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我們念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佛、南無文殊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或南無大日如來,這些所念的「南無」是什麼意思呢?是禮拜、尊敬的意思,是內心的恭敬顯現出外貌的一種禮敬。可是我們信佛念佛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這種南無的內心,是信願行三心具足的,有信受彌陀救度及願生彌陀淨土的信願之心,所以才稱念這一句名號。
一般人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或南無文殊菩薩時,有信跟願嗎?並沒有,因為文殊菩薩並沒有一個淨土,地藏菩薩也沒有一個淨土;大日如來是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也沒有一個淨土,那要往生哪裡呢?
只有我們念佛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內心有「至心信樂,欲生彼國」的信願之心,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第十八願的內涵。所以這句名號是涵蓋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因此第十八願就是這句名號,名號就是第十八願。所以名號必須是六個字,如果只是四個字,少了「南無」,就少了信樂與欲生的內涵了。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這是最完整一體的解釋。
「南無者,即是歸命」,「歸命」有「歸之命」與「歸於命」二義。歸之命是從佛這一邊來解釋,歸於命是從眾生這一邊來解釋。
「歸之命」,這是從佛這一邊解釋,即是彌陀歸回的命令。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要歸回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家。娑婆世界是旅社(客舍),是旅途,是輪迴的地方,只有回到家才是歸,沒有回到家,都不是歸。阿彌陀佛他主動發願的時候,一直到現在都在呼喚我們,要「欲生我國」。《莊嚴經》就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這就是阿彌陀佛要我們歸回極樂世界的呼喚。所以從佛來講,「歸命」就是阿彌陀佛呼喚我們歸回極樂世界的命令。
「歸於命」,這是從我們眾生這一邊來解釋,即是眾生歸順阿彌陀佛的命令,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要「欲生我國」,我們就「願生彼國」,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歸順。我們不拒絕、不違逆,歸順於阿彌陀佛的命令,然後願生極樂世界。
這一種歸順也就是「信」的意思,信受彌陀救度,隨順彌陀救度,相信、隨順、接受,所以「歸命」就含有信在裡面。有人說歸命就只談歸命而已,並沒有說信。其實歸命裡面當然含有信的意義在內,如果缺「信」,怎麼可能歸命呢?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發願迴向」有「佛發願迴向」與「眾生發願迴向」二義。
「佛發願迴向」,阿彌陀佛從一開始發願修行,就把他的功德都迴向送給我們,把他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的所有恆沙功德,點點滴滴都來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所以《無量壽經》就說阿彌陀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又說「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把他的功德迴向給我們。
「眾生發願迴向」,對我們眾生來講,我們也是發願迴向要往生極樂世界。
「眾生發願迴向」,有「夾善迴向」與「直爾迴向」二義。
「夾善迴向」,這裡所講的「迴向」是「迴轉趣向」的意思。夾帶著自己所修行的種種功德,來迴向某一個地方。也就是迴轉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施與眾生,或往生淨土等。簡而言之,就是迴向於眾生、迴向於佛道、迴向於淨土。但如果沒有功德,就不能迴向,因為沒有東西可以贈送出去。
「夾善迴向」可分為聖道門自力的「夾善迴向」,及淨土門自力的「夾善迴向」
聖道門自力的夾善迴向有三種:迴因向果、迴自向他、迴事向理。
「迴因向果」,自己「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都是人天之因,將這人天之因迴向到最高無上的涅槃佛「果」。也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從因地修行一直累積到果地成佛。
「迴自向他」,所作功德,原屬自行,迴而向於法界一切眾生。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施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這是大乘法門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基本的發心,要成佛就要發四弘誓願,所以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但如果沒有功德,就不可能迴向,所以能夠迴向功德而達到解脫的,已是菩薩的境界。我們眾生所修的功德,雖然可以「迴自向他」,迴向給他人,但要迴向出離六道輪迴,迴向成佛,是不可能的,因為凡夫所修的都是有為、有漏的。
「迴事向理」,即將所作屬於千差萬別有生有滅的「事」相功德,迴而向於不生不滅真如法界的「理」體。但這要「三輪體空」,即「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這是空三心泯四相的菩薩才能做得到,還有貪瞋癡的煩惱凡夫是一點也談不上的。
淨土門自力的「夾善迴向」,也就是以自己所修所累積的功德、功夫,迴向給阿彌陀佛,願往生極樂世界,祈求阿彌陀佛於自己臨命終時前來迎接。這「夾善迴向」是屬於還沒有機法二種深信的淨土行人。
「直爾迴向」,這是淨土門他力的迴轉趨向,也就是「願」,「願生彼國」。亦即,我們沒有功德、功夫,但卻可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一種就是領受、信順彌陀的呼喚,而迴轉心意直接「願生彼國」,這個叫作「直爾迴向」。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並將其往生成佛的功德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我們聽聞到了阿彌陀佛的呼喚,而願意、信順、接受,直接迴轉向於極樂世界。這「直爾迴向」是任何善惡凡夫都能做得到的。
「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佛的報土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進入,我們不但沒有初地以上菩薩的功德,連見思二惑都沒有降伏斷除,是個具足煩惱的罪惡生死凡夫,卻能夠進入阿彌陀佛的報土,這就是直接迴轉。那怎麼進入呢?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什麼力量呢?阿彌陀佛迴向這一句名號給我們,我們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就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即是其行」故。
這一句名號,不是白紙黑字,不是一個聲音而已,而是法藏菩薩積植恆沙無量功德,從凡夫因地到成佛的功德,都通通在彌陀名號裡面;從娑婆到極樂世界的功德,也都通通在彌陀名號裡面;從極樂世界成佛到十方國土去救度眾生,這一些功德也都通通在彌陀名號裡面。所以,有這個名號的功德,我們就能夠從娑婆到極樂,到極樂就能成佛,成佛就能夠自自然然的廣度十方眾生,追因究本,都在這一句名號。所以「阿彌陀佛者」,「即是」我們凡夫往生的「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我們不勞苦修諸善業,只要專念彌陀佛名,彌陀的修行就是我們的修行。好比從此岸到彼岸,不用靠我們自己游泳,只要坐上阿彌陀佛的願船,願船的行就是我們的行,這一條願船行到哪裡,就是我們游泳到哪裡。我們有沒有游泳呢?沒有,我們有沒有能力游泳?也沒有能力游泳,可是等同有在游泳一樣,一步一步往涅槃的彼岸前進。所以善導大師說,這四個字就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行」,所以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心心念念都是信願行具足,都法爾自然地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每一個東西都叫一個法,每一個法都有它的本性,也就是它本身的功能和作用,這個作用和功能是客觀的,本來就如此,是必定必然如此的,不可能會被改變,這叫作「法爾」。
譬如念佛機,它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念佛機的本性,這樣才能夠稱為念佛機,不然就不叫念佛機。如果這個念佛機壞了,就會被丟棄。
又如手錶,它的功能就是看時間的,不然怎麼叫手錶呢?手錶就是表示時間的。如果手錶沒有這個功能,也會被扔掉。
又如車子,它是交通工具,它的功能就是運載人物,到達遠方,不然怎麼叫車子呢?車子就是表示運載的。如果車子沒有這個功能,也會被捨棄。
又如飯菜,它的功能就是能讓肚子飽而不饑餓,讓身體有營養能健康成長。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個法是阿彌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議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諸佛皆悉讚歎之法,這個法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功能呢?六字名號的功能,就是「稱念的人,必然往生」。這就是六字名號的作用,不然就不叫六字萬德洪名了。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稱念必然往生」。我們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裡面還想:「能不能往生?會不會往生?」就好像一邊吃飯一邊問能不能飽。
念佛必得往生,這本來就是彌陀名號「法爾」任運自然的功能。「法爾」的「法」,就是有形無形的萬事萬物都稱為法,「爾」就是它的性質狀態,萬事萬物本來的性質狀態就是如此的,不會差失與改變的,叫作「法爾」。如火焰是往上升,不是往下竄;如水是往下淌,不是往上淌;如水果種類很多,有酸的,也有甜的,這些都是物理自然界的性狀,是任運自然而然的,不用造作或勉強的,這就是「法爾」,是這個法本身任運自然的功能。
阿彌陀佛本願力任運自然法爾的功能,就是以他「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來救度一切善惡凡夫,因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有救度任何念佛人的自然功能,不管任何人,只要專念彌陀名號,現生自然蒙佛護祐,臨終自然蒙佛來迎,自然往生淨土,不會差失不會改變。
所以,稱念這句名號的人,不管他知與不知、求與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種往生的功能潛在其中。如同一個念佛的人,彌陀住頂上、身上放佛光,這是法爾自然的。儘管他不知道、沒有看到,可是自然會有這種功能,因為名號的功能、名號的自性就是這個樣子。
譬如火的功能就是燃燒,一旦點火就必燃燒,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甚至你在口中或心中認為它不會燃燒,要它不燃燒,它也必定燃燒,除非你不點火,一點火就必定燃燒,因為燃燒就是火的性,火的功能。又譬如喝水,自然就能解渴;吃飯,自然就能飽肚子;念佛,自然就能往生,這個是法爾自然的。《無量壽經》多處提到「自然」,「自然之所牽」,「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一點不造作,這是彌陀願力的自然。念佛是彌陀願力的自然,有阿彌陀佛本願力的運作,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淨土。
自然有三種:一、凡夫的「業力自然」;二、彌陀的「願力自然」;三、真理的「無為自然」。
我們凡夫是業力的自然,如果不念佛往生彌陀淨土,就會自然墮落,繼續輪迴,也是很自然的,不勉強的,想不墮落輪迴也不行。
這句彌陀名號本身能使我們往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我們知道這個道理而念佛,信就在裡面了,儘管對這個道理瞭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夠一直稱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為有阿彌陀佛任運自然法爾的功能在運作。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六字名號說:「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歸命信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成了我們的修行,因此,我們必然往生。所以念佛方法簡單,功能殊勝。
可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有「信願行」三個含義:「南無」就是歸命,就是信,這是第一個含義;「也是發願迴向之義」就是願,這是第二個含義;同時「阿彌陀佛」就是行──往生的資糧,是第三個含義。這「信願行」三個含義就是因,有一個果就是:「以斯義故,必得往生」,「信願行」是因,「往生淨土」是果。因若成就,果必任運自然而顯現。因為,因必克果,任運不作意,如影隨形。
有關六字名號的涵義,簡列幾種表格於後:



.png)



可說:「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能歸,無所歸。南無能歸之機,與阿彌陀佛所歸之法,如影隨形,佛凡一體不離。」
善導大師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機深信」與「法深信」的人。善導大師「機法深信」之文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機深信之相:是深信自身極惡,無力出離。自覺自己於出離輪迴、解脫生死全無任何能力,從而使我們捨棄依靠自力修行了脫生死的想法。這就如同某位鄉下貧窮的蓮友想要前往朝拜位於長安的祖庭,但因家中並無足以充作其旅費之用的錢財,而且也負債累累,於是其前往長安的想法便只得作罷(自己完全無力,絕對無力)。這種體悟叫做「機深信」。
法深信之相:是深信乘佛願力,定得往生。乘是乘託之義,如同乘船、乘車、搭機時,將自身全體重量完全交予船或車或飛機。法深信亦是如此,就是徹底體悟到像我這種罪惡深重的眾生,只要當下聞信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深信彌陀願力,將自身往生極樂之大事完全交託於阿彌陀佛(彌陀完全有力,絕對有力。即完全他力,絕對他力)。當下就成為必定往生極樂的身分。這就好像有人從台北出發,想要前往北京,則不論此人腳力如何超出常人,他都必須放棄步行,改為乘船或搭機(捨自歸他)。這種叫做「法深信」。
被救度的眾生稱為機,能救度的佛力稱為法。機含有能動、能變之義,法則具有一定、不變之義;為了與能動、能變之機相對應,才將一定、不變的彌陀願力稱為法。因此,深信彌陀願力之救度才名為法深信。
二種深信的二種並非別體二種,而是同體二種,但畢竟所信之內容含有機與法兩種,所以善導大師才將一種信心分別為機與法兩種,因為一種真實信心可以存在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本來,所謂對彌陀救度的信心,是指確信無有出離之緣的我等眾生(自己完全無力,絕對無力),依彌陀願力之救度而定得往生(彌陀完全有力,絕對有力)。略言之,即深信彌陀願力要徹底救度我等,可見這種信心是一體一味的,並非存在兩種其體各別的信心。
善導大師之所以說決定深信自身無有出離之緣,是為了令我等眾生捨棄自力修行之思想;進而言之,若不捨棄自力修行之思想,便表示還無法深信自身無有出離之緣。
同理,所謂深信彌陀願力,就是將自身之往生完全託付於彌陀願力,如此完全仰靠阿彌陀佛之願力即是深信彼佛之本願力。若不是完全仰靠彼佛之願力,便是對阿彌陀佛之本願力仍不夠深信。
所以對彌陀救度的信心是指拋棄自力、投託他力,所以才要通過提出機深信顯示自力思想之應當棄捨,通過提出法深信揭示出投託他力所應具備的相狀。如前所述,二種深信的要點在於捨棄自力、歸投他力,所以雖言二種,但卻並不意味著有兩種不同的心同時生起,而只是深信無有出離之緣,而且必墮地獄的我等眾生,一旦乘託佛力則必得往生。簡言之,即深信不論何等眾生,彌陀都必定救度。
總而言之,機深信指捨棄依靠自力修行的想法(自己完全無力,絕對無力),法深信則指完全仰靠阿彌陀佛之他力(完全他力,絕對他力)。
此二種深信既是他力信心中所具有的兩種內涵,也是他力信心的一體兩面。這就如同硬幣的表裡兩面,若從裡面觀察,可以發現深信自身無力之機而捨棄自力修行之思想,即機深信;若從表面觀察,則可以發現深信彌陀願力,並將往生大事完全交託於彌陀之他力,即法深信。
全捨自力的同時即意味著全託他力,全託他力的同時也意味著全捨自力,恰似暗去光來與光來暗去。
故二種深信即是二種一具,也是二種互具。
二種一具是說,一個信心之中,同時具足二種深信的內含。
二種互具是說,機深信中具足法深信,法深信中也具足機深信。
二種信心之相是一味的,所以二種深信通於凡夫與聖人。不論凡聖,欲生彌陀報土,都必須具足二種深信。因為彌陀「願力成就之報土,自力心行不能到,大小聖人都一樣,唯託彌陀本願力」。彌陀報土,如憑自力之心行絕對不可能往生的,所以不論是經過多久時間積累修行的聖者,若欲生彌陀願力成就之報土,都必須拋棄自力,乘託彌陀之他力。(33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