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是在什麼因緣下聽到了這句話:「沒有什麼能成為你退心的理由。」聽到這話時,內心為之一震,不知不覺中,生起了慚愧心。
上人曾說過,不管我們看書也好,聽經聞法也好,最終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安住於佛號,並將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告訴更多的人。我們在學院讀書、學習、聽經聞法,目的也是如此。記得剛來學院時,師父就給我們開示說,念佛第一,身體第二,好心情第三,最後一點是有餘力則學文。師父很慈悲,沒有給我們任何壓力,讓我們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但師父很強調發心,而我卻也朦朦朧朧,分不清自己到底有沒有發心,也不明白怎樣才算發心。直到後來上宗道法師的作文課,才明白了一些。發心不是過家家,今天發了,明天遇到困難了就不發了。發心,應該是恆常、持久、堅固、有耐力、不為外緣而輕易動搖。在學院裡,能安心地坐在這好好念佛、讀書、學習,應該是一種發心吧,因為這看似很容易,其實也不易。特別是我們的團體裡邊,無論在年齡上,還是在文化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差別,在一個團體裡讀書,心一定會有對比與競爭,如果不能時刻記著我們的目標,是會容易動搖的。
如果我們的發心只是像上人說的,讓自己安住於佛號,並做彌陀的手腳,而不帶一絲一毫的私心的話,我覺得沒有什麼能成為我們退心的理由。如果有私心,則易因外境而轉。做彌陀的手腳,並不是要做出什麼豐功偉績,並不是要多有學問,多有能力。它只在於我們的心,一心求往生,一心為眾生著想。即使不開口,自然也會流露出你的願心,自然就能度化眾生。
似乎道理都很容易明白,可卻很難做到。其實我最缺的就是恆常、持久與耐力了,常常遇到困難就想退縮。很多時候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所以內心才容易起起落落、渾渾沌沌。看不清自己學習的目的,不明白自己的發心,小小的困難,小小的事,輕輕的一句話,就足以使我退心、懈怠。所以當我聽到這一句「沒有什麼能成為我們退心的理由」時,內心一下子變得澄澈,正因照見自己的醜陋,所以慚愧不已。如今,我更能領會到正確發心的重要性。更加瞭解發心應該是持久的、堅固的、不易動搖的。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