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敬祝諸位菩薩元宵節快樂,平安健康 法喜充滿!
一、元宵節的深意:
凡夫眾生累劫來輪迴生死,於生死大海,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嚐盡風霜苦處,所謂悲哉生死道。彌陀慈尊成佛以來,無時無刻不在盼望呼喚著流浪生死,歷盡滄桑的我們,早日回歸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為涅槃的極樂淨土,乃至十念,必然得生啊!
茫茫生死大海,彌陀攝取護念眾生,如母憶子,永不捨離,與念佛人同在,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回歸淨土與彌陀慈尊永團聚,永離生死,證無生法忍,乃真正的家親慶喜團圓,這是我們應當思惟的元宵節深意。
二、尋覓菩提道,如何選擇徑路,涉及緣份與善根:
上一次的分享,我們舉經證及事例,說明世俗諦苦空無常無我。三界無安,無絲毫真實之樂,我們自應尋覓一條穩當安全又可快速達到此圓滿菩提的道路。如何選擇徑路?涉及緣份與善根,尤其淨土法門是甚難信之法,除了宿世善根外,更貼切且重要的是與阿彌陀佛的緣份。
《無量壽經》:「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讚,皆當得生彼。」「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佛世甚難值,人有信慧難,遇聞稀有法,此復最為難。」
本願稱名,此法實在太殊勝且難遭難遇!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乃一切佛法歸宗結頂所在!能令瓦礫變成金,令罪業凡夫不經階位直取無上佛果,能遇到而信受此無上稀有之法,實在太難了!
三、菩提道的取捨:三重廢立:
如何選擇圓滿菩提的徑路?諸多法門中,必然須有所取捨。引用慧淨上人2019年11月10日於淨土宗三重分會喬遷之喜中開示:「三重廢立」之文,撥雲見日,慧日朗空,為我們指引明確的方向。
一、內外廢立。
二、聖淨廢立。
三、要弘廢立。
三重廢立是三個層次的廢與立。「廢」是捨棄,「立」是建立。不過,佛法所說的「廢」並不是負面的廢棄,而是階段性的完成之後,再更上一層。所以「廢」是階段完成,「立」是昇華。
「內」就是內道,「外」就是外道。內道是佛教,佛教之外的所有宗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等,相對於佛教而言都是外道。我們要解脫輪迴,成就佛果,內外選擇的話,我們必須選擇「內」,就是佛教,不選擇其他宗教,否則就不能離開輪迴,不能成佛了。
佛教裡面有聖道門、淨土門,我們要選淨土門。淨土門中,善導大師細分為「要門」與「弘願」。「要門」是「假」,「假」就是方便,「弘願」是「真」。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三福」、「十三定觀」,這是方便引導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要門」就是「定善」和「散善」,「弘願」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念佛。進入淨土門之後,還要再做選擇,有所廢立,要廢「要門」,進入「弘願」。
上人解釋廢與立的概念,非常到味非常妙,廢是階段性完成,立是昇華。廢立的概念與區辨,往往涉及修行法門的抉擇,與權實二法的分判,乃至一部經宗旨的闡釋與掌握,攸關重大。廢者非負面、全然否定之廢棄,而係善巧方便引導行者進入真實之目的(為實施權、為蓮故華)。
祖師的判教,讓我們得以正確的選擇修學法門,了解何者是究竟真實法(真),何者是方便施設的權法(假)。如果沒有祖師的判教,我們如墜五里霧中,亦如盲人無導,沒有智慧去分判真與假,實與權,找不到究竟真實的教法!
四、何以捨聖道入淨土?
上人開示(聖淨二門判):「聖道門」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萬行,以斷惑證真,入聖得果。「淨土門」是乘彌陀願力,往生淨土,在淨土斷惑證真,趣入菩提。此聖道淨土二門說,是遠承龍樹菩薩之難行易行二道判,及近繼曇鸞大師之自力他力二力論而來。道綽大師繼承此二位祖師之鴻判,更就時代性、根機性,廣引眾多經論之文,使一代教法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成為有邏輯性、系統性的聖淨二門判 。
道綽大師《安樂集》:「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安樂集》:「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又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
可知,凡夫發大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正所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未得無生法忍,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我們當自省根機,慎擇法門。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懡㦬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凡夫眾生到臨命終時,都是會顛倒的。斷氣時,第六意識就會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主宰投胎輪迴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會浮現,陷入「亂心位」,生生世世的善惡業翻騰浮現,心是散亂性、顛倒性。所以在這個穢土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到了這樣的生死關頭,是最難得力的。蕅益大師自己的親身經歷,他五十六歲兩次大病,才感覺到平時參禪、閱教的功夫,於大病生死關頭都用不上,唯有哭著念彌陀的名號。蕅祖是大修行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功夫還沒用到這個份上的人,該是如何?可想而知。
阿彌陀佛見到我們這些業力凡夫臨命終時迷惑、顛倒、散亂、業力沸騰的苦難,大慈大悲,特別發此臨終接引願,來保證我們往生這樁事情。彌陀聖眾,於念佛眾生臨終時,現前慰導,故得無倒。我們臨終時「心不顛倒」是來自阿彌陀佛那邊,是阿彌陀佛先現前慈力加持,光明攝護,令我們「心不顛倒」,方得自在往生。非臨命終人自己有辦法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才感得彌陀聖眾現前接引。有甚多行者往往產生誤解,內心對於臨終能否「心不顛倒」擔憂害怕,實屬尚未擺脫自力心態,未能善加體會佛心佛願所致。
五、因緣有別,進入淨土門的歷程不一:
自己走過,方知個中滋味與辛酸……。末學係先於聖道門修學(禪),嗣警覺自己三學無功,所謂斷除煩惱,出離生死,成就菩提之目標,其難甚於登天,遙遙無期,如天上的星星!因覓不著生命的光明出路,內心為此困擾憂慮不已。
之後,末學接觸、學習一般(非純粹)的淨土教法,多年來亦研閱及聽聞不少法師開示淨土教理,認為可將個人所修功德,廻向求生極樂淨土,感通阿彌陀佛的接引,比聖道門徒憑自力欲在此土成就,容易多了。感於聖道難行,乃轉入淨土門,將所謂的「一切善法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淨土(要門)。
雖盡力修學,培植福慧,惟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煩惱仍熾,連五戒都未做好,念佛也無功夫。心想:以這一點所謂的善法功德迴向,怎麼夠?怎麼可能進入淨土?如何才是多善根多福德?自己根本無法預知臨終狀況,如何能保證臨終心不顛倒?到底如何才可以確定得生彌陀淨土?雖入淨土門,內心疑雲重重,見不到生命之光,再度擔憂困惑,忐忑不安,無有休止(一般修學宋明淨土者,嘴上不說,心中多有許多難以跨越的門檻,內心困惑擔憂)。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如何才可以穩當且必定進入淨土?怎麼辦?怎麼辦?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應是阿彌陀佛聽到末學內心深深的呼喊……。
因緣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慈悲,亦不可思議!偶得機緣,一友人向末學提到臺北醫學院附近的象山登山口邊,有一淨土宗道場,有很多殊勝的法寶結緣。末學聽後未特別放在心上。某日休假,開車載當時就讀臺北醫學院的大兒子回校……承彌陀慈尊冥冥中護佑引導,竟開啟了學習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機緣……。
記得當日載大兒子回校,因尚有時間,遂偕同修前往學校附近的象山走走,行至象山登山口,發現友人所稱的淨土宗道場,外牆上繪有一尊高大的彌陀接引像,末學於登山後,回程順道至道場參訪,並請得甚多法寶(包含書籍及影音光碟等),又提又背,可謂滿載而歸。
末學返家後逐一展讀聆聽,相關淨土教理與闡述,均引經據典,且有祖師傳承為依據,教理豐富,體系完備,契理契機,上順佛意,下合眾生根機,使得十方眾生有了往生圓滿菩提的希望,讓大宇宙現出了無限的光明。原來念佛(稱名)往生淨土,乃承佛願力,是純粹他力,完全佛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絲毫不依靠九界眾生任何自力。末學拜讀後震憾不已,眼目一新,內心疑雲,一掃而空,信心華開,如溺者蒙救,感激涕零。之後數年持續研閱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愈深入愈法喜。漫漫生死路,終於現出了光明,乃捨自力難行,取他力易行,一向專稱(末學並於2010年皈依上人,賜法名宗助)。
六、淨土教法分為兩種:一是隋唐淨土,二是宋明淨土:
從南北朝至隋唐時代,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思想,是純粹的淨土教義。唐朝善導大師則係淨土宗集大成祖師(五部九卷著作傳世),以彌陀化身之姿,出現於世,念一聲佛號,口出一道光明,受人較量時,佛像放光。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大師乃神妙不測之大聖人。
善導大師為匡正其他宗派站在自力修行的觀點,對淨土教理諸多錯解、曲解,依據淨土正依經典(淨土三經),請佛證誠,著《觀經疏》,楷定古今,作爲淨土行者依循的標準。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研讀、解釋淨土經典,自當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準繩。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特色,上人總結為四句話、十六個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淨土法門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報土」;方法就是「本願稱名」。「稱名」本身就是依靠彌陀的本願力,現生蒙受彌陀光明護佑,臨終復蒙彌陀現身來迎。所以,只要我們依「本願稱名」,往生就已經決定(參上人/淨宗特色一文) 。
宋明淨土,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夾雜自力通途的觀念。諸宗咸感欲於此土證悟菩提甚難,乃以各自修學迴向求生淨土,所謂「諸宗匯歸淨土」,認為往生彌陀淨土要自己累積足夠的福德資糧,念佛要有一定功夫,臨終也要能夠保持正念分明等條件(總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門檻),已經不是純正的淨土思想,因未仰靠佛力,以致往生困難。末學以前接觸學習的一般淨土教法,即屬宋明淨土,已混雜其他宗派的教義與自力思想,都不是原汁原味純粹的淨土思想,非極樂純音,未能承佛願力,致往生淨土困難重重,幾成泡影!
七、舉二例說明修學聖道門的困境:
一友人久修聖道門,唯多年來真實面對自己,確信自己根本無力出離生死輪迴,聖道修學,比登天還難,成道遙遙無期。某日據他人提及,該友人已改信基督教!甚可惜!究其因,未曾聽聞純粹的淨土教法(純他力的本願念佛法門)。
另一友人修學聖道法門,數十年精進不懈,為眾表率,盼來世於人間繼續修行;某日問曰:「兄將來是否願意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共成佛道?」回曰:「未能一日至七日禪定一心,恐無法往生淨土,此事難矣!將來臨命終時,以己力先拼拼看,能否出離生死輪迴;如發覺情況不對,趕緊調整方向,再念佛求生淨土。」多麼坦率的表白。惟亦透露了對淨土教理甚多的盲點與迷思……(我們能否試著釐清?)
八、一般人對《阿彌陀經》「三段經文兩重因果」的重大錯解:
上述對淨土法門諸多的迷思,除了忽略臨終時心識陷入「亂心位」,第六意識功能喪失,無始業力翻騰浮現,無法作主外,實屬對《阿彌陀經》「三段經文兩重因果」的重大錯解。教團發行甚多法寶針對此專題,均有詳細的論述釐清(板橋念佛會目前由淨能法師導讀研討此重要專題)。尚未研讀過的菩薩,請務必撥冗詳閱,去除疑惑,而得無疑無慮,安心歡喜念佛,往生決定。
這三段經文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主要的重點: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第二段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第三段的「心不顛倒」這四個字。一般學習淨土法門的人都很容易產生錯解曲解,往往不了解這三段經文,所以每次誦到這三段經文時,心中就很苦惱、很不安,但如對這三段經文有正確的了解,就會感到安慰、歡喜。
限於篇幅,此三段文兩重因果,參閱上人著《阿彌陀經》要旨(一)及上人講演集(一)/《小經》三段文兩重因果,略述如下:
往生的正因多善根、多福德,原來就是「執持名號」。其他所有的八萬四千佛法,以往生來講,皆不是正因,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而是少善根、少福德。善導大師《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藕益大師《彌陀要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一心不亂即是專修念佛不雜亂。
平生因專持佛名,故臨終佛聖來迎。因佛聖來迎,故臨終心不顛倒,而得自在往生。阿彌陀佛知道我們都是生死凡夫,貪瞋癡具足,沒有半點定力以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迴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發願把我們能夠往生的功德通通完成起來,然後賜給我們,就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裏面,叫我們專念這句名號,並且預先約定「臨終之時」現前安慰、保護、迎接,使我們「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所以這幾段經文是有其次第性的。
平生念佛是我們的責任,臨終往生是阿彌陀佛負責,當我們臨終佛自然會現前,我們不須去擔憂、顧慮臨終的狀態!因為天性自然,臨終時阿彌陀佛一定現前來接引我們,這完全都是靠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靠阿彌陀佛,臨終時也是靠阿彌陀佛,不管我們臨終是無病,還是病苦,阿彌陀佛都會現前來接引我們;不管我們臨終時是坐飛機爆炸空難,還是逢遇車禍、水淹、火災、地震等災難,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知道我們造的是什麼業,臨終會遭遇什麼情形,他都知道,所以到時候,他就會負責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平生只管念佛,臨終自有阿彌陀佛迎接。所以念佛是我們的事,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已經成了正覺、成為佛,所以我們只要願生彼國,專念名號,自然就會往生。
九、真想出離輪迴,就要真實的面對自己:
上人2024.10.24接受韓國法師依止及談話內容: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要在這輩子確定不再輪迴,起碼要到須陀洹(初果),就是破了見惑,入預流,證初果。但自佛教傳到中國,約二千年來,能證初果的羅漢可以說鳳毛麟角。所以如果沒有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們必定仍會繼續在六道中輪迴,如果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現在就可以確定不再輪迴,這就是曇鸞大師所說的「不斷煩惱得涅槃」。所以有很多人都在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沒有煩惱可斷、沒有生死可了」,那只不過是桌上的學問、頭腦的觀念而已,命終的時候還是隨著自己的煩惱業障又繼續去生死輪迴了。如果真為生死,真想出離輪迴,就要真實的面對自己,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談玄說妙。
十、對淨土法門的錯解曲解,主要在自力與他力混淆不清:
印光大師(文鈔)開示:「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聖道法門與淨土法門的根本區別在於,一者靠自力,一者靠他力(阿彌陀佛本願力)。淨土宗開宗立教的根本法理依據即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離開佛的本願力,一切失所依附。
聖道門之所以難,在於「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淨土門之所以容易,念佛決定往生,完全是仰靠阿彌陀佛的他力弘誓大願。很多人學淨土門無法入門或產生疑惑,乃至錯解曲解,即是在此點混淆不清。以致完全仰他力,萬修萬去,寬廣筆直的安樂易行淨土大道,變成曲折難行的險道,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甚可惜也!
十一、結語:
曇鸞祖師《往生論註》:最後結論,殷勤勸囑說:「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我們不要局限,要信受他力。十方眾生,罪苦凡夫,依彌陀本願他力之易行道,不斷煩惱得涅槃。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而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尋覓菩提道自應捨自力難行之聖道門,入他力易行之淨土門。南無阿彌陀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