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二、身心功德,機法一體
《觀經》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這兩段法語是《觀無量壽經》的經文。第一段是第八觀的經文,第二段是第九觀的經文。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諸佛如來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法界為他的身體,所以說是「是法界身」。當然這種解釋是就淨土法門、彌陀的救度來解釋的。如果是聖道門的話,是解釋為諸佛如來都是以法性為身(法界的本體為身),可是這樣的解釋和我們眾生幾乎沒有什麼關係。淨土法門則解釋為阿彌陀佛以法界為身,而且是「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法界」是什麼意思呢?是眾生界的意思,所以說「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也就是說眾生想佛,眾生的心中就有佛的功能、功德,這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的意涵。
善導大師有一段法語解釋更直接徹底,就是《往生禮讚》所說的:
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
阿彌陀佛的身跟心是遍滿法界的。遍滿法界就是遍滿眾生界,也就是盡十方虛空,還有遍過去、現在、未來,是橫超十方,豎窮三世都遍滿眾生心的。阿彌陀佛是無礙的,所以善導大師就解釋說,阿彌陀佛身無礙,心無礙,無礙的身心遍滿法界,影現於眾生心想中。
為什麼說「影現眾生」呢?這是一種譬喻形容。阿彌陀佛的法身或報身,或阿彌陀佛的功德,對我們眾生來講,我們是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接觸不到的。因為佛的法身無形、無色,沒有聲音,也沒有來去;報身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積植福報智慧所成就的,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可是報身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感應道交,凡夫根本是接觸不到的,可是只要我們念佛想佛,阿彌陀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以及阿彌陀佛所有的恆河沙無量功德,都在我們的心中,這就是「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
怎麼能夠這樣呢?因為阿彌陀佛成就了「無礙功德」,他的無礙光明能夠攝取十方眾生,無礙的光明能夠遍入十方眾生心想中,所以我們憶佛、想佛、念佛,信受彌陀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以及阿彌陀佛的本身,就都在我們的身心之中,所以說「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的功德入我們的心中。當然,我們還是貪瞋癡的凡夫,但因為信佛、憶佛、念佛,有彌陀身心的功德,自然而然的,凡夫貪瞋癡的心中就有阿彌陀佛大悲心的氣氛,就會想自信教人信。
所以,「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這兩句十四個字,令人很安慰,因為我們只要憶佛、想佛、念佛,阿彌陀佛的身心功德、無礙光明,就進入我們的內心,我們心中有佛,佛的心中有我,不會擔心懷疑:「我這麼虔誠的念佛,從早念到深夜,已經念十萬聲了,不曉得阿彌陀佛有沒有聽到?」有的人念佛一輩子,還在疑惑:「我臨終能不能往生啊?」這都是因為不瞭解純正淨土宗的教理。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意思是,彌陀光明攝取念佛人,念佛人在彌陀光明中。阿彌陀佛的光明如果譬喻是一個袋子,念佛人都在這個袋子當中,除非退心;但一個信受彌陀救度,專念彌陀佛名的人,是不可能會退轉的,所以這裡所講的「身心功德,機法一體」,是就信受而念佛的人來講的。
「身心功德」,「身心」是指念佛人的身心,「功德」是指阿彌陀佛本身。阿彌陀佛本身都是功德,因為阿彌陀佛之所以成佛,是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而成佛的,所以阿彌陀佛全體身心上下內外,都是功德,因此他的名號也叫作萬德洪名,所以「功德」指阿彌陀佛本身。阿彌陀佛的功德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的身跟心,阿彌陀佛的身心進入我們的身心,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佛身、佛心跟凡身(凡夫的身體)、凡心(凡夫貪瞋癡的心)是交融在一起的,所以說「身心功德,機法一體」。
阿彌陀佛的光明如果是一個杯子,念佛人就是水,水已經在杯子裡面了,不可能漏到外面;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像一條願船,念佛人在這船當中,不可能掉出願船外。這艘願船是航行在六道苦海中,六道眾生如果念佛的話,當下就在願船當中,不可能掉到六道苦海裡面,很快就會到彼岸。
以現代科技來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如磁場,或是能量;就像手機,手一點按,想找的訊息就進來了。那訊息到底在哪裡?訊息是透過相關的磁場。我們人到哪裡,磁場就在哪裡,所以不論我們在哪一個地方,手機一觸按,訊息就進來。阿彌陀佛光明的磁場遍滿宇宙,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遠弗屆,阿彌陀佛的身體也是無遠弗屆,眾生不管在哪裡念佛,當下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磁場當中,不可能離開磁場之外。
其實,對阿彌陀佛來講,他並沒有空間的距離限制,也沒有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長短約束。因為佛的境界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而且超越所有一切。為什麼?對阿彌陀佛來講,眾生跟他都是一體的,所謂「自他一體,冤親不二」;其實,也無所謂冤親,也無所謂你我他,對阿彌陀佛來講,都是大統一的。眾生因為有我執,才分別你、我、他,才有冤、有親,有好壞、美醜、喜歡、厭惡。阿彌陀佛跟眾生是一體的,我們眾生若是憶佛念佛,自然也跟阿彌陀佛一體,我們的苦樂就是阿彌陀佛的苦樂。這是就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來講的。
其實,不僅佛如此,破了我執、法執的菩薩,看待眾生也都是一體的;因為他證悟到一切眾生都有空性,都可遠離貪瞋癡,應都不會六道輪迴的,可惜眾生因為沒有證悟到,因此起惑、造業,受六道之苦;所以從內心湧出沛然莫之能禦的悲心,慈悲眾生,寬恕眾生,布施眾生,要救度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心。
佛也是一樣,全身心內外都是悲心,不用藉任何的機緣。也就是說,以眾生來講,是「眾生緣慈」,必須假藉眾生的關係;菩薩必須假藉證悟空性,叫做「法緣慈」;以佛來講,他無緣慈,不需任何假藉,他必然會去救度眾生,不然他會感覺還不夠圓滿。為什麼?他自己成佛了,可是他看芸芸眾生都還沒有成佛,這樣他會滿足嗎?不會的。譬如一個父親雍容華貴,可是他的兒子在那裡受苦受難,這位父親他會滿足嗎?不會滿足的。一定是睡不著覺,吃不下飯,除非他的兒子也能離開那個苦難,回到家,跟他一樣雍容華貴,甚至繼承他的家業,這個時候這位父親才會覺得滿足了。世間的父親都已經是這樣了,何況是佛呢!所以成佛一定會度眾生,對眾生一點都不會嫌棄。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說:
火從木出,火不離木;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則為火。
這一段法語是曇鸞大師解釋《觀無量壽經》所講的「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眾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觀經》一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可以從聖道門自力的角度解釋,應從淨土門他力的角度解釋,因為《觀無量壽經》是他力的經典,是在說佛力,是在講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經典,所以必須是以他力的角度來解釋才相應。
「是心作佛」是指什麼呢?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眾生,可見阿彌陀佛心心念念,一定是在眾生的身上,所以說「火從木出,火不離木」。「火」指阿彌陀佛,「木」指眾生。阿彌陀佛發願是為了眾生,也就是佛是因眾生而產生出來的,所以火肯定是不離開木,阿彌陀佛的願不離開眾生。「不離木故,則能燒木」,火不離開木,那木就會被火所燃燒。阿彌陀佛不離開我們眾生,就會感動我們,我們就會被阿彌陀佛的願心、愛心所觸動而信佛憶佛念佛,這就是我們「是心作佛」。所以說「木為火燒,木則為火」。
所以,我們信佛、念佛,歸順阿彌陀佛願心的救度,這個就是「是心作佛」,那麼這樣的話,就會「是心是佛」,就會現在跟阿彌陀佛機法一體,永不分離,臨終的時候,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什麼?為了成佛。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為了要脫離六道輪迴,有一個永恆的歸宿,而且是要成佛的。當然有的人認為說,我往生極樂世界是要到那裡獲得清涼,獲得休息,或者是逃避到極樂世界去,當然這樣想也可以,只要能夠往生。不過,就像前面所說的,凡夫就像木頭一樣,凡夫雖然都是凡夫的念頭,可是一旦被火所燒的話,這一塊木頭不成為火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我們念佛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我們凡夫的心就自然會轉為佛心。
可說:
彌陀大悲心中,充滿常沒眾生之救度,故是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
我等煩惱心中,充滿彌陀大悲之功德,故是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法界功德,全部融入念佛人身心之內。
彌陀遍照光明,唯在攝取念佛人終生不捨。
佛入念佛人,佛在念佛人心內;佛攝念佛人,念佛人在佛心中。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眾生身心,與佛功德,相即相入,機法一體不離。
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木喻念佛眾生,火喻攝取光明)。
如果是其他各宗各派,講的法都是理論性的,我們所講的,雖然也不離理論,但也是一個事實──念佛人,身上都有佛的光明;念佛人,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念佛人,凡事即使不滿我們的願,但最後也都讓我們感覺可以接受,合乎我們應該接受的,都會這樣。
假設是其他的法門,在瞭解這教理之後,就要依教奉行去實踐,然後證得信解的內容,所謂「信解行證」。但這個很困難,以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講,可以說是做不到的。而淨土宗是事理合一無礙的,以《華嚴經》來講,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有講十玄門、六相圓融,這一些還是教理性的,如果達不到那個境界,那理還是理,事還是事,各不相干。可是淨土宗可以說是事事圓融無礙,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是理」,「名號是事」,彌陀與名號是「名體一如」;我們凡夫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名號就在我們心中,而阿彌陀佛名號,包含了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
三、「生佛三業,機法一體」
善導《觀經疏》說: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這一段法語是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經》第九觀所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大師在解釋這一段經文時說,這段經文有親緣、近緣跟增上緣的涵義在裡面,上述這一段法語是就親緣來講的。
什麼叫作「親」呢?也就是「見、聞、知」──因為阿彌陀佛有三明六通:我們拜佛,阿彌陀佛就看到了;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聽到了;我們想佛,阿彌陀佛就知道了。我們的身口意跟阿彌陀佛的三業感應道交,所以說「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機」指凡夫,凡夫的身口意三業,跟阿彌陀佛(法)的身口意三業,一體不分離。
當然,我們解釋說,我們念佛,阿彌陀佛的耳根就聽到,我們拜佛,阿彌陀佛的眼根就看到,我們想佛,阿彌陀佛的意根就知道,這樣只有阿彌陀佛的身業(眼耳)跟意業,怎麼會連阿彌陀佛的口業也跟我們相應呢?這是因為,佛的六根是一體的,是六根互用的,所以也可以說是彼此三業,不相捨離,一體不離。
這個也可以從另一部經來瞭解,《大方等大集經.卷四》說:
菩薩住是陀羅尼已,一切眾生身口意業,各各於是菩薩身中,一一印現。
十方眾生所有口業,悉於菩薩口中印現。
這部分的經文很長,我只是引用有關口業的部分。意思是說,大菩薩進入到陀羅尼的境界(陀羅尼有種種的解釋,在這裡的解釋是進入法身不動的境界),在這個境界當中,十方一切眾生,不管哪一個國土,哪一個眾生,他身拜菩薩,口念菩薩的名號,意想菩薩,那麼這一些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他們的身口意也都當下同時在這個菩薩的身中印現。
也就是說,譬如有十方眾生都在口業稱念這個菩薩,這個菩薩的口中,也同樣的在反應對方所稱念的。就像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的口中同樣也印現出我們在念他,阿彌陀佛也在念阿彌陀佛。
我們在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眼根當中,也印現出我們在拜他的影像;阿彌陀佛的眼睛好像是一面鏡子,我們拜他的時候,鏡子就顯現出來了,這一面鏡子裡面的影像,全部都是我們在拜的影像姿勢,可以說阿彌陀佛的鏡子跟我們凡夫,我們凡夫跟阿彌陀佛的鏡子,也是機法一體;離開鏡子沒有凡夫,離開凡夫沒有鏡子,因為都已經一體了。
我們想佛,我們所想的也在阿彌陀佛心中互相觸動。這個就是「生佛三業」──眾生的三業、阿彌陀佛的三業,機跟法也是一體的。所以說,佛憶念眾生,眾生憶念佛,佛與眾生,眾生與佛,彼此常相親近,機法一體不離。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看起來好像是因為我們憶念阿彌陀佛,所以才感得阿彌陀佛來憶念我們,是這樣嗎?也不是,是因為阿彌陀佛感動我們,所以才讓我們懷念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便與我們感應道交,譬如月光照亮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舉頭望明月,而當舉頭望明月時,月亮也印現在我們眼中。所以,是因為阿彌陀佛先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才有這樣的阿彌陀佛。這個內容道理還有很多。
四、「六字名號,機法一體」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六字機法一體:南無之二字與阿彌陀佛之四字不離。
機:眾生歸信之心,此心不離「阿彌陀佛」救度之法;
法:彌陀救度之法,此法不離眾生「南無」歸命之機。
這一段法語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中解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意義。善導大師為什麼要解釋呢?是因為有人認為,《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所講的下品下生根機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願沒有行,還不能當下往生,只是種下往生的因緣而已,必須等待下輩子的累積。這是一種錯解,善導大師為了糾正這個錯誤的觀念,說明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裡面,有信、有願、有行,是信願行通通具足的,所以往生的功德絲毫不缺的,因而作了這一段解釋。
「南無者,即是歸命」,「南無」是什麼意思呢?「南無」就是歸命,此歸命之心顯示「信」,無信心是不可能歸命的;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就是「願」;
「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本身就是「行」。
所以當我們念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時,就已信願行通通具足了。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必」,就是自然、必然、必定之意,也就是任運自然的、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的,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的。這是指彌陀願力法爾的自然,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願力,能自然地牽引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任何眾生,只要念佛,不假功用,就能夠到達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是靠彌陀願力,所以才有這個必然、自然的功能;所以它是百分之百,不是機率性,也不是偶然的。
也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它的涵義就是必得往生的意思,我們每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回應我們必得往生。因為名號有這樣的涵義、功能,所以念佛的眾生就必定往生,不可能只是結一個善緣或種下往生的因而已。
念佛必得往生,是彌陀名號自然的本性,是法爾任運自然的,是自自然然的,這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性」,曇鸞大師說「性」有「不改義、必然義」。如水往下流,火往上燒,這都是水與火法爾自然的本性,是法爾自然的功能、作用,不用免強,不假造作,也不會被改變。同樣的,念佛必得往生淨土是很自然的,不會有差失的,所以《無量壽經》說:「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那先比丘經》譬喻說:「如樹西傾,倒必隨西。」所以專念彌陀佛名,必得往生彌陀淨土,這是法爾自然、任運自然的事情。
善導大師這段解釋就涵蓋著信願行,當然也涵蓋著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的「信樂」與至心的「欲生」,以及至心的「十念」,是信願行通通在裡面的。
「南無」這兩個字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有很多種說法,統計起來大約有十九種,而引用最多的就是「歸命」。有關「歸命」這兩個字的涵義,歷代祖師大德也有作種種的解釋,善導大師在這裡的解釋,最合乎淨土宗的教理,最合乎阿彌陀佛的願,同時也顯現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完整的一個佛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