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門,猶如一條引領我們回歸彌陀故鄉的康莊大道。在這個彌陀之家,家長就是阿彌陀佛,作爲家中成員的我們理應彼此互相關愛、照顧與扶持,所以說「彌陀之家,以愛心爲本」。道場蓮友們要有情有義的互相對待,這個有情有義不是一般凡俗污染的世情,而是法情,是一種建立在佛與衆生的親緣。所以,大家要能關愛對方。彌陀之家是廣攝十方衆生的家。雖然彌陀慈悲的包容心我們無法完全企及,但也可以儘量趨近、貼近佛心,盡力去吸引、包納更多的衆生。至少,在我們這個團體的念佛人,要能有這樣的目標,也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同時,我們應當「念念不捨」,隨時隨地念佛,並放下對世間的執著,期能今生一心歸向彌陀的淨土。
善導大師「念念不捨」之教,實爲貫穿生死的修行心髓。所謂行住坐臥隨根機而念佛,非唯計數求多少,貴在念念相續;不執形式劃一,重在心心相印。末學故以「走近、走進、走盡大愛」三階喻念佛航程。
走近:如游子聞母喚,始信極樂非遙,尋覓心靈的依歸。
「近」是靠近,是尋求。爲何要靠近念佛法門?身爲佛弟子,自當遵循佛陀教誨。《無量壽經》有云:「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念佛法門,如慈母的呼喚,引導我們遠離塵囂,靠近淨土。法然上人亦言:「倦念佛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開無邊悟。」唯有走近,靠近念佛法門,方能沐浴在彌陀慈悲的光輝中,感受那份無盡的溫暖。
如何稱名念佛?
淨土法門就要我們走近稱名念佛, 就是以我們每一位不同根機的人去稱念這句佛號,念念不捨就行。因各人根機不同,一定是有的人比較有時間,有的人比較沒時間,有的人比較精進,有的人比較懈怠,有的人心比較寂靜,有的人心比較雜亂,但是都沒有關係,只要依你的根機念這句彌陀名號,統統一樣平等的往生。
走進:若滴水入大海,頓覺佛願即己願,體會法樂的寧靜。
「進」是深入,是體會。走進念佛法門,不僅是信仰的深化,更是生命的回歸。念佛如飲水,冷暖自知。在彌陀的世界裏,我們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安詳。正如慧淨上人言:「早晨有數靜—心靈寧靜、空氣清淨、環境安靜。」此時念佛,最能體會法樂法喜,感受那份超脫塵俗的喜悅。
日常生活中走進念佛的實踐
那麽,日常生活當中要如何行持呢?以出家人來說,本來就是捨棄紅塵、捨棄社會上的任何欲望專心爲修行而來,所以念佛的時間就比較有規劃,除了以這個法門自行化他之外,就是稱名念佛。而對于在家居士,則可在行住坐臥中,隨時隨地憶念佛號,將念佛融入生活的點滴。幸福不在追逐,而在念佛與生活相融,則幸福與快樂常伴人生。
走盡:圓滿生命的旅程,方知往生實歸家。
「盡」並非生命的終點,而是圓滿的升華。蓮友曾問:「念佛念到生命盡頭,是否一切就此結束?」我答:「非也。念佛不是走到生命的盡頭,而是機法一體,携手走向淨土,圓滿生命的旅程。但我們的壽命還沒結束之前,我們的身上都帶著算不完的罪業。《地藏經》云:「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此,我們應當轉念彌陀聖號,以佛號消解雜念、罪業,轉業力爲願力,最終達到生命的圓滿。《觀經》云:「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說明瞭念佛的殊勝功德,能消除無量劫以來的罪業。
如何真正做到機法一體,走完人生全程?除了相續念佛以外,有两個重要的原則,雖然我們未必做得到以下的原則,但也可以儘量的走近、走進、走盡:
第一,人的品格比事業的成就更重要;事業的成功,是許多人畢生追求的目標。然而,若事業建立在道德的廢墟之上,其光芒終將黯淡。念佛行者,如果一邊念佛,一邊又人品有過,身邊的人也會因爲我們的缺少德行和人品而退心。
《無量壽經》:「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這是提醒我們,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更應注重內在的修養,積累善德,常念善中之本的南無阿彌陀佛。即使一時努力,也能在未來獲得往生到無盡快樂的無量壽國。
善導大師說,「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人中最高的品格就是念佛人。
第二,責任的承擔比個人的感受和觀念更重要。
我們念佛人最重要的責任,即是常誦念並落實真俗二諦,真諦指歸往生之道,而俗諦是念佛人處世之道的明鏡,讓大家達到機法一體,生命得以圓滿。
責任,是一種超越對與錯、長與短、能與否、善與惡,的偉大力量。它不僅是對承諾的堅守,更是對未來的擔當。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說:「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况修常念,即是恒懺悔人也。」「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
因此,我們應當對過去和未來所造的惡業承擔責任,都應像「隨風潜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默默承擔責任,默默的念佛懺悔,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誘惑如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個人的感受與觀念亦如浮萍般飄忽不定。信仰或因時移世易而漸趨淡薄,唯有責任,如磐石般堅定不移。
所以在念佛人的道路上,(平生之機)想起責任就想起念佛,我們不僅要對自身無盡的輪迴之苦勇于擔當、責無旁貸,尋求解脫;更要承擔起對親情、友情、愛情、法情以及弘法利生的責任,將念佛一法的光明傳遞給更多的衆生,讓更多生命能重逢永相聚于極樂。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衆生.
「歸向彌陀淨土」念佛如行舟,走近是啓航,走進是揚帆,走盡是歸岸。願我們皆能念念不捨,機法一體,携手走向彌陀的淨土。在念佛的道路上,我們不僅獲得個人的解脫,更將承擔起弘法利生大愛的使命,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說: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