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看到這個標題的反應,首先是一愣,接著是一片空白。因為在一般的認知上,這兩個主題是無法連結的。
所以當依止《金剛經》修持的行者,與奉行《阿彌陀經》執持佛名的念佛人,因緣際會,開始了法義的探討,如果雙方各持己見,各自堅持,互不相讓,結果將會像白羊與黑羊相遇在獨木橋,雙雙墜海。
從解空證空的《金剛經》與執有持有的《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是兩種極端的法義,湊在一起,必然相撞,更別說對話了,根本就沒有對話的平台。
但是《金剛經》與《阿彌陀經》都是佛所說的經典,不可能互相矛盾。所以應該是可以找出對話的空間,可以找到對話的平台。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種種法門到涅槃。只是路線有曲直長短不同,路況有平坦高低不同,使用工具的選擇不同,再加上個人善根智慧不同,造成到達目的快慢結果也不同。
佛法也一樣,如龍樹菩薩《易行品》所言: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阿鞞跋致)。
所以龍樹菩薩將世尊說法,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成難易二道,將淨土宗納入易行道。曇鸞祖師繼其後,判為自他二力,緊接著道綽祖師判為聖道與淨土二門,到了善導大師開宗立教,創立淨土宗,將淨土法門分判為要門與弘願門。
佛法講「方便多門,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指種種修行法門、修行方法。「歸元無二」指修行的結果,都是要回到清淨自性的源頭,也就是聖道門的究竟涅槃,而淨土門則是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入彼涅槃城」的「極樂無為涅槃界」。
其實《金剛經》與《阿彌陀經》一直都存在著對話的空間與對話的平台,只是代表淨土宗的《阿彌陀經》被排擠到平台的角落邊緣。
一千三百年來,雖然各宗都有在解釋淨土宗的教理與往生條件,不論天台、華嚴、唯識、禪宗等,但是各宗都以自己宗門的教理來詮釋淨土宗,都是站在自力因地修行的立場來設定往生的標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各宗的宗旨,除了以自己法門的教理為主外,都加入淨土宗的歸處。所以才有所謂:「教依天台,修歸淨土」、「教宗華嚴,導歸淨土」、「教宗賢首,行在彌陀」。或是禪宗的《禪門日誦》朝暮課誦《阿彌陀經》,如是相傳至今,淨土宗仍然還是處在依附他宗之下的寓宗。
《金剛經》在此代表聖道門的一切經典。
《阿彌陀經》在此代表淨土門的淨土三經。
《金剛經》與一切大乘經典以般若實相為體。
《阿彌陀經》代表的淨土三經以執持彌陀佛名為體。
年輕時,我從二十六歲到二十八歲,連續三年早晚課誦《金剛經》各一部,《金剛經》文辭精煉,意境高深,每次誦完之後,總有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迷惘,因為無法實際操作,根本使不上力,找不到著力點,只能在名相上隔靴搔癢,無法得到真實的體驗。
《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與《阿彌陀經》所言:「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兩段經文是《金剛經》與《阿彌陀經》最嚴重的矛盾,也是最大的衝突點。
《金剛經》這裡所說的相,是指三界六道的虛妄輪迴的污染相,當破空證空證入空性後,才能見「諸相非相」,才能見「諸法實相」,才能見釋迦如來法身,在眾生尚未破空證空證入空性時,欲以有漏有為的色身與音聲來求見,也只能見到釋迦佛生滅的應化身。不能見到釋迦如來的常住法身,若執色身以為見佛者,是名不解如來所說法,是名不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金剛經》是眾生要主動完成釋迦佛所設定「若見諸相非相」的條件,釋迦佛才被動的以「即見如來」來相應。
講到這裡,就有必要提到,一段網路流傳十幾年,曝光率極高的老和尚公開發表,他見過阿彌陀佛報身的經歷,因為原文太長,只能重點摘要如下:
我見過阿彌陀佛,我見的不是應化身,我見的是報身,身相太大了,抬頭往上看,身體跟天一樣高,那是報身,雖然很高、很大,看得很清楚,這妙啊!不是太遠了就看不清楚,看得很清楚,那麼這是佛家講的感應。這樁事情是我七十九歲的時候在北京遇到的,我住在旅館,五洲旅館,在北京生了四天病,夢中見到的。
這一篇應該有蓮友曾經聽過或看過,也有人信以為真,讓人誤以為他不是一般凡夫,他境界高,可以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誤導。
剛剛我有提到,「在眾生尚未破空證空證入空性時,欲以有漏有為的色身與音聲來求見,也只能見到釋迦佛生滅的應化身。是不能見到釋迦如來的常住法身,若執色身以為見佛者,是名不解如來所說法,是名不解如來真實義。」何況阿彌陀佛的「紺目澄清四大海,白毫宛轉五須彌」,還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的報身,凡夫肉眼怎麼能見得到呢?用穢土地水火風的材料所形成的有漏肉眼,是無法見到阿彌陀佛無為清淨的報身。
如《觀經》第七觀「華座觀」講到除苦惱法時: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善導大師解釋這一段以「娑婆化主為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來說明。娑婆化主是指釋迦如來,安樂慈尊是指阿彌陀佛,兩尊東西方教主,配合的天衣無縫,世尊剛要為眾生開講除苦惱法時,阿彌陀佛馬上知情,即時影現法會現場,「影臨、影現」以現在的解釋用詞叫做「投影視訊」,以佛法用詞叫做「化身應現」,不是本尊親臨現場,不是彌陀報身親臨現場。
《涅槃經》也提到釋迦如來的淨土: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悉皆平等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無勝世界)出現於世,(今)為化眾生故,於此土閻浮提中現轉法輪。非但我身獨於此中現轉法輪,一切諸佛亦於此中而轉法輪。
這裡說明十方諸佛都與釋迦佛一樣,從他們的淨土,來到閻浮提的穢土,示現成佛。而他們的報身,仍然不動本座,繼續安在各自的淨土。
在《般舟三昧經》中,記載跋陀和尊者入定,彌陀現前,此時跋陀和尊者和阿彌陀佛有一段精彩對話:
跋陀和尊者問:「持何法,得生此國?」
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專念故得往生。」
如同《觀經》的十三種定觀,雖然觀想成就,定中所見極樂世界種種依正二報,相較於極樂真實報土的依正而言,也都是假觀的方便。就像跋陀和尊者的情況一樣,終究還是要回到名號,回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才是見到真佛,才是真正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
所以凡是在穢土所見的佛都是生滅的應化身。佛的報身不會在穢土出現的,佛的報身只能在報土見。但是,唯有阿彌陀佛,將他的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穿上了「南無阿彌陀佛」的這件外衣,使穢土眾生稱念,當十方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即見阿彌陀佛報身,所以阿彌陀佛的報身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就是阿彌陀佛之所以被十方諸佛共同讚歎的地方,也是十方諸佛做不到的。
而《阿彌陀經》與《金剛經》是完全相反。
阿彌陀佛主動以兆載永劫的時間,完成了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經五劫的構思,開發設計出一套「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程式,然後將這個程式的軟體,安裝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中,十方眾生只要按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啟動鍵,阿彌陀佛就順著這個程式的運作,自然去執行「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功能,圓滿他與十方眾生的約定,完成他對十方眾生的許諾。
所以《金剛經》是從離相開始,離三界六道的虛妄輪迴的污染相,因離相無相,而證入「諸相非相」,才能見「諸法實相」,最後到達「究竟涅槃」的終點。
《金剛經》是聖道修行的法門,是從因向果的自力法門,聖道法門從因地修行起點開始,入大乘的最低標準是初信位、斷見惑。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至究竟成佛總共五十二個階位,成佛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之久。而且光是證入初信位,已經不是末法眾生所能想像的。
而《阿彌陀經》是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佛地果德,讓眾生稱念,當眾生稱念時,即是見佛時,即是往生時,即是成佛時,即是度生時,三際一時,一時三際,焉可思議!
淨土宗是果地法門,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即因即果,因果同時,所以當眾生踏上念佛的起點,阿彌陀佛已經將他「究竟涅槃」成佛的終點,拿到念佛人的起點,所以念佛時,起點與終點同在一點。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
長久以來各宗在解釋彌陀淨土,都摻雜了自家的教理,造成嚴重的混淆。也因此善導大師不得不以彌陀化身的身分,示現於此,著立《觀經疏》而說:
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楷定古今」四字何其悲壯!
「楷定古今」就是要淨土宗重回佛法對話平台,要拿回對話的主導權,要拿回主導聲量的話語權。
善導大師,著《五部九卷》,開創淨土宗,以淨土一宗統攝一代佛法,而又令一代佛法皆各得其所,無與倫比地圓融通達,無庸置疑地楷定古今一切關於念佛往生的說法。所楷定的對象有哪些?有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大師,有號稱「釋義高祖」的慧遠大師,有三論宗開宗祖師吉藏大師……等等等等,這些數不勝數的祖師大德,這種楷定的份量之重,真是「佛法無善導大師一人說,雖智如各宗祖師者莫能解」!
所以《無量壽經》說: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又說: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
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二乘」是指大乘與小乘,即是《阿彌陀經》的與會代表: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免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阿彌陀經》與會聖眾的排序:小乘以長老舍利弗為首,大乘以文殊師利法王子為首,舍利弗與文殊師利是大小二乘智慧第一的代表。連舍利弗與文殊師利都「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
淨土法門,深不可測,連一切大阿羅漢、大菩薩面對淨土法門,都像天生的盲人一樣,無法探究到佛的真實心意。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古往今來,到底誰解說的佛法最可信呢?唯「佛」獨明了!這尊「佛」是誰,便是舉世公認阿彌陀佛化身的善導大師!包括印光大師在內的眾多明智古德,都一致高舉善導大師「所說當作佛說看」!
印光大師言:
誠所謂一代時教,皆是念佛法門之註腳。
換句話說三藏十二部都是為了解釋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也就是說,《金剛經》所代表的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是為了要服務《阿彌陀經》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而講說;也就是說,《金剛經》所代表的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是為了要襯托「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而設立,所以淨土宗必然要回到以《阿彌陀經》為主的對話平台,要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成為佛法的主流核心。
印光大師說: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換句話說,一切佛法都是從淨土法門分流分支出去,一切的修行最後都要回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終點。
所以說:
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
《般舟三昧經》諸佛成佛之法:
三世諸佛念阿彌陀佛而得做佛。
《彌陀要解》釋迦本師成佛之法: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雖然禪宗已無相為宗,開悟之後,仍然要回歸淨土。
否則就如蓮池大師所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禪宗有一句話頭: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一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處。
為什麼,道理安在?
因為六字名號一遍法。
雖然印光大師說:
淨土,乃特別法門。其餘,乃通途法門。離則兩益,合則兩害。
又說:
淨土法門,不可以《金剛經》之道理及禪宗之道理論。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
所以只要理清分別出特別法門與通途法門,淨土門與聖道門,自力與他力之間的界線。進而讓行者知道聖道自力修行之難,淨土念佛往生成佛之易,相較對比之下,讓聖道自力行者轉入他力易行的淨土專稱彌陀佛名。
最後總結:
聖道門的起點是離相,終點是證入實相;淨土門的起點是著相念佛,名號是實相故,念佛即是念實相,與實相一體,所以念佛當下即得實相。
雖然終點都是要到涅槃彼岸,但是聖道門以自力修行證入,淨土門以他力稱名得到。難易之別如「天壤雲泥」都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差距。
所以知道這個道理後,才能擁有享受安心念佛四重奏的權利,也同時放心享受,阿彌陀佛接引念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義務。
四重奏:第一重名號即信心。
第二重信心即念佛。
第三重念佛即往生。
第四重往生即成佛。
當然在享受這些權利之餘,我們也要盡「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的義務。
所以回歸善導,專依善導,專弘善導,請從我輩善導傳承弟子開始吧!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