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愛,愛的對象不同,愛的方向不同,愛的範圍不同,愛的方式不同。
愛的對象不同。佛菩薩無我的大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管貧富、貴賤、智愚、善惡,每一個眾生都是佛的獨生子。我們做不到,只能心嚮往之。《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又說:「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是佛教講的眾生緣慈,我們也很難做到。
在沒有學佛之前,大概是好幾年前的一天,我在路邊遇到一個擺地攤的老人。老人擺出來各種各樣的古董,好像還有佛菩薩雕像。已不記得是什麼緣起,我只記得老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觀世音菩薩不管善人、壞人都愛。」當時一聽,我有點震驚,卻又不以為然,而且有點納悶:觀世音菩薩沒有分別心,不管什麼人都愛,這不可能,佛菩薩應該只愛好人吧!這麼多年來,老人的話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此時此刻再度回憶起來,才深刻地領悟其中的意義。那位老人家,那句意味深長的話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
愛的方向不同。佛菩薩愛我們,隨順我們,所求遂願。但是他們愛的目的並不僅僅是這些。善導大師《觀經疏》說:「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十方諸佛都勸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脫離六道輪迴苦,獲得永恆涅槃樂。生彌陀淨土即是順諸佛本願。父母親愛孩子,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老師愛學生,希望學生學有所用,為社會、為祖國做出貢獻。站的角度不同,愛的目的不同。
愛的範圍不同。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乃至蜎飛蠕動之類,佛菩薩皆視之如掌上明珠。國家最高領導人愛一國之民;一市一縣之領導人,愛本市本縣民眾;一校一班之長,視一校一班之學生為孩子;一家之長,家庭的幸福是他努力奮鬥的動力;男女愛情之間,彼此是對方的唯一。
愛的方式不同。阿彌陀佛把光明名號放在我們的心裡,溫柔地調攝我們,慢慢地改變我們。而世俗有一句口頭語說:「打是疼,罵是愛。」過分打罵或者溺愛,皆是不恰當的。每個父母親的性格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所以愛孩子的方式也不同;每個孩子的資質不同,性格特點不同,所以被愛的方式也不同。做孩子的以為供養父母錢財,給予物質上的享受就是愛。其實這只是養父母之身,還沒有做到養父母之心、志。
出家人棄小家,融入大家,應當學習彌陀愛眾生如子如母,不分親疏、貴賤。因為他們都曾經是我們的親人朋友。無始劫以來,在漫長悲涼的輪迴路上,我們已不記得彼此,親人相見不相識,甚至互相爭鬥、仇恨。情人不再記得曾經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親人不再記得曾經的天倫之樂,相親相愛;朋友不再記得曾經的生死與共,同甘共苦。
出家人接引眾生,愛之以禮,教以念佛往生成佛之法;兒女愛父母,引導父母念佛求生極樂:這才是最究竟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