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的弘揚,最純正的是在唐朝,也就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道綽繼承曇鸞大師,曇鸞是依據龍樹、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去註解發揮。而龍樹和天親的淨土思想是完全依據《淨土三經》,可謂上符彌陀本懷,下契眾生根機。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北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雖然教理看起來很豐富、很磅礡,可是已經不是純正的淨土思想了。
為什麽說隋唐淨土是最為純正,宋明淨土則為摻雜,若將隋唐淨土與宋明淨土所講內容用譬喻說明,正如南本《大般涅槃經》有一譬喻言:
「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雖無乳味,於苦味中猶勝千倍。」
活用這一譬喻,來說明淨土法門的長期流傳,倒是非常適合的。隋唐淨土,如牛乳一樣純粹,主旨鮮明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之後的宋明淨土因先前唐武宗滅佛、五代十國的戰亂等等的影響,使得純粹的淨土念佛教義失傳而只能依附他宗他流之下成為寓宗難以獨立,因此在弘揚淨土,為了多多利益眾生,於他宗他流不得不求適應,對淨土念佛教義的闡釋各依不同宗派的思想理念,或論功夫,或談清淨心、或說四土、或講禪淨雙修、教淨一致,使得名號本具的萬德無法獨立,譬如純乳為多賣幾個錢而加上水一樣。這樣不斷摻雜他宗教理,不斷地安立方便,多次添加水去賣一樣。使得純粹念佛法門的真味淡了,名號本具的功德淡化。
雖講淨土,猶如談說醋梅,如《楞嚴經》所說:「談說醋梅。口中水出。」沒有真正吃到名號功德醋梅,卻感受出「修行」一嘴的口水。
如今回歸善導一向專稱的理念是大勢所趨,如草風靡,似水朝東。中國淨土宗經過千餘年之曲折迷霧,回歸善導大師「望佛本願,一向專稱」之彌陀本願思想正轍,可謂暢十方諸佛度生之本懷,慰千年古德未竟之遺憾。這是何等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