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兒女再怎麼樣的孝順,代替不了父母的病痛,代替不了父母的死亡,父母要輪迴了,到閻羅王殿去了,也不能代替父母到閻羅王那裡,讓父母重回陽間來。每一個人的生死輪迴,都是自己要解決的,就如一般說的,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但這是從自力,也就是聖道門、難行道來講的。
如果是他力的話,就不是這樣。比如父母的財產留給子孫,孝子孝女賺錢來養父母,慈善家只要知對方貧困,就去布施救濟,不問對象,也不會身家調查,完全只針對你的貧困而發放救濟。阿彌陀佛曠劫以來都要救濟我們,所以《無量壽經》就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阿彌陀佛說,無量劫以來,到盡未來際的無量劫之後,他都要做一個大布施的主人。阿彌陀佛的大布施不是發放米、發放衣服、救濟物品,是要讓眾生脫離生死輪迴的這一種布施,而且不止於此,還要讓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這個才是真正的「大」布施,大到不可思議!所以說「普濟諸貧苦」。
這裡的「貧苦」不是指沒有錢,沒得吃,沒有房子住,而是說,沒有智慧就是貧,沒有福報就是貧,輪迴六道就是苦。阿彌陀佛普濟諸貧苦,要救度沒有福報智慧而長劫輪迴六道,尤其是沉淪三惡道的這些痛苦眾生。所以,我們現生雖沒有遇到貴人,也缺少好因好緣,但只要虔誠念佛,阿彌陀佛就會加持添增我們的福報,開我們的智慧,增加我們的良因良緣。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這也是阿彌陀佛的誓願。這個「等覺」是「等正覺」的意思,等正覺就成佛,所以,「不成等覺」也就是「不成正覺」的意思。這一段法語是法藏菩薩發了這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特別另外發三個誓來歸納,作為四十八大願的總綱。剛剛講的是第二誓。
第一誓是:「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表明這四十八個大願跟十方諸佛不一樣,是超越性的,所以說「我建超誓願」,這個超誓願如果不圓滿達成的話,「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他發誓,就不成佛。
第三誓是:「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四十八大願圓滿之後,阿彌陀佛把所有功德融匯成一句佛號,而且讓十方眾生都能夠聽聞到,如果不能達到這個地步,他誓不成等覺。意思就是說,這四十八大願的願行、無量的功德,最後都成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給十方眾生聽聞,給十方眾生稱念,給十方眾生因念佛而往生極樂。所以,這「三誓偈」就含括了四十八個大願。
我們回到第二偈的解釋。「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這就顯示「他作自受」。普濟的「濟」比較文言,翻譯成白話就是「救度」,要救度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曠劫以來不斷造罪造業,在六道輪迴的眾生,使他們離開輪迴,所以「濟」就是救度,救度六道輪迴的眾生。
我們最苦的是什麼?輪迴,輪迴是根本的苦。這一輩子沒得吃、沒得穿,還可以行乞,至少餓不到,但輪迴的苦,完全沒辦法解決,必須要有他力的救度,而且只有阿彌陀佛才有這個功德力量,其他佛不能。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要求生極樂世界,何況其他?更何況我們呢?
所以,這一首偈充分顯示他力,同時也表明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我們需要被救度嗎?非常的需要。有的人可能覺得好像領受救濟物品很丟臉,毫無志氣,但在生死輪迴的面前,我們要認清事實,不能說大話,何況接受彌陀的救度,固然是白白的接受,但是將來會回饋,怎麼回饋?就是宗旨的最後一句「廣度十方眾生」。我們不是到極樂世界去逃避、享樂,而忘掉眾生,畢竟眾生不是別人,眾生就是自己。
不過,理論上雖然是這麼講,可是在娑婆世界,我們都還是凡夫,煩惱還沒有斷,還沒有到達無生法忍,所以心就像一根小小的草一樣,稍微一點風,我們就東倒西歪了。遇到逆境,或別人對我們不好的時候,心裡往往就起情緒了,但是到極樂世界,心就自然處在涅槃寂靜當中,不會受外境惑動而起心動念。
所以,發心做事,能夠忍苦耐勞、任勞任怨而且無怨無悔,是不容易的。總之,我們就是立定志向,為佛做事,為眾生做事,只要力所能及,只要能夠承擔的,就盡量去做,不管別人怎麼評論,都盡量不受動搖。
經文要融匯、深入它的內涵,最好要用其他類似這方面的經文法語來對照,看它是怎麼解釋的。也就是,同一件事情,這一部經這麼講,那另一部經是怎麼講呢?有關阿彌陀佛他力救度,另一部《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大寶積經如來會》就說: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這一首偈,與前面解釋的那首偈,雖然文字不一樣,字數也多了八個字,但是內容是一樣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法藏菩薩說,如果我的願心,沒有永遠的、無量劫的來布施給廣大沒有福報、沒有智慧的人,救度他們離開六道輪迴之苦,甚至利益他們,使他們獲得究竟的安樂的話,就不成為一個救度世間的法王。
這一首偈有特別提到「不成救世之法王」,這裡有一個「救」,而且是救世的法王。一般人會覺得救度或救世是基督教的教理,其實這個教理,在比基督教起源更早的佛教淨土法門當中就已經有了,這一種救度的教理內涵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不是現代的人創造或刻意解釋的,很淺顯、很明白。
阿彌陀佛說他要成為一位救世的法王!「法王」就是佛,而且這一尊佛是超越十方諸佛,所以救世之法王就救世佛。
有人問:「阿彌陀佛是怎麼樣一尊佛?」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已解釋了,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候,自己表明了他要成為一位救世的佛,所以阿彌陀佛可以說有一個名稱叫做「救世佛」。
阿彌陀佛是梵語,翻譯成漢文就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的佛,無量壽命的佛。既然是無量光明的佛,生命就超越宇宙空間;既然是無量壽命的佛,生命就超越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甚至救度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使不能生的人往生,使已經死的令他活起來,所以阿彌陀佛另外一個名稱叫「甘露佛」,甘露是天上的一種水,能夠使已死的人復活,使不能的成為可能,所以叫「甘露」。
這個「甘露」也是「妙」的意思。「妙」就是不可思議,使不可能的成為可能;在不可思議當中,尤其讓不能離開輪迴的我們離開輪迴,讓不能成佛的我們成佛,更是不可思議當中的最不可思議。
所以,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的佛,無量壽的佛,是甘露的佛,同時是救世的佛,他要救度世間所有的眾生。直捷簡要來講,他就是要救度「我」,五劫思惟的願,為「我」而發,兆載永劫的行,為「我」而修,願行圓滿的果,統統布施給「我」,所以他的果就是「我」的果,為什麼?他的願行就是「我」乃至是十方眾生中的每一個人的願行啊!
經文已明明白白地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法藏菩薩為十方「眾生」圓滿成佛,把成佛功德的法藏全送給眾生,所以叫「為眾開法藏」,「法藏」就是成佛的功德;「廣施功德寶」,這個法藏(成佛的功德)的功德很寶貴、很廣大,如同大海。
又說「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只有清白之法才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有分小乘和大乘,阿彌陀佛這一種出世間的清白之法,是大乘之中的登峰造極之法,是使我們眾生快速地進入不退轉的清白之法,非同小可啊!
阿彌陀佛專求清白之法,他說「以惠利群生」,「惠利」就是白白的給,無條件的利益眾生。怎麼利益眾生呢?使他獲得離開六道輪迴,超凡入聖的利益;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的利益;乃至使他有那個功德、功能去廣度眾生的利益。這些都在阿彌陀佛的清白之法當中。阿彌陀佛這樣子惠施給我們,這豈不就是「他作自受」嗎?
又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阿彌陀佛使十方眾生功德成就,成就什麼功德啊?就是成就離開輪迴、往生成佛的功德。
由這幾段經文法語就可顯示出,淨土法門就是「他作自受」的法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兩句八個字,涵蓋的道理是很深廣的,我們這樣解釋,雖然也都是依據經文來講,可是根本還觸不到佛的境界,因為我們是凡夫,只是以凡夫的理解,傳遞給同為凡夫所能理解的。
大家知道,佛教分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小乘尋求自利,做自了漢,自了生死,完全是自作自受的法門。大乘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利眾生,代眾生受苦、為眾生修行。所以,只有大乘佛法才有「他作自受」的思想。而且只要是大乘佛法,必定多少含有「他作自受」的思想,也必定承認有「他作自受」的功能存在。不然,大乘佛法所標榜的「所修功德迴施一切眾生」,豈不是成了欺誑眾生的不實之語?
最能彰顯大乘佛法「他作自受」之極的,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彌陀救度的念佛法門是大乘之極致,彌陀救度的念佛法門是一切大乘佛教中,最高無上的法門,是最純粹、最成熟、最圓滿的大乘,是果地大乘,也就是佛乘,所謂「乘佛願力」。
接下來:
生佛同體、自他不二;同體不二故,此物即彼物,他行即己行。
彌陀願行,即眾生物;如共命鳥,互同腹食。
「生佛同體、自他不二」,前面已解釋過,因為是同體、不二,因此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講,阿彌陀佛所有的,都是我們十方眾生的。
「此物即彼物,他行即己行」,如果從我們的立場來講,阿彌陀佛兆載永劫所修的六度萬行都是我們的修行,我們雖然沒有修行,卻有大修行、大功德,這個就是不修而有大行大德,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的就是我們的,阿彌陀佛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東西。「他行即己行」,「他」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所做的就是我們所做的,所以「彌陀願行,即眾生物」。
如果以我們來講,可以說生生世世所累積的不是功德,都是罪業,因為三業行為都在造罪造業,使我們不能夠脫出六道輪迴。而且,自己生生世世,乃至今生今世所做的,只有加劇輪迴的業力而已。所以,善導大師要我們自覺,我們是「常沒常流轉」的眾生,「曠劫以來無有出離之緣」。
「常沒常流轉」,「沒」就是沉下去,也就是說,如果以大海譬喻六道輪迴,那麼,浮出水面就代表生於人界或天上;沒入水中,就代表墮落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今生今世我們如果沒有彌陀的第十八願,如果法藏比丘不完成正覺而成為阿彌陀佛,或者我們不信受彌陀救度、不專念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那麼,我們勢必再度墮落地獄餓鬼畜生。
簡要而言,我們若不念彌陀,必將墮落地獄,因為誰敢說他生生世世都能擁有人身、遇到佛法、不會墮落三惡道?
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脫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只要沒有出離輪迴,就難免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當中墮落三惡道。因此必須要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這裡就強調彌陀的願行就是我們的願行。
「如共命鳥,互同腹食」,就好像共命鳥,彼此共用一個肚子飲食。
《阿彌陀經》裡面就有提到共命之鳥,兩個頭、兩個生命,但是一個身體,這個叫做「一身兩命」「識別報同」。一般都是一個身體一個生命,但是它一個身體兩個生命,以現代來講,也可以用連體嬰來瞭解。
「識別報同」,「識」就是神識、生命體,我們的生命體就是神識。
人的生命有兩種:一種是肉體,一種是心識。這兩種如果分開,不在一起就死了。我們的生命體跟阿彌陀佛的生命體結合在一起,只是阿彌陀佛的心是佛的心,我們的心還是凡夫心。佛的心是什麼心呢?我們想像不到,不過可以類推。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成為凡夫,是因為我們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種根本煩惱,還有妄想雜念、習氣等等,假設沒有貪、瞋、癡、慢、疑、邪見,也沒有妄想雜念的話,那就不是眾生,而是已超凡入聖了。所以,最起碼,佛的境界沒有貪、瞋、癡、慢、疑、邪見,沒有妄想雜念,跟我們凡夫完全是不一樣的。
佛的生命是那樣的生命,而我們的生命是貪、瞋、癡深重,這個分別執著,那個也分別執著,所以不停地造罪造業……可是,這樣天地差別的兩個生命卻共用一個身體,所以是,一邊在造罪業,一邊在累積功德。
大家想想,我們所造的罪業,跟阿彌陀佛累積功德相比較,誰比較多?
阿彌陀佛所累積的功德都是清白之法,都是清淨的、沒有污染,都是真實的、不顛倒不虛偽的;那我們所累積的罪業多不多?也是很多,但是我們所累積的罪業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所謂「千假不如一真」,我們累積的罪業再怎麼多,跟阿彌陀佛真實的功德來講都不能比,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就像光明,我們的罪業就像黑暗,黑暗跟光明能夠並存嗎?不能,黑暗遇到光明,黑暗就消失了。那黑暗跑到哪裡去了?黑暗本就沒有一個實體,當然一見光就消失了。也就是說,我們曠劫以來的罪業,沒有一個實體,所以到極樂世界就沒有業可帶。印光大師就說,帶業往生是在這裡講的,到極樂世界就沒有業可以帶。
今天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