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言:「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迴。」就是因為我們有情執牽掛、不捨和貪婪,才生生世世輾轉於這娑婆的世界。
《圓覺經》云:「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愛欲之心,就是輪迴的因。
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言:「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云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
《佛說四十二章經》又云:「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是故貪執之心,即是我們有情凡夫的本體。聖道自力修行,需要除四心,所謂淫心不除,塵不可出,而彌陀正是看到我們都是有情眾生,故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發趣論》言:不善心所,亦可以借由自然親依止緣,成為善心所生起的助緣。情之不善心,易能成為善心的助緣,淨土念佛,以情趣入,人都有情執,是故勸我們執持名號,以情綁定,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此有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世間感情,不出親情、友情、愛情,彌陀以此三情相攝,不捨有情眾生。
親情
父母與子——彌陀為父母,眾生如其子
《維摩經》說:「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
《大經》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文:「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善導大師《般舟讚》言:「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大集經》言:「惟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
《法華經》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涅槃經》言:「如來等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多。大王,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於放逸者,佛則慈念。」
《妙法蓮華經》言:「三界一切眾生,皆是我子,我即是父。」
《法華經》中有一個窮子喻的故事,講說走失在外的窮孩子,面對所乞討的長者的富裕之家,卻不知是自己的家。窮子見到長者身上,真珠瓔珞充滿,價值千萬,莊嚴其身。他身旁還有很多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窮子見到長者如是威德莊嚴,心生恐怖,便快速離去。
長者見到窮子,知道是自己的兒子,便派人追趕,想將窮子追回。窮子非常恐怖,擔心被處死,長者令人以冷水灑面,促其醒悟。但窮子仍不醒悟,長者便放其外出乞討。接著,長者巧設方便,使人請窮子來家裏打雜做事,並一再善意引導,逐漸使其漸悟自己就是長者兒子,並最終繼承了家產。
《楞嚴經》云:「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其實我們就猶如故事中的窮子,不敢認佛作父,不知彌陀成佛是為我之往生,彌陀建設的極樂世界是為我而建,是故窮子喻末偈言: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大寶積經.富樓那會》言:「我本修菩薩道時,於眾生中,猶如父母。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於諸眾生,悲心深厚。」
如偈言:
如父母有子,始生便盲聾。
慈悲心慇重,不捨而養活。
子不見父母,父母常見子。
諸佛視眾生,猶如羅睺羅。
眾生雖不見,實在諸佛前。
子與父母——此乃彌陀為子,眾生為父母
《大經》言:「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梵網經》言:「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彌陀救度十方眾生,猶如純孝之兒孝養父母,十方眾生猶如病父母,彌陀孝兒荷負父母在肩不捨不離!
友情
古語言:「今日之友,明日之敵。」
世間之友如華如秤,好時插頭,萎時捐棄於地。見富貴則附,貧困則捨。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虛假不實之世,誰為吾之真友?
唯彌陀大悲不請、不捨、無條件,友而安之,利益我身,故云「不請之友」。
《無量壽經》言:「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唐譯本《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言:「荷擔有情,為不請友。」
《佛說羅摩伽經》云:「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常為眾生,不請之友。」
《大莊嚴論經》卷十六又言:「能為諸眾生,作不請親友。名稱世普聞,三界所尊重。」
卷七言:「婆伽婆三藐三佛陀,於一切眾生作不請親友,於四種姓都無偏黨,略說如是。」
《勝鬘經》曰:「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
《大莊嚴論經》卷十一云:「不請之親友,網縵皆覆指,相輪莊嚴手,一切皆恐怖,佛以手安慰,誰有上大悲,慈稱滿世間,皆是真濟聲。」
《維摩詰經》云:「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往昔的時候,在海邊的地方,有一隻一身兩頭的共命之鳥,一頭叫法;一頭叫非法。有一天,當非法睡著的時候,法鳥醒來了,看見流水上面有一個甘果,甘果即非常美味的果;法鳥順著水流,用嘴取來便想食;食之前心想:我要不要把非法叫醒,一起來吃這甘果呢?由於這只鳥是一身兩頭的,所食的東西都會落在同一個肚裏;由於非法已經睡熟了,法鳥不想吵醒它,就獨自吃了甘果,心想:我與它是同一個身體,我飽它也飽,所以根本不必把它叫醒。吃完甘果不久,非法便醒來了,發現法鳥的頭上還留著果香,就追問道:「你的果香是從那裏來的呢?」 法回答說:「因為你睡著了,所以我獨自吃了甘果。」非法就怪罪於法:「你為什麼不喚醒我一起來吃呢?」法回答說:「因為你當時睡熟,而且我食你也飽,所以不想喚醒你。你這樣怪我是不對的。」從此非法對法就心存芥蒂,有一天,當法鳥睡著的時候,非法見到一個毒果在水上漂來,非法引嘴把毒果吃下,二鳥同時中毒,顛狂昏亂,因為非法非常痛恨法鳥獨食,所以今天吃毒果來報復,而且發毒願說:「當來所生之處生生世世,共汝相害常共為怨。」法鳥回答說:「願我生生世世,常共與汝為善友。」於是二鳥便同時毒死。這個非法就是提婆達多,而法鳥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
愛情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僅僅建立在兩性與物質之上的情感是脆弱的、醜陋的、甚至是危險的。
這樣糊塗的愛、凡夫的愛是六道輪迴最主要的「發動機」。既然有糊塗的愛、危脆的愛,就肯定有覺悟的愛、堅固的愛,這就是諸佛的大慈與大悲。
慈悲是最圓滿的愛,這份愛以菩提心為「發動機」,講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講求恒常陪伴、普同攝受。
所以彌陀的愛,才是真正的大愛,是永恆不變的愛,是究竟了義的愛。凡夫有愛的需求,卻沒有愛的智慧;有愛的動力,卻沒有愛的「冰箱」。很好的一件愛的寶貝到了他的手上就變成了「糟糠」,很好的一個愛情的對象到了她的眼裏就變成了「冤家」。
如果不想讓這一份世間的愛情腐敗變質,並最終成為六道輪迴的因,愛情要和正確的人談,要和圓滿常住的人談,而唯有彌陀才有能力將我們的愛發揮到極致,使其真正地圓滿而光明。
淨土門是「以情趣入」的。佛是我們永遠的情人!人都有情執,怪不得佛讓我們執持名號,懷感大師《釋淨土群疑論》卷四中言:「謂執心牢固之專修者,能往生於極樂國土。」執著於阿彌陀佛,如處異地的情人,彼此牽掛!異地戀最希望的就是早日見面,阿彌陀佛也是一直呼喚我們趕緊過去!
印光大師說我們要用「淫人思美女」的心來念佛。
像第六代達賴所言:「若將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古德言:「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
又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真可謂:「世間能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楠公歌曰:「為身思君兮,是二心兮;一心為君兮,不思身兮。」
我淨土宗亦然,以選擇本願念佛為宗:專念彌陀,不念餘佛;一向西方,不向餘方;專為後生,不為現身;吉兇禍福,不得毫動其念佛心也。所以不要在專念阿彌陀佛這裏玩「出軌」哦。又夫妻之道,舉案齊眉、夫唱婦隨,「南無」者,即是一心追隨也!
阿彌陀佛是我「老婆」,老婆一詞乃禪林用語,於禪林中,指教導學人之態度親切,殷殷叮嚀者,稱為老婆,其中寓有慈悲之意。又作婆子。此外,禪林對師家過度迫切、盡心之教法,稱為老婆心切。略稱婆心。這就是老婆禪,阿彌陀佛為救度我,大悲愍念、攝取不捨,是我真老婆,故我憶念,《法華經.壽量品》言:「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給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員外叫張鎰。他有一個女兒叫倩娘,他把女兒許配給一個青年人,叫王宙。他們兩個人是兩廂情願的,本來要相約白頭偕老的。但是張鎰反悔了,看上一個有錢的當官的,就把他女兒倩娘又許給那個當官的。這就沒辦法了,棒打鴛鴦啊,王宙就不得不離開。離開的那一天,他是坐船走的。船走了幾公里,上岸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他回頭一看,居然看到倩娘也跟著他來了,他們就到四川去共同生活。大概生活了五年,生了兩個寶寶。他們想家了,就回去見她的父母。他們回去也是坐船,到碼頭的時候,他們不敢馬上回去,就讓倩娘先留在船上,王宙先去打頭陣,去探一下風聲,萬一被老丈人打了怎麼辦?
王宙見到張鎰就說:「我跟你女兒去四川生活了幾年,為你生了兩個小外孫,我們生活得很幸福。現在我們回來看望你了。」張鎰一聽,當場就對他大罵:「你簡直是胡說八道!自從你走了之後,我女兒就一直重病不起,一直躺在床上,從來都沒有起來過,怎麼可能跟你到四川去生活,還生了兩個小孩?天方夜譚!」後來就派了一個管家,跟著王宙去看。管家到了船上一看,果然看到他們家小姐,還有兩個小外孫,就趕緊跑回來報告。
他回來報告時,躺在床上那個病懨懨的倩娘就聽到了,她本來五年都沒有起過床的,現在突然變得很高興,能爬起來了,於是就跟著管家跑到船那裏去。船裏那個在四川生活的倩娘也出來了,兩個人一見面就合為一體,變成一個身體了。這就是「倩女離魂」的愛情故事。
《華嚴經》中記載,善財童子依止過許多善知識,有一位名叫伐蘇蜜多的善知識顯現為妓女的形象,凡是見到她或者與她說話、握手、接吻、擁抱的人都能遠離貪欲,獲得不可思議的三摩地。這位大菩薩的示現是極其特殊的,以妓女、淫女的身相來接引眾生,而最終目的不是令眾生沈溺欲海,而是入三摩地得證光明法性,解脫自在。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提到有一位愛作菩薩,相貌很端正、很莊嚴,有的女人見到他就會生起貪愛染著心。但是佛經裏面講,對愛作菩薩生起貪愛心的人,或者生到天上,或者發起菩提心。這是非常神奇的。因為愛作菩薩曾數數發願:「如果女人見我發起欲心,尋時得離,於女人身,得成男子,為人所尊。」有無量百千那由他億眾生,因為見到了愛作菩薩,發淫欲心,馬上就命終了,命終之後轉女成男。所以愛作菩薩就相當於大醫藥王,誰不尊敬?雖生欲心,但是能轉女成男,甚至發菩提心,這是非常神奇的。
《維摩詰經》說:「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因此,有些人表面上看很低劣,說不定這也是佛菩薩利益眾生的方便示現。在佛門中也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佳話:佛的弟子阿難尊者因相好莊嚴,被摩登伽女所見,深生愛慕而不能自拔;令其母念咒想成就美事,被佛所派遣之文殊菩薩解除魔咒帶回僧團。摩登伽女並不放捨,佛陀善巧引導令其出家,後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很多的比丘見到她都很慚愧!佛陀以其神通了知,摩登伽女在以前五百世中都是阿難的妻子,而且每一世都相敬如賓,互敬互重。更有趣的是他們倆都是好的佛教徒。所以今世一見鐘情,非常親切,顯得與眾不同,難分難解。
淨土法門以情趣入,正是為有情凡夫而設的法門。普願天下有情人,同往佛國證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