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3月27日上午,陝西省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講經法師代表巡講活動在咸陽市福聖寺舉行,本篇為明光法師於交流會之講演文稿。
諸位善男子、善女人:南無阿彌陀佛(三聲)
首先也是和宏濤法師松來法師一樣,非常地感恩。感恩在心,末學明光不揣愚陋,供養給大家《佛說阿彌陀經》大意。
這部經看上去很簡單,全經只有1858個字,文字優美簡潔,流暢雋永。經文表面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非常高深。這部經是佛無問自說的,可說所有佛的弟子都問不出來,也沒有弟子在經中有所應答——這是唯佛方知的境界。
這部經的當機者是誰呢?是為誰而說的呢?以經文文字來看,當機為舍利弗,而善導大師說:「釋迦如來告身子,即是普告苦眾生。」「身子」是舍利弗尊者的另一個名字。釋迦牟尼佛呼喚舍利弗尊者,其實就是在殷切地呼喚、勸告我們這些苦惱的眾生啊!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短短一千多字的經中,殷切地呼喚舍利弗尊者達36次之多,這是所有佛經所沒有的。這部經講於佛涅槃前不久,佛像一個臨終的父親在嚥氣前反覆呼喚愛子的名字,交待著他認為最最重要的一件事,誠如善導大師言:「世尊說法時將了,慇勤付囑彌陀名。」
所以,此經雖短,但意義弘闊深廣,每一句每一字都含著佛陀的血和淚,每一句每一字都與我們的生命、慧命息息相關;從此經開顯出的淨土法門,是徹底、究竟救度我們末法障重凡夫的唯一解脫之道。
末學明光非常膚淺,今天借此機會和大家共同來學習此經。由於我近年來專注於研修善導大師淨土教法,故解釋經文主要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依準。關於淨土宗祖師,有所謂的十三祖與五祖之說。淨土宗十三祖是依據對淨土宗所作的貢獻,經宋、元、明等時代,四眾推舉其德高功盛者形成的,諸祖之間並沒有一脈相承的法義傳承關係。而淨土五祖: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大師,則完全依據同一「他力本願救度」的法脈相承。即由釋迦牟尼佛開說的淨土三經;經印度龍樹、天親二大菩薩作論提倡;至中國北魏曇鸞大師,依彌陀本願力闡明淨土立教之本旨,奠定淨土宗之理論基礎;復由道綽大師承其教說,傳至唐代善導大師,完善淨土宗之系統理論及實踐行儀,淨土宗正式創立。故善導大師被尊為淨土宗之集大成者、淨土宗之開宗祖師。一個宗派建立之時,其實也就是此宗派最為完備圓滿之時,其法義最穩靠,最能禁得住時間、空間的考驗。善導大師自古以來又是公認的阿彌陀佛的化身,印光大師都讚歎善導大師所說當等同佛說看。以上就是我個人為什麼要選擇依據善導大師的教法解釋淨土經典的原因。
這部經的大意有三點。所謂大意,即是指大方向、大原則。一本經,固然其細節不能徹知徹解,但總體的意思卻可以把握,大意是一定能夠囊括始終的——囊就是布袋。桌子上的東西非常多,如果我們用手一樣一樣去拿,不好拿;如果把它們通通放在一個布袋裡面,布袋口用繩子一綁,手一抓,桌上的東西就都拿起來了。一部經,如果我們把它的大意抓住了,那即使這部經沒有從頭到尾完全地瞭解,可是也等於知道了,掌握了。
《阿彌陀經》的大意第一點:讚極樂依正。
《阿彌陀經》最初在講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佛講這些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讓我們產生欣慕、嚮往的心,進而發起求生淨土的願。
我們將來的目標、歸宿是極樂世界。可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達到,即使極樂世界再殊勝莊嚴、清淨安樂,那也只是一種誘人的空想而已,等於這部經跟我們完全沒有關係。
所以,由目標自然引出方法——《阿彌陀經》第二個大意就是在說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依我們在娑婆世界自力所修的,都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因緣,靠這些往生很難;要往生那種高妙的報土,唯有執持名號。
《阿彌陀經》大意第三點,就是後面的六方諸佛證明、讚歎。由於此法門簡易殊特,奇妙無比,超群離見,所以人們往往狐疑不信,所以特別請十方佛來為之證明所言不虛。
下面,我來對這三點略微加以解釋:
第一點:讚極樂依正。
這部《阿彌陀經》一開始,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地告訴舍利弗尊者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從這個世界往西方,有世界名叫極樂,這是指的方位。「彼土有佛,號阿彌陀。」這是指出那個世界的主人。這就有了方位(地方),有了主人這個形相,所以,善導大師說淨土法門是「指方立相」的法門,它與一般聖道門行人所謂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截然不同的,這在《阿彌陀經》一開始就顯現出來了。
剛剛宏濤法師講《心經》,這是偏於顯示般若空性的經典。而淨土法門卻是「有」的法門,本來佛性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有不二;但是不同法門的入手處不同:淨土宗都在講「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我們凡夫都是執著「有」的。佛能夠順著我們凡夫的習氣讓我們成就無上佛道,豈可思議?正所謂不斷煩惱證涅槃。
釋迦牟尼佛又問舍利弗說:「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那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呢?接下來:「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佛很簡略地解釋了極樂國名的意義: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教的目的,無非是在拔苦與樂。我們學佛的目的,也是為了解脫自己以及他人無量無邊的痛苦,達到究竟涅槃、安樂。我們如果不細細體會這八個字的內涵,就會將前面的極樂世界以及阿彌陀佛忽略過去,不認為是那麼的可貴、重要,不認為跟我們有切身的關係。如果細加理解,我們就會覺得:「哎呀,太好了!這正是我及一切眾生所想要、所需要的!」現在,阿彌陀佛的國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地方,當下這種欣求極樂、願生西方之心,便如同油燈被瞬間點燃起來。
「無有眾苦」這個「苦」,簡單說有三苦、五苦、八苦;推廣起來,有無量無邊的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苦,在極樂世界是完全沒有的,沒有眾苦的;不但沒有這些苦,而且受無邊的喜樂。
這裡解釋了極樂國名的意義。
那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剛才松來法師很生動、很精彩地給大家作了介紹,因時間關係,末學就不再一一介紹。總之極樂世界沒有一樣不好的,是殊勝、莊嚴、清淨、微妙、安樂的。
極樂世界既然這麼地殊勝、美妙,沒有人聽到而不想往生的,人人都想往生。那想往生,問題就來了——
怎麼樣才能往生?接下來:
《阿彌陀經》大意第二點:示往生方法。
《阿彌陀經》中示往生方法的經文,我來念一遍: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我們來依據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唐朝善導大師的思想學習這段經文。
善導大師有一部著作《法事讚》,主要以讚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其中有一首偈子解釋《阿彌陀經》示往生方法的這段核心經文。
善導大師這一首偈語非常的好,這首偈子怎麼說呢?我想請大家合掌,跟我來念一遍: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好,謝謝。請放掌。
我們先看第一句「極樂無為涅槃界」,這句是在說明《阿彌陀經》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無為」就是離開人的造作;「涅槃」,「涅」即不生,「槃」即不滅,不生不滅,也就是無為的意思。這種境界是離開我們人的盤算、籌量、計度,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稱、不可說的,是佛本身的境界。
接下來,第二句「隨緣雜善恐難生」,是在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經文。「隨緣」,是隨順你在此世間的種種因緣——今天碰到這個法門,明天聽到那個修法,隨著這些外緣而修持種種法門,行諸善萬行。以這些功德來回向求取往生,這個很困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有貪瞋癡三毒,我們所行的善是有漏有為的,不是清淨無染的,所以善導大師說「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國淨土者,此必不可也」。剛剛說了,極樂世界是佛本身的境界,是無為無漏的世界;我們有為有漏的功德,怎麼可能希求無為無漏的果報呢?因果不相符啊!所以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這裡先為我們排除不能往生的方法。「恐難生」是恐怕不能往生的意思,大師說得還比較委婉。
那麼到底什麼方法不是「隨緣雜善」?不是隨我們的緣,而是隨阿彌陀佛的緣,那是什麼法呢?接下來第三句「故使如來選要法」,所以阿彌陀佛為我們選擇可以往生的方法,「要法」即是往生的心要、方法。注意哦,這可是佛為我們選擇的方法,我們去主人家做客,是聽順主人的安排,還是自己搞一套?當然要聽主人的。
往生的方法是什麼呢?諸位,這裡是最重要的,是核心中的核心,往生的方法就是第四句教念彌陀專復專。善導大師說,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方法。
佛為什麼選擇「教念彌陀專復專」來成就往生呢?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誦經、持戒、佈施、忍辱等等,哪一種修行,都比念一句佛號要有難度,要高明得多啊!怎麼容易修持的反而比難做到的還容易往生呢?其實這正是佛大慈大悲的地方。淨土法門,我們要站到佛那一邊來思維道理:佛如果選擇誦經為往生行法,那不認識字的人怎麼辦?佛如果選擇持戒為往生行法,那破戒的人怎麼辦?佛如果選擇行善為往生條件,那造惡的人怎麼辦?而念佛,無一人不能行,無任何狀況下不能行。佛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了五大劫的時間來思維,最後選擇了以念他名號這個最簡單的行法,作為往生條件。
經中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聞說阿彌陀佛」,是聞說什麼呢?是聞說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忍眾生苦——阿彌陀佛還沒經過我們的祈求拜託(其實我們也不曉得要祈求拜託),就大慈大悲地、預先地、主動地在萬古永劫之前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為我們完成願行來成就極樂世界,我們從娑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就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當中。所以聞說阿彌陀佛,目的是讓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來專稱這一句彌陀名號,所以經文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執持名號」,「執持」的意思是用手去握住東西。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形的,所以一方面我們就是以無形的心去領受、信受;再者,這一句名號雖然無形,可是有聲音,我們就以我們的口去稱念這句名號。所以執持名號有兩種含義:
一,是內心信受彌陀名號的救度;
二,是口中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若一日…若七日」是說,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善導大師解釋說:「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關於「一心不亂」這四個嚇到了無數人的文字,我們來看善導大師怎麼解釋的。大師精闢簡要地解釋為「教念彌陀專復專」,一心,是專,不亂,還是專,故為專復專。所謂一心,就是無二心,信受阿彌陀佛救度不懷疑,就是專的意思;不亂就是不雜亂,口中稱念彌陀名號不雜亂,也就是專的意思。善導大師這句「教念彌陀專復專」用來解釋《阿彌陀經》這段經文,真是非常的妙。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這樣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樣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子的一心不亂,人人都做得到,並非一般人理解的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大師這樣的解釋,真是給了我們極大安心!
所以,一開場我便叫大家善男子善女人,正是因為因為這個人人都做得到;極樂世界的大門沒有一點門檻,大家都將是極樂之人!
《阿彌陀經》裡沒說要讀其他經典、修其他法門;善導大師的解釋也說,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不要雜行雜修。雜行雜修都是「隨緣雜善」,隨緣雜善要往生很困難。「隨緣」是隨眾生的緣,而念佛是隨阿彌陀佛的緣。為什麼說念佛是隨阿彌陀佛的緣呢?緣從願來,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叫作根本願。第十八願怎麼說呢?我們來把第十八願恭誦一遍,請大家跟我念: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發願,目的是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 「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在呼喚,呼喚十方眾生要接受他的救度來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瞭解阿彌陀佛的心願,不違背,不抵抗,隨順阿彌陀佛的心願,此即「至心信樂 願生彼國」;之後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就是「乃至十念」。
《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這麼長的修行時間裡,阿彌陀佛一直要積累功德,積累到足夠讓法界一切眾生念他的名號的當下,具足往生西方成佛的功德,如果法界中任何一個角落還有一個眾生無法在念佛當下具足往生功德,他都要繼續修行;他最後把所有修行的功德都含藏在這句名號裡面,所以叫萬德洪名。念這句名號的人,自然得到他的功德,成就往生;如果不能這樣,阿彌陀佛說,他就不成佛。現在阿彌陀佛成佛了沒有?成佛了。經中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所以,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乘上阿彌陀佛的願力,因此,你只要念佛,就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了。若這樣瞭解、這樣相信,而依教奉行,就是隨順佛緣,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佛說完「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之後,緊接著說: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其人」是指聞說阿彌陀佛那個念佛之人,在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就顯現在他面前來了。阿彌陀佛現前,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來安慰他,保護他,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
經文接著說: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就是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這樣自然命終時心不顛倒,而得正念隨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對此解釋說:「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菩薩手拿著寶蓮花來接我們了,我們看到此情此景,高興得不得了,立即登上阿彌陀佛的金蓮花;一登蓮花,立即證悟無生法忍,迎至阿彌陀佛面前,殊勝不殊勝呀?
所以說,平生念佛是我們的事,臨終往生由阿彌陀佛負責。古德說:「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由此,不管我們臨終是無病,還是病苦;是坐飛機爆炸空難;還是逢遇車禍、水淹、火災、地震等災難,這些阿彌陀佛十劫以前都悉知悉見,阿彌陀佛都會在我們臨終時現前來保護我們,讓我們心不顛倒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這樣念佛等於進了阿彌陀佛的保險箱了。
講完善導大師這首偈子,我來說一個比喻。
如果回到古代封建王朝,我們都知道,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有機會進入皇宮的。但是如果有百姓出現在王宮了,那可以判斷一定是此人得到了皇帝的聖旨召請。而這個人想要進入皇宮大門,一定得把聖旨拿出來給守門人看,他如果自己背上一袋自家地裡產的地瓜行不行呢?一定不行,聖旨才是通行證。皇宮就好比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是我們這樣業障深重、無力修行之小老百姓根本無法企及的地方,也即是「隨緣雜善恐難生」。而不管是《觀經》中,還是史料與現實中,很多愚笨的人,破戒的人,作惡的人往生了,出現在了極樂世界。這樣的人能往生,一定是阿彌陀佛的旨意的召喚,換句話說,一定是阿彌陀佛完全他力使之往生的。阿彌陀佛怎麼召請這樣的人往生呢?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阿彌陀佛選擇了稱念彌陀名號的方法給我們往生,這句名號就成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通行證——我們念佛,是隨順佛選擇的方法,不是隨順我意。如果要隨順我意,必然會像進宮的人那樣背一袋雜行雜修的自家產的地瓜,以為憑此便想進宮。
這個比喻大概可以說明善導大師這首偈子的內涵。
《阿彌陀經》大意第三點:六方諸佛證誠
貪瞋癡慢疑,我們無始劫來的五種根本煩惱。我們疑心很重,古德說,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單單釋迦牟尼佛所說,我們還不能相信;現在,十方諸佛排山倒海般的都伸出了廣長舌,覆蓋了三千大千世界,慇勤懇切地證誠此事——這樣的場景,翻遍大藏經,也是極其罕見的。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裡面解釋說:「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如果我們念佛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就表示十方諸佛所證誠的也是虛假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十方諸佛的舌頭都要爛掉。佛無虛言,佛因為無有虛言,所以,舌頭才能覆蓋三千大千世界。現在佛所證明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卻是虛假的,那這個舌頭還能存在嗎?
這樣推演開來的話,如果我們懷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那我們不只是懷疑釋迦牟尼佛,而且懷疑阿彌陀佛的誓願,同時也是懷疑十方諸佛的讚歎、證明,這樣等同於拿刀割十方諸佛的舌頭。
反過來,我們如果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法門,那不只是信受彌陀救度,而且也是信受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阿彌陀經》的大意就是以上三點。
需要補充說明一點的是,這裡講「專復專」地念佛,是就往生的方法來講的。有人可能會誤會說:既然往生只念一句名號就可以了,那麼世間的善等等都不用做了?當然不是這樣。我們在世間,當然就要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這是我們的本分,是我們應該做的。但不是以此功德來回向往生極樂世界的;如果用來回向往生的話,那就是雜行雜善。同時,領受了阿彌陀佛的慈悲的人,自然願意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對我,我便如何對人。
好了,《阿彌陀經》大意就這三點。
第一點:介紹極樂依正莊嚴,勸我們發願往生。這是目標
第二點:介紹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專稱佛名。專稱佛名,就是多善根;專稱佛名,多善根故,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專稱佛名,隨其壽命,長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專稱佛名,無二無雜,就是一心不亂;專稱佛名,臨終佛自來迎,佛力護佑,自然心不顛倒,正念往生。這是方法。
第三點:十方諸佛證誠,勸我們信受。這是勸信。
由此三點,我們可以瞭解,淨土法門是這樣的容易、殊勝。一般人的觀念,殊勝的法門往往不容易行持,容易修持的往往不殊勝,然而這個法門,既殊勝又容易,既容易又殊勝:論其殊勝,凡夫乃至一念念佛,往生彌陀報土,入佛境界,同佛受用;論其容易,無人不能修,無時不能修,無地不能修。六字洪名微微念,七寶蓮花大大開,故自古以來,千賢萬聖,莫不讚仰;有智之人,無不修持。希望大家都能借善導大師教法,安心稱名,來世極樂相逢。
《阿彌陀經》大意簡要解釋到這裡。末學也是初學,講得不圓滿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海涵。感恩諸位善男子善女人!南無阿彌陀佛。
咸陽福聖寺 釋明光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