免,要斷除,所以說「諸惡莫作」,這樣才能帶給社會和諧,家庭能得到安樂,國家也能夠和平,人間才能穩定。如果在世間的層面說善惡都一樣,為善也可以,作惡也可以,這樣就會混亂。
佛是沒有這種差別,他是要把我們平等救度出離輪迴,甚至徹底進入絕對的境界,因為就宇宙人生來說,宇宙就是空性(空),而人生本質就是苦,所以宇宙人生就是兩個字:「空」和「苦」。這個「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說明一切都是虛假相,因為一切有為法,時常在轉變,遷流不息,變動不居,是無常的,不是真實不變的,就這點來說是空。
至於說人生的本質就是苦,這裡說的本質苦並不是說永遠都是苦,只要有正確的方法,是可以離苦的。亦即,如果沒有方法,那就永遠在苦中;如果有方法,就可以離苦得樂。所以就現象來說,宇宙是空的,人生是苦的;但就性質來說,無所謂空不空,無所謂苦或樂,這是涅槃的境界,也就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可以說是「非善、非惡」,因為它是達到絕對的清淨,所以涅槃的境界是常樂我淨。
回到前面所說,「微妙法」就是救度眾生的法,簡單說就是救度眾生離開六道輪迴,而且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能夠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其實這些也是假相,所以到極樂世界,我們真如實相顯現的時候,當下就證入佛的境界,因此極樂世界也叫作「無為涅槃界」。
「微妙」,「微」就是微細,「妙」就是不可思議,超越我們凡夫所想像的叫作「微妙」,就是使不可能成為可能。譬如,返老還童,或者使死亡復活,或者應該墮入地獄,甚至阿鼻地獄,是千佛都無法救度的;卻能夠使他離開地獄,甚至離開六道,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這種微妙不可思議可以說達到極點,確確實實是真正的微妙。所以微妙就是復甦,本來已經死掉了,卻能夠使他復活。有句俗話說「枯木逢春猶再發」,枯木已經死去了,冬天萬物凋落,好像死去,到了春天的時候,暖氣一來,又能夠開枝發葉;「人無兩度再少年」,人沒有兩次再少年,老都已經老了,要再返老還童,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到極樂世界,人人都是少年人,而且到極樂世界,不再墮落,不再六道輪迴,可以說比「枯木逢春猶再發」更加超越,這就是微妙,使死去的能夠復活,使不可能成為可能,這就是微妙。
所以《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眾生,論他的業本來應該要墮落到地獄,甚至阿鼻地獄,可是因為迴心念佛,不但沒有墮落地獄,甚至還離開六道輪迴,而且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當然,這裡的重點是要講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不是鼓勵人去做十惡五逆。不過,我們自省思維,生生世世以來,誰敢肯定自己沒有做過十惡五逆?所以就這點來說,大家應互相體諒,互相寬恕,要互相同情,不要互相指責。
「說微妙法」也可以就兩種來說:一種是通性的,就是三乘法,如果對方的根機還沒到,就暫時說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一種是只限於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法,根機已到,直接講阿彌陀佛救度的法,直接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如果就《無量壽經》來說,《無量壽經》是顯明十方諸佛出現世間本懷的經。「本懷」,單獨是指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救度。所以這麼說來,在《無量壽經》上卷最後這段「華光出佛」之文,所說的「普為十方,說微妙法」,這「微妙法」當然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救度的法,這個法也是十方諸佛的本懷。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無量壽經》,顯明他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本懷和目的,就是在第十八願,這麼說來這微妙法就是在說第十八願。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正道」就是無上正真之道,意思是說,這些華光所出的無量諸佛,每一尊佛都到十方微塵世界去說微妙法,使十方眾生都證入無上正真涅槃的境界,也就是引導「無量眾生」進入極樂世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使他們成佛。
就這些經文來說,能夠瞭解極樂世界一切都是相融無礙的,正報也好,依報也好,都是一體性的。比如說極樂世界蓮花出光出佛,蓮花是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佛就是正報,就是身體。依報能生出正報,正報又能放光,而光明又能說法,這樣就是正報依報、依報正報,互相都融合在一起,這也是《華嚴經》所說的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境界,這些都已在《無量壽經》中實際表現,就好像華光出佛這段文一樣。極樂世界不只是有華光出佛說法度眾生,極樂世界的水也能說法度眾生,風、鳥和樹都能說法度眾生,就像《阿彌陀經》所說的,極樂世界的萬物都能放光明,所放的光明都能夠顯現出佛來說法。
簡要的說,「華光出佛」的內涵很深廣,是佛與佛的境界,可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但這都是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所成就,所顯現的。
阿彌陀佛的悲心,要救度眾生;阿彌陀佛的願力,能夠救度眾生。
阿彌陀佛的悲願,凝聚而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極樂世界就是接納我們十方眾生往生成佛的世界。
阿彌陀佛的悲願,開展而成為十方三世諸佛的應化,十方諸佛就是普為我們十方眾生說微妙法的諸佛。
「現往東方,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也就是說,十方諸佛就是阿彌陀佛的悲願所開展、顯現來引導我們,救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極樂世界也好,華光出佛也好,十方諸佛說阿彌陀佛本願的法也好,都是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所開展出來的。
阿彌陀佛以蓮花為佛事,極樂世界充滿蓮花,所以叫做「蓮花藏世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在蓮花中化生;所化生的蓮花和阿彌陀佛的正覺花是一體的,所以《往生論》說:「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也就是說都是從蓮花所出生,以如是故,我們和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基因,我們到極樂世界就和阿彌陀佛坐同樣一朵蓮花,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們也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無量光,我們也是無量光。
華光出佛之文,略說有五意:
一、顯依正互融故。華出佛身,佛化十方,依正互融,事事無礙,若廣說則如華嚴等。
二、顯諸佛之本故。如《楞伽經》所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三、統收一經所說故。就是下卷之初所說「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讚歎」的諸佛,就是這華光所出的諸佛。故下卷初承接此文,而彰顯釋迦與諸佛是能讚,阿彌陀佛是所讚。又將整部《無量壽經》所說的彌陀因行果德,統攝在這眾寶蓮華中。
四、顯同體之證故。《無量壽經》三輩章及胎化章所說:「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就是指這眾寶蓮華,約主就是《往生論》所說「微妙淨華台」,約伴就是「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因為「機法不二」故,信願念佛之人,坐佛所座,與佛同證無為法性身。
五、彰願力難思故。《無量壽經》所說「皆是阿彌陀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的六故,貫徹於此,以顯彰一切都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由願力故,成就正覺阿彌陀佛之果德。所以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說:「如是神力無邊量,故我歸命阿彌陀。」
《華嚴經》有一首偈子說: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
這一首偈語非常的好,這首偈語也顯明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係。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佛的身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說佛的身心充滿十方法界,所謂十方法界就是整個大宇宙,宇宙有多大佛身就充滿多大。尤其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而且也是無礙光佛,因此阿彌陀佛的身心普遍充滿十方法界,當然也充滿三惡道,因此說「普現一切群生前」,因為一切眾生,包括三惡道的眾生,也都同樣在法界當中,並沒有在法界之外,所以,佛時刻都在我們六道眾生的面前,都在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四周,都沒有離開我們六道輪迴的所有眾生。因為佛身充滿法界,佛身無所不遍,佛身是不論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每一個角落無不充滿的,只因為我們凡夫眾生有煩惱與業障,所以不能看到佛身,也感受不到,不能夠跟佛感應道交。
也可說是頻率不同,所以不能感應道交。好像這個虛空之中,充滿了很多的磁場、電磁波。比如台視的電磁波在這裡,華視、中視、第四台的電磁波也在這裡,手機電信的頻率更多。這一些磁波都在自己面前,所以按台視,台視的螢幕就顯現;按華視,華視的螢幕顯現;按中視,中視的螢幕顯現,第四台也是。所以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佛「隨緣赴感」沒有缺失,都是圓圓滿滿的,只要有緣就能夠跟佛感應道交。
以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怎麼樣隨緣赴感呢?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十方所有一切眾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感」,而我們十方所有一切眾生念佛,要蒙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我們十方眾生的「應」;阿彌陀佛「感」我們,我們「應」阿彌陀佛。隨著念阿彌陀佛的緣,念佛人就能夠跟佛彼此感應道交,沒有障礙。這個就是「隨緣赴感靡不周」。
再者,就是我們念佛是「感」,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應」,這就是阿彌陀佛的「隨緣赴感」。這個就是阿彌陀佛跟我們彼此「感應道交」,阿彌陀佛跟我們感通,我們也跟阿彌陀佛感通,因此我們念佛人自然與阿彌陀佛一體不離。
有句話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又說「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阿彌陀佛就好像天上的明月,不管在江河、溪川、水井甚至臉盆、茶杯,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會映現出明月。念佛人不論何時何處何緣,只要念佛,都能當下與佛感應道交。十方世界的念佛人與阿彌陀佛,彼此都是同時感同時應,同時感應道交。
阿彌陀佛感我們,也就是感動我們,阿彌陀佛怎麼感動我們啊?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為我們具足無量德行,阿彌陀佛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把他的四十八願的功德,以及兆載永劫所積植的功德,凝聚成為一句彌陀名號,主動將這六字洪名的功德大寶送給我們。阿彌陀佛說,他以他的光明名號來救度十方眾生,包括我們三惡道的祖先,所以,就感動我們來念佛。那阿彌陀佛會不會應我們?阿彌陀佛當然會答應我們,恰當的恰如其分的滿我們願。這個就是「隨緣赴感」,所謂「感應道交不思議」。
總之,以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感我們,我們應阿彌陀佛;以我們來講,我們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應我們。而且阿彌陀佛無障礙,不可能感應當中沒有達到結果的。這就是「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佛又稱「如來」,就是「如如不動之中,同時感應十方眾生而來」,佛的法報化三身,不移不動,常坐在菩提座上,卻隨緣赴感在十方世界。雖然千處感千處應,而又一直處在原地沒有移動。也就是阿彌陀佛來而不來,去而不去,因為阿彌陀佛充滿整個法界,整個法界都是阿彌陀佛的身體,所以阿彌陀佛不需要移動,也不需要來去。好像陽光充滿於大地的每個角落,整個大地都是陽光,所以陽光不需要移動,也不需要來去。所謂「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
總之,對佛來講,沒有來跟去,沒有內外,沒有大小,也沒有過去未來。因為整個時空法界對他來講就是一個,就是在他的心中,所以是「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因此善導大師讚歎阿彌陀佛說:
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
靈儀相好真金色,巍巍獨坐度眾生。
意思是:阿彌陀佛,端坐於淨土,放光於十方,化身無量佛,廣度諸眾生。
印光大師說:
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
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