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慧淨法師2008年6月7日於台北念佛會為澳門蓮友開示(一)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主要是先跟大家解說我們這裡念佛的道風以及念佛的心態,之後,大家就到一樓佛堂念佛。

 

       首先,我先來介紹行程:

 

       今天是六月七日,星期六,現在是晚上七點三十五分左右,八點五十分念佛,十點休息。

 

       明天是七點早餐,八點半念佛,十一點半午餐,下午兩點,淨土宗念佛會的同修,跟來自澳門的蓮友有一場座談會,也是在這個地方。座談會時間,談多久就多久,基本上是藉此座談彼此互相認識,培養法情友愛,同時也各自訴說自己走入佛門,乃至專修淨土的心路歷程,為了讓大家各自能夠暢所欲言,所以我不參加座談會。六點藥石,藥石就是晚餐。另一方面考慮大家在這幾年來修這個法門多少會有一些疑問,所以安排明天晚上七點半在這個地方給大家發問,任何問題都可提出來問,由我來回答。

 

       後天的早上十點鐘在一樓念佛堂開示,晚上七點半,原則上是訂在二樓這個地方續談,但或許也會到念佛堂跟大眾一起。

 

       星期二也是一樣,早上十點鐘在一樓有開示,中午十一點半用完午餐之後,讓大家出去市區走走。譬如大家這趟到臺灣來,目的當然是為法而來,以法為主。可是,若有蓮友需要出去購物,要順便買什麼東西回去的話,就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跟這裡的招待人員講,有誰要出去?甚至要到哪裡?有沒有固定要去的地方、要找的人、要辦的事情、要買的東西?都可以跟接待人員講,讓他們安排;出去的時間是自由的,若應辦之事還沒有圓滿,也不用急著趕回來吃晚餐或是念佛,完全隨自己的因緣自由活動。當然,如果並沒有事情,不需要出去的,想留下就留下來。

 

       星期三下午大家就要離開了,所以當天早上原則上大家都是以在念佛堂念佛為主。本來購物是安排在星期三的早上,但是覺得那樣太趕了,因為有一些店,都是早上九點或十點以後才開,所以提前在星期二,以上是行程內容的說明。

 

       發給大家的講稿,大家就先放著不用看。我來介紹我們這裡念佛的音調、方式,還有念佛的心態。我們念佛的音調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閩南語),這不是普通話(國語),也不是廣東話,是河洛音,大家聽得出來嗎?為什麼叫河洛音呢?是河南、洛陽、洛水那一帶的語言,所以叫河洛音;可是,我們現在到河南去,也聽不到這一種音,大家都講普通話了。那是因為河洛音是在隋唐以前,也就是漢朝時代的傳統語言,經歷史演替,成為現在的閩南話。

 

       佛法傳到中國是在漢朝末年的時候,但是無論是翻譯經典,或者是修行者,到了隋唐最鼎盛,達到佛法的黃金時代。理所當然的,那個時代所翻譯的經典,翻譯的是用河洛音!所以,佛教經典如果用普通話(國語)來念的話,跟梵文比較對不起來,反之,如果用河洛音或者廣東音,就比較合得起來。那為什麼現在河南、洛陽、長安那一帶不講河洛音,而講普通話呢?其實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就是東北滿州語言。因為唐朝之後,就是宋朝,然後北宋遷都到南京,就是南宋;為什麼會遷都到南京來呢?因為被蒙古人攻打,就只得往南遷移,無形中就把語言、文化帶往南方。到宋朝被元朝消滅以後,宋朝的一些忠臣孤子,他不想當異朝的臣子,所以就再往南移到福建南邊的漳州、泉州一帶。因此,中原地區的語言都改變了,只有在福建以南最偏僻的地方,語言沒有改變。

 

       臺灣人大都是從漳州、泉州、廈門移民過來的,所以還保有閩南的語言、風俗習慣。再加上唐朝時代,皇帝曾派陳政將軍到福建漳州來開墾。他來的話,一定也同時帶了很多人來,包括有農業、文化、政治、經濟…等各種人才都跟著來。所以,他們就把語言、文化、藝術、經濟、風俗都帶到漳州一帶來。後來長安被異族統治了,語言改變了,甚至風俗民情也改變了,可是閩南這一帶還沒有改變,因為在宋元時代,它是比較偏僻而又落後的地方。所以,臺灣話其實就是閩南話,閩南話其實就是河洛話,河洛話就是隋唐時代漢民族的固有語言。

 

       所以,我國的古文、四書、還有唐詩三百首,如果用北京話來念的話,抑揚頓挫的音調較顯現不出來,必須要用河洛話、或者是廣東話來念,為什麼呢?因為普通話只有四音,加上一個「的」的輕聲,頂多五音。閩南話它有八音,實際上是七音,廣東話有九音,實際上是八音。像君子的「君」,河洛話念「君」,它有八個音,「君」「滾」「棍」「骨」「裙」「滾」「近」「滑」,上平、上上、上去、上入聲,下平、下上、下去,下入聲。所以,用河洛話念唐詩三百首,因為平仄相符,所以念起來就鏗鏘有力,而且又有押韻。如果用北京話來念,有些字的音就都走調了。

 

       譬如用河洛音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比較接近唐朝時代所翻譯的音,又加上「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佛」是仄聲,是下入聲,比較短促有力,所以用閩南話(河洛音)來念「南無阿彌陀佛」,感覺到鏗鏘有力。「佛」的音本來是下入聲,轉為國語(北京話)之後,就變成輕聲,緩長而無力了。所以,我們就取河洛音來念!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分成四拍,一拍一秒鐘,所以六個字大概要四秒鐘,這是團體配合打引磬來念佛時,才須要這個拍數,這樣才能夠整齊。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念佛,三拍就可以了。用廣東話念也可以、普通話念也可以。不過,如果我們到內地的弘願寺,大家都講普通話,我們就要隨眾,就要念跟他們同樣的音;至於個人的話,就以自己最親切的音調來念佛。

 

       難道非要念這樣的音,念別的音不可以嗎?其實都可以的,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因為,我們只要一稱念的話,阿彌陀佛就立刻知道,立刻應聲而現,不管你念的音是閩南語、廣東話、普通話、還是日本話、英文、梵文……,都一樣是念阿彌陀佛本身。因為阿彌陀佛是佛,你還沒有念,祂就已經知道了,以什麼音來念都是其次的。

 

       那為什麼會這樣念呢?我是一九七七年出家的,還沒有出家以前,早晚都在打坐念佛。我出家之後,對於佛教界有關念佛的音調,我都有蒐集:有六字一音、六字二音、六字五音、六字六音、六字七音,還有五會念佛,四字四音、四字五音、四字七音,各種調都去蒐集。我就有一種感覺,怎麼每個道場所念的調大多不一樣。我就想:有沒有一種調是能夠使這個老參也好、初學也好,一念就會?而且老人也好、年輕人也好,甚至躺在病床上也好,念起來都不費氣力的?同時靜坐也好、經行也好,睡覺也好,獨念也好,共修也好,都很輕鬆的,有沒有這種調?因為每個道場的調不一樣,臺灣、港澳、大陸也都不一樣,到最後我覺得還是以我的調最適合。我是念什麼調?就是這個調!

 

       因為,我平常早上起來都有打坐,只打坐念佛,不誦經、也不持咒,我都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你在那裡打坐時,是不拿念珠,也不誦經、持咒的,只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不作任何觀想,就只是一句一句的佛號。當打坐念佛,心很寂靜的時候,不可能在那裡拉腔、有高低韻調的念佛;都是很平淡的、很平實的、很安穩的、很安詳的一句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中都在默念這一句佛號。早上起來打坐的時候,可以在心中默念佛號,也不必拿念珠,只要雙腿盤坐好,雙腿蓋毛巾被保暖,雙眼垂瞼,就什麼都不管了,只管在心中默念佛號。

 

       早晨念佛,我常強調有三靜:一、心靈寧靜: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什麼時候的心靈最安詳、最寂靜、最沒有煩惱、最沒有情緒?就是早晨。二、空氣清淨:工廠還沒有開工、上班人潮還沒有出來,空氣很清淨。三、環境安靜。所以,早上起來念佛最好!

 

       我平常經行念佛,也是沒有拉腔、沒有韻調的。這個是我體會的,什麼體會呢?當我們念佛念到寂靜的時候,自自然然就會一句一句,不會有高低長短的音韻,同時,也合乎每一個人的狀況,有的人氣不夠,要拉很長的音,就不可能長久維持。如果是老人家,或者是有病躺在病床上的人,更不可能在那裡拉腔、用韻。所以,我覺得只有這樣一句一句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最好的調。

 

       有調其實一方面是為了統一,因為大家共修念佛有一個調,才能夠一致,而且,有調也比較好聽,能夠接引初機,讓初機者覺得這個調很好聽,使人家喜歡來念佛;若是很單調的南無阿彌陀佛,他念起來,覺得沒有味道。所以,有調的念佛,主要是接引初機,或者是維持大眾音調的統一,但其實那都是迎合我們人的七情六慾,因為我們有七情六慾,所以如果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覺得寂寞,要聽聽音樂,或是唱唱流行歌曲,不然覺得很無聊,太過寂寞。但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他在很寂靜的時候,那些音調、音樂,無論是輕音樂、藝術歌曲,都覺得那個是打閒岔。在那個時候,很平淡的、平穩的、單調的、寂靜的,反而是最有味道的。

 

       我有一個親戚,他往生的時候,我去帶他們念佛,也就是用這種調,到休息的時候,有一個國中的教務主任,也是我的堂弟,他就跟我講:「念這樣一點味道都沒有。」等休息完了,再繼續念佛的時候,我就用有韻調的六字四音來帶大家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完之後,他就說:「這樣還差不多。」因為他是年輕人,一般年輕人都很喜歡有節奏的音律,不然的話,就聽聽輕音樂,要他很單調的、很寂靜的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會感覺沒有什麼味道;但是,如果我們有體會的人,覺得這樣才是真的有味道。

 

       還有,大概六、七年前,我住在台南,有一個嫁到台北縣永和的蓮友,有一天早上,大概八點多,她打電話到台南給我,說:「師父!我媽媽已經辦出院了,醫生說如果要在家裡斷氣的話,現在就要辦出院,恐怕九點以前就會斷氣。」她媽媽躺在醫院已經很久了,全身的器官也都壞掉了,大小便根本都不能排泄了,打針吃藥都沒有用,所以要請我來幫她媽媽助念開示。我就說:「我準備好之後,馬上坐飛機趕到台北去。」我下飛機,從台北松山機場搭計程車到她家,剛好是十一點鐘,我想已經超過了九點,應該是斷氣了。當我到她家的時候,聽到他們打引磬念佛的聲音,是念六字二音的南無阿彌陀佛。

 

       我踏進門的時候,還沒有其他蓮友在幫他們助念,只有她、她的丈夫、她的弟弟、弟媳婦、還有她的爸爸,只有五個人。我聽他們念佛的調,又看她的媽媽,她的媽媽還沒有斷氣,我的直覺就是他們的念佛,跟她的媽媽是沒有感應道交的;他們念他們的,她的媽媽歸她的媽媽。她媽媽的頭不停抖動著,嘴巴流著血水,左手也不停搖動著,一邊喘著氣。我一看就直覺他們的念佛,跟她的媽媽是沒有交集的,也就是沒有灌入她媽媽的心中,所以念佛的歸念佛,她的媽媽歸她的媽媽。他們念佛是用六字二音的調,本來這個調是很好聽的,可是他們念得有氣無力。因為他們是在家眾,雖然也打引磬,但我覺得音調軟弱無力。

 

       所以我一踏進去,就把她的引磬接下來,用我們現在的調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就這樣念。她媽媽的眼睛本來是閉著,抖動的頭有點歪向右邊。大概念了一、二十聲的樣子,突然間,她媽媽的眼睛張開了,而且把頭轉向我這邊看了一下,好像感覺到不一樣哦,到底是誰呢?因為我念的這種調,短促有力,能夠觸動她,不然的話,她都是那樣昏迷著。

 

       她的眼睛張開了,我們就拿阿彌陀佛的接引圖給她看:「某某人,這就是阿彌陀佛,妳念佛,阿彌陀佛就會現身來接引妳,妳看清楚,祂一旦出現,妳就要跟祂去。」就這樣,我們念佛,她也聽著我們念佛。念到中午過後,她的嘴巴已經不流血水了,手也穩定了,頭也穩定了,多少能夠跟我們念佛了。我發現她的氣色愈來愈紅潤,摸她的腳,喔!腳還熱燙熱燙的,這就表示不可能馬上往生。我們繼續助念,念到那天的晚上十點,我就跟她們說:「妳們辛苦一點,晚上念通宵,我到附近我弟弟那裡過夜,明天早上再過來。」她們說:「好。」因為那天下午,她有問她媽媽,要不要吃喝,用生機飲食給妳喝好不好?她媽媽點點頭,所以就用生機飲食的果汁給她喝。不過,他們也在擔憂,有吃東西,可是不能排泄怎麼辦?我們商討後,決定一切還是靠阿彌陀佛。

 

       隔天早上,我來的時候,他們說晚上三點多,已經有排泄了,本來在醫院打針吃藥都是不能排泄的,器官腎臟都壞掉了,現在卻已經排泄了,而且氣色精神更好,看來短時間內還不至於往生,本來躺在客廳準備往生,現在就再搬回房間住。我在台北住了幾天,覺得已沒其他事,就回台南。她又活了一個月,晚上都是由她的兒子陪伴、照顧她。

 

       在這一個月當中,她家有三件感應的事蹟。

 

第一件:這個老太太的媳婦是信基督教的,不過也不反對,也跟著大家念佛。信基督教的這個媳婦,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她的婆婆在五月五日去世,她一醒過來,就去翻月曆,五月五日已經過了,就認為這個夢不準;其實是準確的,她看的是國曆,農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她的婆婆就是在端午節的晚上十二點往生。

 

第二件:她的女兒,也就是請我來的那位蓮友,她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她媽媽往生的時候,不是我去助念,是一位信願法師去助念。醒了之後,就跟她的先生談論這件夢境,都覺得這個夢大概不準。因為他們跟信願法師也不熟悉,而且他在中部,憑什麼管道請他來?況且我們是跟慧淨師父聯絡的,怎麼可能會請他來?所以就覺得不準,其實是準的,等一下再說明。

 

第三件:她的兒子晚上都陪她睡覺,農曆五月五日那天晚上,他將睡未睡之際,就看到西方三聖出現,那個時候他已經準備要睡覺了,他也不以為意,覺得這個沒什麼,可是隔天早上,他媽媽就安詳的去世了。五月五日,和媳婦夢到的日期完全吻合;她兒子看到西方三聖出現,不久她就往生了。那天早上,她的女兒打電話給我,我依然說:「好,我準備準備就坐飛機過去。」正當我在準備的時候,才想到當天另有事情要辦,如果我北上的話,就會耽誤了,那怎麼辦呢?我來聯絡台中的信願法師看看,或許他有時間,請他上去。我就聯絡信願法師,信願法師說:「好,我開一部廂型車,帶幾位居士走北二高。」信願法師既然答應了,我就打電話跟這位蓮友講:「我實在很想去為妳媽助念,但是因為某種事情而不能去。不過,我已經請了信願法師,他也準備要出發了。」她一聽,啊!原來如此!她的夢也準了。就這樣,一個月當中,給他們的家人有這樣的信心啟發。

 

       我們回歸源頭: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助念是用六字二音的調,當我到了之後,就改念我們現在的這種調,結果無形中就把她的媽媽念醒了;如果我不念這種調,跟隨他們念那種調,也很好聽,但感覺渙散無力,可是因為改念這樣的調,所以無形中昏迷的人就這樣醒過來了,表示這種調是比較短促有力。

 

       所以,之後只要有機緣帶人家念佛,我都用這種調,大家也都覺得這種調很好念,而且不傷氣,同時很攝心。當然大家用普通話念也可以、廣東話也可以,廣東話比較接近這種音。我們也有製作念佛機,內含閩南語及普通話的發音,佛號聲並有配合打引磬、木魚、及清誦的三種方式。除念佛機之外,還有其它的結緣品,都陳列在一樓門口,大家想要請什麼結緣品,都可以儘量的請,儘量的裝進自己的旅行袋。

 

       我們都是坐著念佛,一天分早上、下午、晚上共三場。早上是八點半念到十一點,中間起來休息十分鐘,也就是先念佛七十分鐘之後,大家就起坐喝開水、上洗手間、動動手腳,十分鐘到了,再歸位,又照樣的念七十分鐘,然後就結束了。我們這種念佛方法,不是誦經,也不是唱讚,只要一把引磬就可以帶動全場,所以,我們這裡敲引磬的都要輪流,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

 

       我們這裡的場地不夠大,要繞佛、拜佛都有點窄,同時我們這個法門是「五正行」,最後就是歸入「正定業」,而正定業就是以念佛為主,因此,我們就坐著念佛。那程序是怎麼樣呢?一開始是先向佛三問訊,三問訊完,就坐下來。因為是坐在椅子上,所以年輕或老人家都可以適應,如果是坐在蒲團,多數老人家可能就坐不住;坐在椅子上,你要盤腿也可以,不盤腿,腳放下來也可以;要靠背也可以,不靠背也可以,都是自由自在的。不過,如果是盤腿的話,最好是不要靠背。因為我們如果念佛念到比較沒有雜念,脊椎就直起來了,就不會再靠背了。不過,都隨大家自由。

 

       打引磬的人,在開始念佛之前,會先講幾句話,因為語言所具有的內涵,無形中就能夠影響我們當下的心境。打引磬的人,就會先念:「正身」,大家就隨著正身了。「端坐」,就坐端正了。然後「閉目」、「專心」、「念佛」、「開懷暢念」,大家就一起開始念佛,「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事先要講那幾句話呢?譬如大家一聽到要「正身」、「端坐」就會跟著正身端坐了,不會前傾後仰,左右歪斜。然後「閉目」、「專心」、「念佛」,眼睛閉上了,因為我們是團體念佛,所以「閉目」之後,有誰來了、誰去了?有什麼聲音?我們都不要管,把眼睛閉起來,才能夠專心念佛。「開懷暢念」,大家把嘴巴張開,把聲音開懷、暢念出來;因為嘴巴能夠提起心力,如果嘴巴半開不開、聲音有氣無力的,就會在那裡不是打瞌睡就是打妄想,所以我們才說:「開懷暢念」。因此大家坐在那裡念佛的時候,眼睛閉起來,聲音可以儘量大些。

 

       念佛的方法有四種:默念、金剛念、小聲念、大聲念。

 

       默念是不動嘴巴,別人不曉得我們在念佛,叫默念;金剛念是動嘴巴,但是沒有出聲音,自己知道;小聲念就是聲音比較小;大聲念聲音比較大。

 

       自己一個人念佛的時候,能夠細水長流、綿綿密密的,就是金剛念。為什麼呢?因為大聲念會沙啞,默念易起妄想雜念,原因是,我們最習慣的就是煩惱習氣、妄想雜念,最不習慣的就是念佛,如果沒有刻意的要求,往往都是在打妄想的時候多,即使坐在那裡,眼睛閉著,還是在打妄想,所以平常就是保持金剛念。因此大家在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也就是說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在做什麼事情,都保持金剛念,就是動嘴巴,這樣瞭解嗎?所以從今以後大家就儘量保持金剛念。共修的時候,大家就儘量出聲,不過也要看自己的狀況,如果是氣力虛弱,就不用勉強。

 

       在「閉目」時,如果會昏沈的話,眼睛就可以張開;如果容易打妄想,就眼睛閉著;如果感到火氣上升,頭頂癢癢的,就眼睛稍微張開,就是瞼目不要全閉,因為閉目久了,火氣容易往上走,這個是大家要注意的。那為什麼在這裡要大家「閉目」呢?因為共修的時候,有來來去去的人,所以我們乾脆閉目。但法無定法,並不是死硬不變的,在某種情況之下,若應該做某種調整,就需要做某種調整。

 

       每場中間念到三十分鐘的時候,就會止靜十分鐘,止靜之後,再念三十分鐘,然後休息十分鐘,在休息之前,大家先站起來,向佛一問訊,再各自休息。那怎麼曉得已經要停止念佛呢?引磬打到最後一句時,共有三下:在「南」稍微大聲一點,「陀」也稍微大聲一點,本來都是打在「南」跟「陀」而已,要結束的最後一句,「佛」字也打一聲,這樣大家一聽就曉得剎板了,要結束了。所以,一把引磬就能夠帶動全場。休息滿十分鐘後,大家再度歸位,向佛一問訊,就坐下來,然後還是「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開懷暢念」,又再繼續念佛。這樣合計一節七十分鐘,在第二支香結束時,就是十一點了,大家就起立,然後做迴向。

 

       迴向有:消災的迴向、跟度亡的迴向。迴向的念法就是:「願以此功德,迴向某某某居士、某某某居士、……」名單念完了,接下來就是:「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執引磬的人念一句,大家就跟著念一句,最後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三問訊,三問訊要離開之前,大眾面對面站,引磬就會「噹」一聲,大家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這樣就可以離開了。念阿彌陀佛時,不必再互相問訊,因為已經向佛問訊了。像這一次四川地震、緬甸風災,我們就會念:「願以此功德,迴向四川地震罹難眾生、緬甸風災罹難眾生、某某某居士、某某某居士、……」。

 

       我們這個道場是淨土宗專修的道場,是專而不雜,是純而無染的;往生的正因,只有一個,沒有兩個,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我們是靠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進入阿彌陀佛的報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功行,我們只是行所當行;出家眾有出家眾的本份,在家眾有在家眾的本份,各安本份。但是你再怎麼樣做得完美,覺得功行高深,都不以這一些來迴向往生,如果這樣的話,那就是雜行,就是靠自力。多少靠一些自力,不完全仰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會認為:「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不是萬德洪名,祂要救度我,可是還要加上我某一種功德,或者是某一種功夫,來輔助阿彌陀佛的救度,來迴向給阿彌陀佛,這樣阿彌陀佛要救度我,才比較有力量,我的往生也比較可靠。」如果抱著這種觀念,就是雜修雜行,這種觀念絕對不可以。

 

       如果不是我們這個淨土法門的話,其他的淨土法門,他們都強調固然有彌陀的救度,他們也還要有功德迴向給阿彌陀佛,或者自己要有某種功夫,這樣臨終時往生才可靠。在他們的觀念中,念佛是正行,其他是助行,正助如車之兩輪,如鳥之雙翼,才能夠容易往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雜行,就不是專。所以,倘若不瞭解我們這個純粹淨土教理的話,都抱著那種觀念,「我現在念佛往生還不能肯定,要等到我念佛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然後臨終能夠不昏迷、不病苦,還能夠念佛,這樣往生才可靠。」若抱著那種觀念,就像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口上。阿彌陀佛把眾生視若兒女,把我們眾生看成祂自己,祂的成佛,以及為我們建設的極樂世界,就是要救度我們從娑婆到極樂世界去的,而且祂說:「我如果不能救你們,我就誓不成佛。」所以,祂為我們完成極樂世界,為我們完成從娑婆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往生的因、往生的果,祂都為我們完成了,不是要靠我們去完成的,我們十方眾生誰都沒有力量完成。所以阿彌陀佛是為我們完成了極樂世界,你想想看,極樂世界我們有去莊嚴過嗎?沒有呀,一滴八功德水,一片七寶樹葉,一塊黃金之地,沒有一點一滴是我們參與其中的。

 

       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的時候,我們不曉得輪迴到哪裡去,祂默默的為我們發願,是主動的,我們有拜託祂,幫我們發這個願嗎?有嗎?你們有拜託阿彌陀佛發願嗎?沒有,是阿彌陀佛主動的。所以極樂世界是祂主動為我們完成的,四十八大願是祂主動為我們所發的。祂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如果沒有這些德行,就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功德可以使我們從娑婆到極樂世界。祂在兆載永劫,積植無量德行的時候,我們還是在輪迴啊,還是強盛的貪瞋癡慢,造作殺盜淫妄,貪圖財色名食睡,都頭出頭沒地在輪迴呀!那裡曉得請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呢?所以,所有的點點滴滴全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就說:「你要願生極樂世界,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若這樣而我不能使你往生的話,我就不夠資格成佛,我就不夠力量成佛,我還要再修。」現在阿彌陀佛成佛了沒?成佛了,表示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佛名,專念彌陀佛名就是「乃至十念」,這個人就已經往生決定了,往生有份了,必定往生了,因為合乎祂的願了!為什麼?因為已全在祂的光明攝取當中了。

 

       《觀無量壽經》上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是什麼意思?名號就是光明,念佛就蒙受彌陀光明的攝取,你不念佛,雜修雜行,那就沒有,說得明明白白,所以善導大師說:「光明普照,唯攝念佛。」又說「不為餘緣光普照,唯攝念佛往生人。」唯就是唯一無二,唯攝念佛,你沒有念佛,不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那什麼是攝取?平生的時候保護你,一直到臨終都沒有捨棄你,然後把你接引到極樂世界,不管你是否昏迷;我們昏迷時,只是身體器官昏迷,神識卻沒有昏迷,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時,旁人可能沒有看到,但是你會清清楚楚的知道,所以,即使病苦時念不出佛號也沒有關係,因為平生念佛是我們的責任,臨終接引是彌陀的責任。我們病苦念不出來,我們心中卻是安穩的等待彌陀的迎接,因為學這個法門,曉得彌陀一定會來,因為攝取不捨,如果祂不來迎接,就捨了,那就不是阿彌陀佛了,那豈不是阿彌陀佛就要砍頭了,所以我們對這個教理要有這樣的瞭解。

 

       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什麼叫做佛的境界呢?佛的境界,是沒有高低品位階級的,也沒有經過加行、用功、修行的這些過程,也可說是報土的境界。隨緣雜善不能夠往生,只有專念彌陀佛名才能夠進入涅槃的境界,不然的話,就是要靠迴向,不過,那就在祂的花苞裡面。這一首偈:「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一首要把它背起來,《善導大師語錄》裡面有很多重要的法語,要背起來。如果有心佈教,有心領眾,那更非背不可,不然你憑什麼領眾?你憑什麼佈教?你依據什麼來講你的法?我們講經說法要有依據,不能憑空述說,依據的就是經典,以經典為主,接下來對經典要如何解釋,是誰解釋?我的解釋嗎?不可以,某某人的解釋嗎?不可以,那其他祖師的解釋嗎?也不可以,一定是要善導流的解釋,為什麼呢?善導大師傳承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傳承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傳承龍樹菩薩跟天親菩薩。所以這個法脈最清純,若沒有這個法脈,只好隨自己選擇,既然有了這個法脈,這個法脈的教理已經傳到我們身上了,我們就要完全的依循這個法脈。

 

       所以講經說法,必須要有祖師的依據,根本的是經典,我們要本於佛陀,因為我們是佛教,以佛法為主,我所講的就是淨土法門為主。「佛法無人說,非智不能解」,《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經文的文文句句是什麼意思?你不能隨便解釋呀,所以,要依據祖師,祖師怎麼解釋,我們就怎麼遵循,依教奉行。我們這個法門完全依據彌陀示現的光明大師,就是善導大師的教理思想,他的著作有《五部九卷》,我們完全依據這《五部九卷》,其中《觀經四帖疏》是楷定疏,所以,以這個《觀經四帖疏》作為標準。今天晚上因為不是正式的在講,只是簡略的引用。

 

       我們這個法門的目標就是彌陀淨土,也就是極樂世界,方法就是專念彌陀佛名,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很簡單。如果是其他聖道門的話,就非常的繁複,就要去瞭解很深奧、很廣博的教理學問,可是卻不能了脫生死,為什麼?單只學問是無法了脫生死的,是為了所謂的教理行證,看這部經教,瞭解它講的是什麼道理,依照這個道理去行持,最後行有所得,印證這個道理,最後到達證悟。可是在這個末法時代,修行者如同牛毛那麼多,證果者卻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大集經》就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那要怎麼才能得脫生死呢?《無量壽經》說:「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些都是佛陀講的,經典都有的,一個在《大集經》、一個在《無量壽經》,都是經典所講的。

 

       我們這個法門是很單純的,你只要瞭解願生極樂,這就是目標,方法就是專念彌陀佛名,就能夠往生極樂。你只要懂得這個道理,信受這個道理,你就萬事OK了。如果你不是學這個法門,你必須要瞭解很多經教,必須去聽一些善知識,或是講經佈教的人員來解說,他們的學問都很好,經教都很深入,你去他那裡上課久了,就會覺得自己的知識很豐富,一聽這個課,佛法的道理瞭解很廣很深,但是跟往生卻是兩碼事,你還是要回歸來專念彌陀佛名。

 

       因為往生不是靠那些,懂得再多,學問再豐富,知識再高超,到死的時候那些都沒有力量,我們不可能靠自己的道德、學問、知識來解脫自己的生死輪迴,那些都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很清楚、很明白,一點都沒有模稜兩可的,目標極樂世界,方法專念彌陀佛名,就這樣而已。       

 

       如果不是這個淨土法門,是其他的法門,禪淨雙修、密淨雙修、或是天臺、華嚴、三論、唯識,那就沒有這麼簡單了,要懂得很多的教理,還要修很多行門的。

 

       也許有人會想,既然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是簡單的,那恐怕就不殊勝吧?因為一般人認為,往往是殊勝、高深的就不簡單、不易學的;如果是一般人都能學得來的,肯定它不殊勝;如果是那一些既不殊勝又不簡單的,那根本就不用學了。但是,倘若有那種既殊勝又簡單的,那太好了!人人都有份!因為簡單又殊勝嘛!

 

       一般而言,往往殊勝的法,都不是簡單的;若是簡單的話,就不是殊勝的。譬如說:五戒簡單不簡單?簡單,只要大家受五戒、持五戒,那十善也是一樣的,可是能解脫嗎?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死了還是墮落啊!何況五戒簡單嗎?大家都受過五戒、菩薩戒,反省自己,我們很慚愧,五戒不清淨、不圓滿。所以善導大師說:「自身常沒常流轉」,是常沒的流轉,不是常浮的流轉;常沒是沉到三惡道,常浮是人天。善導大師說,我們要自覺,要正確的認清自己,不要誤判自己,我們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是「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而且「無有出離之緣」,所以只有老老實實依靠阿彌陀佛,才能夠有出離之緣。

 

       因為我們這一個法是既簡單又殊勝,所以叫做「勝易」,既殊勝又容易的法門,就是我們這個法門。那有經典依據嗎?有,善導大師說這個涅槃的極樂世界,有什麼禪境、密境、到了明心見性,或者到了什麼功夫、境界,以哪些功德迴向求生的話,那可惜,是在九品胎宮裡面。或者五百歲、或者是七天、或者四十九天、或者六劫……。如果是專靠阿彌陀佛,因為本來依正一如,阿隬陀佛的正報跟阿隬陀佛的依報是一體的,名體也是一如的,阿彌陀佛的功能顯現在哪裡呢?阿彌陀佛你也看不到、也聽不到、也摸不到呀?阿彌陀佛就是垂名現形──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來讓你念,刻這一尊這樣的佛像來讓你瞻仰,阿彌陀佛就是以這個方法。這樣自然就能夠讓你輕易的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是靠祂的這一句名號功德,來往生極樂世界的。那有什麼經典的依據呢?祖師的依據就是善導大師的那首偈語,很簡短的,還有其他解說的法語也很多,我都把它編在《善導大師語錄》裡面。

 

       至於經典的依據在哪裡呢?《無量壽經》在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攝生三願:就是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十八願是願王,十八願沒有講其他的,只有講「念佛」,沒有講三學六度萬行。《阿彌陀經》是三經歸宗結論的經典,它講什麼?講「執持名號」,也沒有講其他。有講其他的,當然就是《觀經》,有講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九品,可是那只是方便引導,到了最後釋迦牟尼佛就歸宗結論說:「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以這一句結論之語作結束。接下來,《阿彌陀經》就稍微開展這個「持無量壽佛名」的道理。所以《觀經》不是要我們觀無量壽佛像,反而是要我們持名,為什麼?十三觀的依正二報,通通納在六字名號裡面,因此六字名號才說是萬德洪名,其他的不是萬德洪名;六字名號就像是袋子,把依正二報的功德,通通裝在這個袋子內,只要在這個袋口一抓,全部通通都有了。

 

       當然《無量壽經》也有講到其他的行,譬如說三輩,還有十九願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可是,它都是為了引導進入第十八願的,所以第十八願擺在最前面,如果懂得這個道理的人,那就會專念阿彌陀佛了。就像日本八百年前的法然上人,那個時代的出家眾,有誰的道德、人品、學問比法然上人好?沒有!法然上人無論就道德、就學問、就人品、還有就淨土法門教理的深入跟信仰,沒有人能夠勝過他的。那他的行持怎麼樣呢?從早到晚、從晚到早,都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他本來一天念三部《阿彌陀經》,早上是用漢音念,因為隋唐時代,日本的佛教、政治、文化、藝術,都從唐朝過去的,是用漢音;宋朝的時候,跟浙江、江蘇來往,是用吳音;再一部則用日本話,一天念三部。最後他一部也沒有念,只念佛,因為他說,《阿彌陀經》在講什麼?在講極樂世界的莊嚴,讓我們嚮往,發願往生,方法是執持名號;既然淨土三經的歸宗結論,它的宗旨就是稱名念佛,所以,我此後就專念彌陀名號。這一段話在《法然上人全集》的四百六十一頁。所以,我們這裡,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這樣的念佛。

 

       只有一個例外的,就是星期天的早上,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在幫忙人家二十四小時助念。譬如昨天下午有人往生,我們就幫他們助念到今天下午四點,助念完了,還為他淨身,為他擦身體、穿衣服,還為他從工廠叫棺木來,幫他入殮,幫他家裡安佛堂,幫他送去火化,然後再把這一個多月來,所有的喪家通通聯合起來,為他們做聯合公祭。我們是秉承著阿彌陀佛的悲心──「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所以,只要人家一旦電話打過來,請我們為他處理,我們就義不容辭的接受,不管他是有淨土信仰、沒有淨土信仰,佛教徒、非佛教徒;那問題就在一般民間,都有做七的觀念,他們在做七的時候,就覺得到我們這裡都只是念佛,好像不是在做七,所以他們就東跑西跑去參加其他法會;我們覺得很可惜,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們從頭到尾,都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都是完全靠彌陀救度,往生極樂世界,而且讓他們不必花很多錢。我們都是義務性質的,沒有暗示人家供養、收紅包什麼的,因為這樣的話,就怕斷絕人家往生極樂世界的機緣。

 

       他們覺得如果沒有敲打唱念,就不像是在做七,我們為了引導他們到這裡來做七,本來念佛一早上就是做七了,可是他們往往信不來,那怎麼辦呢?為了引導他們,一個星期至少來這裡做七一次,就統一在星期天的早上,因為星期天大家休假、有時間。那為了接引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我們的信徒,不是學這個法門,怎麼辦?好吧,就開個方便門,就唱〈蓮池讚〉,誦一部《彌陀經》、〈讚佛偈〉之後,就全部坐下來念佛了。只有星期天的早上是這樣,以前是沒有的,這些都是為了引導他們。如果讓他們逐漸的肯看我們的書,也肯定我們幫人家助念,成就人家往生成佛,不再輪迴六道,這種功德非常的大,如果他們肯定的話,希望他們也能夠進入我們這個法門,所以是為了善巧方便的引導。

 

       如果是我們澳門的蓮友,大家本來對淨土教理都已瞭解,曉得只要一句彌陀名號,就是萬德洪名,勝過唱讚、誦經、持咒、敲打唱念,能夠一句佛號念到底,去幫人家助念的話,那就太好了。所以,每星期天早上,也就是明天早上的時候,就會有唱〈蓮池讚〉、誦經念佛,除此之外,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都是這樣的,一句佛號念到底。

 

       現在時間已經是八點四十五分,大家休息一下,然後就到念佛堂念佛。大家就依照規矩,靜坐下來念佛。

 

       另再附帶一句,大家主要是為法而來,而且大家也很辛苦,來回花費也很多,所以,你們不需要再供養常住,或供養師父什麼,一概不要,這是規矩。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