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無量壽經》大意(四)

──2016年3月6日慧淨法師於台南佛一法會開示(第十二次)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的主題仍是:《無量壽經》大意。如何掌握《無量壽經》大意?我們繼續引用《無量壽經》中五段核心的經文來闡釋。


       第一段,「如來出世本懷文」,
       第二段,「第十八願文」,
       第三段,「第十八願成就文」,
       第四段,《無量壽經》「流通文」,
       第五段,《無量壽經》「獨留此經之文」。


       如果了解這五段的經文的意涵,整部《無量壽經》的大意就都掌握了。


       我們上一次已講解到第二段──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總共有三十六字,這是《無量壽經》的心臟,也是淨土三經的中心。換句話說,若離開了第十八願,就沒有淨土三經了。


       「第十八願」也是淨土法門的根本,是淨土宗的根源。若沒有第十八願就沒有淨土宗,也沒有淨土法門、沒有淨土的教理,眾生也不能因念佛而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

       
       究實來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中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內容,就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極樂世界,當然也沒有眾生的往生。所以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根本願,有了根本就有了一切,沒有根本就沒有一切;我們若了解根本、掌握根本,現生就可以安心歡喜,因確定可以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能快速成佛,達成生而為人以及學佛修行的目的。

       
生而為人的目的就是要藉這個人身來學佛、成佛,解脫輪迴,而這種人生目的都必須念佛才能成就,而念佛就是靠著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力量。可見第十八願是多麼重要!因此歷代的祖師傳承淨土教理,都非常注重第十八願,以之為淨土宗的根本,所有淨土宗的教理也都歸宗結頂在第十八願。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第十八願的道理,將之當作我們的生命。


       第十八願涵蓋「信、願、行」,第十八願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內涵,非常重要。

       十八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一次是解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其中有說到「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意思是說一個造作五逆謗法的極重罪人,他在臨終的時候深心懺悔而迴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最後一樣往生極樂世界,滅除五逆謗法的大罪。這顯示阿彌陀佛的願是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可說「其大無外」──所救度的對象大到沒有範圍的限制,任何眾生阿彌陀佛都不捨棄,最後都必定要救度他。


       「乃至十念」,乃至一個罪人臨終的時候才念十句的「南無阿彌陀佛」;甚至時間來不及,就要斷氣了,才念五句、三句、一句,乃至心中只起一個念佛的念頭,也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乃至十念」的涵意。


       後面兩句八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顯示任何眾生都可以往生。


       以世間重罪而言,沒有比五逆謗法更重的了,這樣的眾生即使懺悔迴心,千佛難救,臨終一斷氣當下就直墮阿鼻地獄。有什麼法門可以救度他呢?唯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萬德洪名可以消他的業,使他離開地獄火海,當下「火化紅蓮」,往生極樂。

       
       這樣的道理平常人了解不來,更加不可能相信。為了要顯明這個道理來使大家了解,上一次引用經文以及善導大師、法照大師、源信大師、印光大師的法語補充說明;最後引用道綽大師的「本願取意文」來解說。


       「本願取意文」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講就是:將第十八願的道理,用淺顯容易理解的文字來說明。這個文和第十八願三十六字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意思都一樣,沒有一點的差錯,這就是「本願取意文」。
道綽禪師的「本願取意文」說: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本願取意文」將阿彌陀佛的悲心徹底顯露。


       願文的「十方眾生」到底是指什麼樣的眾生呢?道綽大師在這段本願取意文就解釋了,所謂「十方眾生」就是指「縱令一生造惡」的有情。也就是說,一個人萬一在濁惡的環境中造了很多罪業,臨命終時迴心念佛,或十句,或一句、一句的念下去,這樣不管他念幾句,可能超過十句,或者不到十句,也都決定往生。


       這段文顯示「乃至十念」有三種涵義:


       第一、惡人的得救。他一生只有罪惡沒有善德,死後應墮地獄;但就在臨命終時,稱念佛名而被彌陀所救。


       第二、臨終的根機。他平生沒行善積德,沒學佛念佛,臨終念佛也還來得及,也有希望沒有絕望。


       第三、少數的念佛。乃至十念而已,這個極重罪人也可以往生。


       所以,阿彌陀佛所訂的往生基準可說是最低的,讓所有的人都可以符合這個基準;如果基準非常高,這樣一定很多人都達不到那個基準。因為彌陀的基準可說是這樣低到沒有條件,所以任何人──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在家、出家,心清淨、不清淨,有修行、沒有修行,是平生之機還是臨終之機都可以往生。因為淨土法門可說是無條件的救度法門,「無條件的救度」是現代語,經文怎樣說呢?《觀無量壽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呢?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大慈大悲。這個大,大到沒有範圍──「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緣」就是條件,「無緣」就是沒有條件,沒有條件的慈悲,沒有條件的大愛心;「攝」是救度、保護的意思,這樣的意思豈不就是以無條件的愛心救度眾生,簡單說就是沒有條件的救度,無條件的救度。


       我們出版的書,有一本叫做《無條件的救度》,唯有無條件的救度才能顯示佛的愛心是真正的愛,也可以顯示佛教是慈悲的宗教。


       慈悲,一般理解不來,如果用大愛、博愛、純淨沒有污染的愛,平等、無我、無私的愛,沒有特定對象、沒有條件的愛,這樣或許較容易理解。


       佛教所說的「慈悲」是什麼內涵呢?


       一個造惡的人,臨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已經燒到他的腳底,一斷氣當下就直墮無間地獄,這樣的惡人,他迴心念十句、或者五句、或者一句、一念的佛號也可以往生。這不是那個罪人有什麼本事或力量,他一生沒有行善只有造惡,也不知道要修行,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脫離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最終的結果竟勝過一位大修行人呢?這完全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顯示在這個罪人身上。


       也就是說,這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靠阿彌陀佛的愛心,靠阿彌陀佛的佛力。


       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愛心就不會救度他,有愛心沒有力量,也無法救度他。可是阿彌陀佛的愛心和力量是絕對性、圓滿性的──絕對性是說任何眾生都可以將他救度,圓滿則是不僅救度到極樂淨土,而且讓他快速圓滿成佛。


       所以,阿彌陀佛的大愛心和大力量,充滿、顯示、容納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因此這句名號叫做萬德洪名;這個萬德洪名的力量顯示在這個罪人的身上──也唯有在罪人的身上顯示,才能徹底顯露出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大愛心、大力量的佛。


       前面提到:生命已經縮短到沒有辦法十念念佛,只有五念、三念,乃至一念也必定往生,這種說法有根據嗎?當然有。而且根據也必須以佛所說的經典作為根據,這樣這個根據才有權威,才堪信。因為佛不打妄語,佛所說的都是真實之語;而且佛不隨便開口,一旦開口所說都是宇宙真理的語言。因此,佛語非常可貴。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就說:


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乃至臨終嘴巴僵硬,已無法念出「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心中有那個念佛的念頭,或依靠佛的念頭,也當下往生極樂世界。他起了念佛的念頭就斷氣了,斷氣之後就往生極樂世界;假使他沒有念佛,心中也沒有念佛的念頭,這樣當然就和佛無緣,就如一般人一樣,繼續輪迴。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就解釋說:


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百分之百決定往生。因為往生的功德力用是在阿彌陀佛深高廣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巍巍本願力,不是濁惡不善的凡夫身。


       凡夫即使有功德,其功德也都是脆弱的、有漏的,都不是真實的功德。


       凡夫再怎麼修行,若沒有達到三輪體空,都還是在六道輪迴當中,何況要往生彌陀淨土?


       彌陀淨土是佛的境界,不往生便罷,一旦往生就成佛。極樂世界是報土,報土就是涅槃的境界。善導大師就說「極樂無為涅槃界」,既然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如果往生,當然就進入無為涅槃的境界,證入無為涅槃的果位。


       所以淨土法門不問是善、是惡,是平生或者臨終,只要從今開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不只道綽大師以「縱令一生造惡,臨終十念」來解釋「十方眾生,乃至十念」,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也有相同的解釋。


       以淨土宗來說,初祖就是印度的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有一部《易行品》,主要就是在解釋阿彌陀佛的根本大願,也就是第十八願。


       《易行品》如何解釋第十八願呢?龍樹菩薩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法語對第十八願解釋得很簡要。第一句「阿彌陀佛本願如是」,就舉出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是本願。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什麼內涵呢?龍樹菩薩說:「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若人」這二字是解釋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本來十方眾生包含的範圍非常廣,上至菩薩、聲聞、緣覺的聖者,下至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的凡夫,這些三聖六凡都通通包含在裡面,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對象。不過龍樹菩薩這裡是站在「人」的本位,以「人」的立場來作解釋,所以將十方眾生解釋「若人」,使「人道」的我們一看就容易了解,而且有親切感。


       我們學佛了,了解有善惡報應,受三皈五戒踏上修行的路程,這時候才發覺,哎呀!慘了!我們有心修行卻是無力修行,沒有修行便罷,一修行才發覺自己的貪、瞋、癡非常強,習氣業障非常重,不是一位善人,是《阿彌陀經》所說的「五濁惡世」的惡人。


       當然,眾生心中都有佛性,所以也有好的一面,不過我們的佛性被貪、瞋、癡的業障蓋住了,所以好的一面顯露較少,自私自利、我執的習氣顯露較多,因此釋迦牟尼佛就說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五濁惡世。


       五濁惡世這個環境就是依報,住在這個世界的人就是正報。依報是隨著正報的,有什麼樣的正報就有什麼樣的依報,依報既是五濁惡世,可見我們人道的眾生,大多是惡不是善。


       什麼是善?五戒就是善,十善就是善。學佛的人一般都會先受持三皈,進一步受五戒。但是,受戒了,我們持戒清淨嗎?若沒有清淨,不只是造惡,而且是犯戒。


       尤其若進而有受菩薩戒的人,捫心自問,可說人人都犯了菩薩戒。怎麼說呢?菩薩戒有十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十條重戒的前五條和五戒內容差不多;第六條是「不說四眾過」,意思是不能說修行人的是是非非。「四眾」就是出家男女眾、在家男女眾的修行人,但我們往往都會評論到這些修行人的是非。


       第七條說:「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可是大多數的人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是先指責對方,說對方的不是,認為過失都在對方,這樣就違背了「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的戒條。若奉行此戒應該是壞的事情由我們承擔,好的事情讓給別人。


       戒條就如一面心鏡,來到鏡子前面,我們才能照出真正的面目,到底是清淨還是不清淨,是持戒還是犯戒。


       所以龍樹菩薩用「若人」這二字來解釋「十方眾生」,讓我們感覺很親切,知道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就是指我們,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就是我們。


       「若人念我」這個「念」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我」是站在阿彌陀佛的本位來說的。意思就是:乃至十念的「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從哪裡看出「念」就是指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呢?下一句龍樹菩薩就接著說:「稱名自歸」,由此知道「念我」就是「稱」阿彌陀佛的名號。


       有一些大德解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不解釋為「稱念」,比如以《彌勒菩薩經》裡所說的十種念來解釋;或者也有解釋為實相的念佛,或者觀想、觀像的念佛,這樣就都錯誤了。龍樹菩薩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點出,這個「念」是「稱名」,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其他的念。


       「稱名自歸」,「自歸」是解釋第十八願所說的「欲生我國」。


       「欲生我國」是站在阿彌陀佛這邊來說的,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呼喚、拜託,呼喚我們十方眾生要趕緊回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故鄉,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的境界不是我們的故鄉,那是流浪受苦的外地。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呼喚,是從十劫前成佛以來就一直呼叫到現在,而且從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一直呼叫到台灣,到台南,到新興社區活動中心;又拜託十方諸佛來找我們,一起呼喚,拜託十方諸佛勸導我們回歸極樂世界。所以「欲生我國」是顯明、透露阿彌陀佛無限的悲心,無限悲心的呼喚。


       龍樹菩薩這裡解釋的「自歸」,是站在我們眾生的立場。


       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彌陀的呼喚就是愛心的救度,在苦海沉淪的我們,本來就是在尋找這樣的法門,在找能救度我們的人,今天聽到阿彌陀佛「欲生我國」的悲心呼喚,我們就答以「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歸命」的意思,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是阿彌陀佛命令我們要「回歸」極樂世界的「命令」;站在我們的立場就是「歸順」阿彌佗佛的「命令」,也就是將我們的生命歸投入阿彌陀佛的救度,投入阿彌陀佛的懷抱中。阿彌陀佛呼叫,我們就答應,我們答應的聲音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南無」就是顯示我們歸命阿彌陀佛,龍樹菩薩就解釋「自歸」。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之中都有「自歸」的含意,念念之中都有歸順彌陀回歸極樂之心。


       龍樹菩薩解釋「若人念我,稱名自歸」,以「稱名自歸」來顯示「念我」,所以這個「念我」,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的意思。


       淨土宗宗旨第一句就是「信受彌陀救度」,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為我們修行,主動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將祂的願,祂的行,以及極樂世界涅槃的功德,全都融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中,使我們簡簡單單、輕輕鬆鬆稱念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


       淨土宗宗旨共有四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往生彌陀淨土不是單求自己的解脫或是求自己的享樂,或是自己的逃避,而是要救度十方眾生。因為,淨土宗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不求自利,但為利他,而淨土法門自利的本身就是利他。在娑婆世界自己尚無法自度,何況救度他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我們若往生極樂世界,自然就有那種願力,以及廣大的心胸和徹底的力量。

       
       龍樹菩薩解釋「念我稱名自歸」的人,當下就進入「必定」。「必定」是什麼意思呢?「必定」就是「阿鞞跋致」,也就是不退轉的意思。意思是雖然我們還在這個娑婆世界,還未往生極樂世界,但是若現在就開始「稱名自歸」,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就不必等到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就已經是得到不退轉菩薩的身分了。為什麼?因為必定往生。


       極樂世界是阿鞞跋致的境界,都是一生補處的境界,沒往生便罷,一旦往生都立即進入一生補處。我們是一個必定往生的人,豈不是在這個地方就「預先」得到「必定」,得到阿鞞跋致的身分與果位呢?


       從龍樹菩薩在這段「第十八願取意文」的解釋,就知道:不論任何人只要「稱名自歸」,就「即入必定」,當下已經得到必定往生的身分,當下已經預先得到不退轉的菩薩的果位。所以,龍樹菩薩這段「本願取意文」,也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理論根據之一。


       有一句話說「大道至簡」,淨土宗的方法也可以說就是「大道至簡」。


       什麼叫作「大道」?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大道」,佛的境界就是「大道」,淨土法門的目的也就是要追求這個「大道」,進入這個「大道」。真正的「大道」是至簡,非常簡要簡明,非常單純容易輕鬆,我們淨土法門就符合「大道至簡」的原理,因為,只要「稱名自歸」,當下就可以得到「即入必定」,效果立即而且超絕,可說速效高效。


       龍樹菩薩在解釋第十八願這段文的前面,預先用一首偈來作基底,龍樹菩薩說: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人」,若有人──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是出家或者在家,是好人或者壞人,是平生開始修行,或者平生不知道可以修行,臨終才念佛,這都包含在「若人」這二字裡面。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如果有人想要今生今世快捷到達不退轉境地,就應該以恭敬──恭敬就是順從的意思,順從阿彌陀佛、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心,來執持稱名號。


       這首偈四句二十字,將淨土法門的要義,也就是第十八願的要義,簡要的解釋出來。淨土法門只要「執持稱名號」,也就是《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不管任何人,今生今世就已經預先得到不退轉地。


       若以聖道法門來解釋,「不退轉」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解釋,但是淨土教理是和一般聖道教理不同,雖然同樣引用「不退轉」這個名詞,不過意義不同。怎樣不同呢?龍樹菩薩說這個「不退轉」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所以這個不退轉就是佛位的不退轉,也就是說,我們已經預先得到成佛的身分,不可能會從佛的身分倒退或者轉變,「不退轉」就是「必定」,必定進入正等正覺的境界。


       我們現在肉體還存在、還有煩惱、有業障,和成為真正正等正覺、有三明六通的佛是完全不同,但是我們臨終一旦捨棄這個業報之身,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會領受這種果位,這是預先就約定好的。這個境界非常高,符合大道,但是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念佛。


       因此,龍樹菩薩就用一種譬喻形容淨土法門的容易,怎麼形容呢?用「坐船」來形容。也就是說,如果要去很遠的地方,若靠雙腳走路,這樣就非常艱苦,尤其是腳不好、身體老邁、軟弱的人,根本就沒有辦法走路,甚至寸步難行;如果是坐船,這樣就非常輕易,也不必出力,時間一到就到目的地。因為,不是靠我們雙腳走路,是靠這條水面上的行船。龍樹菩薩就以此譬喻來說明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如同乘船,既安且樂。


       除了淨土法門之外,其他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都不是「易行道」,都是「難行道」,不僅是困難、艱難,又有險難。所以龍樹菩薩就用坐船來比喻,他形容為「乘船則樂」。我們坐在船上,不必幫忙加油,也不必幫忙掌握方向盤等等,只要自在安樂、安分守己,好好坐在船上就可以了。意思就是說,我們從今以後只要安分守己,以各人的根機去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可以了。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像坐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靠著船的力量,就能夠輕易到達彼岸,渡過六道的苦海,抵達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涅槃的彼岸。


       所以,龍樹菩薩說淨土法門就是易行、安樂的法門,更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殊勝法門。意思是說,雖然它簡單容易,不過境界卻是非常殊勝、高超,所以淨土法門是易行又殊勝的法門。


       印光大師就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行極平常、益極殊勝」。意思是說,這個淨土法門攝受救度眾生的範圍非常宏廣,大到沒有一個範圍;方法極平常,平常到極點,任何人都做得到修得起,這是指念佛。這麼平常的方法,可是它的利益非常殊勝,達到極點的殊勝。怎麼殊勝到極點呢?就是龍樹菩薩所解釋的「即入必定」,今生肉體還存在娑婆世界,就已經預先得到進入不退轉的果位。所以,印光大師就解釋為「行極平常、益極殊勝」,只要念佛,當下就獲得不退轉的果位。


       當然,這麼殊勝的果報,完全不是靠我們的賢能與修行,印光大師進一步就解釋說:


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因證果,不得以通徒教義相繩。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四句十六字非常的好,是我們淨土法門最簡要的說明。


       淨土法門又稱為果地法門,不是因地法門。所謂因地法門,是從凡夫修行,先斷除見惑,再斷除思惑,進一步又破除塵沙惑,最後破除四十一品無名,然後進入等覺的果位;菩薩道有四十一位階層,一階層、一階層的行進,這是因地的法門。從因起修,經過各個階層,歷經長久的時間才達到佛的境界。


       在八萬四千法門,八大宗派之中唯有淨土宗是果地法門。什麼是果地法門呢?就是一開始起修就能夠當下得到那個果;不必一階層、一階層,或是要以自己的力量經過多久時間才可以得到。「以果地覺」,阿彌陀佛以他果地成佛的正覺功德迴向賜給我們因地的凡夫;「為因地心」,以阿彌陀佛這個果地的正覺功德作為因,有這個因,將來我們就能得到那樣的果。現在的因,既是果地正覺的因,當然將來就能夠得到正覺的果,所以說「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這完全是阿彌陀佛迴向給我們的。


       那阿彌陀佛迴向給我們的功德在哪裡呢?在這句名號;阿彌陀佛正覺的功德在哪裡呢?就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成正覺的時候就是成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成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目的在哪裡?就是要送給我們十方眾生,讓我們只要念佛,就擁有這句佛號中的萬德,有這個萬德才能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因該果海」,「該」是包含的意思。因地的凡夫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已經包含、擁有果地的功德海。也就是將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果地功德形容像大海那麼大、那麼深,信願念佛的我們現在就都已經完全擁有成佛的果海,一點也沒有缺少了。


       「果徹因源」,「果」就是指阿彌陀佛的正覺,「因」就是指我們凡夫眾生。阿彌陀佛將正覺的果送給我們凡夫眾生叫作「果徹因源」,使我們有這個功德作為根源,將來能夠得到成佛的果。


       淨土法門就是果地的法門,在因地就預先得到這個果,和聖道門要經過長久時間,自己一階層、一階層的修行才能得到這個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在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之中,是屬於獨一無二的特別法門,它的修因證果是不可以聖道法門來作標準,來相提並論的,因為,它是果地法門的、他力的,是和其他所有自力的、因地法門的完全不同。


       蕅益大師也有一句法語解釋得很清楚明白,他說: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聽──是一句聲音,用紙寫──只有六個字,但是背後卻是不容易、不簡單、有很深的意義。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在這五濁惡世修行最後成佛所得的法,這個法使他成佛。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他修行最後所得、所證的是什麼?就是證悟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境界,得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法門,知道這句是無量光、無量壽,眾生只要靠「南無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成佛。這是一般菩薩、羅漢無法了解,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才證悟到、了解到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自信勸人信,以他所得的這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的南無阿彌陀佛,全部毫無保留、完完整整傳授給我們,送給我們,送給娑婆世界罪惡的眾生,使我們能夠消除罪業,離開地獄的痛苦,離開六道的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這豈不是果地的法門?所以我們淨土法門確確實實是大道至簡的法門。


       曇鸞大師在其《往生論註》就預先說我們這個法門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在沒有斷除貪、瞋、癡煩惱,沒有消除業障之下,就能夠得到涅槃的法。所以我們這法是「凡夫菩薩格」,意思是,現在我們是凡夫,但是卻已經進入菩薩的領域,有菩薩的身分和資格;雖然還未斷除煩惱,煩惱還存在,尚未業盡情空,但是已經不受六道輪迴,已經是極樂世界聖眾之一了。


       這是淨土法門的特殊點,也就是淨土法門的特色。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特色就是「容易」,就是「凡夫菩薩格」,就是「果地」的法門。


       「大道至簡」主要是靠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愛心,假使阿彌陀佛沒有愛心,沒有力量,這樣一切都免談,一切都成空。


       阿彌陀佛的愛心,是不論對象、不講條件,不分冤親,冤親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一體、人我一如、視人如己、愛人如己,甚至愛人勝己,這就是佛的愛心。


       我們的親人,我們愛他,不是親人、不是朋友,我們也愛他,這才是真正的愛。
       他對我們好,我們愛他,對我們不好,我們也愛他,這才是真正的愛。
       這個人很漂亮、很可愛,我們愛他;長得醜、不可愛,我們也愛他,這才是真正的愛。
       這個人是好人,我們愛他,是壞人,我們也愛他,這才是真正的愛。


       愛我仇人,愛敵人,愛所有的人,乃至愛所有的眾生,不論可愛不可愛,配愛不配愛,佛還是愛,佛對他都是平等的愛,無私、無我的愛,這樣才是真正的愛。


       佛愛眾生,甚至憐愍惡人比憐愍善人還深徹,這就是佛。因為佛不分你我,就如《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又如《菩薩地持經》所說的:「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


       佛是平等的,而且大慈大悲,對於善人,佛知道他將來不會墮入三惡道,所以暫時對他安心;那對於惡人,佛更加悲憫,知道他若沒有回心轉意將來必墮入三惡道,所以,佛對他更加悲憫,更加要趕緊想辦法救他,這就是佛。


       我們凡夫的心就不是這樣,因為凡夫都有我執,所以有人我的對待心情,有好壞、是非的分別觀念;而佛是超越的、絕對的,沒有人我、是非、愛憎、冤親的對待感。


       阿彌陀佛的愛心與力量顯示在哪裡呢?顯示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因此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叫作光明名號。眾生的名不一定有光明,甚至文字也不一定有光明,不過若是「佛」或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卻是有光明的,而且光明遍滿、光明燦爛,所以有「南無阿彌陀佛」的地方,就有光明。


       現在,我來說一件佛牌放光的真實故事。


       有一位蓮友名叫張玉銀,住在高雄市岡山區,她將其看到佛牌放光的故事寫了出來,我就依照她所寫的唸給大家聽,等一下再作解說。


       我丈夫米文台於二年前皈依佛教,親近淨土宗教團,每日虔誠做早晚課,一心念佛,並鼓勵我接觸佛法,希望我也早日皈依。但因個人業障較深,不信佛法,不想早日皈依。


       2014年初,他前往台南淨土宗學會,請了很多淨土宗相關佛書、念珠及南無阿彌陀佛的佛牌回來後,發給他身旁的有緣人,藉此將念佛法門介紹朋友、同事,勸大家學佛念佛。並要我將佛牌掛在身上,說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牌會放光,掛在身上可保平安。


       我當時沒接受,認為這佛牌只不過是鐵片做的,怎會放光?我才不相信,會放光那是佛書上說的事。因此便將他給我的佛牌隨手掛在房門內側的喇叭鎖上,不去注意它。哪知,幾天之後,約晚間七時,當我進入臥房找東西時,無意間手碰到掛在喇叭鎖的佛牌,瞬間從佛牌放出光明,光明立刻遍滿整個房間,猶如白晝,我頓時非常驚訝!幾秒鐘後,光明逐漸消失於佛牌中。啊!我丈夫說佛牌會放光,竟然是真實的,我不能不相信了。


       在此當下我深深感受到「蒙佛光攝」的滋味,心中充滿無比的法喜,趕快將所見告知丈夫。我深知為了讓不信的我啟發信心,慈悲的阿彌陀佛將其佛牌放光於眼前,讓我體會阿彌陀佛是一尊無量光、無量壽的佛。我在阿彌陀佛前發願,自此時起,要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再懷疑,不再三心二意,也不會雜學雜修,只學村姑愚婦盡形壽的念佛。


       這是張玉銀去年(2015)11月1日所寫的,當天剛好台南市淨土宗學會聚餐,張居士講出了他所經歷的佛牌放光的經過,我鼓勵她寫出來。


       這篇事蹟後面所附的偈語也非常的好:


彌陀放光來勸信,要信彌陀大願力;
大願就在六字裡,誰信六字得大利。
深信就莫再懷疑,一聲一聲念下去;
時到我必來接你,與佛菩薩在一起。


       第一句「彌陀放光來勸信」。阿彌陀佛放光,勸我要相信佛牌會放光,相信南無阿彌陀佛是光明的佛,相信念佛的人身上也會放光,念佛就會消災免難、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相信念佛人將來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相信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愛心、力量,都顯示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因此,這六字名號有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會放光。


       第二句「要信彌陀大願力」。阿彌陀佛是一尊大愛心、大願力的佛,他的大,大到無量無邊,任何眾生都平等的救度,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靠著他的功德力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要信彌陀大願力」。


       第三句「大願就在六字裡」。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是在阿彌陀佛的身上,不過,並不是在遙遠的十萬億佛土之外,或者是高高在上,不是。阿彌陀佛的大愛心、大願力,是在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裡,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情形之下都可以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大愛心、大願力、大功德力。


       第四句「誰信六字得大利」。無論任何人,只要信「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得到大利益,也就是脫離輪迴,往生極樂,速成佛道的大利益。


       第五句、第六句「深信就莫再懷疑,一聲一聲念下去」。既然深信,以後就不要再懷疑,就一句一句的念下去就可以了。念佛簡單、容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規矩,只要一句、一句又一句這樣念下去。不管心有沒有清淨、有沒有雜念,都沒有關係,只要一句一句稱念下去,雜念來就來,雜念去就去,有煩惱就有煩惱,清淨就清淨,都沒有關係。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就聽到;只要想佛,阿彌陀佛就知道;只要拜佛,阿彌陀佛就看到;只要想要往生,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我們。


       所以,我們負責我們念佛,阿彌陀佛負責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不必顧慮說:「我雖然念佛,但心不清淨,無法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甚至臨終昏迷的時候沒辦法念佛,恐怕阿彌陀佛不會來接。」都不必有這樣的懷疑和顧慮,我們只要一句一句、一句一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所以,這裡也寫得很好,「一聲一聲念下去」。走路的時候,也是一步一佛、一步一佛念下去,不論是行住坐臥,都一聲一聲、一句一句念下去。


       第七句「時到我必來接你」。時間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若時間未到,阿彌陀佛就保護我們健康長壽、家庭美滿、事業發展、出入平安。


       第八句「與佛菩薩在一起」。往生到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將來成佛共度眾生。


       佛的名牌會放光,這個光明有什麼功能力用呢?這個光明可以消我們的業障,可以開我們的智慧,可以增長我們的福報,可以化解我們的冤孽,甚至於可以驅離要將我們接去下三道的鬼卒。


       所以,也有一個故事,它的標題叫作「佛牌放光,護身退鬼」,這件故事應該很多蓮友都有看過,因為我們有特別印出來贈送給我們各位蓮友。


       這件故事是發生在大陸淨宗法師的故鄉,是在十幾年前所發生的。


       淨宗法師出家沒幾年,就遇到我們這個彌陀救度的法門,也當下就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並且大力弘揚這個法門,使人知道,唯有這個法門才是任何人都做得到、修得起,是所有人最後的希望。影響所及,首先是淨宗法師的兄弟姊妹都出家。


       淨宗法師的姊姊出家,姊夫也出家,妹妹也出家,妹婿也出家,弟弟也出家,妹妹的兒子也出家,大姊的女婿也出家,而沒有出家的親戚,也都來到弘願寺做義工。


       在民國93年前後,淨宗法師的故鄉有一名殺豬的婦人,這名殺豬的婦人,殺豬已幾十年了,所以大家都叫她「殺豬佬」。這個殺豬佬雖然是位婦人,不過,她的身體很強壯,勝過男人,因為她的身材很高大,體力很好,很有力氣,她要蓋房子的時候,可以右臂夾一包水泥,左臂也夾一包水泥。水泥一包是一百斤,她可以夾二包水泥,走樓梯走到屋頂,可見她的力氣有多大;一隻豬重的時候是二百多斤,她也可以從豬的雙腳將牠提起來。


       淨宗法師的妹妹還未出家前就茹素,並勸人念佛,勸人要相信有善惡因果的報應。而這位殺豬佬,就時常取笑她說:「嗯!吃什麼素食!念什麼佛!相信什麼因果!假使有鬼神,有因果報應,那麼,就會首先報應到我,但是你看,我殺豬幾十年了,身體還這麼強壯」。


       這位殺豬佬脾氣不好,動不動就和人對立口角,因為她的身材高大,所以大家都不敢惹她,聽她這麼說,也很無奈。可是,真的沒有報應嗎?報應很快,沒幾個月,這位殺豬佬不知怎麼了,身體一天一天虛弱,去醫院看醫生,每間醫院都查不出症狀,也治不好,她將殺豬所賺的錢都花光了,身體還好不起來,非常虛弱,走路都沒有力氣,連站著都要人家扶。既然醫生沒有辦法,就去求神問卜,但也沒有什麼效果。


       最後,這位殺豬佬就乖乖地去找淨宗法師的妹妹,跟她說:「請妳帶我去見妳兄長,我也想要皈依佛教。」淨宗法師的妹妹聽了很高興,便帶她來找淨宗法師。


       淨宗法師知道這個人以前既高大又強壯,但現在一看怎麼是駝背,而且有氣無力,整個面孔淤黑一片,和以前判若兩人。因此,淨宗法師一看也嚇一跳,跟他說:「很好!妳要來皈依,那請先向佛三拜。」殺豬佬說:「法師啊!你看我已經是這個樣子了,哪有辦法拜呢?」連拜都拜不來了。淨宗法師就跟她說:「好!要不然妳就以鞠躬來代替禮佛。」


       之後,淨宗法師便為她授三皈依,跟她說因果報應的道理,也為她說阿彌陀佛的慈悲,說念佛的功德,說我們在世都有業障,業障顯現的時候,任何病苦災難都會到,而這不是醫生有辦法醫的,這要靠念佛,念佛才能夠消除我們的罪業,使我們業消而病就會好,壽命就會延長;假使我們壽命已到,也會因為念佛使我們無病苦,而早日離苦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淨宗法師為她授皈依後就鼓勵她念佛,拿了一片佛牌掛在她的脖子上,又送她一串108顆的念珠,勸她回家之後好好念佛。


       這位殺豬佬如今不僅沒有辦法殺豬,也沒有辦法做其他的工作,只能在家念佛,當然,她的念佛不是要求往生,是求病好。她的念佛,也不像我們這麼勤,因為她對念佛的好處和道理,了解並不多。


       民國93年清明節過後第三天,她坐在客廳。突然,看到門前來了三個人,青天白日突然間來了三個人,各位蓮友,這三個人是什麼人啊?西方三聖?不是,這三個人,是三個鬼卒,也就是陰府閻羅王派來的鬼卒。


       怎麼知道呢?這三個人中間那位年紀較大,約五十來歲,穿著一件黑色的上衣,在他右手邊的人是拿著一條鐵鏈,左手邊的人是端著一碗水,這碗水是藥、還是湯、還是什麼?並不清楚,但是,殺豬佬聽見中間這名鬼卒對右邊的鬼卒,向他命令說:「你過去將她套起來,用鐵鏈將她圈起來,而你(左手邊那小鬼)就過去將她灌下去」。


       一剎那間,殺豬佬反應不來,她看見這名鬼卒拿著鏈子要套她的脖子,在那個時候,她的胸前突然放光,將鐵鏈掃開,也就是她胸前的佛牌放出光明,將鐵鏈掃開。既然鐵鏈鏈不了她的脖子,鬼卒就改套她的腳,而這名殺豬佬,她的右手就是拿著一串念珠,所以她就本能地用這串念珠去抵擋鬼卒的鐵鏈,結果,這串念珠也放光,也將他的鐵鏈掃開。因此,鬼卒沒有辦法抓她,只好都消失離開。


       這個時候,這位殺豬佬已經嚇得全身是汗,這時她才恍然大悟──唉呀!是真的有鬼卒、有因果報應。她坐在客廳,大白天地怎麼會有這三個人拿鐵鏈要來鎖她,還好她胸前的佛牌放光,將鐵鏈打飛,甚至,她拿的這串念珠,也會放光,這是她的親身體驗。


       事情過後,她就告訴她的丈夫說:「你不可以再脾氣不好了,要好好修,因為確實有因果報應。」同時,她也將這件神奇的事蹟說給左鄰右舍聽。當時,淨宗法師的妹妹就問她說:「妳當時有念佛嗎?」,她回答:「喔!我那時已經嚇得要死,哪會知道要念佛。」所以我們平常若沒有念佛的習慣,突然遇到緊急事情的時候是念不出來的。所以,我們平常訓練的是什麼,必要的時候,才能做出什麼;平常沒演練,臨時做不來。


       這件事蹟說明了──佛牌放光。一樣是白紙寫黑字,一樣是鐵片,一般的紙片、鐵片怎麼不會放光,而有「南無阿彌陀佛」就會放光?這就表示會放光、不會放光是決定在有這六字或者沒有這六字;有這六字就會放光,沒有這六字,當然就不會放光。


       還有,大陸有很多地方目前都在推廣「念佛拍手操」。就是原地一邊念佛、一邊踏步、一邊拍手,這叫作──念佛拍手操。這有很大的好處,治療種種疑難雜症。


       我來說一件事蹟。在大陸湖北省有一位蓮友叫作傅錦蘭,她今年55歲,在四年前中風,之後又患上腦梗的病,所以在醫院開刀,住院治療。出院回到家裡後,為了身體儘量地做復健的運動。而且,也利用時間去外面公園、運動場做種種的體操,目的就是要恢復她的手腳功能,因為,中風過的人,往往只剩一手一腳可以活動。


       因為她做復健做的很勤勞,所以也恢復的很快。但是,她有一種毛病讓她非常痛苦,什麼毛病呢?自從她中風以後,她就得了失眠症,開始失眠,睡不著,所以讓她很痛苦。往往半夜她都是睜著眼睛在看天花板,就算吃安眠藥也不能一覺到天亮,往往都是半夜就醒來,醒來又想睡就睡不著了。所以,她每天都很早,凌晨四點就下床在家運動,到了天亮,就去公園運動。


       去年11月,有一天的早晨,她去公園運動的時候,看見公園有幾十個人在那裡一邊念佛、一邊拍手、一邊踏步,她覺得好奇,就跟人一起做,約莫半個鐘頭運動就結束了。她覺得這個運動對她來說很適合,因為只有在原地念佛、拍手、踏步而已,很簡單,對身體來說,也很輕鬆。所以每天早晨,她都去公園和人念佛、拍手、踏步做運動。


       結果,過了約十天,她發覺──她睡得著了!自從拍手、念佛、踏步之後就開始睡得著,也好睡了,即使半夜醒來,去一趟廁所以後,回來躺下,照常睡得著,也就是說,她的失眠症,在念佛、拍手、踏步當中,不知不覺已經好起來了,已經治療好了。可見,這個念佛拍手操可以治很多病。


       本來拍手就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有一位侯秋東教授,他有寫一本書叫做《拍手治百病》,因為我們的手掌有通往全身的穴道,腳底也有全身的穴道,所以坊間的足底按摩很有名。當我們一邊拍手、一邊踏步,等於就是很好的按摩,更何況又兼念佛。念佛有佛光照耀,有佛光加持,能消除我們的業,業若消除,災難自然就會消失,病也會消除,何況我們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拍手、踏步來通暢手腳穴脈。


       因此,我們在這個地方,因為場所很小沒空間繞佛或拍手,不過我們可以踏步。踏步的時候,可以將鞋子脫掉,大力地踏下去,以一種非常踴躍、歡喜的心情,在這裡念佛、踏步。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印度話,而「南無」翻譯成中國話就叫作歸命,歸就是歸順歸投,命就是生命,將我們整個生命歸投給阿彌陀佛,讓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保護我們。因此,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就是念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我們歸命阿彌陀佛,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嗎?不是,可以說非常重大,非常有意義,非常重要。


       為什麼?我們將整個生命都投靠對方,那很重大嗎?很重大。出家人在寺廟出家,所謂:「色身交給常住,慧命付與龍天。」就是說,整個身心生命都寄託佛教。今日我們的生命是歸投阿彌陀佛,叫作歸命阿彌陀佛,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


       因此,我們在念歸命阿彌陀佛,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說是發自內心所念出來的,可以說,全身的細胞都在念佛。不是說邊念邊胡思亂想,或是有心無心、有意無意的,恍恍惚惚的念,是整個生命都在念佛,全身細胞都在念佛。


       一個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天下之間最寶貴的也是生命,世間上最悲慘的就是失去生命、就是殺生。今天我們將一生之中最寶貴、最重要的生命,全都寄託給阿彌陀佛,這種寄託是我們一生之中最為重大、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時要發自內心、全身心地將祂念出來,踴躍地來念佛、歡喜地來念佛,這個時候不知不覺,嘴就張開了,嘴張開了,全身的細胞也都在活動了。因為我們知道,念佛踏步有好處,所以,不知不覺腳就高高提起──大力踏下,所以一句一句都很踴躍,一句一句都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我們從小到現在每天都在講話,所講的,大多是沒意義的話,甚至是虛假的話,所以說世間虛假。而且不只言語虛假,世間一切都是虛假,因為真實是永久存在、永遠不變的;但是,世間上沒有永遠存在的,沒有時刻不變的,是時刻都在變,就唯有「南無阿彌陀佛」祂無量壽,所以永遠存在,永遠都不會改變,祂的這顆愛心、這個救度,從未受外面的影響而改變過。


       世間人是怎樣的情形呢?多的是以前行善、現在作惡,現在作惡,去邪歸正時再反過來行善;而阿彌陀佛是如如不動,祂要救你就是要救你,只要你歸命,祂就救你。所以說佛度有緣人:「佛慈廣大,不度無緣之人」。我們人類這麼多,有智慧高的,也有智慧低的,但是,不管高低,只要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都平等看待。智慧高的阿彌陀佛救度,智慧低的阿彌陀佛也救度;阿彌陀佛不只救人,也救動物,甚至地獄中極重罪苦的眾生,阿彌陀佛更加要將他救度,因為──悲憫心。


       所以我們要知道,歸命「阿彌陀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發自內心、真誠實意、非常懇切地在念,並不是似有若無。念佛時也不是很嚴肅,而是像剛才所說,以踴躍的心來念,以歡喜的心來念,而現在在這裡的踏步念佛,也猶如在跳舞地歡喜踴躍的念。


       當然,若是打佛七的時候,繞佛,就要一步一步照規矩來。靜坐念佛,也都要寂靜念佛,手、心、身體都不動,讓心專一在這句佛號裡。但是,我們大眾在這裡共修踏步念佛的時候,和那樣的情形不一樣,是可以踴躍歡喜地念佛。


       在古代,日本有一個團體,叫作「踴躍念佛團」,他們是邊敲鼓、邊打鑼、邊跳舞。這樣的念佛,是由於某一種心情,什麼樣的心情呢?唉呀!讓阿彌陀佛救到是一件非常歡喜的事情,所以說「踴躍」。踴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歡喜到要跳起來,所以踴躍的意思叫作「踴於天、躍於地」,踴天躍地就是歡喜到要跳起來的意思。


       所以,我們在佛堂念佛時要守規矩,如法如儀。若是像我們這種場面的時候,就不妨以輕鬆、自在、歡喜、踴躍的心情來念。


       早上有介紹第十八願,其中,乃至十念的意義是非常廣闊的,有引用幾位祖師的法語來解說。
乃至十念,也叫作「三攝」。一二三的「三」,「攝」就是包含的意思,「三攝」──三種包含。哪三種包含呢?


       第一,「舉惡攝善」。以壞人也能夠往生來包含,顯示不是壞人,更加能夠往生,這叫作「舉惡攝善」。


       第二,「舉臨終攝平生」。舉出一個臨終之人才念佛,他不是平生有念佛,是臨終才念佛也能夠往生,來顯示、包含我們現在已經是平生開始學佛、念佛,豈不是更加決定往生呢?


       第三,「舉少攝多」。一個人臨終才開始念佛,他所念的也沒有幾句,這樣他也能夠往生,以此來顯示、包含我們現在平生就開始念佛。就像我們今日所念的佛,豈是十聲、百聲而已,這樣豈不是顯示我們更加決定往生。


       現在,來解釋「三攝」。


       第一「舉惡攝善」。「舉惡攝善」必須要以《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經文內容,才能夠充分顯示。《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是一般的人都看不起的,認為下品下生是一個五逆十惡的人,才念幾句佛號而已,而往生極樂世界,還要經過十二大劫蓮花才開,可以說,下品下生是最下、最卑賤的、最讓人看不起的。


       其實,它背後的道理所要顯示的,對淨土法門來說非常重要,意義對我們來說,也非常好,使我們非常安心、歡喜。所以,我們在這裡解釋「三攝」,必須要以下品下生的內容來解釋,才可以完整,才可以貼切。


       進一步,也可以說下品下生的往生就是淨土宗的精華之所在。怎麼說呢?下品下生的眾生是什麼樣人物啊?是一個世間上極惡的人。在經典中說,這種眾生就是造五逆、造十惡,種種不善的業都造過了。五逆,其實背後包含著謗法。世間上的罪,若到五逆謗法,這樣就是達到極點,沒有比五逆謗法的罪更重的了。


       而下品下生的人,他的根機就是五逆十惡,具諸種種不善,可以說是世間上所指的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罪大惡極的惡人,他一生中沒有遇到善緣來行善積德,也沒有遇到佛緣來修行學佛,因此也沒有皈依,也沒有吃素,有可能連寺院也沒有進去拜過佛,可以說,他一生之中,都是在一個很濁惡的環境中長大的,使他的心中沒有那種善良的心,所以,他一生都是和壞人在一起,做很壞的行為。


       到了他臨終的時候果報現前,怎樣的果報現前呢?首先,他的身心非常痛苦、艱苦,就好像《無量壽經》所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大命」就是我們的生命,生命最大,所以叫作大命。大命將終,在要斷氣的時候──悔懼交至。他非常痛苦、非常懊悔、非常恐怖,懊悔一生以來都是造惡、沒有行善,沒有一點善事,而現在已是時不我與;這個時候,閻羅王所派的黑白無常,已經在那裡要來抓他,所以非常的恐怖,非常的懊悔。


       這就是《無量壽經》所寫的「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悔」就是反悔、懊惱,「懼」就是恐懼,也是驚恐的意思。一般的人,大多數都是要臨終的時候才悔懼交至;若是對我們念佛人來說反而是──「大命將終,歡喜踴躍」,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於要脫離苦海,就要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可以放鞭炮來慶祝。


       但是對於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就不同了,那個時候,閻羅王派來的黑白無常,拿著鐵鏈要來鎖他,接下來,地獄之火也已經燃燒到他的身邊,那種恐怖,是不可形容的。可是,遇到善知識給他安慰,念佛讓他跟著念,就在他一聲、一聲的「南無阿彌陀佛」之中,地獄的火焰,化為極樂世界的蓮花,所謂「火化紅蓮」。而這個罪人,當下就乘坐著這朵蓮花,離開地獄的火海,離開六道的苦海,往生極樂世界。


       《觀經》說: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觀經》這段經文和《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經文,可以說內容都是一樣的,都是在說第十八願救度的道理,而下品下生,就是說救度的事蹟。


       所以,第十八願說理,下品下生說事。所謂說事就是以下品下生的人事來解釋第十八願的道理,來顯現出阿彌陀佛徹底的慈悲、無限的慈悲,顯示阿彌陀佛絕對的大愛心,無條件的救度。這樣的惡人,阿彌陀佛都要救他,可以救他,何況其他的眾生,何況說我們在座的各位。


       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一生奉公守法,是世間善良的百姓,而且是受持三皈、奉持眾戒的蓮友,以我們而言,是更加能夠往生的。雖然說自己還有煩惱、有罪業,但是我們有造十惡、五逆、謗法、具諸不善的罪嗎?並沒有。那樣的眾生都能夠往生,我們又怎會不能往生呢?這就叫作「舉惡攝善」。舉出一個極惡的人臨終才念幾句佛就能夠往生,來含攝善人,乃至所有眾生,都必定能夠往生,都在阿彌陀佛救度的範圍。


       所以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到沒有一個範圍,因此,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句名號的功德,釋迦牟尼佛就解釋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白紙黑字是六個字,念起來也只是一句聲音而已,卻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一般人都信不來,也因為信不來,所以就用下品下生事蹟的顯示來啟發眾生信心。


       所以善導大師言: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這段法語的意思是說,所有的罪惡凡夫,都能夠讓阿彌陀佛的功德滅除他的罪業,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更何況聖者、善人要往生極樂世界,哪可能說不能夠往生呢?更加決定能夠往生了。善導大師又言: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言: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意思就是說,人間的善惡之人也好,或者天上的天人也好,或者他方世界的聖者凡夫也好,都能夠以念佛,依靠阿彌陀佛願力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因此,到極樂世界都同樣一齊進入不退轉的果位,不分高低、不分彼此,所謂「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佛界皆兄弟」,也就是說根機雖然千差萬別,但是他們不是靠他們的根機、靠他們的功德、靠他們的功夫來往生,都是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來往生的。所以「因」都一樣,因此,所得的果也是一樣,所以說「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如果是各人靠各人的功夫迴向往生,那就不是無殊,因為各人功夫不同,每個人到達不退轉的果位,時間上就有前後差別。這種淨土的教理,比較微細,若是沒有研究、沒有探討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就無法了解。


       所以第十八願及下品下生的經文,對我們的啟發是非常徹底,可以說是給我們大安心、大滿足,給所有修行人最後都有了希望。


       不過,這並不是暗示我們就儘量去做壞事,造罪、造業、造惡來使自己成為一個惡人,才能夠更加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種的意思。


       若以佛教來說,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所有佛的教化。


       佛是希望我們「去惡行善」,佛若看我們能夠「去惡行善」,他就很歡喜,就為我們讚歎;佛不希望我們為非作歹,若看見我們在做壞事,這樣佛就會搖頭苦嘆,他就會想要規誡我們,勸導我們。所以「去惡行善」是佛的願望,也是佛所歡喜的;那為非作歹是佛所不願意、所不歡喜的。我們既然是一個學佛、念佛的人,更加就要「去惡行善」,做一位善人來念佛,讓佛來為我們歡喜,不要讓佛為我們傷心。


       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以我們佛教而言,五戒是善,十善是善;若是違背五戒,違反十善,這樣就不是善,就是惡。因此,念佛人,就要守這個本分,雖然,沒有受五戒,但是也要儘量持五戒,儘量行十善,做一個五戒十善的念佛人。


要怎麼做一個五戒十善的念佛人?就要:
第一, 不殺生,吃素、護生來念佛;
第二, 不偷盜,布施、奉獻來念佛;
第三, 不邪淫,有禮、守節來念佛;
第四, 不妄語,真誠、老實來念佛;
第五, 不貪慾,清心、寡慾來念佛;
第六, 不瞋恨,謙卑、柔和來念佛;
第七,不愚痴,深信因果來念佛。


       這都是善,我們要做這樣的善人來念佛,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所有善德的來源、根本,所以我們一個念佛人,更加要孝順父母,奉侍師長來念佛。


       這樣說起來,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是不是有這種的條件呢?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只是說,我們既然學佛、念佛,體會佛的心,就希望能夠不辜負佛心,滿佛的心願。佛希望我們「去惡行善」,我們就儘量「去惡行善」。我們肉體活在這個世間,生活上就要安分守己,敦倫盡份,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


       與往生極樂世界有關係的是這句佛號,這句佛號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念佛就是往生的正業,其他的修行、其他的善事功德,和極樂世界沒有關係,和阿彌陀佛沒有關係。假使說,我們沒有靠阿彌陀佛,沒有念阿彌陀佛,只靠我們的善事功德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迴向。若沒有迴向,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沒有關係,因為不是那樣的因,當然就不會得到那樣的果。


       但是,若有迴向,那就和阿彌陀佛有關係了,因為阿彌陀佛也有發一個願,若有眾生不知道這句名號是往生的正因,不知道這句名號才是有真正、真實的功德,不知專一念佛、靠佛,而是靠他所修的功德,比如以五戒十善,或者誦經、拜懺、打坐、朝山等,以做種種布施行善來迴向往生,這也能夠往生,因為阿彌陀佛也有發這種願要救度他。


       雖然這也能夠往生,不過卻是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蓮苞之中,不能夠即時花開見佛;若是念佛、靠佛往生,就不在蓮苞裡面,都是在蓮花的上面,也就是當下進入一生補處的果位。這種道理比較微細,有專門研究淨土教理的人,才能夠瞭解。如果是研究其他各宗各派的教理,而不是專門研究淨土教理,因此用其他各宗各派的教理來解釋淨土教理,這樣淨土宗的教理行證就都不準確了。


       所以,如果過去也有聽其他人解說淨土教理,而今天在這裡也聽我所說的淨土教理,互相比較之下,會感覺這次所聽的怎麼會和以前不同,到底是誰對呢?關於這個我們要有分別、選擇的頭腦,要有這種的頭腦,就必須要專門研究,所謂「一門才可以深入」,若是每一門都只去探個頭大略了解,那就每一門都無法深入,就像沾醬油一般,這裡沾一下,那裏沾一下,無法精純。


       所以,由下品下生了解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並不是因為我們造惡,所以阿彌陀佛更加疼我們,更加歡喜來愛我們,不是這樣,是阿彌陀佛在悲心之下,不得不趕緊救我們,這就是佛的心。剛才曾經引用《菩薩地持經》提到佛慈悲惡人的心。意思是說佛愍念惡人的心比愍念善人的心還要深切。這並不是說佛喜歡惡,不是的!是憐憫惡,抱著一份深切憐憫的心。


       因為善人,他能夠「去惡行善」,他能夠離開苦報、惡報;但惡人,他愚痴,不知道理、不明因果,所以愚痴造罪,這樣當下會墮入三惡道受苦報,所以在悲憫之下,佛要趕緊將他救度,否則來不及。


       因此,我們念佛首先要先體會佛是什麼樣的心,若能夠體會出佛是什麼樣的心,這樣,一方面我們念佛就會安心,就會歡喜,對往生來說,決定能夠往生,心中不會忐忑,不會驚慌懷疑──我現在念佛,將來不知道夠不夠資格往生?我能夠往生嗎?就不會有那種的疑惑。


       同時,因為有體會到佛的心,不僅我們的個性會改變,我們的氣質也會改變,我們的命運也會跟著改變,為什麼?因為一位學佛、念佛的人,佛的生命就會在他的身心之中躍動,有什麼樣的生命就有什麼樣的性情,既然,有佛的生命就有佛的性情。佛的性情就是慈悲、就是愛心。既然有愛心,這樣他的語言、行為就會充滿著愛,就不會動不動和人對立、生氣、報復;他會有寬恕的心、不計較的心、犧牲的心、為人設想的心。


       因為,他體會出阿彌陀佛怎麼樣愛我們,我們也要怎麼樣愛別人;阿彌陀佛怎麼樣為我們,我們就要怎麼樣為別人。他有體會到佛的心,所謂「學佛大悲心」,阿彌陀佛如何愛我,我便如何愛人;阿彌陀佛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當然,我們是具足貪、瞋、癡的凡夫,要像佛那一般的愛心是絕對不可能的,不過,至少要有相應於那種慈悲的氣氛在。所以說,有哪種的生命就有哪種的性情。比如,羊有羊的生命,所以,羊的性情就較為柔和;倘若是一隻虎,虎有虎的生命,他的性情就較為兇暴。總之,有什麼樣的生命,就有什麼樣的性情。


       對佛來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說:佛的心是大愛心,他無條件地來救度任何眾生,因為佛是冤親平等,自他一體,就如《金剛經》所說「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佛對一切眾生都是無我的,他是一心一意要救度眾生,並沒有去分別這個人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善人還是罪人,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是男眾還是女眾,是年輕還是年老,他都沒有這種分別。


       佛是無我、平等、純淨的愛心,不管我們可愛不可愛,阿彌陀佛都愛我們,都要救我們。這就好像這顆藥是萬靈仙丹,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能修行、不能修行,心清淨、不清淨,都不管,你只要吃下去,這顆萬靈仙丹自自然然就會在他的體內產生藥效,任何的疑難雜症都可以藥到病除。不管我們認不認識這顆藥的藥效,都有那樣的效果,因為效果是這顆藥本身的功能。


       甚至我們在被強迫之下而吃了這顆藥,也是一樣天性自然地產生藥效,因為它有那樣的功能在,甚至,不管我們對這顆藥是如何對待,將它丟在地上,將它壓扁,將它溶化,之後吃到身體裡,照常功能沒有損失;意思就是說,佛,你罵祂、侮辱祂,祂依然如如不動,依然要救你,救你的心絲毫不受影響,永遠不會改變。


       因為我們體會到這樣的佛心,所以我們也要儘量培養自己的心胸。別人罵我們、誹謗我們,我們儘量寬恕、如如不動,不將之記在心中,更加不會想要去報復。也就就是不記恨、不報復。當然這是很不容易的,不過,這卻是我們修行人所要學的。


       六度萬行第一就是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就是要忍,忍辱。這個忍,比布施、持戒、苦行的功德都高。因為要成佛,若沒有忍,絕對無法成佛;要成就大事,若沒有忍,不可能成就大事;而愛心若沒有忍,不可能圓滿這個愛心。


       基督教也有一句話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意思是說,愛是永遠的,它不會改變,所以說愛是恆久;愛是忍耐,若沒有忍耐,無法圓滿這個愛;愛是有恩慈的,若沒有恩慈,沒有將這個恩慈做出去,這個愛只是存在心中而已,這樣不是真正的愛,愛要實踐、要表示,要有實在的行動做出來,這樣才是愛,所以,基督教對這個愛解釋得很貼切。


       「忍耐」,別人罵我們、欺負我們,甚至殺我們,我們不記恨也不想要報復,假使這個欺負我們的人有一天遇到車禍,我們也不會幸災樂禍,這樣才是真正的忍耐。


       「恩慈」,他如果有一天住進醫院,我們還會提著一籃蘋果去看他;他沒有錢可以付醫藥費,我們拿錢幫他付醫藥費;回到家裡,沒有錢可以過生活,我們還拿錢給他過生活,這樣才是恩慈,比忍耐更加超越。其實,忍耐是為了圓滿達成恩慈的愛心的。


       我們的念佛調子是無調之調,沒有一個調卻有一個音節。在十多年前,台北念佛會來了一位老蓮友,名字叫鄭○蘭,住在羅東,大約七十歲左右。她初次來到台北念佛會共修就感覺「唉呀!這種的念佛非常好,非常能夠適合老人。」其實,它適合所有的人。她說這樣的念佛,最後一個「佛」字的音是從丹田發出來的,而且很自然,這種的念法感覺越念越有精神,不會累,又很能攝心,所念的聲音又很有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所以她回到她的故鄉後,也自己去買一支引磬,又約左鄰右舍的老人到她的客廳一起念佛,都念我們這種調,她說越念越有精神,不會傷氣力也不會昏沉,所以感覺這種調很好。


       其實,這種念佛的調──無調之調,也是我多年來所思考的結果。因為我長期在思考有什麼念佛的調。可以統一我們所有的道場,不會說這個道場念這個韻,那個道場念那個調,不統一。而且,若唱的韻拉太長,氣力不夠的,根本就念不來,同時念久了也會很累,有時候是邊唱調邊胡思亂想,較不會有集中的精神力。


       所以,我覺得現在這種調很適合,因為念久不會累,又可以提起精神,可以統攝雜念,而且不論是我們打坐也好、走路也好、拜佛也好,都可以用這種調來念,倘若是用其他的調,在我們靜坐的時候,是不可能唱誦的,走路的時候也不可能唱誦,所以我們這種調可以適合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境緣,行、住、坐、臥都很好念,尤其是助念的時候,更加要不快不慢,一句一句,清楚又有力,有助於將昏迷中的對象喚醒,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夠習慣這種調,以後都儘量念這種調。


       剛才用萬靈仙丹的特效藥來比喻阿彌陀佛救度的慈悲力,這個力,是天性自然、是沒有分別心,就如同藥沒有分別心,只要吃下去,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平等在他的身上產生效果;又好像一個嬰兒,這個嬰兒吃了母親的母奶,自然就會有營養,自然就會長大,他並沒有去了解、分別這個母奶是什麼來源、有什麼營養,他無知無識,但是吃下去就自自然然有那種的效果。


       我們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一樣,不管任何人,也不分別任何對象,只要他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能夠現生消災免難、出入平安、消業障、增福慧,臨終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念佛的利益非常非常多、非常非常大,將它歸納起來,就是二種的利益,叫作「現當二益」。「現」就是現世生命當中,可以得到這個利益;「當」就是將來臨終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得到往生的利益。我們人生若有這二種利益,這樣所有的利益就都包含了,這樣就能夠使我們安心、歡喜、滿足。


       世間上雖然有種種的微妙藥方,但是會因為人的業障,而吃藥無效;而「南無阿彌陀佛」這帖藥方叫作「阿伽陀藥」,是萬病總治、不受障礙的,就如《阿彌陀經》所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不受我們業障的障礙、不受我們冤家債主的障礙、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礙,不論有形或無形都不可能障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眾生的保護、對我們眾生的救度。


       這帖「南無阿彌陀佛」的「阿伽陀藥」不吃便罷,吃下去連下品下生的根機,都可以很明顯的產生效果,何況是其他的人呢!以此就可以知道,我們只要真正「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樣,我們現在就都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


       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道理,相信這個道理,如果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或者雖然知道,但是不相信它,這樣等於我們就是謗佛。因為阿彌陀佛為眾生發願、修行、成就正覺,就是要這樣的來救度眾生,但是我們將他打一個問號,這樣是對佛的不敬、對佛的懷疑,懷疑這尊佛不夠慈悲;或者雖然有慈悲,但是慈悲有限;或者這尊佛,他雖然有無限的慈悲,但是力量不夠無法救我們。若是抱持這種觀念,其實這樣就是誹謗正法。


       念佛必定往生,假如認為念佛不一定能夠往生,這樣豈不是認為阿彌陀佛他還沒有成佛,這就是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懷疑,懷疑我們這麼虔誠念佛,阿彌陀佛不知知不知道?我們這樣念佛會不會往生?或者,我們雖然念佛,不過我們覺得煩惱很重、業障很深、妄想很多,這樣不知能否往生?阿彌陀佛到時會不會來迎接我們?


       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就想東想西──像這樣能往生嗎?有人說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而且也要有清淨心,若我們沒有「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念念之中都有妄想雜念,這樣要怎麼能夠往生?這叫作──「疑」,這就是對阿彌陀佛不了解,若有了解就會破疑成信。


       阿彌陀佛是佛,佛有三明六通,所以阿彌陀佛知道每一個人的根機。每一個人的根機各自不同,也不可能相同。若是以出家眾來說,出家眾本來就是專業的修行人,所以他念佛的時間多,而且他的心比較清淨,因為他沒有家累,沒有後顧之憂,所以他念佛的時候就比較清淨。


       若是我們在家眾,士、農、工、商各自不同,而且上有二老需要照顧,下有小孩需要扶養,因此要為家庭的經濟去努力,尤其景氣不好時,賺不到錢,負債累累,這樣念佛,難免就會三心二意,會有種種的妄想雜念,這些阿彌陀佛也都知道。


       所以,阿彌陀佛告訴我們說:你們不要互相比較,你們就以各人的身分、環境、根機去念佛。出家人以出家人的根機念佛,在家人以在家人的根機念佛,有閒的人以有閒的人的根機念佛,沒有閒的人以沒有閒的人的根機念佛,總說一句,就是──念佛。所以各人的根機不同,念佛的情形也是不同、千差萬別,但是阿彌陀佛的救度都一樣,照常救度他。


       若這樣說起來,還有公平嗎?公平,站在什麼立場上來說都公平。怎麼說呢?因為各人所遇的環境不同。假如,換一個立場,就互相不同了。出家人若沒有出家,他是在家人,而且種種雜事纏身,這樣,他要清心念佛,要很有時間念佛,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家人有機緣去出家,沒有家庭的顧慮,那當然,他念佛的時間就多,而且念佛的時候較不會有雜念。所以各人的根機與因緣不同,只要以他的根機去「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樣就每一個人都會平等往生。


       其實每一個人都一樣,就如善導大師所說──自身是罪惡生死的凡夫。為什麼?因為心中都有貪、瞋、癡,曠古累劫以來都有種種業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沒有遇到相應的環境、因緣便罷,若遇到那個環境,在那個因緣之下,這顆種子就會發芽、就會開花、就會結果,所以在那樣的環境因緣之下,什麼樣的業,都有可能會去造作。


       所以,佛看眾生都一樣,一切的眾生皆是貪、瞋、癡的眾生,皆是業障深重的眾生,皆是罪惡生死的凡夫,因此佛看眾生一切都平等。以凡夫的角度來看,這個人是大修行人、是高僧大德,那個人是販夫走卒毫無修行,高和低相差就很大;但是以佛的眼光來看,都一樣,沒有什麼差別的。


       怎麼說呢?佛性都一樣,沒有什麼差別,貪、瞋、癡也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業障也一樣沒有什麼差別;差別的是,所遇的因緣環境各人不同,若互換一個環境就都相同了。而且都有可能互換環境,為什麼呢?六道輪迴若還未出,自然就上升天堂、或者下墮地獄、或者做人、或者做野獸,來來去去,這豈不是相同呢?善導大師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就是在說這個情況。


       所以,佛救度眾生絕對平等,是我們凡夫才沒有平等。我們要以這樣來了解阿彌陀佛,這樣來想阿彌陀佛,這樣我們念佛,我們就會安心、就會歡喜、就沒有顧慮。所以下品下生的經文,讓我們一切眾生,都能夠滿心的安慰。


       有很多修行人躲山上、住草寮、苦修,但是最後一反省,煩惱並沒有減少,習氣依然很多,而且很深,若這樣,要怎麼解脫生死輪迴呢?所以,他最後就苦惱了,修行修到後來非常苦惱,因為他對於必須要在今生今世了脫生死輪迴,這種的無常感非常深,但是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修行,自己的功夫、功德,都沒有辦法可以斷除煩惱,沒有辦法可以消除業障,若現在無常一到,將要如何?所以他就會苦惱。那種的心情,那種的心境,不是我們沒有真心投入修行的人所能了解的。


       如果他最後能夠遇到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看到了下品下生的經文,這樣他就知道──他往生有份、他解脫有希望。就好像在黑暗的深長坑道中發現了光明,為什麼?因為他有希望、有安慰了,他知道下品下生都可以得救、都可以往生,這樣他就是再怎麼樣,也不輸這個下品下生,所以他也更加深信自己決定能夠往生。


       假如他沒有遇到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這樣後果會怎樣呢?當然也是苦苦惱惱地來過這一世,然後又繼續輪迴,無窮無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我們要自覺、要深信,我們是一個煩惱強盛、業障深重的凡夫,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都含藏著下品下生的種子,都是下品下生的根機,只是還未遇到相應因緣環境,所以還未起現行,還未浮現出行為而已。


       所謂「一念通三世」。我們一念之心是通徹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念之心,也是包含天庭的種子和地獄的種子,遇到因緣種子就會浮出來。若還未超出六道輪迴,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無盡輪迴當中,難免就會有一生、有一世,下下品的種子起現行,一起現行就會去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由此可知,輪迴不出危險非常大,因為難免會墮落,一旦墮落下去,什麼時候才又能夠得到人身,聽聞佛法?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進而言之,即便再得到人身、遇到佛法,也不一定能夠遇到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這樣想起來便知,只要輪迴還未超出,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因此,我們既然現在已遇到淨土法門,就要好好去了解這個法門的道理,要好好把握這個法門,不要退轉,這樣我們在今生今世就會脫出六道輪迴。若能夠這樣想,自然就能夠徹徹底底來依靠阿彌陀佛,所謂「通身靠倒」。全身靠倒阿彌陀佛的救度,就不會認為自己還有第二條路,認為自己不一定要念佛。因此,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我們就是下品下生的種子,下品下生的根機。各位蓮友,下品下生的人,他有第二條路嗎?(沒有)。


       若有人認為自己是一位善人,認為自己可以修其他的法門來解脫生死輪迴,在這種觀念之下,他是不是會認為他另有第二條路可走?(是)。是的,恐怕他會錯誤的認為他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可以依靠其他的法來了斷他的生死輪迴。若是有這樣的觀念,這就完全錯誤了。簡而言之,誤認為──將來不一定會墮入地獄,下一輩子還可以做人,還可以升天。抱著這種的觀念,是錯誤的,是很危險的。


       即使下輩子做人,甚至下下輩子還可以做人,但是在生生世世的流轉之中總是還沒有脫離輪迴,所以在生生世世之中,難免就有一生一世會墮入惡道,沒有墮入便罷,若墮入,什麼時候能復生人間呢?何況在三惡道之中,所謂「苦重時長」,受苦非常深重,而時間卻是非常長久。


       我們若是能夠自覺我們是一個下品下生的罪人,我們自然心就會低下、會謙卑、會柔和,會認為,這樣的我哪有資格對人不平、不滿,與人計較呢?自然就會互相體諒、互相包容、互相接納,因為想到自己是下品下生的根機,對方其實和我們也是一樣,這樣就會互相體諒、互相同情、互相憐憫、互相包容、彼此接納。


       這是就第一點,舉出惡人、罪人,來包含所有的善人,更加能夠往生。


       第二,「舉臨終攝平生」。下品下生的人,他是到了臨終的時候才念佛,他念佛才念幾聲,頂多念十聲,或者十多聲,這樣他也能夠被救,何況我們現在平生就已經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而且是永遠不改變,這樣豈不是更加決定往生?所以叫作「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打一個比喻,好像我們從高雄坐火車要去台北,有一個人在火車快要開的時候,只剩一秒鐘的時間,他才匆匆忙忙慌慌張張揹著很重的包袱,一個箭步跳上火車,那個時候火車也剛好啟動,若慢一秒鐘,他就來不及了。對他來說,他來得及去台北,但是卻是很危險。對我們來說,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是在火車未開以前就已經上車,而且悠閒安穩地坐在車廂內,等待開車,沒有危險,也沒有來不及的問題存在。


       所以,我們現在平生之間,就能夠很安心、很悠閒地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像我們現在已經安心、悠閒地坐在車內了,沒有擔憂著到底來得及還是來不及?或者萬一來不及怎麼辦的情形,沒有那種問題。這就是──臨終念佛尚且能夠讓阿彌陀佛救到極樂世界,何況平生念佛,這就是「舉臨終攝平生」的意涵。


       有人對淨土教理缺乏基礎的認識,認為雖然專心念佛,但是顧慮將來臨終的時候,若是病苦纏身、念不出佛,甚至昏迷了、顛倒了,無法念佛。或者認為,雖然現在念佛,不過,若是遭遇到災難,比如車難、出車禍,或是空難、坐飛機爆炸,或是海難、海上沉船,或是地震,突然間就失去生命,那個時候不知道念佛,這樣不知道會不會往生?


       其實,這些是不必要的顧慮,因為念佛人何時會遇到什麼情形佛都知道。我們只要現在,平生就專心一意來念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願往生極樂世界、一生不變,這樣就可以了,因為不管我們臨終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之下失去生命,阿彌陀佛照常將我們接到極樂世界去。我們應知,一個念佛的人,從平生到臨終,一直都在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的照耀、保護、攝取之中。


       好像一個東西放在袋子裡面,這個袋子若綁住了,這東西就不會漏出去,這東西永遠都是在袋子裡面。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好像一個大的袋子,我們已經是在阿彌陀佛光明的袋子裡面,不可能會離開光明之外。平生到臨終都是在光明袋之中,斷氣之時,自然就進入無量光明土,無量光明土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所以他的淨土,也叫無量光明土。


       《阿彌陀經》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觀無量壽經》又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阿彌陀的無障礙光明遍照著十方世界,他的目的就是要照耀念佛人、要保護念佛人、要救度念佛人,現在保護他,等待他臨終的時候就接引他,使他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善導大師就將《阿彌陀經》的無量光明這段經文,和《觀無量壽經》的這段經文,合在一起解釋。善導大師怎樣解釋呢?善導大師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他為什麼名叫阿彌陀呢?


       因為這尊佛有無量的光明,所謂「無量」是大到沒有一個範圍,是整個宇宙十方世界都在阿彌陀的光明裡面,而且阿彌陀這種照十方國的無量光明,到處通行無阻沒有任何的障礙。這樣的光明,有一個目的,就是觀察念佛的眾生,這樣的光明就是在找,找十方宇宙之中,到底有哪一個世界、哪一個國度、哪一個眾生在念阿彌陀佛。


       這個光明找到念佛眾生的時候,就永遠照耀他、保護他,將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這叫作「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因為是這樣的作用,所以這尊佛才叫做阿彌陀,因此阿彌陀的定義,就是以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永遠不捨離。


       善導大師又言: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意思是說,若是一個專念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會永遠照著他、保護著他、救度著他;若是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沒有照著他、沒有保護著他,將來也不可能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


       這就譬如月亮它高高在上,卻是可以照著千江萬水,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但是,假使沒有水,或者水是蓋著的,這樣月影怎麼能夠進入呢?所以我們要將心中的蓋子打開,來接受阿彌陀佛救度的月影,這樣阿彌陀佛的月影和我們眾生的心水,永遠都結合在一起。


       善導大師又言: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我們一個人念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是阿彌陀佛的人,就是極樂世界的人,在現生自然就能夠使我們比較健康而壽命延長,而且不受著種種災難,這就是可以消災免難的意思。


       我們要消災免難,不用一定要念「消災延壽藥師佛」,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消災延壽,而且又能夠脫離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由這點來說,十方諸佛的功德功能,都在「南無阿彌陀佛」裡面,所有佛法的深奧道理也都在「南無阿彌陀佛」裡面,我們若是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佛、法、僧三寶所有的功德一概包含,無所缺少。


       善導大師又言: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我們若是念佛,就能夠消除多劫的生死的罪業,到了要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帶著清淨大海眾菩薩,自自然然、歡歡喜喜地來迎接我們,不必經過我們要求、拜託,祂就天性自然地出現來迎接我們,讓我們不受到冤家、債主、天魔、外道的妨礙。另一方面,我們雖然煩惱深、業障重,也不能阻礙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所以叫作「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道綽大師也說: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這段法語是在解釋《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亂」的意思。一個人不管是聖人、凡夫,是善人、惡人,只要他能夠專心一意虔誠地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所有的業障、所有的障礙就會消除,就好像太陽一出來,烏雲便消散,所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剛才所念的幾段經文和祖師的法語,都叫作「理證」,就是以道理來證明念佛人現在已經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保護之中,一直到臨終,阿彌陀佛都不捨去,到了臨終,阿彌陀佛就會親自現身迎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一個人頭腦昏迷的時候嘴是不可能念佛的,但是他的心並沒有昏迷,阿彌陀佛來的時候,周圍的人看不到,但是他看得到,為什麼?因為他那個時候要臨終了,他能看到陽間的人所看不到的冥界。


       這個人若應該墮入地獄,他就會看到地獄的苦報現前;這個人若應該上升天堂,天堂的環境也自然就會現前;這個人若是平生念佛,願生極樂世界,這樣極樂世界的環境就會現前。他會看到黃金鋪地,看到八功德水、七寶宮殿,極樂世界的景色在那個時候他就看得到。對我們來說,我們這個時候看不到,因為我們不是處在臨終狀況,我們若到那個時候,也自然能夠看得到。


       一個念佛人,只要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平生安心來念佛,這樣現生一切自然有阿彌陀佛的安排,臨終自然有阿彌陀佛的迎接,我們都不必懷疑,也不必顧慮,就好像《無量壽經》所言:「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淨土宗是讓我們安心、讓我們歡喜、讓我們滿足、讓我們有光明希望的法門,所以念佛若還有不安、顧慮,這樣就是還沒真正了解淨土宗了。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