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篇為宗隆居士 2012年11月18日於淨土宗台北念佛會「假日佛學班」演講之內容)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及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的講題是:「善導悄悄話」。
我家的師姐說:這個題目取的好。我心裡想:「你根本不知道我要講什麼,就在喊好!」就問她:「說說看,好在哪裡?」師姐說:「女生都很喜歡聽悄悄話!」我發覺我家師姐果然厲害。我向組長淨喜師姐回報題目之後,過了不久就收到她回覆的簡訊:「我跟淨樂看了你的題目,就很想聽。」
悄悄話──心裡最想講的話
悄悄話的意思,我想就是「心裡面最想講的一句話吧!」
那什麼話,會是善導大師心裡面最想講的一句話呢?
有人可能會想說:「南無阿彌陀佛」。當然也對啦!因為,這沒有標準答案。
總之,除了名號之外,善導大師最想講的一句話,會是什麼呢?我給大家五分鐘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最後我會公布我的答案。到時候我們再來互相印證一下,看看各位想的答案跟我的答案,會不會一樣。
好,五分鐘到了!五劫思惟結束,現在要開始兆載永劫,積植德本了!
如果還沒想好的,可以慢慢想,想不出來也沒關係。我先講個故事給大家聽,大家盡量放輕鬆一點。這是一個叫做「不甜的西瓜」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從我家師姐那邊聽來的,是真人真事,真實發生的事情,跟大家分享一下。
耕作方式改變,人心也改變
我家師姐有參加福智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的學習。這個課程是日常法師在世時所創辦的,一直延續到現在。日常法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師父。雖然他不遺餘力的在推廣《廣論》,但是他很直接的告訴弟子說:這個法門是給出家眾修的,在家人是沒份的。只是讓大家薰習,種種善根而已。在家人就像是一壺燒不開的水。
日常法師雖然這麼說,但是還是在思考著,有什麼法門適合在家弟子修持的呢?有一次法師在高速公路上,途中看到農夫在田中燃燒割完的稻草(農夫會把稻草集中、曬乾、焚燒後,當作田裡的肥料來使用)法師看到這一幕,很不忍心,就決定要推動「慈心」事業(推廣有機耕種的事業,也成立了通路,門市叫里仁)其實燃燒稻草本身並不違反有機。不過,「慈心」不只是有機,而是慈心護有情。除了不使用農藥來殺害昆蟲眾生,像這樣高溫燃燒,也會傷害到泥土裡的眾生,所以,也要避免。所以慈心是藉由改變耕作方式來拯救有情眾生、拯救土地、拯救自然生態,當然最終人類也會受益。因為耕作方式的改變,最後人心也跟著改變了。這樣的工作,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時間跟專業,出家人就不太合適。不過,卻是在家居士可以發揮的地方。所以,日常法師開辦了慈心事業,讓在家居士,可以學習善行、培養福德。一方面拯救有情、拯救大地,另一方面也拯救人心。「不甜的西瓜」也是其中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
自然之所牽
我在小組共修時,講過另一個故事,也很好聽,順便講給大家聽。我們共修時,討論到一句經文「自然之所牽」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個故事。它是有機米──「銀川米」的故事,銀川米也是慈心輔導認證的。稻子在生長的時候,控制稻田的水位,是一件重要的事,它會影響日後的收成。什麼時候要淹水,什麼時候要放水,都要拿捏得很準確。因為,改成有機耕種的關係,田裡的生態,也都慢慢恢復,很久不見的青蛙、蝌蚪,也都出現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又重逢了。農友們回憶起年輕時的田園景象,彷彿又回到從前小時候。有一次,到了該放水的時候,有位農友卻遲遲不動作。經詢問後,才知道因為他發現田裡很多小蝌蚪,都還沒長大,如果現在放水的話,它們就會被太陽曬乾死掉。所以,他決定再過幾天,等到蝌蚪長出腳,會跳了再放水。因為耕種方式改變,人心也跟著改變了。我用這個故事來比喻「自然之所牽」,不必講經說法,這位農友,自然而然,變成慈悲心腸。
後來,蝌蚪長大變成青蛙。田裡青蛙一多,成群的白鷺鷥也飛來了。有一次,這位農友就看到一排白鷺鷥,因為吃得太飽,挺著大肚子,躺在田埂上,在那裏喘氣。
經文上「自然之所牽」是指我們念佛人,只是口稱名號,好像也算不上什麼修行。但是臨終時,隨著名號功德力,自然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意思。
不甜的西爪
現在要講「不甜的西瓜」的故事了!
里仁終於要推出「有機西瓜」了,福智的師兄、師姐們,幾天前就很興奮、很期待。終於有天,負責載運的師兄,興奮的向大家宣布:明天要去載西瓜了!
西瓜的收成很好,總共約八千斤。北、中、南各地負責載運的師兄,第二天都到了產地集合。他們就先挑了一顆,剖來試吃看看。結果一剖開來,怎麼肉白白的。切一塊來吃,結果也不甜。接著再試幾顆,還是都一樣。這下子「西瓜綠了,師兄的臉更綠了」。沒辦法,北、中、南各地,還是照事先分配的比例,各自載回去。彼此也互相約定,如果誰先賣完了,再幫沒賣完的忙。北部因為人多,所以分了大概一半,四千斤的西瓜。師兄載回來,可是不敢上架,就搬到倉庫想先藏起來。但是,百密一疏,上電梯的時候,還是被師姐們發現了。師兄、師姐就有人開始鼓譟了:「明明就看到西瓜搬回來了,為什麼不上架賣?」
最後沒辦法,就去請教學長跟幹部,到底怎麼辦呢?經過討論後,決定還是拿出來上架。不過要在旁邊貼上警告標語:「西瓜不甜,一定要先試吃過,再決定購買!」工作人員做好了標語,給學長看。學長說:嗯!寫這樣很好,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改,就是最後一行的字,要放大!改來改去好幾次,放到最大字了,學長總算說:「可以了!」才貼出去給大家看。
結果,四千斤的不甜西瓜,不到兩天就賣完了。打電話到中部、南部,要去調貨。結果他們也都賣完了,哪裡還有剩!
不知道各位聽完了故事,有沒有一些想法呢?
為什麼,一位種稻的農夫,可以不在乎收成的好壞,只為了救幾隻蝌蚪?為什麼,福智的師兄、師姐,可以不在乎西瓜口味的好壞,短短兩天內,就把八千斤不甜的西瓜買光光?到底背後有什麼力量,在促成這些?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但我相信,一定有個共同的理念,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而展現出力量來。我覺得福智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團體。
念佛人共同的理念──喜歡念佛
話說回來,我們淨土宗念佛會的理念,是什麼呢?有沒有一個大家共同的理念,而這個理念可以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又展現出力量來。到底有沒有呢?我想是有的,那這個理念是什麼呢?
當然,你可以說,上人歸納出來的「淨土宗宗旨」、「淨土宗特色」就是了。這麼說也對啦,這個回答是標準答案。但是,我比較希望聽到的是,直接從你心中出來的答案。好比說,人家幫你介紹對象。這個對象,有1、2、3、4……種種的優點。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內心的感覺是什麼?你是不是真的喜歡他或她?當你真的喜歡的時候,其他的東西,你可能就不會在乎了。
當你真的喜歡的時候,即使不知道將來兩個人能不能在一起,你也不會想那麼多。重要的是現在。當你真的喜歡念佛的時候,世事的人情冷暖,個人的窮通禍福,是不是也變得不那麼在乎了?因為現在你跟阿彌陀佛,天天、時時、刻刻,都在一起。
你是因為念佛有現、當二益「彌陀住頂、菩薩相隨……臨終往生」,因為有種種的利益、好處,所以你才念佛?還是很單純的,我喜歡念佛。甚至從明天起,從下一刻起,這些利益、好處,一個都沒有了,我都不在乎,我還是喜歡念佛。為什麼?因為當我念佛時,我感覺跟彌陀很親近,感覺很溫暖、很安心。
念佛不是利益交換。如果因為念佛,我可以得到這樣、那樣好處,所以我才念佛!我覺得對初機,是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接引。但是,時間久了就不夠了。
例如說:念佛的人最在乎的是甚麼呢?應該就是往生了。我們在共修的時候,也常討論到信心的問題。你對念佛往生,有沒有信心?有人很有信心,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好像有信心障礙──心理一直想要信,但是一直信不起來。後來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心理面存在「錯誤的信念」,什麼「錯誤的信念」呢?
「我是有在念佛,但是不免常常懈怠,無法做到相續。」「我是有發三心,但是恐怕不夠真實,不算完全具足。三心既不具足,念佛又不相續。這樣子的話,恐怕沒辦法往生。」這是因為自己把能不能往生,設定了一個標準在那裏。認為說,一定要達到這樣的標準,才能往生,否則就不能往生。
因為,這(「念念相續」、「三心具足」)也有經言祖語的依據,所以,好像也不完全是個人見解。但是,壞就壞在這裡。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經言祖語用的好,可以向上提升。用不好,也可以向下沉淪。
念佛沒信心,就是對阿彌陀佛陌生不熟悉
其實「沒有信心」,跟懷疑有關係。有疑心,就沒信心。而懷疑,則是因為陌生感。現在社會風氣,越來越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幾乎蕩然無存。我們的教育,也從小提醒我們,不要跟陌生人交談。不要隨便接受不認識的人的東西,更要提防小心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只要碰到我們陌生不熟悉的狀況,我們體內的防衛機制,立刻升高等級,進入警戒狀態,小心謹慎地做出反應,以避免我們可能會受到傷害!
為什麼,我們對念佛往生,會懷疑,會沒有信心。那是因為,阿彌陀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陌生不了解的東西(這麼說,會不會有點不恭敬?)很少有人是一聽到「阿彌陀佛」就歡喜踴躍,欣然接受的。所以,我們會懷疑,會難以相信,可說是必然的現象。它不但不是問題,反而可能是好事!
怎麼說呢?因為有心想要念佛的人,才會檢點自己念佛有沒有懈怠。有心想要往生的人,才會擔心自己到時能不能往生。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這樣的人,都是有道心、想修行的人。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先看清楚問題的根源。這些懷疑恐懼跟徬徨不安的根源,是來自於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不熟悉。我們還在用陌生人的眼光,來看待阿彌陀佛。這個是我們真正的問題所在,問題並不在那些懷疑跟不安上面。
所以,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是怎樣好好的來認識阿彌陀佛,體會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無條件的愛。而不是在,努力去除我們的懷疑跟不安。當彌陀溫暖的慈悲,進入我們心中時,當我們認識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愛,所有的懷疑恐懼跟徬徨不安,自然的會跟著消失。
當我們心中有佛時,自然會生起安心、滿足的心情。
心不安,是阿彌陀佛要你回頭好好認識他
那有心念佛,想修行的人,為什們阿彌陀佛不保佑他呢?讓他一直懷疑不安,徬徨恐懼。其實,我覺得阿彌陀佛不是不保佑,而是換一種方式保佑而已。因為你對阿彌陀佛認識錯誤,就好像把目標搞錯方向。不但如此,再加上你是有心念佛,又想修行的人,等於是加足馬力要往前衝了。這下子,會衝到哪裡去,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這時候,阿彌陀佛怎麼辦呢?阿彌陀佛就要幫你踩煞車了!讓你放慢速度,停下來,先把方向弄清楚再說。
所以,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地念佛,我那麼想往生。但是,心還是不安呢?那是因為阿彌陀佛在你心裡的關係。阿彌陀佛要讓你知道,他就在你心裡,隨時都在保佑你,一刻也沒有離開你。你不要再發瘋似的,向外面到處去亂找。
你說,我又不是阿彌陀佛,怎麼知道是阿彌陀佛在心裡保佑他?確實我是不知道,不過這點我是用推論所得到的答案。
1.他有心念佛,有心要往生。所以,阿彌陀佛不可能不保佑他。對不對?好,接著第二個問題,怎麼證明,心不安是阿彌陀佛保佑的方式。
2.請問:一般人如果心不安,會不安多久?不一定,對不對?從幾個月到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有可能。我自己問自己,今天如果我最要好的朋友,走錯路了。我是不是要告訴他?要嘛!不過,如果講了他還是不聽呢?那就再講一次。我自己的模式,大概就是兩次而已。最了不起,不可能超過三次。所以,對我來說,從幾個月到幾年,甚至幾十年,這絕對不是人做得到的。那誰做得到呢?一定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會用什麼方式保佑我們,說真的,我也不清楚。我想這是凡夫眾生,所難以瞭解的。不過我相信,肯念佛、願往生的人,無論你心安也好、心不安也好,阿彌陀佛絕對會救度的。尤其越是心不安,越煩惱的人,越是彌陀特別憐憫,優先要救度的對象。所以,心安也好,心不安也好,有念佛就好。
可能,這邊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大家會比較容易了解。這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情況。我不是很鐵齒的人,只是有一點鐵齒。所以,一開始接觸這個法門時,對念佛就能往生的說法,我一時難以接受。因為,之前學佛也有一段時間了,如果往生真的那麼容易,那我之前的修行,不是好像白癡一樣嘛!花費了很多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上的付出,所得幾乎很有限。要承認自己是白癡,真的不太容易(請大家小心聽不要誤解了,這裡的白痴是指我自己個人而已。我沒有說不念佛,而做其他種種修行的人,都是白痴。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個人以他較有緣的法門,去做行持,各安其道,彼此隨喜讚歎。)
好,再回來我這邊。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好不容易,終於能接受「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說法。但是,我心裡一直有個關卡過不去。就是說,如果最後人因為生病或意外,變成昏迷或植物人,在失去意識的情況下,是不是仍然能往生?
因為十八願願文,說的是要念佛持續不中斷。如果,念一念,就放棄不念了。中斷念佛的話,就不一定保證往生了。雖然,感應錄中也有一些事證來證明。但是,我說過了,我不是很鐵齒的人,只是有一點鐵齒。這種事證,我會把它解讀成:這只是一兩個個案,並不能涵蓋一切。雖然,上人也曾這麼開示說:不會影響啦!但是,我會把它解讀成:這只是上人的個人見解。因為經文中,並沒有明白這樣講。
我卡在這個問題上面很久,一直過不去。找書、找上人開示,都有找到答案,但是問題還是卡在那裏。好,最後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是一位我很要好的老朋友幫的忙,才終於解決了這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
我這位朋友住在屏東,我們認識超過三十年了,彼此一直都還有保持聯繫。有一天,我就想起他了。我想說:如果他因為生病或意外,而陷入昏迷、不省人事,然後生命又只剩幾天就要結束了。如果,這時他的家人或其他朋友,通知我說:他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臨終之前,我們還能見上最後一面。請問一下,如果換成是你的好朋友,你會不會趕去?應該會嘛,對不對?雖然台北到屏東很遠,但又不是在國外。現在高鐵又很方便,半天時間就可以到了。所以,我一定會去的!
然後,我又想說,如果這位好朋友,也是一位念佛人。天天念佛,已經很虔誠地念了幾年或幾十年了。他的心願,就是希望臨終時,阿彌陀佛能來見他最後一面。雖然,現在人已經昏迷不醒了。請問,阿彌陀佛會不會因為這樣,就不來呢?
我告訴自己:不可能!如果阿彌陀佛因為這樣就不來了,那阿彌陀佛豈不是比我還不如嗎!所以,一定不可能會發生這種事的。在我這位好朋友的幫助下,這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當下就冰消瓦解,徹底解決了。
最後我發現,真正問題的根源,並不在問題本身,而在我對阿彌陀佛的認識錯誤。當這個錯誤的認識消失了,問題也跟著消失了。而且不只這個困擾沒有了,連帶其他大大小小的疑問,也跟著不見了。原來,表面上好像不同的各種症狀,其實他們的病因,都是一樣的。當這個病因去除了,各種毛病也都痊癒了。所以,當我們心中對彌陀錯誤的信念消失了,那些困擾我們的問題,自然也就消失了。
接著,我們繼續來討論,有關信心的問題。
從佛身上找信心,莫向妄心求信心
祖師開示:「莫向妄心求信心。」
源信大師法語:「妄念原是凡夫本體,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在這個一向妄念凡夫,全體都在妄念當中的我們身上,想要找到信心,那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為什麼善導大師在三心釋中的「深心」,開示了很重要的兩種深信呢?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我們先回來說,既然「莫向妄心求信心」,那怎麼生起兩種深信呢?
前面已經說過,在這個一向妄念凡夫,全體都在妄念當中的我們身上,是找不到信心的。
其實,善導大師所說的「一者、二者」兩種深信,也都不在我們身上找。那是在哪裡呢?兩種深信,另外一個意思是指:「以人立信」和「以行立信」兩種。善導大師所說的「一者、二者」兩種深信,是屬於「以人立信」這部份的內容。
「以人立信」:這裡的人,指的是佛。善導大師解釋說:「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所以,「以人立信」是教我們:把自我觀念,完全捨棄,不顧身命,唯信佛語。
所以是「信受佛語」的意思。
「以行立信」:善導大師比較正行、雜行得失,最後導入正定業:「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另一方面,法然上人也開示:「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散亂自靜,妄念自止,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我們很多人也有這種經驗:念佛一段時間後,有些疑問,好像自然就減少了。心情也比較平靜、妄念也少了、信心好像也增加了。這都是佛力在我們身上產生的功效。
所以,「以行立信」是教我們:信靠佛力,依名號功德力,自然之所牽,在潛移默化中,業障消除,信心增長。
可見「以人立信」或「以行立信」,都是從佛身上找,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如果,一直在自己身上找的話,恐怕永遠都找不到的,千萬不要搞錯方向了。
本是凡夫,所以殷重叮嚀:「決定深信」
關於「決定深信」,我有一種想法,不知道對不對,不過給大家參考看看。
我們家的小朋友,常常玩電腦,玩到三更半夜都還不睡覺。第二天,學校又還要上-課。我跟我太太,都會跟他說:「你絕對不要太晚睡。因為晚睡傷身,而且第二天上課也會沒精神。」講了一次,沒有什麼效。又講第二次、第三次,結果還是沒有太大改變。其實講多了,小朋友他也會很煩,所以也會偶而配合一下,就早一點睡。但是很奇怪,如果半夜起來上廁所時,怎麼他房間的燈又是亮著的。(小朋友是假裝睡,等大人睡覺了,他又爬起來玩。)
我感覺「決定深信」這種語氣,就有點類似這種情形。明明知道我們眾生是很難相信的,但是背後是類似父母心的一種愛心。所以不管是多少次,還是會苦口婆心的告訴我們。因為,這對我們眾生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
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要自尋煩惱,煩惱到沒吃沒睏。我們覺得自己信心不夠,覺得念佛會懈怠,覺得「厭穢欣淨心」不是那麼具足。這一切都表示,我們是正常的──正常的凡夫。
凡夫眾生不就是這樣嗎?這樣子的凡夫眾生,不就是彌陀誓願,所要救度的對象嗎?
不過,大家也不要矯枉過正。雖然,叫大家不要自尋煩惱,不要自己製造壓力。不過,也不是說擺爛沒關係,反正不管如何,彌陀一定救度。千萬不要誤解,差一點點,結果就差很多。
「沒關係」的意思,是我們盡量去做。心意很重要,心意想做到十分,但是只能做到三分、四分。沒關係,盡力就好了。只要有心去做,慢慢就會越來越好,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是這樣的沒關係,而不是說:「做不到沒關係,乾脆都不要做,反正怎麼做都做不到。」這樣自暴自棄就不對了。
前面說,小孩很難教,怎麼講也講不聽,對不對?不過,有一天,如果他自己想通了,他就會聽了。有一天,當他體會到父母的苦心了,他就會想通了。我們凡夫眾生,要生起信心是很難沒錯。不過,有一天,如果我們體會到彌陀救度眾生的苦心時,我們也會想通的。當我們封閉的心靈,被彌陀溫暖的慈愛觸動時,信心之花,也會在我們心中綻放。
信心和信念的差別
有時候我覺得,「信心」這兩個字,本身就很容易誤導。因為這兩個字,已經被用爛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甚至自己也會鼓勵別人說,你要對自己有信心。
但是,善導大師講的深信心,跟這種信心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如果要精確一點來講,應該說深信心是一種信念吧!
「信心」跟「信念」的差別在哪裡呢?
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大家都應該聽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吧!愚公看到村莊的人要出入的時候,必須辛苦的翻過前面的小山,非常費時費力,有時還會發生危險。愚公看到這樣,就想:「如果把小山剷平,大家出入就會比較方便了。」於是,他就一鍬一鏟的動了起來。旁人看到了,就笑他,叫他愚公。人家問他:「山這麼大,你怎麼可能把它剷平呢?」他回答說:「山也有限,人也無窮。」山再大,也是有限量的。但是人,一代傳一代,卻是無窮的。我這輩子,鏟不平,兒子再接著鏟。兒子鏟不平,孫子再接著鏟。一代接一代,只要不放棄,終有一天,會把山鏟平的。
所以「愚公移山」,他這就是一種信念,而不是信心。他是相信一個理念──「山也有限,人也無窮。」只要不放棄,把山鏟平,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而不是說,他對自己有信心,可以把山鏟平。
相反的,他知道自己這輩子是做不到的。雖然做不到,但是他是安心的。安心的,日復一日、一鍬一鏟,一直做下去。任人嘲笑,安心做愚公。因為,他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因為他有信念,所以旁人看起來,毫無意義的一鍬一鏟,都存在著神聖的意義在裡面。每一鍬、每一鏟,都有他為了村民利益而付出的用心在裡面。
福智的有機推廣,因為有了師父「慈心護有情」的理念在裡面。所以,小到一隻蝌蚪、一粒不甜的西瓜,都存在著神聖的意義在裡面。我相信,福智的師兄師姐們也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樂在其中。
慈心是念佛人的主業
「慈心事業」在福智,只算是副業。福智的主業,還是在推廣《廣論》的學習。
不過我發現,對淨土宗念佛人來講:「慈心事業」卻可以是主業。當然,這裡是借用一下「慈心事業」這個名稱而已。
「慈心」的意思,應該是指慈悲心。
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時,因為看到無量無邊的眾生,無始劫來,漏於諸佛的救度,受盡種種苦難,無有出期,而發「大慈悲心」,欲思救度。經過五劫思維,永劫修行,終於成就救度眾生的六字名號。所以每一句名號,每一聲稱名,都存在著神聖的意義在裡面。一聲一念,都有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心理念在裡面。一聲一念,都有阿彌陀佛為眾生無私的付出與奉獻在裡面。
佛經上說:「一念稱名,具足無上功德。」我們當下所稱念的每一句名號,都是阿彌陀佛勞心勞力、流血流汗所換來的。每一聲稱名,都有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恩大德在裡面。與其老是煩惱臨終能不能往生,不如好好的稱念,眼前的這一句名號。
念佛賺功德,還是念佛賺煩惱?
所謂「好好的」念,就是說自己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樂在其中。眼前念的這句名號,跟臨終念的那句名號,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臨終那一句,可以往生的話。那眼前念的這一句,當然也可以往生。所以,我們現在就知道要念佛的人,可以說:「念一句,賺一句;念一天,賺一天」阿彌陀佛的無上功德,我們每一個人都賺的飽飽的。因為念佛,這個沒有意義的人生,也開始變的有趣。當然會樂在其中,而且會越來越快樂。
但是,人有百百種。有人念佛賺功德,賺的很歡喜。也有人念佛賺煩惱,煩惱到沒吃沒睡。因為,念這句也煩惱,不知道可以往生嗎?念那句也煩惱,不知道可以往生嗎?這樣念,也是「念一句,賺一句;念一天,賺一天」不過,都在賺煩惱,越念越煩惱。已經夠苦的人生,又再苦上加苦。所以,要賺功德,還是要賺煩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卡憨(台語,「再笨」的意思)也要賺功德,誰要賺煩惱!有人要賺煩惱嗎?有呢,還不少喔!像我以前也很會賺。不過,現在我不要賺了。現在我改賺功德,不要再賺煩惱了。
唯有念佛蒙光攝
可以這麼說,阿彌陀佛要救度眾生的理念,就是我們淨土宗之所以成立的根本理念。關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慈悲心」,在《觀經》的第九觀真身觀中,有一段經文是這麼說的: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大慈悲心,也就是佛心──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心是無形無相,要如何理解呢?
觀佛身故,亦見佛心。
只要觀佛身,就可以見到佛心。
佛身怎麼觀呢?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解釋到這段經文時,自設了一個問答:
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佛經中,也常看到佛會像這樣自設問答。為什麼呢?表示這裡是重點,需要再詳細說明。然而,這樣的重點,不是凡夫眾生的程度,可以看的出來。所以,需要藉佛口自問自答。
接著看,善導大師的回答:
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念佛人為何受到彌陀特別的待遇
這段問答,可能需要再稍微說明一下。(這次因為要講演,自己才發現,其實,我也是好像似懂非懂。)
1.「明親緣」跟「明近緣」,看起來意思好像差不多。為什麼要分成二個呢?
2.除了這兩個之外,又加一個「增上緣」,是什麼意思呢?
3.「明親緣」、「明近緣」、「明增上緣」這三個回答,到底有沒有回答到問題?
問題是說:「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善導大師問:「種種修行,只要迴向,也都能往生。為什麼佛光唯攝念佛人呢?」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到底念佛人跟彌陀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得到彌陀特別的待遇呢(唯攝念佛者)?而其餘眾行,但能迴向,也皆得往生。為什麼,佛光不攝取呢?」
善導大師是要藉此問答,告訴我們說:念佛人跟彌陀的特別關係。
我們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最密切的是什麼呢?
第一、就是骨肉至親的血緣關係──親緣。
第二、像我們住在象山附近的同修們,彼此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有事都會互相幫忙,有的甚至比自己親人還好──近緣。
第三、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平常可能也很少連絡,或者根本完全不認識。但是,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會挺身而出,拉我們一把。這叫做貴人相助──增上緣。
善導大師解釋念佛人跟彌陀的關係,就好像是:1.骨肉至親的親緣。2.肝膽相照的近緣。3.貴人相助的增上緣。因為念佛有這樣三合一的強大因緣的關係,所以,「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善導大師用「明親緣」、「明近緣」、「明增上緣」三義來回答,而逐步將眾生由觀佛導入彌陀本願救度的稱名念佛。
彌陀把念佛人看成他自己
我想再從另一個角度,談一下三緣。
做為彌陀化生的善導大師,由其所宣說出來的三緣義,就好像是彌陀親口宣說一樣。等於彌陀親口告訴念佛人說,彌陀跟念佛人的關係,有這樣三種:
一、親緣:經云:「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彌陀與念佛人如同骨肉至親,心血相連。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二、近緣:經云:「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彌陀與念佛人如同肝膽相照的好友。不論上山下海,出生入死,絕對挺你到底。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
第三、增上緣:經云:「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彌陀與念佛人如同貴人相助。平常沒事時,默默的在護念我們。一旦到了生死存亡,危急的時候,彌陀就現身來幫助我們。特別是臨終的關鍵時刻,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
這個三緣義,換個角度來看,是不是有不同的味道呢!
如果,勉強地把三緣義再加以簡化一下:就是,經云:「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眾生痛苦我痛苦,眾生安樂我安樂」。
阿彌陀佛把念佛人都視為自己──「自己人」的意思。所以,我們也不要再把阿彌陀佛當作「陌生人」來對待。
第九觀真身觀,是十三定觀的頂點,觀佛最極致之處。善導大師於此處,導入稱名念佛,而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若不是彌陀化生的善導大師,誰能做出這樣的解釋呢?
善導大師接著說:
是故諸經之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這裡的此《經》,指的是《觀經》,《觀經疏》就是解釋《觀經》。《觀經》的十三定觀,才講到第九觀,講的正精彩呢!後面還有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觀,及散善第十四、十五、十六觀還沒講到。不過,善導大師在這裡已經拍板定案了──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整部《觀經》的目的,不在定善觀佛,也不在散善三福九品,而是「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件事而已。這一板拍下去,不只是《觀經》一部定案,連《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部經一起都定下去。大師一出手,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也不會含糊籠統、模擬兩可──只要念佛就對了。
善導大師有幾首偈語在解釋這段經文,其中一句是: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上人解釋說:此偈說明之所以「唯有念佛蒙光攝」,是因為「第十八願」是其強緣之故。由於名號即是光明,故稱念彌陀之光明名號之人,不知不求,自然仰蒙佛光攝護。
善導大師接著又言: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上人接著解釋:專稱彌陀名號之人,必定往生彌陀淨土。這是六方諸佛所金口同時勸導、同時保證之大事。是諸佛出世之本懷,是故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而且「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不假萬劫苦行,自然果極菩提。
所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慈悲心,就是佛心。由觀佛身,就可以體會到佛心。佛身那麼大,因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願,有那麼大。佛身光明無量無邊,因為阿彌陀佛要救度的眾生,也無量無邊。所以,當我們念佛時,我們也在阿彌陀佛,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的攝取光明中。
切莫自己障礙自己
整個淨土宗,也可以說是,建立在「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慈悲心」這個理念上。而這個理念,在十劫前,已經完成了。法藏菩薩,發揮愚公精神,經過兆載永劫,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一挑一擔成功的把障礙眾生利益的那座大山給鏟平了。
山已經被鏟平了,最大的障礙已經消失了。那現在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還是有眾生,無法得到利益呢?
原因可能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眾生自己障礙自己!
自己把眼睛閉起來,耳朵摀起來,然後心裡面告訴自己說「不可能!」我們選擇不看、不聽、不相信,來逃避事實真相。其實,這是潛意識中自我保護的機制在作用,我們的虛假妄心在做主宰。
因為這個虛假妄心很清楚,它知道,只要被阿彌陀佛真實光明一照,它就見光死。 所以,它會偽裝成善心人士,不斷地、好意地提醒你,要小心,不要輕易相信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而且,它也很會講道理,告訴你「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等等。
祖師說的:「莫向妄心求信心」就是指出,妄心是一個難纏的傢伙,不要跟它打交道。如果,你還是閉著眼睛,摀著耳朵,只是心裡面說我要相信,往往力量不大。為什麼呢?因為,這種信心,只是盲目的信心,力量很有限。而且,妄心是非常狡猾的,這也可能是一種它用來保護自己的偽裝而已。
了解真相,才有真信心
所以,祖師說的信心,不是這種盲目的信心。而是要睜開眼睛,打開耳朵,去了解事實真相。當你眼睛睜開看,你就發現。哦!山真的不見了。原來真的山早就被移走了,而且移走已經十劫了。十劫以來,假的山卻一直還在我們內心,一直還在障礙我們。其實呢,是自己障礙自己!
當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就會生起決定不動搖的信心。
所以真實的信心,是建立在事實真相上。而不是靠自己,有意去造做出來的。離開事實,去刻意造做的,往往也都是虛假一場。
善導大師要告訴我們的,也是這件事。
為什麼,我們只要稱名,就必定往生呢?
那是因為,法藏菩薩發的四十八大願,已經圓滿,而成為佛中之王阿彌陀佛。「念佛往生願」是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當然也圓滿了。所以只要眾生稱念,必定往生。
稱名必生的信心,是建立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的事實上,而不是建立在眾生的虛妄心上。不論眾生相信或不相信,信的深或信的淺,都不妨礙事實真相。
也就是說,不管你覺得自己有信心、沒信心,信的深、信的淺,一切都不管,只要稱名,必定往生。因為「念佛往生願」已經成就了,這是不變的事實。
「本願成就了!」──善導大師心裡面最想講的一句話
好,我們現在來公佈答案吧!這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覺得哪一句話,會是善導大師心裡面最想講的一句話呢?
我們在電線桿上面,不是常看到「天國近了」、「天國降臨了」這種標語嗎?我覺得善導大師最想講的一句話會是:「本願成就了!」
本願的內容是什麼:「凡夫稱名入報」
法然上人把這一句說的詳細一點,就是:「罪惡亂想凡夫,散心稱名,往生報土,方顯可貴之本願。」
佛教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本願成就了」,應該是佛教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
印光大師說:
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十方諸佛、九法界的眾生,伸長了脖子,等待、盼望不知道多久了。這一天,終於來臨了。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終於要上架了。
那一天,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成佛了。
那一天,具足如是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成就了。
「本願成就了,眾生有救了」,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那場盛會,距今已有十劫之遙。十劫以來,我不知道,錯過多少次的機會。
不過,我知道,這一次,我不會再錯過了。
我已瞭解淨土宗的信念,只要不放棄,往生西方,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淨土宗的信念──「信」佛本願、稱「念」必生
淨土宗的信念,按照善導大師的思想簡單來講:包括「信心」跟「念佛」兩部分。
「信」,就是指「信心」──「信佛本願,稱名必生。」
「念」,就是指「念佛」──「念念不捨,相續稱名。」
只要不放棄信念,堅持到底,那麼往生西方,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難逢已逢彌陀恩,自信念佛教人信
很感恩上人,把善導大師思想整理、弘揚出來,讓我們能瞭解,阿彌陀佛大慈悲心救度眾生的理念。
善導大師,出生在中國隋末唐初之時,大約是佛滅後一千年出頭的時間(佛曆1157年)阿彌陀佛雖然完成了救度眾生的超世大願,但若不是善導大師,創立淨土宗,加以弘揚,則多數的痛苦凡夫眾生,千年以來,如處黑暗之中,始終不明白,也無從得到彌陀救度的大利益。
大師滅後,中國又經歷了兩次歷史上的滅佛法難。使得善導大師的思想、著作,在中國已完全失傳。相隔千年之後,才有我們師父──慧淨上人,又重新整理、弘揚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現在反而從台灣再回傳到中國,利益兩地廣大的佛子、蓮友。
我相信,我們能生在台灣,能碰到上人,能聽聞到善導大師的「弘願法門」,都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在裡面。
各位有沒有聽過「千載難逢」這句話?現在「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在大家眼前,只要能認同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理念,就是跟阿彌陀佛在同一條船上。就是認同上人、認同教團所弘揚的善導大師弘願法門。有能力的話,請多幫上人、幫教團,出一份力量,來弘揚教法。若是能力還不足夠,就自己好好安心念佛,臨終時安心往生。只要進入本門,十個人十個往生,一百個人就一百個往生。人人都做好榜樣,這樣就是以身弘法。
一個人示現往生,往往能度化全家人,甚至大家族,跟周遭的鄰居、朋友。它的效果,甚至比法師講經說法,更有說服力。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也無法幫上人、幫教團什麼忙。只要我們好好做人,好好念佛,好好往生。我想這樣子,就是幫了一個最大的忙了。
好,最後我再把今天的內容,歸納一下。
一、善導悄悄話,要告訴大家的就是「本願成就了,眾生有救了」,這件事情。
二、淨土宗的信,不是盲目的信。不是你明明無法相信,卻一直要刻意強迫自己去信。淨土宗的信,是建立在「本願成就了」這個事實上的信。我們所信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事實。因為「本願成就了」,所以「眾生稱念,必定往生」。
三、淨土宗的信,不只是單純的信心,而是一種信念。光信還不夠,還要念。
信:「信佛本願,稱名必生。」
念:「念念不捨,相續稱名。」
只要堅持信念不放棄,往生西方,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四、有能力的話,請多幫忙上人、幫忙教團,來弘揚這個利己利人的弘願法門。這個弘願門很厲害,只要進了這個門,保證個個往生。若是能力還不是那麼足夠,就好好做人、好好念佛、好好往生,以身弘法。
最後我用一句慈濟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來總結:「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若要講緣深,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緣最深。今天大家會遇到弘願法門,表示大家跟阿彌陀佛的緣都很深。而且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路,很好走,是易行道。只要順著路一直走下去,就一定會到。
好,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
宗 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