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2024龍年新春講話
  2.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3.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4. 2023中元開示
  5.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8.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9.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0. 2022中元開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4.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5. 念佛超度之勝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18.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1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彌陀誕開示
  27. 2020中元法會開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無常三根本
  31.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2.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節開示(2019)
  34.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5. 豬年話豬
  36.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37.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38. 受戒與持戒
  39.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0.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種成佛法
  42. 橫超的淨土法門
  43. 往生與預知時至
  44.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6.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49.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1. 彌陀願心的根源
  52.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點
  54. 慈心法門
  55. 念佛不妄語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57. 淨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59. 為何吃素?
  60.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1.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2. 愛與佛命
  63. 不請之友
  64.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5. 學佛的目的
  66. 說愛(二)
  67. 說愛(一)
  68.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69.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1.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2. 「以誠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4.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5. 在心、在緣、在決定
  76. 佛教點燈的意義
  77.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處?
  80.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1.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蓮
  84.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彌陀救度
  86. 為新戒比丘開示
  87. 歸依勸囑
  88.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89.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0.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1.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2.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3.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4.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5.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98.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99.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2.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3.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5.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6.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07. 阿彌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3.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4.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5.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6.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17.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014年9月21日彌陀共修會第75課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晚上颱風過境,外面有點風雨,大家冒著風雨來聽課,可說是為法的虔誠,諸佛菩薩都感動、都讚歎。

 

       淨土宗的核心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願生彌陀淨土的人,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能夠往生,現生就可以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下輩子在極樂世界快速證悟佛果。

 

       我們出版的書不少,光碟也很多,但是,我們這個法門講得再多、聽得再多,都離不開「專稱彌陀佛名」。只要能夠專稱彌陀佛名,即使不聽講,不懂得教理,甚至不識字的阿公、阿婆,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反而是老老實實的念佛,才是真正的平生業成,必生彌陀淨土。

 

       有一句話說:「愚夫愚婦,顓蒙念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既然是「愚夫愚婦」,就顯示他既不懂教理,甚至大字也不認得幾個,但是他「顓蒙念佛」。「顓蒙」就是老實的,甚至是愚昧無知的,只曉得念佛,除此之外,其他一概不知。人家問:「念佛就能往生嗎?」他也不曉得;人家問:「念佛必定往生嗎?」他也不曉得。他成天只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無形之中就「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就跟阿彌陀佛的悲願感應道交了。

 

       當然,一個人能夠專一的、老實的、守愚的、無諍的念佛,必定是對淨土核心教理有認識與掌握;若是完全不懂教理,可是行持上卻那麼專純,肯定是前輩子的宿善。

 

       今天晚上是「第十八願善導釋」的第二十講,也是這個主題最後一次的演講,這最後一次要以「一一願言」作為「第十八願善導釋」的總結。請大家看講義:

 一一願言──大師於〈玄義分〉(善全51頁.聖教集484頁)言: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法語是第十八願善導釋,引用三段善導解釋第十八願法語的第一段。

 

       這段法語的內涵,在前面的十九堂都陸續有解釋了,現在要解釋的是前面的四個字「一一願言」。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共分四卷,所以叫做「四帖疏」。第一卷是〈玄義分〉,第二卷〈序分義〉,第三卷〈定善義〉,第四卷〈散善義〉,這一段法語是出自第一卷〈玄義分〉的地方。〈玄義分〉總共分為七門,也就是七個科目,所謂「七門料簡」,這一段文在第六門之「和會門」。「和會門」又分六科,此文再第六科,這第六科當中分為四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善導大師自己設立問答來做為說明解釋,這一段法語是在這第六科當中的第一個問答。

 

       第一個問答叫做「佛土報化問答」,在這個問答當中,善導大師舉出三部大乘經典來證明極樂世界是報土,而不是化土。答中,先定義,次引證。首先,善導大師從結論上就極樂世界下了一個定義說「是報非化」,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報土,不是化土,接著就引用三部經典來作為證明:第一部經典是《大乘同性經》,第二部是引用《無量壽經》,第三部是《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所引用的就是這一段法語:

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願的每一願、每一願都有念佛往生的內涵,這叫作「一一願言」。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內容都是「以經解經」、「以經證經」,都是引用經典來解釋證明,來融會貫通,很少引用菩薩的論,就像這個問答當中所引用的《大乘同性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三部經典。

 

       以經來解釋經典,以經來證明經文,這是最可靠的,也是最權威的,同時讓人一目了然,無所辯解,因為同樣都是佛說的,這一部經典不明瞭的地方,用另一部經典所講的來解釋,解釋相融通的話,就沒有懷疑的餘地,因為都是佛所講的。而「以經解經,以經證經」是善導大師解釋經文的特色。

 

       「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乍見此文,往往生疑,何故?既然發了四十八願,肯定每一願每一願的文字不一樣,內容不一樣,願的名稱也不一樣。譬如第一願是「無三惡道願」,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顯然彼此願名是不一樣的。每個願的用字也就不一樣,譬如第一願說:「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這跟第十八願的三十六個字,字數不一樣,內容也不一樣,肯定是願願不同的,怎麼是一一願都相同的在說念佛往生呢?如果是相同的話,那只要一個願就夠了,怎麼需要發四十八個願呢?這樣的思維似乎很有道理,不過這是一般的見解。

 

       所謂一般的見解,就是凡夫的情見,而佛法是超越於凡夫境界的。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我們凡夫很難明白,甚至可說無法了解,必須要透過善知識──尤其是要依據佛經為主軸的善知識導引才能略明梗要。

 

       「一一願言」是善導大師所寫的,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他做這樣的言說,背後一定有他的道理;我們會想到的疑問,善導大師怎麼可能沒想到呢?可是他還是做這樣的解釋,可見一定有他的道理。只是因為我們根機下劣,沒有智慧能夠了解他的原因,但如果我們能徹底的相信遵從,就是對傳承祖師的「深信」──祖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相信,這就是「法脈傳承」。

 

       學佛的人要回歸佛陀的本懷,就要以經典為標準,可是經典我們看不懂,因此必須要依循傳承祖師的解說才能正確了解法門主旨。以淨土宗來講,自古以來倡修淨土的大德非常的多,但我們卻必須有所選擇,我們所選的法脈傳承就是善導法脈,因此善導法脈是我們的法脈,法脈只有一個,傳承就只有一條,就是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其他的大德我們未必依循。也就是說,他所講的跟善導大師這個法脈相呼應的,我們就遵從,不相呼應的,就不遵從,而對於傳承法脈祖師所講的,我們都深信不疑。因此善導大師說「一一願言」,我們也就毫不懷疑的認為四十八個願都有在講念佛往生的內涵。

 

       有一句話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佛法如果沒有透過善知識,即使我們有智慧也不一定能得到正確的了解,所以善知識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阿難尊者曾經問釋迦牟尼佛說:「善知識是不是我們得道的一半因緣?」一般人都會想:經過我一半的努力,再經過善知識一半的指導才能夠開悟證果。可是釋迦牟尼佛說:「不是,善知識是成佛得道的全部因緣。」這樣的回答,引生我們一個回想的空間──得道的全部因緣都是善知識,那我們的精進、智慧擺在哪裡?

 

       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大石頭放入水中一定會沉下去,那一顆小石頭放在水面會不會沉下去?也會。因為會沉是石頭的自性,若無浮起的緣,石子在小也會沉下去。如果有讓它浮起的緣,譬如說一艘堅固的大船,這樣不只小石頭不會下沉,再大的石頭也不會下沉。

 

       就如下品下生的眾生,一生造罪造業,臨終地獄之火燒來了,他卻能夠脫離地獄之火,甚至離開三界六道,乃至往生成佛,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善知識。是善知識在他臨終的時候來跟他講說彌陀救度的妙法,告訴他: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使念不出來沒關係,只要跟隨著我念,或者只要聽我念佛的聲音,就能夠脫離地獄之火,往生極樂,快速成佛。

 

       這個一生造作五逆惡業根機的人就跟隨著善知識,善知識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他也跟著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他哪裡曉得「南無」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維,為他發下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建設清淨的極樂世界在那裏要送給他,他都不知道,他也不曉得他所念的是什麼,結果呢?火焰化紅蓮,他就坐著蓮花往生極樂世界了。

 

       阿彌陀佛固然有救度眾生的願、行,這一句萬德洪名也浩浩蕩蕩運行在宇宙當中,可是如果沒有善知識引導的話,縱使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有名號的存在,可是下品下生的人也照樣墮落地獄。如果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有名號的存在他就不會輪迴的話,那十劫以前法藏菩薩成佛的時候,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跟著成佛,不應該再繼續輪迴;可是我們至今還是繼續輪迴,為什麼?因為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由此可知,善知識非常的重要。

 

       知識如針,蓮友如線。針到哪裡,線也到哪裡;針直走,線也跟著直走;針繞路,線也跟著繞路。針能到的地方,線也能到;針所達不到的地方,線也絕對達不到。隨往西的人走,就會往西;隨往東的人走,就會往東。隨無信的人走,會墮地獄;隨善知識走,就會成佛。正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近智則賢,近愚則暗。

 

       也就是說,我們選擇的善知識,必須是真的能夠引導我們解脫、引導我們往生的,否則淨土的大德那麼多,難道每一個都是善知識嗎?不一定。又如選擇朋友,與朋友相處久了也會受影響,甲是怎樣的人,有時候不用看甲,只要看甲所結交的朋友,大概就會曉得甲是什麼樣的人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則賢,近愚則暗」。可知,善知識的必要性,以及選擇善知識的重要性,是一個學佛修行人所必須認真正視的。

 

       為什麼善導大師會說「一一願言」?原因在哪裡?我們以法然上人的解釋來作說明。法然上人也是我們這一個法脈的善知識,如果想容易了解善導大師的著作、思想,透過法然上人的著作是一條順暢的捷徑。

法然上人釋言(法全三○二頁):
四十八願一一皆有念佛往生義,故善導和尚釋為「一一願言」也。
如「無三惡道願」,恐懼三惡重苦之眾生聞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為正因也;自餘諸願準之。

 

       這是法然上人對「一一願言」的解釋。

 

       法然上人會對這四個字做解釋,也有一段典故因緣。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當時有一位宰相藤原兼實,他雖貴為宰相,可是生活很樸實,因為他是一個學佛的人,而且是法然上人的忠實弟子,也就是說法然上人怎麼講,他就怎麼相信。有一天,藤原兼實邀請四位高僧到他的官邸受供,法然上人當然也在邀請之列,其他三位,一位是法然上人的高徒聖覺法師,另外兩位也是有名的大德,公胤法師與明禪法師。

 

       在座談當中,宰相就問:善導大師有一段法語說「一一願言」,這「一一願言」背後有何深層的含意呢?公胤法師先回答:這「一一願言」應該是筆誤,上面那個「一」應該是「云」,「云一願言」,也就是說「四十八願當中,有一願這麼講」;不然就是「一一願言」當中有一個「一」是多出來的,這是公胤法師的解釋。

 

       之後明禪法師也發表他的見解,他說:這一段法語前面有「若我得佛」,後面有「不取正覺」,四十八願當中每一願、每一願的前後都有「若我得佛」跟「不取正覺」,應該是取前面的第一句跟最後的第一句,而說「一一願言」。

 

       最後法然上人就說了,法然上人所說的就是上述這一段法語。法然上人解釋完之後,大家心中一時恍然大悟而很歡喜地接受,都一致認同法然上人的解釋,認為就是這個涵意,很合乎佛願。這是當時的經過。

 

       法然上人解釋說,雖然四十八願每一願願名都不同,內容、文字也不同,可是都有念佛往生的涵義在裡面,因此善導和尚才解釋為「一一願言」。接著法然上人就舉例,為什麼第一願「無三惡道願」蘊含有念佛往生的內涵呢?因為眾生恐懼三惡道的痛苦,聽到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就嚮往沒有三惡道的極樂世界,此後就專以念佛為他的修行,為他往生的正因。

 

       我們內心都有貪、瞋、癡,既然有貪瞋癡的因,將來必定會墮落三惡道,所以對一個恐懼三惡到的人來說,日夜所想的,就是要怎樣才能脫離三惡道的果報,如果極樂世界也有三惡道,那我們還能往生到那裡嗎?不可以,否則無異自投羅網;若是沒有三惡道,那我們正好選擇沒有三惡道的極樂世界。既然要求生,就要走直徑,不能走叉路,直徑就是「專稱彌陀名號」。所以,第一願雖然是「無三惡道願」,但是它另外一個名稱就是「念佛往生願」,念佛往生願就是「無三惡道願」的別稱。四十八願每一願每一願推論的話,都有念佛往生的含意。

 

       又如第三願「身皆金色願」,是說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身體的顏色就跟阿彌陀佛一樣;第四願「形色相同願」,是說往生後,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相貌,我們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相貌,這也就是《莊嚴經》所講的:「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接下來「如佛金色身」──跟阿彌陀佛一樣的金色之身;「妙相悉圓滿」──跟阿彌陀佛一樣不可思議的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圓滿,跟阿彌陀佛沒有什麼差別。「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外貌跟內心是相應的,所謂「相由心生」,同時相也由心轉,有怎麼樣的心,就有怎樣的相,相是佛的相的話,他的心肯定就是佛的心。

 

       我們想要跟阿彌陀佛同樣的身心,那就要念佛了,念佛才能達到,所以念佛往生願也是第三願、第四願的另外一個內涵與別稱。以此推之,乃至第四十八願說「得三法忍願」,同樣也是念佛往生願。

 

       這一段法語,淨宗法師2005年六月在安徽佛林寺講解法然上人法語時有用譬喻作解釋,解釋得非常貼切,我來引用複誦一遍。淨宗法師說: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根本的目的,雖然我們分解出來,會有一些具體的小事情,一件、兩件……,但是根本目的是指一件事情。比如說我們這裏附近住著三峽移民,當初為了三峽移民,政府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劃撥土地,要開闢道路,要建造房屋,要鋪設自來水管,要建公園、建學校、建醫院、建郵局……,很多都要建。負責整體建設的官員,你問他說:「你是做什麼的?」他不會跟你說「哎呀,我是建水管的」,「我是建公園的」……他不會這樣講。幹什麼?「為三峽移民!」他會講這件事情。分析起來很多,但是,其實是為一件事:為了讓移民來這裏住。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其實根本的目的就是第十八願:把我們這樣的眾生從娑婆界苦惱的地方移民到極樂世界。唯此目的,才要有無三惡道願、不更惡道願、身皆金色願、無有好醜願等等。也像三峽移民一樣,為了讓你移民,所以要有公園,要有學校,要有郵局,要有商店……等等方便居住的種種環境設施,讓移民者歡喜前往。同樣的,為了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法藏菩薩誓願成就莊嚴的淨土,等等四十七願。所以,底下說:「故四十七願,為欣慕願,第十八願為生因願也」。這一段也是很重要的,是我們看四十八願的一個眼睛。

 

       「欣慕願」,「欣」是欣求,「慕」是羡慕。四十七願是發起我們對極樂世界的欣求和羡慕之心,這個叫「欣慕願」。但是,四十七願的本身,並不是讓我們就能往生的。比如第一條無三惡道願,怎樣往生?沒有說明。第二條願也沒有,其他所有願,包括第十九願,也是欣慕願,它不是往生的生因願。以此觀念來講,生因願第十八願,就是念佛往生願。若以法然上人這一段法語來看,他是以善導大師思想──唯以念佛作為往生淨土正因。善導大師說:「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而不認為靠諸行去往生;諸行在第十九願當中,它是「欣慕願」,不是「生因願」。「生因」就是往生的正因,正因只有一個──專修念佛。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道路。

 

       所以第十八願叫「生因願」,往生的正因。其他四十七條願,就是「欣慕願」。打個比喻:比如說我們到了杭州這座旅遊城市,一出火車站,就來了很多搞旅遊行銷的,看你是來旅遊的,就來拉你,拿著畫冊就來給你介紹:「哎呀!杭州西湖很美啊!蘇堤春曉啦,花港觀魚啦……」拿圖片給你看,還告訴你路線怎麼走,省時省力,價格優惠……他講這麼多話,都是讓你欣慕,讓你願意去看。最後要去旅遊的時候,車在旁邊,那部旅遊車,就是第十八願,你要坐上去才能達成旅遊目的。其他的種種講解,是四十七個願。「那好啊!那個地方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無有三惡道……」這樣,我們就產生欣慕之情。真正怎麼去,還是要坐車。我們怎樣到極樂淨土?其他四十七個願是幫我們建立一個目的──目的是在西方,讓我們願意去往生;方法是第十八願。

 

       若以台灣來說,很多城市都在搞開發建設,建設公司在土地要開發的時候,因為要吸引客戶來購屋,都會先蓋一個樣品屋,旁邊蓋一個招待所,你來了他就招待,讓你看樣品屋,告訴你房子的種種優點:唉呀!我這個房子的設計夏天不熱,冬天溫暖,建材又是綠色建材,很環保。裡面的隔間、規劃都很人性化、現代化、方便化,甚至科技化、國際化,讓你生起種種欣慕,讓你感覺這是你所需要的,是非要不可的,同時價格沒問題,再怎麼樣你都絕對付得起的,開價多少?一億。但是現在推銷期間半價五千萬,如果是平民戶的話,那就降為一千萬;如果是殘障人士的話,再折價五百萬,也可以分期付款,再不方便的話,一百萬就可以了,再不然,五十萬。一直降、一直降,降到你只要簽個字,身上有多少錢,付一個意思就可以了。阿彌陀佛要送給我們極樂世界,也是這樣。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設的,是要送給我們的,所以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也就是說一直降、一直降……,降到最後,你只要簽個字,付個意思意思的款項就可以了,這就是「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能再降了吧?還可以再降,「下至一聲,乃至一念」。一念的話,還需要費什麼功夫、修什麼行嗎?就不用了,那豈不是白白的送給我們?

 

       其實,佛是冤親平等,自他一體的,所謂「自他一體」,意思就是他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好像父母累積財產,甚至傳下了最貴重的傳家寶,是要給誰?當然是給親生兒子啊!除非不是親生的,才會講條件。阿彌陀佛視我們十方眾生如同他的親生的兒子,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要送給我們的。所以第十八願願文的「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就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底價一直降,到最後才曉得,唉呀!原來是要送給我們的。一開始開價一億,甚至說半價五千萬,原來是一種觀機逗教。

 

       為什麼說是「觀機逗教」呢?世俗人都有一種買賣的觀念,如果一開始就說要送給你,恐怕你會嚇倒了,唉呀!這個恐怕不可靠,住下去恐怕不安穩,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是啊,天下是沒有白吃的午餐,就只有阿彌陀佛那裡才有。 

四十八願皆以念佛往生為其別意,故云「一一願言」。
顯示第十八願念佛,涉入四十七願中心,猶如水脈,潛通地下。
故知第十八願統攝四十七願,四十七願功能皆歸第十八願念佛。

 

       也就是說其他四十七願,都有念佛往生的別意。

 

       東西南北各有水井,可是所出來的水,都離不開底下的水脈。

 

       這個就是前面所解釋的,四十七願為欣慕願,第十八願為生因願,功能都歸在第十八願。四十七願雖然都很殊勝,都很美妙,是我們非有不可的,但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話,那一些我們看得到,吃不到,即使第十九願也是一樣。第十九願所謂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我們哪裡做得來?因此即使第十九願,它的功能還是歸向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所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以念佛往生這一願來統攝、來涵蓋其他四十七個願。有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其他四十七個願就活起來了,跟我們就有關係了;如果沒有念佛往生願,其他四十七個願即使再美好,也跟我們沒有關係。

 

       為什麼呢?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一一誓願為眾生」,每一願、每一願都是為眾生而發的,可是如果沒有第十八願,我們能擁有這一些嗎?就不能擁有了。佛很尊貴,可是如果佛高高在上,我們只能仰望,不能親近,那他的功德只能他擁有,或者大菩薩擁有,沒有我們的份,這樣的話,佛對我們來講需要嗎?就不需要了,因為佛雖然可欽可佩,可是他是另一個境界的人,對我們來講就不重要了;反之,必須是佛雖然高高在上,很尊貴,但是他的慈悲、願力能夠利益我們讓我們受用。好像太陽,太陽的光明與溫暖如果不能達到地面上讓我們感受到的話,太陽或者陽光跟我們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十方諸佛當中唯有阿彌陀佛,一方面是諸佛之王,一方面又是能夠救度我們罪苦眾生,因此阿彌陀佛是我們非要不可,而且也是我們非唯一依靠不可的。《悲華經》就說:「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

 

       諸佛不是沒有慈悲,而是因為十方世界當中,娑婆世界的眾生貪瞋癡罪業是最深重的,所以娑婆世界叫做五濁惡世,這裡的眾生都是難以救度的眾生;此五濁惡世的眾生唯有阿彌陀佛要救我們,而且也唯有阿彌陀佛有能力救度我們。所以對我們來講,我們所能依靠的只有阿彌陀佛一佛,因此我們的本尊就只有阿彌陀佛一佛,所稱念的、禮拜的、供養的、讚歎的,也都是阿彌陀佛一佛,跟其他聖道門不一樣。聖道門是千佛、萬佛、其他佛菩薩通通作為他的本尊,但我們就不是了,我們單獨以阿彌陀佛為我們的本尊,這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一一願言」的內涵,證明善導大師所講的「一一願言」沒有錯。

 

       〈定善義〉亦言:「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法事讚》亦言:「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這兩段法語都是顯示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是涉入其他四十七願當中,而且四十七願都歸結於第十八願,所以說「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也是「一一願言」的含意。

 

       這一種筆法的特色也是善導大師所獨有的,如「機法兩種深信」的「法深信」也是相同的筆法,文言:「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一段法語也顯示,四十八願是以念佛往生願為根本,是被念佛往生願所統攝的。一開始,善導大師就標舉四十八願,說「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四十八願」願願為眾生,願願都能夠救度眾生,所以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接下來怎麼講呢?「無疑無慮」。

 

       「無疑無慮」是指哪一願呢?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能夠從內心絕對的相信,就是無疑相、無慮相;不懷疑、深信,沒有顧慮這個、顧慮那個,沒有這些種種籌量、計度、顧慮不安,所以說「無疑無慮」。

 

       「乘彼願力」是指什麼呢?指「下至十念」,念佛本身就是乘彼願力。如果靠十九願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個是自力,必須要靠迴向,不是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當中唯有第十八願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兩句話,如果不能讓我們往生,法藏菩薩就不成佛,也就是說法藏菩薩的成佛與否,必須依據能不能讓我們往生來決定。阿彌陀佛現已成佛,表示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必得往生。這個「必」字鏗鏘有力,顯示「法深信」也是在顯明第十八願,結歸在第十八願。開頭標明四十八願,最後結歸在第十八願,所以這一段法語也顯示第十八願涉入其他四十七願當中。

 

       有關「一一願言」,當前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有人把這四個字改為「有一願言」,這樣的改法可不可以?值得商榷。他的改法或許出自好意,可能認為古來經典都經過傳抄,有一句話說「字經三寫,烏焉為馬。」也就是說一本書經過抄寫三遍之後,本來「烏」或者「焉」有可能會被誤寫成「馬」了,所以他認為上面說四十八願,下面應該說「有一願言」,而不應該是「一一願言」。

 

       這樣的改法,問題是很嚴重的,等於把善導大師的頭砍掉一樣,怎麼說呢?因為這種「一一願言」的行筆風格與獨特思想,正是善導大師的核心,如果離開這一些,善導大師的核心就被模糊了,甚至是被抹殺了。

 

       退一步說,如果真的因為經過歷代傳抄而有錯誤的話,一千多年來,早就被人糾正了。更何況,日本學者在考據、研究態度上是很用心、細膩的,一件事情未達理想就會一改再改,一定要到達完美。再者,現代文獻很發達,學佛的修行人又是求真、求實,不會隨隨便便的,同時他們也知因果,不打妄語的;尤其古代的高僧大德更是如此,後來的人做學問,他們也會考據、勘正、訓詁。如果版本互相有不同的文字,也會標示出來,互相併存,讓後面的人去做勘誤,讓他們曉得這一本書在哪個版本曾經有不一樣的文字存在,而不會隨便擅自改成自以為正確的文字。

 

       法然上人那個時代距離善導大師比我們近,他所看的版本就是「一一願言」,所以他們才會討論「一一願言」的深義,他們的《觀經四帖疏》版本早於善導大師往生後就傳到日本了,接著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如果被改造的話,一定會讓人指摘,而且會加以更正,不會隨隨便便盲從的。

 

       「一一願言」是善導大師獨特、唯一的行筆風格,而且「一一願言」的內涵也是善導大師教理核心的獨特精髓之所在,我們只要熟讀善導大師的著作,貫通《五部九卷》,就能對此很清楚的看清與了解,善導大師的教理核心一切都指歸到第十八願專稱彌陀佛名的。

 

       專稱彌陀佛名就是《淨土三經》的本體,也就是《淨土三經》都在講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為這一句名號的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壽命之所在,同時也是眾生往生正因之所在。這一句名號,「信、願、行」都具足了,不管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只要專稱這一句名號,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所謂「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除非因為眾生執著、分別,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否則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人也好,動物也好,最明顯的就是鸚鵡,牠學人隨口念佛,依樣畫葫蘆,牠也會往生,死了之後舌頭也會開出蓮花,甚至埋葬的地方也會生出蓮花。這就顯示牠雖然不懂得信、不懂得願、也不懂得行,可是牠的念佛就已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合乎往生的因果律。

 

       所以《淨土三經》在說什麼?說這句名號,說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善導大師就是扣緊這三經的核心,開展出淨土宗這個法脈,這是有文證跟理證的。我們先從經文,再來談善導大師的著作。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三十六個字,成就文多四個字的解釋。《無量壽經》流通文最後的結論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無量壽經》除了講第十八願之外,也有講第十九願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他的成就文就是三輩文的內容。三輩文就是三種根機,有出家眾、在家眾,有能修行累積功德的、不能修行累積功德的,約而言之,就是「三輩」,開展來就是「九品」,再開展來就是「八十一品」,甚至無量品。可是到最後的流通分,卻完全沒有流通十九願的內容,也不講三輩的高低,而只講念佛──「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的念佛,要曉得這個人「為得大利」。什麼是「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利」就是「無上功德」。大利也好,無上功德也好,就是指「正覺」,指「成佛」,唯有成佛才是無上,才是大利,才是無上功德,才是真實之利。

 

       《無量壽經》一開始的出世本懷文就講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就是要講彌陀的救度,惠賜眾生成佛的真實利益,所以前後相呼應,扣得很緊,一點都不混亂、不模糊的,尤其是第十八願成就偈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豈不是整部《無量壽經》都是在講這句名號,都是在講阿彌陀佛的佛名,都在講眾生的稱名。

 

       《觀無量壽經》也是一樣。雖然《觀無量壽經》前面有很長的經文都在講十三種定觀以及三福九品的散善,可是在最後流通的地方就不再講十三種定善,也不講三福九品的散善,所謂「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世尊直接付囑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到了這裡,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本懷就顯露出來了,是「持名」──「持無量壽佛名」,而不是觀想或觀像,當然更不是三福的內涵,到了這裡就跟《無量壽經》的主旨一樣了。

 

       再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三經的結經,結論之經。《阿彌陀經》不講四十八願,也不講十三種定觀、三福九品,也不講三學、六度萬行,只講執持名號。我們在此世所修的一切都是少善根、少福德,要以此因緣往生極樂世界是不可能的。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不是涅槃的因不能進入那個境界,涅槃的因就是這一句名號,所以善導大師說:「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念佛即是涅槃門」。

 

       《阿彌陀經》就只講執持名號,有一天的生命,這一天就執持名號;壽命延長兩天、延長七天、延長七年,不假其他方便,也是執持彌陀名號,只一心,無二心,專心而不雜。善導大師如何解釋「一心不亂」呢?《法事讚》說:「教念彌陀專復專」,「一心不亂」就是「專復專」,專心不二,就是一心;專行不雜,就是不亂。

 

       又說: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這都是善導大師的行筆風格,也是他獨鍾彌陀的獨特精神之所在。


       即使《無量壽經》的三輩之文,善導大師也這樣解釋,善導大師說: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本來三輩根機各自不同,因此所修的行也各自不同,這是很自然的,可是善導大師解釋說,不管是上輩也好,中輩也好,下輩也好,無論是上品、中品、下品,都要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上中下三輩,也沒有九品、八十一品,通通沒有這些了,而是「萬品歸一」。無論是根機銳利或低劣,無論出家眾或在家,通通一樣,都是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萬機歸一法」。阿彌陀佛以一法讓所有的根機都平等的往生極樂世界,進入他的報土而成佛。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有一段法語說: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這也是導四十七願歸入第十八願。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四十八願來講,沒有一願不是深重的誓願,可是接下來善導大師就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這很明顯就是在指第十八願,豈不是其他四十七願都回歸第十八願。手掌展開是五個手指,收攝就是一個拳頭;同理,展開是四十八願,收攝回來就是第十八根本願。

 

       對《觀無量壽經》的結論經文,善導大師解釋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豈不是引導修十三種定觀以及三福九品的行人,歸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引導三學、六度萬行歸入專稱彌陀一行。

 

       不過,這並不是說其他的都不用做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順父母,奉事師長這些照樣都要做,因為這些是做人的本份。只是我們曉得,往生的正因不是靠這些,是靠專念彌陀名號。如果往生的正因是靠那些的話,我們都不可能往生,為什麼?我們真的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我們對於孝順父母,奉事師長都已經做到位了嗎?如果要以那個為正因,或者以其為輔助,那我們都沒有希望。所以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尤其善導大師對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有一首偈子解釋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極樂無為涅槃界」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四十七願來的,有了四十七願才會能夠願行圓滿,成就一個清淨、不生不滅的涅槃極樂世界。可是往生靠什麼?是靠第十八願「念佛專復專」。所以四十七願完成涅槃界,第十八願的稱名則是念佛達成往生涅槃界的功能。所以「一一願言」是沒有錯的,而且它是很重要的,不可更動的。

 

       尤其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的跋文就說了,這一部《觀經疏》是「楷定古今」。楷定古今不是隨便說說的,是經過「諸佛證誠」,尤其〈玄義分〉又是每一天晚上都有一位聖僧來引導他做序文的內容以及科判,所以善導大師說:「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一本書敢這麼講的,就只有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有這一種見地跟氣魄,這是祖師的作略,迥出凡情。善導大師敢這麼講是因為他有三昧的證量,他想要到極樂世界就能夠到極樂世界,所以他寫這一部《觀無量壽經疏》是經過三昧到極樂世界,受諸佛所證明,同時又是聖僧,前來指授玄義、科文,這位聖僧就是阿彌陀佛的示現。所以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句、一字都不能加減,要把它看成是經典那樣的尊重、貴重,是不能隨意更動的。

 

       一一願言,顯示第十八願是根本,有其特殊性、超越性、統攝性、不共性。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偈》也說:

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

 

       若改為「有一願言」,則第十八願失去特色,與一般無異。


       若攝生願各有不同,吾等凡夫無從依循,亦無能依循。

 

       因為時間已到,今天就講到這裡。有關「第十八願善導釋」就講到今天晚上圓滿結束。祝大家一心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