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 大師「二藏」「二教」判
曇鸞大師二道二力判,詳明淨土宗旨;道綽大師聖淨二門判,確立淨土宗門。法益至此雖顯,然教相猶未詳明。善導大師在此基礎上,特作教相之判,彰淨宗於一代時教中的獨特尊高地位。《觀經疏》言:
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
一代佛法,古德多判為二藏二教。二藏者:即聲聞藏,菩薩藏。二教者:即頓教,漸教。善導大師判《觀經》為菩薩藏收,為頓教攝,《大經》《彌陀經》不言自明。淨宗教相,以此得明。
菩薩之道,旨欲上求下化;求生淨土,似專自利,何以為菩薩藏收?
由來不願生淨土者,多疑於此。如元照律師初發大願,常生娑婆,通達佛理,作大導師。提攜群生,令入佛道。復見《高僧傳》慧布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由是堅執所見,歷涉數年,於淨土門,略無歸向,見修淨業,復生輕謗。後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病癒之後,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志雖洪大,力未堪任。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二十餘年,未嘗暫捨。
如是之人,古來非一。如蕅益大師初亦藐視淨土,以為曲被中下,後因大病因緣而歸於淨土。
窺知,菩薩若無自度之能,何有化他之功?唯有自行圓滿,方能真實利他。然娑婆穢土,障緣重重,自行難圓,利他難顯。西方淨土,佛力住持,疾成佛道,任運度生。如《大經》言:「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是以華嚴海眾,悉歸淨土;諸經所讚,多在彌陀。故知:求生淨土,正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菩薩行,非聲聞道。況聲聞藏一向不明淨土教,唯大乘菩薩藏開啟此門,並處處顯明此法乃「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之一乘佛道。
淨土一法能速證菩提、二利圓滿,故善導大師判為頓教。此「頓」與他宗所判「頓教」是同是異?詳觀五部九卷,知此有「與奪」二義。「與」之,與諸頓教同;「奪」之,超異諸宗。觀大師《般舟讚》即知: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其言: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
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聖道八萬四千法門,皆以自力了生脫死,雖有權實頓漸之別,然須斷惑證真,非普攝眾機之法,縱有圓頓之理,卻無普攝之益,所謂「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也;縱雖利根,亦須萬劫修功,方證不退,所謂「久乃可得」也。號為頓中極致之禪宗,亦無不如此,如禪宗古德言:「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善導大師慧眼明澈,權借《瓔珞經》,總判聖道諸法悉為漸教,云「門門不同名漸教」也。
反觀淨土,不斷惑業,得預補處,是「具縛凡夫、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方便、易行、疾至,所謂「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也。唯此一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斷煩惱,得入涅槃,故為無與倫匹之頓教。
善導大師頓漸之判,立足於二力之別。通途如天台、華嚴等,雖有權實頓漸之教判,皆約自力而言;淨土一法,偏就他力而論。雖云實教,異自力實;雖云頓教,異聖道頓。此乃超過諸宗之法門,非權實漸頓之所攝。雖非權實之所攝,而強立真實之名,以示他力真實之體;雖非漸頓之所攝,而假與頓教之稱,以顯橫超橫截之用。曇鸞大師謂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善導大師則高判為「頓教一乘海」「無為涅槃界」。後之蕅益大師雖借天台「圓、頓」教之名,亦發揮淨宗橫超諸宗之義,言持名一法「至簡至易,至頓至圓」,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之教,「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
綜觀諸祖判釋,窺知淨土一法橫超諸法,非他宗能及。為區別於聖道頓教,古德多讚淨土為「頓中之頓」「圓中之圓」。其獨立尊高之地位,以此可鑒。
聖道之華嚴、法華,素有全圓、純圓之稱,今何以貶為漸教?觀善導大師釋,知大師特著眼於機法相應之益。華嚴法華,雖為一實大教,大機得益,小根無分,故雖頓猶漸也。淨土一法,萬機普攝,易行橫超,其無上利益非華嚴、法華能及,故為頓中頓也。此義須善觀,所謂:
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
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
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無過斯。
由難易二道、聖淨二門,至頓漸二教之判,淨土宗對一代時教之教相分判得以圓彰。後之蕅益大師判此為橫豎二門,印光大師判為通別二法。雖立名不同,大義無二。
略將兩種勝法之別,示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