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一代時教中所宣說的彌陀淨土法門,是其出世本懷中,要惠以眾生成佛大利的特別法門。佛在淨土宗的「根本經」:《無量壽經》中,談到靈山會上的與會菩薩眾,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又言及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時,五劫思惟,為了能平等慈悲,普攝救度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於其所發四十八願中,以第十八願的「念佛往生願」,作為攝受十方眾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的根本願。然後法藏比丘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修行,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今已成佛,世界名曰極樂,而且成佛以來凡歷十劫。
有經中之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如來於菩提樹下成道,稱法界性所開演之法界大經。於其廣博嚴麗的華嚴境界中,闡明一生圓滿成佛之因。而華嚴會上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進善財童子,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且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 也都發願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圓成佛道。可見,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結歸於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如《彌陀要解》所言的,這是:「《華嚴》奧藏」。
印光大師於《印光大師文鈔》亦開示說:「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禪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可見念佛與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有甚深的關係。若能稍微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理明而信深,相信對要從聖道門轉入彌陀淨土法門的念佛人,是有助益的。
念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行願
所謂普賢菩薩十大願,即: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是聖道門成佛菩提道上,稱性的廣大菩薩行,亦即是菩薩六度的圓滿行,是可以成就如來功德的修學法門。若能生生世世於無盡的時空,修學此難行的菩提道,如實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的修學圓滿;代表菩薩行願的德行圓滿,亦即能成就佛道。
而《無量壽經》中,言及阿彌陀佛早已為我們設想好了,另一易行之安樂道:只要十方眾生,一向專念彌陀佛名,於往生極樂世界後,依佛願力(第二十二願「還相回向願」)之巧方便回向故,修行可以超劫、超地,速至一生補處的階位,具足菩薩無量行願。然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還相迴向到十方世界,行普賢行,廣度無量眾生。此為倒駕慈航的「道後普賢」,是得果不捨因門之菩薩,亦即是帶果行因之示現相。
此一阿彌陀佛迴施給念佛者的還相回向德與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之關係,就如道隱法師於《佛說無量壽經甄解》所言:「行願品十種行願,即是二十二願之廣註解。」亦如慈舟法師於《慈舟法師開示錄》所說的:「阿彌陀佛是總相,普賢菩薩十大願是別相。」又言:「念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行願。」
念佛具足十大行願之道理
何故說: 「念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行願。」筆者試就相關經論釋與法義,略說明於下文。
一者禮敬諸佛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對「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釋」云:『「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又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言:「歸命即是禮拜。」我們念阿彌陀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既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就如《觀無量壽經》所說:「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釋尊於《阿彌陀經》介紹與稱讚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功德成就,而言:「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而且《無量壽經》亦云:「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又,天親菩薩於《往生論》的五念門也說:「云何讚嘆?口業讚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另外,於《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也提到:「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祕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中略)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我們依教奉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法供養的如說修行供養。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我們生死凡夫於往昔所造作的種種罪業,因緣會遇時,都會招感果報;而業力所招感的果報起現行時,往往會障礙我們修行辦道。所以,懺悔業障是修行破障的重要道前基礎。
蕅益大師於《教觀綱宗》的「五停心觀」裡提到:「多障眾生念佛觀」。淨土宗的《觀無量壽經》言及觀佛與念佛能除障滅罪,故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善導大師於其「五部九卷」的《觀經疏》(散善義)文中,釋言:「能依經起行,三障之雲自卷。」而要如何識知自己業障輕重之相,以及如何至心懺悔除障的作法,於《觀經疏》(定善義)的日觀與華座觀之文段,有詳細的說明;也可參閱其《觀念法門》、《法事讚》以及《往生禮讚》有關懺悔除障滅罪的開示。而懺悔已,最後都結歸要念佛,志心歸命阿彌陀佛。由此可見,善導大師對於懺悔與念佛法門的重視,並將凡夫念佛滅罪的成就,歸因於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道綽大師於《安樂集》說:「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即爾,況修常念,即是恆懺悔人也。」而善導大師於《般舟讚》也直言:「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以及:「念念稱名常懺悔」;近代的印光大師亦開示:「念佛方能消宿業」。由此可知,末世五濁眾生要能懺悔除障滅罪,又能往生極樂世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一人人可修、一舉兩得的易行道。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攝受十方眾生的本願救度法門,亦是釋尊於《阿彌陀經》,無問自說的特別法門;同時也是十方恆河沙數諸佛舒廣長舌,同讚同勸,證誠其事的難信之法。我們依教奉行,信受彌陀的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豈不是圓滿具足隨喜功德。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與七者請佛住世
請轉法輪與請佛住世,俱為一事,就是為了勸請佛住世間,應機說法,普度有緣眾生。因為佛法有破迷啟悟,摧邪顯正之功能,能破除眾生煩惱,令得究竟成佛的真實利益。佛法常住在世,有機則顯,無機則隱。而且古德亦云:「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們一心念佛,佛住心中,三業清淨,摧伏煩惱,豈非轉法輪。如能淨念相繼,得念佛三昧而見佛聞法,豈非快哉!
釋尊於《觀無量壽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又言:「是心作(念)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佛本無生滅,隨眾生心生而生,隨眾生心滅而滅。只要吾人憶佛、念佛,佛即依眾生心想而現。豈不是等同請佛住世。又,《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釋尊雖示現滅度,而阿彌陀佛仍現在說法。於此土彌勒,尚未下生成佛轉法輪之時,我們更應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去見佛聞法,速成正覺。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請轉法輪與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就是為了成佛,亦即是「回向菩提」;因此,學佛要以佛為我們的善知識,以佛為修行的榜樣。我們念佛人要學阿彌陀佛,主要可依淨土三經的教誨來修學。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玄義分)文中,便勸大眾發願歸三寶,願入彌陀界;同時長時無退的學佛大悲心,以及念佛往生安樂國。而且於《觀經疏》(散善義)言:「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可作為我們學佛的從初發菩提心願,到修行成佛度生的依循準則。
淨土三經一致的修學宗旨,皆以易行道的「本願稱名」,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而且,釋尊與諸佛如來皆勸導我們生死凡夫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去親覲阿彌陀佛,聞法修行,得以速疾成佛度生。因此,我們信順佛願與佛教,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願生彌陀淨土,去成佛度眾生,即是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
大乘佛法的教義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凡有心者皆當成佛」,闡明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根本原理;亦即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皆具有自性彌陀的法身功德。而《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觀無量壽經》亦云:「是心作(念)佛,是心是佛。」因此,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恒順眾生的佛性。
我們生死凡夫,我執未斷,平時於待人處世之道,可參閱慧淨法師所訂的十條「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之文,作為法鏡,來規範自己的日常行為,平生安心的守愚念佛。將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後,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速至一生補處;就能真正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於無盡的時空,無間斷、無疲厭的恒順與開化無量眾生,令得成佛大利。
十者普皆迴向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印光大師於《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二》開示:「迴向之義,大矣哉。迴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迴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
而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玄義分)對「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釋」云:『「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又,淨土宗的念佛迴向文,亦是《觀經疏》(玄義分) 所言的:「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因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普皆迴向。
小結
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引用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第十一願與第二十二願,這三條願來作證明與說明:何故念佛可以速得成佛與圓滿普賢行之原理,即所謂的「三願的證」。由此三條願,可見念佛往生的因果,不論其往生的方法(第十八願:念佛往生),與往生的往相利益(第十一願: 生彼淨土皆不退成佛),以及往生的還相利益(第二十二願: 行普賢行,廣度眾生),都是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若論通途聖道門之成佛菩提道的修行,因為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是稱性的廣大菩薩行,是難行道,凡夫難修難證。而淨土門的稱名念佛,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易行安樂之道;誠如善導大師於《法事讚》中,讚歎念佛法門,說:「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又於《往生禮讚》讚言念佛往生的利益 :「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因此,念佛人只要依淨土宗的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去做,自然阿彌陀佛不違本誓願,會於我們臨命終時,現前接引往生極樂報土,得以見佛聞法修行,圓滿普賢行,速疾成佛與廣度眾生。
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慧淨法師
一、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
三、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四、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五、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六、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七、生活——簡單、樸素。
語言——誠懇、和藹。
威儀——安詳、穩重。
八、諉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眾人事,
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
九、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十、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