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三、阿彌陀佛,是一尊名號度生的佛
道綽大師《安樂集》說:
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眾生。何等為四?
一者口說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眾生;
二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眾生但能繫心觀察,無不獲益,是即身業度眾生;
三者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有眾生,繫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眾生。
意思是,佛以四法度眾生。
一、相好度眾生,是以身業度眾生。
二、說法度眾生,是以語業度眾生。
三、神通度眾生,是以意業度眾生。
四、名號度眾生,是以願力功德度眾生。
阿彌陀佛正是一尊以名號度眾生的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中,根本願「念佛往生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只有三十六個字,但是教理和意涵卻非常深廣。儘管如此,對我們來說也很容易瞭解。以白話試譯如下:
若我法藏成佛之時,十方世界之任何眾生,
只要真心信受、歡喜我的救度,欲生我國,
而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稱念我名,必使其往生,
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
五逆謗法除外。但,若迴心念佛,也必往生。
「十方眾生」,就是「十方世界之任何眾生」,包含很廣,聖凡善惡都在其中,都是阿彌陀佛攝受救度的對象,所以人人有分,都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之一,只怕我們不願生彌陀淨土、不專稱彌陀佛名。
「至心信樂」,「至心」就是「真心」;「信樂」就是「信受、歡喜」。站在阿彌陀佛的角度來說,就是「真心信受、歡喜我的救度」;站在我們的角度,就是「真心信受、歡喜彌陀的救度」。
「欲生我國」,站在阿彌陀佛的角度,就是「欲生我彌陀極樂國土」;站在我們的角度,就是「願生彼國」。
「乃至十念」,就是長在一生、短在臨命終才遇到這個法門,而十聲一聲的稱念彌陀名號,所以說「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稱念我名,必使其往生」,如《觀經》所說「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說「稱念我名」?因為第十八願是站在阿彌陀佛本身立場所發的願,所以第一人稱就是阿彌陀佛。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譯成「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眾生念佛能否往生,決定了法藏比丘能否成佛;法藏比丘能否成佛,決定了眾生能否往生。彌陀成佛與眾生往生結成一體,謂之「機法一體」。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因此不論何人,只管念佛,都必往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譯成「五逆謗法除外。但,若迴心念佛,也必往生」。善導大師解釋說:「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
因為五逆謗法之罪最重,故預先抑止;但若已經造了,迴心念佛,阿彌陀佛也必攝取往生,如《觀經》下下品之人平生造作逆謗之罪,臨終懺悔而至心念佛十聲,也當下蒙佛金蓮接引往生極樂。
總之,不論何人,願生極樂,只要念佛,則乘佛願力,必得往生,而且預得涅槃。簡言之,即是「念佛乘佛願,必生極樂國」。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這是彌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大願。彌陀悲願無有限量,深願十方眾生都往生極樂成佛,不願獨留一人在六道輪迴。
此外,《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之中,有固定的定型句「聞我名字,……」,總共出現十一願之多,而「聞我名號」或「聞其名號」及與「稱念佛名」的相關願文與經文也有七句之多,共十八句。充分顯示阿彌陀佛是以其名號廣度十方眾生。
此根本願,在《無量壽經》「重誓偈」之中,阿彌陀佛將四十八願歸結為一句名號度眾生而說: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這也顯示阿彌陀佛要以其名號廣度十方眾生。因此,善導大師《觀經疏》說: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根本願,釋尊於《無量壽經》解釋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為本願,並且顯示阿彌陀佛是以名號度眾生,釋尊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此根本願,釋尊將之作為《無量壽經》流通分之「付囑文」而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此根本願,《無量壽莊嚴經》「重誓偈」之中,阿彌陀佛也將四十八願歸結為一句名號度眾生而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此根本願,《觀經》「流通分.付囑文」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觀經疏》解釋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根本願,《小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善導大師《法事讚》解釋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說:
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般舟三昧經》說:
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大集經》說(取意):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以本願力迴相故,是名出第五門。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也說:
迴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
這裡所說的迴向,似乎是約願生人;本願力之語,亦約行者。然而曇鸞大師進一步根據《無量壽經》,深探《往生論》之意,推功於本,而於《往生論註》最後結論說:
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又說:
凡是生彼淨土,即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今的取三願(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用證義意。
最後總結以上之文說: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本願力,總指四十八願,故接著說「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別指三願(第十八、十一、二十二願),故下引三願作為證明。
是故眾生往生因果,皆憑彌陀本願力,若眾生能以自力成就,非佛願他力,則彌陀因位四十八願便成徒設,則本願力便成無用了!然而眾生往生的因果,都是靠彌陀願力,絲毫沒有自力,因此舉出三個核心的願作為證明。其中,第十八願證明往相之因,第十一願證明往相之果,第二十二願證明還相迴向。舉此三願,則其他的願自然都包含在內。
可謂往相還相這二種迴向,都是「他力為增上緣」,也就是我們眾生念佛往生,以及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這往與還,都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使我們成就,也就是他力。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使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第十一願,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成佛;阿彌陀佛第二十二願,使我們隨意自在的前往十方世界,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我們的往生極樂,在極樂成佛,以及還來娑婆度眾生,都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所以說,他力為增上緣。可說「往還迴相由他力」。
《無量壽經》本願偈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其佛本願力」,釋尊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場來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也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了,因此他因地所發的願已經成就了,也具足功德力量了,所以說「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聞名」含「信」與「念」。若不信即聞不具足,若不念即信不具足。聽到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了解阿彌陀佛發願的因、修行的過程,以及所成就正覺的境界,沒有懷疑,完全相信,此後憶佛念佛,這個叫做「聞名」。這樣,就會生起往生極樂世界的心,自然就「皆悉到彼國」,全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自致不退轉」,不是我們凡夫人為的造作,憑靠彌陀本願之力而自自然然地成為不退轉的菩薩。
這首偈也充分顯示往生極樂世界的因與果,都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只要念佛自然就有彌陀願力的運作,不受任何的障礙,這稱為阿彌陀佛的「願力自然」。法界中有三種自然的力量,就是:業力自然,無為自然,阿彌陀佛的願力自然。可說「其佛本願力,自然之所牽」。
因此,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以上所舉「彌陀以名號度生」的經文與祖語,其內涵顯示:阿彌陀佛以其名號利益、救度一切眾生,任何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今生即能獲得種種利益,將來亦能往生彌陀淨土,因為彌陀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正如《稱讚淨土經》所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阿彌陀佛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大平等,以他的功德名號無條件的廣救十方所有一切眾生,前往極樂世界同等成佛,致使末法萬年之後,法滅之時,釋迦牟尼佛也要以慈悲哀愍,將這彌陀救度的念佛法門獨留於世,《無量壽經》最後之「流通分」說: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此「特留此經」之文有二意:
一、顯示「釋尊本懷」。亦即唯有彌陀救度的念佛淨土法門,才是釋尊本懷中的本懷。即使將來所有的法門都滅盡了,宣說釋尊本懷的這部《無量壽經》不會消滅,會繼續留傳在世間救度十方眾生,即是「經道滅盡,此經不滅;此經不滅,佛教常存」。
二、顯示「念佛必生」。亦即今時之人念佛必定往生。雖三寶滅盡之時,念佛亦得往生,何況生於三寶流行之世,專稱彌陀佛名,更必往生決定,無庸置疑。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說: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
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讚,皆當得生彼。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