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機法一體略有四種:
一、往生正覺,機法一體。二、身心功德,機法一體
三、生佛三業,機法一體。四、六字名號,機法一體
(一)往生正覺,機法一體。《大經》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眾生之往生與彌陀之正覺,彼此相依相待而成,往生正覺,同時俱成。
故往生正覺,機法一體。
(二)身心功德,機法一體。《觀經》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往生禮讚》說:
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
曇鸞《往生論註》說:
火從木出,火不離木;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則為火。
彌陀大悲心中,充滿常沒眾生之救度,故是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
我等煩惱心中,充滿彌陀大悲之功德,故是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法界功德,全部融入念佛人身心之內。
彌陀遍照光明,唯在攝取念佛人終生不捨。
佛入念佛人,佛在念佛人心內;佛攝念佛人,念佛人在佛心中。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眾生身心,與佛功德,相即相入,機法一體不離。
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木喻念佛眾生,火喻攝取光明。
(三)生佛三業,機法一體。善導《觀經疏》說: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大方等大集經.卷四》說:
菩薩住是陀羅尼已,一切眾生身口意業,各各於是菩薩身中,一一印現。
十方眾生所有口業,悉於菩薩口中印現。
佛憶念眾生,眾生憶念佛,佛與眾生,眾生與佛,彼此常相親近,機法一體不離。
(四)六字名號,機法一體。善導《觀經疏》說:
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離歸命心,無阿彌陀佛之體。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能歸,無所歸。
「機法一體」有二面,即「法體成就」之機法一體與「機相領受」之機法一體。
「法體成就」的機法一體是「一體不二」的一體,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
「機相領受」的機法一體是「一體不離」的一體,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永不分開。譬如甲跟乙,甲、乙雖然不同,可是這兩個卻是在一起的,甲在哪裡,乙就在哪裡;乙在哪裡,甲也在哪裡,而且甲之中有乙,乙之中有甲,這個就是「一體不離」。雖然是兩個東西,但由於它不相離開,而且是結合在一起、彼此互相交融的,所以雖然是二物,也可以說是一體,這就是「佛凡一體」。
機有三種:黑機,暗機,白機。
「黑機」,就是指我們每個人的本性,不管信與不信,我們的本性都是貪瞋癡烏黑的,你再怎樣洗都洗不白的,只有到極樂世界,自然就轉了。這種機就是「黑機」,每個人都一樣。
「暗機」,是指有疑心的人,懷疑彌陀的救度這一種狀態是黑暗、無明,因為有懷疑,這種機就是「暗機」。
「白機」,是指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叫做「白機」。因為他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雖然還有貪瞋癡,還是烏黑,但是只是今生短暫的幾年或幾十年,不是永遠的,所以,信順之心叫做「白機」。
一個信佛念佛的人,永遠都跟阿彌陀佛在一起,所謂「與佛同在」。
在一般佛教來講,「與佛同在」是感應道交的意思,對淨土宗來講,另有特別的名詞,叫做「機法一體」。所謂「機法一體」,「機」是指念佛的人,「法」是指救度的法,也就是指阿彌陀佛本身。
因為阿彌陀佛是以名號度眾生,而阿彌陀佛的名號,跟阿彌陀佛本體是一體的。阿彌陀佛的名號,跟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所領受的是阿彌陀佛的恆沙功德。
簡單來講,念佛人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念佛人,都永遠在一起,這是一體不離;也就是念佛人的內心有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心中也有念佛人的生命,阿彌陀佛這一尊佛跟念佛人(也就是凡夫),佛跟凡夫,佛心跟凡夫的心,是交融合和在一起的。
「機」是我們念佛人,我們儘管信佛救度,專念佛名,也願生淨土;儘管再怎麼深入經藏,再怎麼有人格、有道德、有修養、有修行、有功夫、有功德,可是畢竟還是貪瞋癡具足的凡夫。當然貪瞋癡當中也有善心,如果沒有善心也不能遇到佛教,也不可能信受這個法門,所以《大經》說:「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但貪瞋癡的凡夫,在娑婆世界永遠還都是貪瞋癡,跟佛清淨的心是不一樣的。
佛的心完全是真實的、智慧的、慈悲的、清淨的,而我們卻是污穢的、虛假的、貪瞋癡的,這樣的凡夫心跟佛的心是截然不同的,可說天差地別。可是,卻能夠永遠的在一起而永不分開,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就是「機法一體」,或者稱為「佛凡一體」、「佛凡不離」,這樣的教理與用詞,是只有淨土宗才有的。
雖然聖道門各宗各派都從實相上來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有佛性,凡夫也有佛性。從佛性來講,佛跟凡夫都是一樣的,但凡夫與佛卻不是一體的。畢竟佛是證了佛性,而且也斷了煩惱,同時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成就了法身佛、報身佛,擁有了百千萬億化身的應化佛;而我們眾生再怎麼樣的有佛性,可是並沒有明心見性,也沒有斷除煩惱,所以法身不能證悟;也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積植福德智慧,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福慧圓滿,所以也沒有報身,那當然也沒有應化身的功能。因此,凡夫雖然有佛性,但畢竟佛性沒有顯發出來,永遠還是凡夫。
所以善導大師要我們認清自己,要有自覺,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是障重惑深不能顯現,沒辦法證悟到我們的佛性,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又說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不只是生死的凡夫、罪惡的凡夫,而且是常沒的凡夫,所以說「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除了流轉於六道當中之外,更且是常沒於三惡道當中的。
如果以聖道門來講,他們會認為說,儘管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可是由於這一輩子的積累善根,下輩子或下下輩子,或許有機會可以出離。可是善導大師明白地告訴我們──曠劫以來一直到今生,常沒常流轉,沒有出離之緣,未來也同樣沒有出離之緣。我們要認清自己就是這樣的根機。
所以「佛凡一體」就只有淨土法門才有的,這也是淨土宗的一個特色。當然這都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悲願,如果沒有彌陀的悲願,就沒有淨土宗,也沒有這樣的教理了。
這裡列出四種機法一體:
一、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是就第十八願來講的。
二、身心功德,機法一體:是就《觀經》的兩段經文來講的。
三、生佛三業,機法一體:是就善導大師對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涵義當中,我們的三業跟阿彌陀佛的三業,互相融合,機法一體,所以這是善導大師的解釋。
四、六字名號,機法一體:是就善導大師對於「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解釋來看,也含蓋有種種的機法一體。
這裡是列出這四種。其他如「名號信心,機法一體」,或者「光明信心,機法一體」,或者「名號念佛,機法一體」,或者「能歸所歸,機法一體」,「能照所照」或「能攝所攝,機法一體」,從種種的角度都可以看出,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都是永在一起的。
一、「往生正覺,機法一體」。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有關「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二句八個字,顯示阿彌陀佛是一尊「往生正覺機法一體」的佛,「機」指被救度的十方眾生,「法」指能救度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結合在一起,成為一體,永不分離。
第十八願前面的五句是「願」,後二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誓」。誓是進一步表示如果不能達成這個結果的話,就必須付出代價。誓是一種絕對的決心、約定、誓約及賭注,為了成就這個誓,就要有相當的付出,也就是說,如果不能使眾生往生的話,法藏菩薩就不成正覺。法藏菩薩將他成佛的生命與十方眾生的往生綁在一起來發願,若不能使眾生念佛往生,他就永不成佛。此謂之「往生正覺,機法一體」,念佛的「機」跟救度的「法」相互依靠。就像父子一樣,有父才有子,有子才有父;父子是同時成立,相互一體的。既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約與保證,阿彌陀佛又已經成佛,這豈不是顯示出阿彌陀佛已成就了我們的念佛往生之誓願?
總言之,四十八願當中,唯有第十八願是「念佛人跟阿彌陀佛」機法一體,是自他不二、生佛同體的本願。所以十方眾生只要信佛念佛,就自然與阿彌陀佛成為機法一體,必能百分之百往生成佛,並且「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因此,第十八願是最根本、最主要、最直接的願,叫做「生因願」,同時以此願為「本願王」。
首先我們要瞭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呢?阿彌陀佛是一尊為我們發了四十八個大願的佛,那對我們來講,最親切、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眾生,可是眾生有聖人凡夫,有善人惡人,由於根機不同,所以四十八大願當中,攝受眾生的願有分為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根本願則是第十八願。因為第十八願能完整的救度一切聖凡善惡的十方眾生,不管善或惡,不論平生或臨終,即使是畜生、餓鬼、地獄的眾生,也都能夠救度。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意思是說,如果不能使眾生往生他的彌陀淨土,那阿彌陀佛就不能成正覺;也就是說,能夠使任何念佛眾生都能往生彌陀的淨土,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也可以說,眾生如果不能往生,那阿彌陀佛怎麼能夠成正覺呢?假設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那眾生怎麼不能夠往生呢?
所以「往生、正覺」很有意義,對我們來講有「一體」的關係,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依靠眾生的往生來決定的;而眾生的往生,也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正覺來決定的。
「彌陀之正覺,依眾生之往生而定」,這樣講的意思並不是說眾生有修行的能力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才成正覺。不是這樣,如果這樣的話,等於阿彌陀佛是靠我們凡夫的修行功德才成正覺,當然不是這樣,而是阿彌陀佛完成了我們往生的功德。所以說阿彌陀佛的正覺是為眾生能往生而成就的,反過來說,「眾生之往生,依彌陀之正覺而定」,所以假如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眾生只要信受,也就是歸命,那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雖然已經成正覺了,可是眾生如果不信受、不歸命、不念佛,那也不能往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正覺跟我們的往生,我們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正覺,有這一層一層的關係。總的來講,就是阿彌陀佛的正覺跟我們的往生,我們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一體的。
一開始,阿彌陀佛的願就是跟我們眾生的往生綁在一起發願而修行的,他的成佛就是我們的往生,我們的往生就是他的成佛,所以我們眾生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正覺是彼此互相依靠、互相等待而完成的。阿彌陀佛依靠能夠讓我們往生他才能成佛,而我們必須依靠等待阿彌陀佛的成佛才能夠往生。所以我們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成佛,這兩個是同時成就的。也就是只要阿彌陀佛成佛了,那十方眾生也都具備往生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的成佛,跟十方眾生的往生,是同時間成就的。
阿彌陀佛必須有能力使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天界、人間、地獄的眾生都能夠一個不漏的往生,他才能成佛。所以往生跟正覺,正覺跟往生是綁在一起的,是機法一體的。
當然,機法一體也可以從法的層面,也就是從阿彌陀佛本身來講。因為再怎麼樣,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機法一體」的往生功德。可是對十方眾生來講,有已經遇到的,有現在才遇到的,有將來才會遇到的,因此有時間性的不同。
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了,我們怎麼還沒有往生?到底原因在哪裡?因為十劫以來,我們都還沒有遇到,還沒有信受。為什麼沒有遇到,還沒有信受呢?有可能十劫以來,我們都在三惡道,或者在天界享樂,或者雖然生而為人,但是沒有福報遇到佛法,或者是雖然有福報遇到佛法,但是雜修雜行,一直到今生今世才遇到彌陀的救度。不然十劫以前,所有眾生都應該往生成佛了,所以,很冤枉!曠劫以來枉輪迴!
今生今世終於遇到了,是極為值得的。有一句諺語說:「終日徬徨,傍晚到達目的,足已!」當然有人在中午之前就找到了目標,有的人中午之後還在找,但終於太陽下山之前找到了。可是有的人,太陽下山了還沒找到,而且一片黑暗,四顧茫茫。所以一輩子到處徬徨,可是臨終也能往生,這樣的話,也夠了,滿足了!
這是告訴我們最終的希望,並不是要我們平常懈怠,或者以為臨終還有機會,那現在就盡情的享樂,也不用聽聞淨土的教理,也不用聽聞佛法,甚至也不憶佛念佛,認為臨終時有人會幫自己助念就好,絕不能抱著這一種僥倖的心。為什麼呢?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一輩子最重大的是什麼?就是生死輪迴的解脫,這是無法商量、不能替代的,所以說「生死事大」。而且「無常迅速」,有可能出去遇到車禍,或者突然中風、患病。
怎麼樣的人才是老實學佛的人呢?佛陀說,無常觀深的人才是老實學佛的人。沒有無常觀或無常觀不深的話,就會覺得要上班、要創造事業,時間不夠,或者要吃喝玩樂,時間不夠;反之,無常觀深的話,就會覺得沒有其他時間了,一定要現在就去尋找解脫生死輪迴的道路,所以他對於世間的事,或吃喝玩樂,不會覺得時間不夠,讓他覺得時間不夠的,是解決生死輪迴的這一件大事,其他的都不算什麼。
以上是就第一點「往生正覺,機法一體」來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