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為新戒弟子開示

       ──2015年12月24日於台北淨宗書院

 

 

       首先,恭喜大家受戒圓滿歸來。

 

       登過沙彌壇就是個沙彌,登過比丘壇就是個比丘,登過菩薩壇就是個菩薩,登過三壇大戒,正式成為一個出家人,也就是僧,也就是沙彌、比丘。不過,這只不過是名字比丘,名字沙彌,因為不管沙彌戒也好,比丘戒也好,菩薩戒也好,我們都做不到,都守不了。那沒做到、沒守住的話,豈不是犯戒、破戒?沒有受戒就沒有所謂犯戒、破戒,受了戒之後反有了犯戒、破戒。這是事實,對我們來講也是很無奈的。

 

       出家人一方面嚮往清淨、出離的生活,同時也要實踐大悲之行,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道,可是我們老實的捫心自問,我們是做不到的。做不到,可是偏偏我們又是圓頂方袍現出家相,那怎麼來平衡呢?就是心存慚愧與柔軟。

 

       慚愧。很慚愧我們沒能親遇佛陀,很慚愧出生在末法時代;但慶幸的是,能得難得的人身,能逢難逢的佛法,很光榮在佛法當中成為三寶之一。因此,我們永遠都要懷著慚愧的心。要記住,一輩子都要懷抱著慚愧的心。不要認為我是比丘,是三寶之一,是人天師範,是信眾的師父,沾沾自喜,高高在上,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善導大師說:「常懷慚愧」,然後「仰謝佛恩」。有佛恩,我們才能身而為人,遇到佛法,在佛法中成為三寶,所以永遠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有了慚愧的心,心地自然就會柔軟。 佛教講慈悲,慈悲是佛教的核心根本。我們做不到慈悲,但至少可以做到柔軟。所以,第一點要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心存柔軟。

 

       第二點,佛法有南傳、北傳,所謂小乘、大乘。小乘被貶為自了漢,所謂「焦芽敗種」。當然,這樣說有一點不太正確,但總之小乘無法與大乘相比。因為大乘是自利利他,甚至犧牲自己也要利益他人,這個就是大乘的精神。所以大乘的定義就是犧牲自己,利益成全他人。這樣的境界,如果以聖道門,自力難行道來講,是做不到的。經典上說「不能自利,而能利他,無有是處」。也就是說,自己都尚未解脫生死輪迴,怎麼能夠讓他人解脫生死輪迴呢?自己都還在苦海之中,還沒能離開,怎麼能夠讓苦海之中的沉溺眾生離開苦海,到達涅槃岸上呢?那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的法門不是聖道門,是淨土門;而且不是一般的淨土,是純正的淨土。純正的淨土就是所謂「全憑他力」,是徹底的易行道。因此,於我們這個法門要實踐大乘是輕而易舉,而且名符其實的,我們這個法門的出家眾都可以隨緣盡份做得到的──就是將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弘傳出去。

 

       第三點,講到這裡,就進入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我常講,能遇到這個法門就是大福報、大智慧,沒有福報遇不到,沒有智慧信不來;能夠專稱彌陀佛名,如同《阿彌陀佛經》所講的,就是大善根、大福德;能夠傳播這個法門就是大慈悲、大願力。

 

       佛菩薩的慈悲與願力,我們可以落實的就是自信教人信。唯有自信才能教人信,唯有自信必定教人信。能夠自信教人信才是真正的大悲,才是真正的報佛恩──報佛深恩,報佛廣大之恩。所有的恩──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之恩,統統一起報答。所謂「四恩總報,三有齊資,六道脫離」,都在於弘揚這個法門之上。

 

       因此,既然出了家,在這個法門當中,就要深入這個法門的教理、教義,培養自己能夠走上自信教人信的光明大道。

 

       總之,要儘量能夠自信教人信,因為唯有自信教人信,才是真正的報佛恩,也才是真正的行大悲。

 

       第四點,因此我們就要培養自己的人格,也就是三業行為要端正、要如實。

 

       佛法講,一切唯心造。首先,我們的心要嚴正──一方面要嚴正,一方面要樸實,這是自我的要求。可是對待別人,卻不可以這樣,對待任何人都要慈柔,都要寬厚,就像宗風所講的「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儘量「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時刻體會彌陀大悲心,彌陀如何愛我,我便如何愛人、對人。

 

       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同時也要時刻反觀自省:在面對人事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做到宗風所講的這幾點?

 

       一般人行為處世,面對人事往往會耐不住性子,一下子脾氣就起來了,個性就展現了,當下跟人對立、衝突,產生不愉快,結果心中彼此掛礙,有的就形成冷戰,不相碰面,不相往來,不相對話,這都不是修行人應有的心態,更不是學佛大悲心應有的心態。

 

       一切都成就於「忍」。「一切」,包含很廣,所以希望大家要記住,凡事要忍耐。凡事忍耐,耐得住性子,不要一下子就起情緒。要培養耐性,往往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敗,都只差在那幾十秒的忍耐,一、二分鐘的忍耐。只是那幾十秒的不忍,幾分鐘的不忍,整個事情敗了,人事衝突對立了。我常強調:「不脾氣、不情緒,不生氣、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但不諉罪掠功,掩罪誇功,還要讓美歸功,甚至進一步分怨共過。這個是修行的基本德目。

 

       《金剛經》說「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根本就在一個「忍」字。菩薩六度,首先是「布施」,沒有布施就不能利益對方,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不能彼此有親切感。當然布施有物質的布施,有精神的布施,再來就是無畏施。以我們來講,是缺乏物質的布施,但我們是真理的追求者,是住持佛法,弘傳佛法者,因此我們要有真理的布施,才能給眾生離苦得樂。

 

       菩薩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戒,最基本的是五戒,以第一條不殺生戒來說,守不殺生戒就不會給對方帶來因為我們而被殺害的痛苦,其他四戒也是類似這樣的精神。因為有了戒,使對方不會因為我們而受種種的損失跟痛苦,所以六度中布施、持戒擺在前面,二者是一體兩面的。一方面對外──對方,一方面對內──要求自己。

 

       第三度是「忍辱」,忍一切。所以我們要時刻觀照內心,當情緒起來了,脾氣起來了,個性起來了,就要立刻觀察到,就像《修心八頌》第三頌所講的:「願我恆常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己他人時,立即強行令斷除。

 

       煩惱包含很廣,深淺廣狹都在裡面,當我們的起心動念是情緒性的,會跟對方對立衝突的,就要觀察到,立刻把他降伏。心地當下要柔軟,要謙遜。

 

       再者,在團體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團結,以大局為重,以大局為想;所謂常住第一,個人第二;信眾第一,個人第二;大局第一,個人第二。所以我們要檢討自己的個性,哪一方面習氣比較強,就著力在哪一方面來要求。畢竟我們是三寶之一,並不是世俗人。世俗人可以不自我要求,我行我素,但出家人不一樣,稍微不如法,所損的是佛陀的面子,有一句話話「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這是反面來說不如法的現象,我們就以這個為鏡子,自我警惕。

 

       談到個性,個性儘量地不要剛,不要硬,要能隨順大眾,所謂「與人為善,從善如流」,要永遠記得「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孟子》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孔子的弟子子路,只要人家告訴他有什麼過錯,子路當下就很高興,為什麼?自己的缺點自己看不到,好不容易別人告訴我們了,豈不是對方就是我們的良友善知識?如果沒有他的指正,我們的缺點就永遠存在,這樣德行就不能圓滿,德行不能圓滿,就失去了士君子的資格身份;所以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 」,大禹也是一個賢聖之人,只要聽到人家講有怎麼樣的善事、善行,什麼地方可以做善事、善行,當下就很高興,以禮拜來答謝對方。因為這樣能夠讓他增長見聞,讓他有機會去增長善。

 

       所以,如果聽到別人批評,說我們的過失,我們如果能夠接受,這樣的人才具有賢聖的器識;如果稍微聽到別人批評就不高興、不滿意,認為對方是在找自己的麻煩,是在毀謗自己,這樣的反應不僅毫無意義,而且也不是修行的氣度。所以我們應該要接納他人對自己的指責與批評,同時要去實踐所有的善事、善行。

 

       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善則拜,這個都是很高的境界,也值得我們去嚮往,去效法,能夠做到幾分就幾分,做到哪裡就哪裡,但主體還是「自信教人信」,這些能做得到的,就隨緣盡分的去做。

 

       進一步,孟子又說:「大舜有大焉」。大舜比起子路還有禹王有更高超偉大的地方。是什麼呢?「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大舜取人之善以為自己之善,把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善事,當作是自己的善事而去實踐。所以孟子最後下一結論說:「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前面有講,要與人為善,從善如流,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更加的超越了。

 

       這些德行,我們很難做得到,我們是下劣之人,以賢聖的資格、身份要求我們,當然不太實際,但畢竟我們是修行人,被尊為三寶之一,人天師範,當然要比平常人更深切地自我要求,更踏實地去實踐。所以今後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讓自己的心儘量慈柔。與師兄弟之間,與信眾之間,與其他人之間,要「以和為貴,以忍為高」。如果心中能常保持平靜、平和,則任何事情來,也都能如如不動,不會稍微一點風,就東倒西歪,情緒、脾氣、習性、個性統統起來,這一點要注意。

 

       修行也可以說是修正自己的脾氣,修正自己的個性。在《觸光柔軟》中有講到,出家人儘量不要有個性,出家人最好不要有個性。如果子路有個性,大禹有個性,大舜有個性的話,怎麼能聞過則喜,聞善則拜,怎麼能從善如流呢?一定都站在自己個人的本位主義上,個人高高在上,不會順從別人的。因此個性如果是剛硬的就要柔軟,脾氣容易生起的,就要觀照。

 

       最後,還是祝福你們正式成為出家人,同時也希望善自保重。為什麼?所謂「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任重──自信教人信是「任重」,這非常的重大;「死而後已」,所以非常的漫長。儒家講仁愛,基督教講博愛,佛教講慈愛,這些都在自信教人信當中。今天就講到這裡,恭喜大家,依教奉行。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