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上)
──慧淨法師 2021 年 11月21日講於台北淨宗寺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接下來就第三段法語稍做講解。
第三、《往生禮讚》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這段法語是善導大師把《阿彌陀經》「光明無量」之文,以及《觀無量壽經》的「光攝念佛」之文融合在一起解釋。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阿彌陀經》的經文,「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是《觀經》的經文。善導大師說之所以名為阿彌陀佛,第一是因為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光明;第二是因為這無量的光明具有不受任何障礙的功能,所以也是無礙的光明;第三是因為這無量的、無礙的光明,目的是在救度念佛的眾生,因此這尊佛才名為阿彌陀佛。善導大師以這段法語,彰顯第十八願的密意。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問:「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接下來就回答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觀經》的經文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善導大師把這兩段經文揉合,然後寫成這樣的一段法語。
這段法語與二段經文幾乎相同,所不同的是加了「唯觀」兩個字。由於有「唯觀」兩個字,才能明白地顯露出第十八願的密意,因為第十八願只講念佛,而且這句名號又是光明名號。
「彼佛光明無量」,阿彌陀佛這尊佛為什麼名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到什麼程度呢?所謂「無量」是大到沒有範圍,是整個宇宙十方世界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裡面,而且阿彌陀佛這種照十方國的無量光明,到處通行無阻,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說「無所障礙」。
「障礙」有兩種,有外障跟內障。外障就是有形的,譬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鐵圍山、地獄等。內障就是我們的貪瞋癡煩惱、深重的罪業、冤家債主、天魔外道。阿彌陀佛光明的照射是無所障礙的,既不受有形所障,也不受無形所礙。
這些光明起什麼作用,有什麼目的呢?就是善導大師這裡所講的「唯觀念佛眾生」,唯獨觀察、尋找念佛的眾生。尋找十方宇宙之中到底有哪一個世界、哪一個國度、哪一個眾生在念阿彌陀佛,等找到念佛眾生的時候,就以無礙的光明永遠照耀他,保護他,將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這叫「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有這樣的作用,所以這尊佛才叫作「阿彌陀」。因此,「阿彌陀」的定義就是以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永遠不捨離。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以「光明」來觀照、尋找、保護、接引、救度念佛的眾生,因此這尊佛才叫做阿彌陀佛,如果不是「唯攝念佛眾生」,這尊佛就不叫阿彌陀。如果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光明不攝取我們,他就不叫阿彌陀佛;如果不念佛,卻能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那也不叫阿彌陀佛。
所以,阿彌陀佛攝取、救度我們,不是觀別的,「唯觀」我們是不是念佛,不觀我們罪業深淺,也不觀我們智慧高低,也不觀我們功德大小,他唯觀我們是否念佛──「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不論罪業大、罪業小,出家、在家,功德深、功德淺,智慧、愚癡,任何人都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念佛眾生」。
如果不是念佛,而是雜修雜行,就不蒙受彌陀的攝取不捨。為什麼?第一,從第十八願來講,第十八願只講「乃至十念」的念佛,沒有講其他雜業雜行。第二,從名號來講,名號本身就含有光明,所以稱念名號就跟光明有接觸。如果不稱念彌陀名號,跟彌陀的光明就了不相干了。
「攝取不捨」,就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我們臨終,光明都不離開我們,不捨棄我們,不嫌厭我們,到我們臨終就會顯現來迎。這種念佛的眾生,如果他本身是有願生之心的話,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本身沒有願生之心,那就不一定。不過他能夠認定這句名號功德的偉大,凡事都能夠求念這句彌陀名號,往往也會有願生之心。如果說平生沒有願生之心,可是常常念佛,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臨終顯現來迎接他的時候,一看到阿彌陀佛巍巍的佛相與佛光,心中的苦惱恐懼消除,對彌陀極樂的依正二報頓時產生嚮往之心,那個時候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從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就可以瞭解阿彌陀佛存在的目的、功能,以及與念佛人一體不離的親密關係。可知,「攝取不捨」就是阿彌陀佛的名義。
第四、善導大師《觀經疏》說: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因為有前面這幾種道理,所以顯現出彌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自然攝取念佛之人,可是如果不是念佛的話,就與彌陀光明不相應,而不蒙彌陀光明攝取。只要我們念佛就與佛光相應,就接觸佛光,蒙受佛光的利益。
比如說房間有日光燈,每盞日光燈都有各自的開關,不打開開關,日光燈就不會亮。念佛就像按開關,開關一按,日光燈就亮,不假自求;念佛放佛光,也是任運自然。
第五、《觀念法門》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這個「但」跟「唯觀」的「唯」意思是一樣的,也是「專」的意思。如善導大師所解釋的,彌陀光明唯觀念佛眾生,唯照念佛眾生,唯攝念佛眾生,不攝非念佛眾生。
這段文講得很清楚,只要是專念阿彌陀佛的眾生,不論原來是什麼身分,是聖人、善人,還是凡夫、罪人,識字、不識字,會不會誦經,這一切都不論,只要迴心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不論何人,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都平等無差別無條件的保護救度,永不捨棄。因為阿彌陀佛是一位大慈大救苦救難的佛,善樂之人都要救了,何況罪苦之人。意思是說,專念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會永遠照耀著他,保護著他,救度著他;若是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沒有照耀、保護著他,將來也不可能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
可知,彌陀光明與念佛眾生,念佛眾生與彌陀光明,彼此一體,相融相即,不相捨離。就好比月亮高高在上,卻是可以照著千江萬水,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但是,假使沒有水,或者水是蓋著的,這樣月影怎麼能夠進入呢?所以,我們要將心中的蓋子打開,來接受阿彌陀佛救度的月影,這樣阿彌陀佛的月影和我們眾生的心水永遠都結合在一起。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阿彌陀佛的心地光明,日夜不間斷地照耀著念佛的人。
光明有「心光」與「身光」兩種,攝取不捨的光明是心光,就是佛心所起的光明;以佛慈悲攝受之心所照燭的光明,叫做「心光」,這裡是指阿彌陀佛的心光。
阿彌陀佛的心是包含慈悲和智慧的,如《觀經》所講的:「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說:「佛光明是智慧相。」
凡是念佛人都相應佛心,佛心以慈悲為體,所以照攝念佛人的大悲光,有「心光」的稱呼。因為念佛合乎阿彌陀佛的心願,所以「心光攝護不捨」。若念其他佛號、其他咒語、學其他法門,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照攝。為什麼?因為名號就是光明,只要起心動念念這句名號,就自然跟阿彌陀佛的光明相接觸;如果不念這句名號,就沒有這種光明,因為沒有跟這句名號相接觸。道理是很顯然的。
阿彌陀佛的心光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所流露出來的光明,他有一個目的,就是「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功能就是念佛眾生就蒙光攝取不捨。
佛的心是怎樣一種境界呢?《無量壽經》說: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又說: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這兩首偈是在說明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廣大、微妙殊勝、無上的威神功德,大乘菩薩也好,小乘聲聞、緣覺也好,都不可能瞭解佛心的境界和佛光的功能。因為大乘、小乘聖者的境界,跟佛的境界相比,相差非常遙遠。
生盲引路喻
好像一出生就瞎眼的人,他自己都不能自由自在地走路,怎麼能夠引導人家走路呢?所以說:「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因此,我們學這個法門,就要依循、遵從祖師所解釋的去信受、讀誦、如說修行。如果要問為什麼?那是不可能得到圓滿解答的,因為即使祖師也不能完全理解,那是「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的境界,聲聞、緣覺與菩薩也「莫能究聖心」啊!
佛心具足光明智慧的心光,也具足救度眾生的慈悲。所以,能夠攝取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光;而蒙受攝取的,就在於眾生的專稱彌陀佛名,所以說:「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攝護不捨」,就是救度你、保護你、不捨棄你;無論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一直到臨終,永不捨離,一直攝護你到極樂世界。這是念佛所得到的利益。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總」是一切、統統,「總不論」,統統不論。不論哪些呢?除了念佛之外的種種修行非常多,所以說是雜業;因為雜業非常多,所以說:「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雜行雜修的人,彼佛心光不攝取,不照攝修其他雜行雜業的人。也就是念佛一方面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之行,一方面這句名號又是光明名號,所以才蒙佛心光明攝取不捨。除此之外任何的法門,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所謂六度萬行,不論再怎樣殊勝,都不蒙彌陀心光攝取不捨。因為一方面跟本願不相應,一方面沒有這句名號的光明在裡面。
雜行雜修跟專修念佛,哪一個難?雜行雜修難;要誦經的話,不識字就誦不了;沒有經本,也誦不了;沒有時間,也誦不了;在大街上,環境不允許,也誦不了;生病在床,也誦不了。所以,修行其他法門難。不僅難,俗話講「吃力不討好」,費了很大的勁,結果佛的光明不照耀,不攝取,我們怎麼去往生呢?往生怎麼會有把握呢?
念佛法門就很容易。不識字、沒有經本也可以念;病了 、累了,躺在床上也可以念;在外地出差,在路上搭車、坐船、坐飛機,也可以念;上菜市場買菜,也可以念;在家裡洗衣服,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抹桌子、掃地,也可以念……時處諸緣無障礙,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處所都可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此容易,而又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雜行雜修,修得又多,又累又忙,結果佛的光明不攝取,靠自己奔到極樂世界,那就太困難了。
大家要明白,善導大師是彌陀示現,他講的話就等同阿彌陀佛親自講的,他不會隨便亂講。
由這一段法語曉得,念佛眾生,雖然現在仍然在娑婆世界,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已經先以他的光明來保護我們,直到往生極樂。所以這一段法語,光明攝取等於約定,顯示現當二益。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又無所障礙,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問題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就有解釋。曇鸞大師說:
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
盲人不見陽光喻
意思是說,就像太陽的光明普照地球,但是如果瞎眼的話就看不到,並不是說陽光沒有普照。我們因為有煩惱、無明,所以才看不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好像經典所講的「譬如從生盲」,我們一出生就帶著無始以來的無明黑暗了,所以這個問題完全在我們凡夫本身。
源信大師有一段法語,也在解釋何以我們看不到佛光。他說: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這段法語很淺顯,一看就懂,而且內容非常好。這裡所講的極重惡人就是我們,我們都是極重惡人,五濁惡世的濁惡凡夫都是具有深重罪業的極重惡人,不然的話,我們不會投生在這個娑婆世界,不會被千佛所捨棄。
這種極重惡人,不是墮落三惡道,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第三條路,所以說:「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不稱彌陀就必定墮落。既然是稱念彌陀的話,不論是誰,他都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所以說:「我亦在彼攝取之中。」
然而,我們看不到彌陀的光明攝取,這是因為我們被煩惱、無明障住了,所以說「煩惱障眼雖不能見」,但「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我們雖然看不見,但是從教理來講,阿彌陀佛有永無倦怠、永無疲厭、永不捨棄的光明,所以必定常照我身。
凡事都要有因緣,要看到佛光,甚至看到佛,也都要有因緣。不過,如同我之前所說的,只要專一稱名念佛,不要期盼見佛、見光、見花、見淨土殊勝的景象。為什麼?一方面我們對道理不瞭解,萬一所出現的是怨家債主所顯現而被牽引進去,怎麼辦?所謂「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時著魔」。我們念佛是為了這一輩子就解脫永恆的六道生死輪迴,如果這一輩子沒有解脫,失去了這個機緣,下下輩子怎麼辦?尤其著魔的話,那就被牽入三惡道了,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危險之至。所以,寧可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平凡、平常、平淡的念佛人,而不好奇特、好別異、好高遠。
三二、善導大師「光號攝化」文解釋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說: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這段文叫作「光號攝化文」。「光」就是彌陀光明,「號」就是彌陀六字名號,「攝化」就是救度眾生,叫做「光號攝化」。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尤其第十八願,是以光明名號來攝化救度十方所有眾生,使十方眾生有信心稱念這句名號,他要求現世利益也可以,要求當來的往生利益也可以,所以說「但使信心求念」。
「但使信心求念」,這句名號就像百寶箱,可以任運地、隨意地讓他求、讓他支、讓他取;他要領取多少、他要支出多少,都可以以念佛為之。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因為這句名號有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量在裡面,所以才能使得我們上盡一形(一輩子)念佛也好,或者是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只念十聲一聲也好,也就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聲」,都容易達到我們所求的,都容易達到往生,因為阿彌陀佛的誓願深重。
由這段法語可以瞭解,阿彌陀佛就是光明的名號,而且光明名號本身,充滿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願力。阿彌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攝取念佛眾生」。從發心念佛開始,就一直照耀他,不捨棄他。
一個人若是願生極樂,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蒙受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光明;如果他不是發自內心,也不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而一向專依阿彌陀佛、專念這句佛號,就不一定受到阿彌陀佛光明永遠的攝取不捨。
雖然願生極樂世界,不過沒有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會受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嗎?答案是不會。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光明是沒聲音的名號,光明、名號,名號、光明是一體的。只要我們信心求念,往生就很容易,因為這句名號就是光明,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
這句名號就是光明,光明本身也是名號。而阿彌陀佛是以這光明名號來救度我們,來讓我們不管求現世利益,或是求將來利益,都能夠得到。
善導大師解釋三部經,都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光明名號攝化眾生,這段文是善導大師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也是結合《觀經》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經文來解釋。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四十八願來講,沒有一願不是深重誓願,願願都是深重誓願。可是接下來善導大師就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這很明顯就是指第十八願,豈不是其他四十七願都回歸第十八願?手掌展開是五個手指,收攝就是一個拳頭。同理,展開是四十八願,收攝回來就是第十八根本願。
再者,這段法語是將《大經》第十八願與《觀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經文,天衣無縫地融合做為註解。
這段法語可以分為三小節來解釋:(一)標出本誓深重;(二)舉出果德普益;(三)顯明群機勝益。
(一)標出本誓深重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這是講阿彌陀佛「願」的根本來源,這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說明的。
「本」,本發深重誓願,「本」這個字很重要,「本」是根本,也是源頭,後面所有的結局,都是來自阿彌陀佛本來發了這樣深重的誓願。如果沒有這個,後面統統沒有。就像樹一樣,從根本生長出枝葉;又像水一樣,有源頭才有下游的水流。沒有了樹根,枝葉就枯萎了;沒有了水源,下游就斷流了。一切都在阿彌陀佛的誓願當中,所以叫「本願」
「本發深重誓願」,願很深切,很殷重,由深重大悲所起的誓願。為了救度被千佛所捨棄的罪業深重的眾生,所以說深重誓願。
在這段光號攝化之文,善導大師舉出阿彌陀佛因地的願和諸佛的願來比較,阿彌陀佛的願比較特別、比較深、比較重,因此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所結的緣,自然也就比十方諸佛深重。所以第一句就指出因地的願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對比其他十方諸佛,無論是通願也好、別願也好,都是較為深重的。
為什麼?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如同《悲華經》所講的,貪瞋癡特別強盛,罪業特別深重,所以被千佛所捨棄。千佛代表什麼?代表其他諸佛,被千佛捨棄,就等同被其他諸佛所捨棄。千佛為什麼會捨棄我們?因為我們的罪業太深重了,要救度罪業深重的眾生,諸佛的誓願也必須深重才可以。如同兩百公斤的重擔,想挑起的人如果沒有承擔兩百公斤以上的力量,就挑不起來。同樣道理,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如果他不發深重的誓願,怎麼能救度我們罪業深重的凡夫呢?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就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阿彌陀佛自己所說的「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又說:「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阿彌陀佛所發的深切、殷重的誓願是什麼樣的呢?就是用他的光明名號攝受、化導、救度十方眾生。也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必定往生」。
為什麼叫「光明名號」呢?《阿彌陀經》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彌陀名號本身和彌陀光明是一體的,這叫做「名體不二」。我們念佛,身上就有佛光;我們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所攝取,因為名號和光明不能分開,所以叫作「光明名號」。
「攝化十方」,攝受和化導十方的眾生。只要我們稱念彌陀名號,阿彌陀佛就攝取我們。「攝取」就是救度的意思,救度我們十方的眾生。這是從佛的立場來說明。
(二)舉出果德普益
說明阿彌陀佛成佛以後救度眾生的普遍性,這叫做「舉果德普益」。舉出阿彌陀佛成佛以後,因地的願行圓滿,果中的功德普遍利益眾生。這段文就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易得往生。」阿彌陀佛就是以這句光明的名號來救度十方眾生,使十方眾生容易稱念容易往生極樂成佛。
善導大師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如果以第十八願來講,第十八願並沒有談到「光明」這兩個字,只是說三信十念。可是善導大師在這裡加上「光明」兩個字,以「光明攝取」來解釋第十八願念佛的功能,這就是善導大師把第十八願隱密的內涵「彰顯」出來,讓我們通過善導大師這段法語來看第十八願,就曉得第十八願有這層含義。
所謂「彰」和「顯」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顯」是顯現在外面的,大家都看得到,一看就一目瞭然,不用另外特別闡釋;「彰」是把背後的、隱密的、一般看不出來的內涵特別闡釋,使它發露出來,讓人體會領解。
善導大師〈讚佛偈〉說: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這首〈讚佛偈〉也是在彰顯光明跟第十八願的關係。
再者,以《觀經》跟《小經》這兩部經來融會貫通,就知道有這種含義。
《小經》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以這兩段經文,將光明與名號一體的內涵顯露出來。如果沒有善導大師這樣的註解,我們凡夫是沒有智慧理解念佛的殊勝功能的。
從這段法語可以清楚瞭解,阿彌陀佛這尊佛就是以光明攝取念佛眾生的佛,也因為以光明攝取念佛眾生,才稱為「阿彌陀佛」,如果不是以光明攝取念佛的眾生,就不稱為「阿彌陀佛」。
〈讚佛偈〉也說: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所以稱名念佛,既是自然地能夠隨順阿彌陀佛本願的稱名,也是自然地能夠隨順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不捨。所以,阿彌陀佛要怎樣來廣度十方眾生呢?就是這裡所講的,以光明跟名號為因緣來攝化十方眾生。
就阿彌陀佛的光明來講,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十二願所成就,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十七願所成就。可說,是以光明為緣,名號為因,因緣和合,而有攝取不捨的利益。也可說,專稱彌陀佛名為因,彌陀光明攝取為緣,而獲得必定往生的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利益。
法然上人的《三部經釋》,對《觀經》的解釋中就談到,諸佛都是為了救度眾生,可是無緣的眾生無法蒙受救度。為了跟無緣的眾生結緣,阿彌陀佛就發了「光明無量願」,也就是第十二願,以無礙遍照的光明來跟眾生結緣,來培養眾生,使眾生能夠因為跟阿彌陀佛結了緣而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就是以光明為緣、名號為因。
阿彌陀佛為了使十方眾生都能稱名念佛往生極樂,在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七願,就發願要請十方諸佛都來稱揚讚歎這句名號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使十方眾生普遍能夠聽聞、稱念,這就是第十七願的功能。
接著第十八願,也就是十方眾生聽聞了十方諸佛所稱揚讚歎的這句名號之後,而發起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之心,之後就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說,以光明為緣,以名號為因,來攝化十方眾生。這就相應於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說的「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光明名號」,為什麼叫做「光明名號」呢?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中,在第十二願就說,他若成佛,他的光明要遍照十方世界,因此他成佛以後,他的名號自然也具有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所以善導大師就直接冠以「光明名號」。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光明名號,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能照耀十方眾生無所障礙,自然也不受眾生業力的障礙,所以稱為「光明名號」。
阿彌陀佛也叫做「光明佛」,就是「無量光明佛」;極樂世界也叫做「光明土」,經典中就說極樂世界是「無量光明土」。所以佛也好,土也好,都有無量的光明。再者,阿彌陀佛本身以及極樂世界,都在這句六字名號裡面,這句名號包含著阿彌陀佛本身和極樂世界,所以這句名號也是光明的名號,佛、土與名號,三者一體。
那名號是在哪一願呢?在第十七願。法藏菩薩說他若成佛,要使十方諸佛都來讚歎他的名號,第十七願已經成就,自然就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出現。也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第十七願已經成就,因此,十方諸佛出世度眾生,一定會說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法,自然就有這樣的功德力,使十方諸佛自自然然、不必拜託、不必勉強都會來宣說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法門。
因此,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現在娑婆世界的印度,講經四十九年,最後也要講說阿彌陀佛這個淨土法門,做為一生講經說法的總結論。這也是因為阿彌陀佛有這第十七願,而且已成就了這個願,這也顯示著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地方。因為,如果沒有十方諸佛來為阿彌陀佛說法,這樣就難以普遍救度十方眾生了。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眾生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必須藉著十方世界、十方諸佛也來為他宣傳,才能普救十方無盡眾生,這就是第十七願的功能;現在有這句名號,當然也是第十七願的功能。
四十八願當中,第十二願是「光明無量願」,第十七願是「咨嗟稱名願」,是十方諸佛讚歎名號的願;第十二願、第十七願相互配合,就是「光明名號」。有阿彌陀佛自然就有光明名號出現,光明名號的目的是要救度眾生,也就是以光明為「緣」,名號為「因」,因緣和合就能夠圓滿救度十方眾生。名號是「因」,光明是「緣」,救度眾生是「果」。以上是就阿彌陀佛的立場來說的。
若就我們的立場,眾生念佛是「因」,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是「緣」,有念佛的因和佛攝取不捨的緣,就使一切念佛的眾生百分之百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也就是以彌陀佛名救度十方眾生的意思。「攝化十方」,攝受和化導十方的眾生。只要我們稱念彌陀名號,阿彌陀佛就攝取我們。「攝取」就是救度的意思,救度我們十方的眾生。這是從佛的立場來說明。
那我們眾生該怎麼做呢?
「但使信心求念」,「但」,只要;「使」,使得。只要這樣做就可以了,很簡單,很容易。「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是阿彌陀佛的事,我們凡夫要做哪件事呢?只要「信心求念」。
「信心」,是信受、信順不疑的心,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至心信樂」的信心。「求」,求願往生,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欲生我國」的願生心。「念」,稱念彌陀名號,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的「念」。可以使十方眾生有信受的心,來求念阿彌陀佛。所以,「信心求念」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信、願、行」,也就是「三心十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