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和佛教其它宗派一樣,是非常講究傳承的。《無量壽經》言:「以清白之法,惠利群生」。清白之法從清淨的傳承而來。傳承有法傳承與人傳承,所謂人以傳法,法由人顯,人法不離,由此可見依止人傳承即善知識,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善知識有善知識的相,同時弟子也要有弟子的相,否則不但難以找到善知識的,即使遇到善知識或許也會擦肩而過,非常可惜。
《華嚴經》開示以二十一種心親近承事善知識,寂天菩薩作《集學論》,將此二十一種心攝為九種。此九種心也就是弟子之相。若能明瞭此九種心之體相,以如是心親近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之扼要,決定獲得成就。九種心指: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僕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
以下略作解釋:
一、如孝子心。
依止善知識如孝子心。古代很多孝子的故事,如二十四孝等。這些孝子,不是「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而是「父母要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察看父母的容顏,照著父母的心意轉,捨棄自己成全父母。親近承事善知識亦當如是。
作為弟子,對善知識的話,要說一不二,言聽計從。讓往東就往東,往西就往西,沒有理由地聽從。不是等到懂了才聽話去做,而是做了就會慢慢明白。心態上要像孝子一樣,察看善知識容顏,順承善知識心意,讓善知識歡喜。
依止善知識要到什麼程度呢?譬如牛馬,授其鼻肉。像善知識的一頭牛、一匹馬。牛、馬在鼻子上穿一根繩子,將繩子交給主人,主人牽它怎麼走它就怎麼走,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因為「我」很無明很愚癡,也就是牛馬一樣畜牲的因,現在遇到了這種善知識,把我們牽向解脫之道,所以一定要緊跟善知識。
這是第一,如孝子心,當你找到善知識了,就要敬信承事。
二、如金剛心。
我們跟善知識的關係,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被破壞。就像金剛一樣,不但不被任何東西所破壞,反而可以破壞任何東西。
可能善知識會對你冷漠、批評甚至責罵,不因這些破壞與善知識的關係,要明白這是棒喝,是善知識如父母般的抑止,是善知識的慈悲。
也許別人會說善知識某某方面不好,聽到這樣的話,心中要消化這些負面的東西,像金剛一樣把它破解掉。如果還做不到,那就要遠離這樣的因,好的環境能增進與善知識的堅固關係。
另外,我們應遠離無常的心態,比如:初見善知識非常激動,相處久了便將善知識視若常人;或者是依止一年兩年就不依止了。應該如金剛一樣,終身依止,始終如一。
那麼親近善知識以後要怎麼做呢?應該如下面第三所說的大地心。
第三,如大地心。
荷負善知識一切事業重擔的善心,如大地心。大地擔起地上一切有情無情而毫無疲倦。承擔善知識的事業重擔,亦當如是。
以師志為己志,承擔善知識的事業,當隨緣隨份隨力去做。不是把事情推給別人,自己偷偷溜掉;不是挑三揀四,這個我喜歡就做,那個我不喜歡就不做。要如大地心。什麼叫大地心呢?大地能承載任何東西,也不拒絕任何東西,不論大小、好壞、輕重,所有的東西都不拒絕。現在我們親近善知識,要以大地心來承擔善知識的一切事業,甚至為這一份事業,不惜獻出生命。
承擔這份事業時我們也許會懈怠疲倦,會覺得:「好累!一直叫我做,為什麼不叫別人做?」這是我們的錯誤和損失。我們不要把它看成一個擔子,應該想成一份莊嚴,是來成就我們的。
譬如:將軍雖披戴沉重的鎧甲,但並不覺得是負擔,反而視為榮耀。若換成其他人就會視鎧甲為負擔,覺得難以承受。同樣,若將善知識交付的事視為負擔,內心就會無法忍受;相反,若視為莊嚴,則會覺得因緣殊勝難得,做起事來充滿歡喜。
第四、如輪圍山心。
前面說到承擔善知識的事業,下面說承擔事業的六種心態。六種當中第一是如輪圍山心。
如輪圍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惱都無法動搖的善心。輪圍山是什麼樣子呢?佛經上說,我們現在住的地方是個小世界,中間是一座最高、最大的須彌山王,周圍有海,海的外面就是輪圍山,一圈一圈地圍著,不會動搖。弟子依止善知識就像輪圍山,圍繞著善知識轉,不管遇到什麼苦惱,絕對不動搖,堅固穩重地永遠繞著善知識、趨向善知識。這是我們承擔善知識事業第一個需要的心。
第五,如僕使心。
就像世間的僕使(就是傭人),一切都是為了侍候主人,不管主人要他做什麼,他都覺得是自己該做的,即使是最髒的事情,他都沒有任何慚愧、懷疑地去做。我們親近善知識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做低賤的工作,覺得心裡很委屈,沒面子,這就錯了,因為佛法是沒有貴賤的。實際上那些尊者們很多都是王種出家,不但是最高貴、最權威,而且最有錢,但他們對做最下賤的事情,一點都不覺得慚愧,也不懷疑。現在我們做一點點,心裡就嘀咕:「怎麼跑來做這個?」這是我們跟法不相應的地方。無論掃大殿或掃廁所,就想:「這是三寶所在之處,我在侍候三寶,我今天能夠有機會來莊嚴道場,那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我們這樣不斷地學習,一方面自己的耐心提高,一方面福德增長,智慧增長,這樣才能跟善知識的攝受相應,才能承擔更廣闊的事業。
第六,如除穢人心
如除穢人心,即斷除了一切慢及過慢,在善知識面前自處卑下的善心。
這裡告訴我們的是要斷慢及過慢,說來說去最主要就是內心當中這個「我」。總是要最謙下、願意去做最髒的事情,去侍候善知識,如除穢人心。除穢人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所以在善知識前面永遠自己最低下。
古德說:「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又《大乘莊嚴經論》云:「下心為緣起。」所以拜見善知識或為善知識做事,應當以謙下心來做,身心調柔,不應有傲慢的行為。
第七,如乘者心。
如乘者心,即善知識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難也能歡喜受持的善心。
乘就是以前的轎子,換句話說就像大卡車裝載沉重的貨物,雖然路途難行,卻沒有絲毫疲倦之心,再重、再難的事情也很勇敢地承擔下來。
《功德藏》云:「極具忍耐如柱子。」《普賢上師言教》對此解釋為:「或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也應當盡力忍耐,猶如柱子一般。」
第八,如犬心。
忠實的愛犬被主人打罵時,不僅沒有絲毫反感,反而對主人搖尾乞憐。如犬心,即雖受上師毀罵,但對上師沒有絲毫忿恨的善心。
要像狗,不管主人怎麼罵它、踢它,回過頭來它又馬上對主人搖尾巴、在腳邊轉;我們對善知識也是要如此。
有一個公案:畫師帶他的弟子去拜見上師,每次都會遭受一頓呵斥。畫師的弟子不滿地說:「上師對我們師徒特別嗔恚。」畫師對弟子說:「你把它聽成是呵責嗎?我每次受上師這樣賜教一次,就像獲得本尊的一次加持。」
同樣的語言,一個覺得在責罵,另外一個覺得是給自己最好的教授及加持。我們在這二者之中自己可以好好地選擇。對於善知識的教導,乃至於毀罵,內心千萬不可以起一念的瞋恨。《般若經》告訴我們:如果善知識對於來求法的人,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是發脾氣、責罵,那個時候不但不要這樣想,對自己的老師不應該退捨,還要「增上希求」--應該更希求。
第九,如船心。
擺渡船來來去去,無論往來多少趟也無疲厭之心。如船心,即對善知識的事不論承擔多少、不論如何來往奔走,都無厭患的善心。
一般修行不好的弟子,見到上師吩咐的事接連不斷,便會心生疲厭,這是不具足如船心。
總之,找到善知識,應當如孝子心承事善知識;如金剛心依止善知識不動搖;如大地心荷負善知識事業重擔。
荷負善知識事業重擔,當如是行持:
一、以任何違緣不能動搖,如輪圍山心;
二、受行穢業心無慚疑,如僕使心;
三、斷盡傲慢,如除穢人心;
四、歡喜承擔,如乘者;
五、上師毀罵不起忿恨,如犬心;
六、數數勞作心無疲厭,如船心。
總括上面四個大綱,九種心境,就是我們親近善知識內心當中應具的根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