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今天晚上還是繼續上次的講稿:「第十八願善導釋」。我們先合掌來恭念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們接著念善導大師的這一段法語: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請放掌。
剛剛我們所恭念的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當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以及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中對第十八願的解釋。第十八願總共有三十六個字,善導大師在這一段的解釋只有二十八個字,相對於第十八願的願文,是兩兩相對的一種簡明扼要的詮釋。今天晚上,我們也是依補充講義,對本願文以及善導大師這一段本願取意文,作交叉的講解。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大師釋言:「稱我名號,願生我國」,此楷定古今之妙判,決定往生之正業。
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八個字,善導大師解釋為:「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佛教的經典,自古以來,有很多高僧大德作註解,在這些高僧大德當中,我們應該依據那一位呢?當然是依據我們這個法門的祖師,也就是鼎鼎有名的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尤其愈是重要性的教理,必須要有權威性的解釋,而第十八願對我們這個法門是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所以必須要以善導大師的解釋來理解,而不能隨意的、輕率的依其他法師大德的解釋。當然,如果我們這個法門傳承的祖師沒有解釋的經文,只好參考其他的大德,但是,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不但有解釋,而且從各個方向觀點所解釋的法語非常的多,我們出版的《善導大師語錄》第一篇〈本願篇〉,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引用的法語就有十六條之多。縱觀古來闡釋弘揚淨土法門的高僧大德,都沒有像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這麼的重視,又解釋得這麼簡要明瞭。總之,善導大師的解釋,對我們來講是非常的重要。
「此楷定古今之妙判,決定往生之正業」,善導大師以「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來解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是他個人的創見嗎?不是的,是有其依據的。
在《觀經四帖疏》最後面的〈跋文〉,也就是《善導大師全集》二○三頁的地方,善導大師說:「某今欲出《觀經》要義,楷定古今。」也就是善導大師發現,在他那個時代之前,以及在他那個時代,都有高僧大德註解《觀經》,甚至註解《無量壽經》,闡釋淨土法門,可是闡釋得都不是很正確,都有所偏失,導致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愈來愈少,心中也不能獲得徹底的安穩安樂。所以,善導大師才發心要註解《觀經》楷定古今。「楷定古今」就是糾正在他那個時代之前,以及在他那個時代,所有對《觀經》的誤解加以糾正,同時作為標準的解釋。所以「楷」可以說是標準,也可說是糾正,作為古今的標準,作為古今錯誤的糾正,所謂「放諸四海而皆準,置諸百代而不惑」。這是善導大師要著作《觀經疏》來楷定古今的因緣。
「稱我名號,願生我國」這八個字就是善導大師楷定古今的一種巧妙的、善巧的判釋,判定「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是「稱我名號,願生我國」,所以凡是所解釋的跟善導大師不一樣的,就是有所錯誤。所以說:「楷定古今之妙判,決定往生之正業。」
因為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只有說到一個往生之因,就是稱念他的名號,所以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是決定往生的正業。所謂正業就是正確的業因,要獲得什麼樣的果,必須先尋求它正確的因,有什麼因,必定得什麼果,因果是不會差錯的。那麼要獲得往生極樂世界的果,它的因是什麼呢?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這個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前面提到,善導大師寫這一部《觀經四帖疏》並不是他的創見,怎麼說呢?善導大師要寫這一部《觀經四帖疏》之前,他請求佛能夠來加持他,因為《經》是佛所說,《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說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經》,是佛跟佛內心的境界,如果不是佛的話,是不容易正確徹底理解的。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唯佛獨明瞭,二乘非所測」。大乘小乘都不能窺測佛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瞭解。現在善導大師要來註解佛說的《觀無量壽經》,所以他就請求靈驗。
善導大師怎麼樣請求靈驗呢?善導大師當天就念三部《彌陀經》,念三萬聲彌陀佛名,當天晚上,極樂世界的勝境就清楚的顯現在他的夢中,諸佛菩薩也充滿在空中,接著他就開始條理《觀無量壽經》的經文,準備註解。從那之後,每一天晚上,夢中都有一位僧眾來為他「指授玄義科文」。在《觀經四帖疏》的〈後跋〉,善導大師說:「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每一天晚上,夢中都有一位僧眾來為他指導《觀無量壽經》的玄義跟科文,一直到玄義科文完成之後,就不再夢見了。所謂「玄義」的玄,就是深遠的意思,玄奧、玄妙、深遠、深廣,不是凡夫的境界,甚至不是聲聞、緣覺、菩薩的境界,這叫做玄。義就是義理,因為《觀經》是阿彌陀佛的境界,很深遠深奧,不是一般能夠理解的。所以,不能以凡夫的知見,依文來解義,必須有佛的加持,透過佛的加持才能夠理解。善導大師所註解的《觀經》,最前面就是〈玄義分〉,〈玄義分〉並不是《觀經》文文句句的解釋,而是《觀經》玄妙深遠的義理的發揮。這一句「稱我名號,願生我國」,就是列在〈玄義分〉當中的。
或許有人好奇想知道每夜於善導大師夢中顯現的這一位僧眾,是何等的人物?他是一般的僧眾嗎?還是一位高僧?還是佛菩薩示現的呢?首先,善導大師是念阿彌陀佛,是求阿彌陀佛的,不是求其他的佛,也不是求其他的菩薩,因此,所顯現的,當然是從阿彌陀佛那裡來的。同時在善導大師之前的高僧大德,有誰能夠正確理解整部《觀無量壽經》的道理呢?沒人能對《觀經》從頭到尾,文文句句,百分之百正確的掌握。所以,需要佛的加持。因此,每夜夢中前來示現的這一位僧眾,就被尊稱為聖僧,其實推其根源,可說是阿彌陀佛的示現。所以,法然上人在日本創立淨土宗是完全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完全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就等同完全依據阿彌陀佛的思想。因此,法然上人編寫《選擇本願念佛集》〈後跋〉的地方,用一段話來肯定讚歎《觀經四帖疏》,以及善導大師,這一段話在《法然上人全集》117頁,我來念一遍:
靜以:善導《觀經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然則西方行人,必須珍敬矣!
就中每夜,夢中有僧,指授玄義,僧者恐是彌陀應現。爾者,可謂此疏是「彌陀傳說」,何況大唐相傳云:「善導是彌陀化身也」。
爾者,可謂又此文是「彌陀直說」。既云:「欲寫者一如經法」,此言誠乎。
法然上人說,靜靜的來思惟,善導大師所註解的這部《觀經疏》可說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西方指南」就是淨土法門的指南針,也就是說要修學淨土法門,必須要有指導者,好像我們出門,必須要有方向一樣,如果沒有方向,就無法到達目標,若走錯路,恐怕會有危險。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善知識的指導,以及那個法門註解的書。所以《觀經疏》是念佛人的眼睛、是念佛人的雙腳。有了《觀經四帖疏》,我們的眼睛就能夠看得出正確的方向,我們就有雙腳能夠走正確的道路。既然這樣的話,修學淨土法門的念佛人對《觀經四帖疏》必須要珍惜、珍愛而敬重。
在註疏《觀經》期間,每一天晚上,在善導大師夢中,都有一位僧眾來指授玄義。從善導大師的作法來看,所出現的這一位僧眾,應該是彌陀所應現的。因此,這一部《觀經四帖疏》是彌陀所傳下來的,更何況大唐時代都一直傳說著善導大師是彌陀的化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一部《觀經四帖疏》就是彌陀所直接解釋的。何況這一部《觀經四帖疏》的〈後跋〉有強調,如果要抄寫這一部《觀經四帖疏》,必須當作是「經」的立場來抄寫。亦即不可以把它當作是一部菩薩的「論」,或者是後人所解釋的書而已。
以上是對法然上人這段文的說明。
同樣的,我們對善導大師這二十八個字的解釋──「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要將它當作是經文,當作是阿彌陀佛直接的解釋,是楷定古今的解釋。
接下來:
稱我名號,願生我國──此釋顯明二意
「稱我名號,願生我國」這八個字,解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它概約顯明兩點:
一明所信內容:至心信樂者,是信何法?不信餘法,但信不論何人,只要念佛願生,必得往生。
二明易行至極: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皆能稱名念佛,可謂易行中之易行,無如本願稱名。
第一點是顯明所信的內容。第十八願所說的「至心信樂」,信樂是信什麼法?什麼內容呢?不是信其他的法門,不是信其他的解釋,更不是以心中的感覺、感受、感動、感激作為所信的內容;那信什麼呢?信不管任何人,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平生臨終,甚至中陰身,乃至三惡道的眾生,只要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百分之百的,不可能有「或者能夠」往生、「或者不能夠」往生,因為「必」就是必然的,不是或然的,是百分之百的,不是六十分,也不是九十九分。所以「至心信樂」到底是信什麼?善導大師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說:「稱我名號」。
所以「稱我名號」就是「至心信樂」的內容,就是「至心信樂」所信的對象。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非常的簡單,讓人一看就明瞭,而且容易做得到。這部分後面還會解釋。
在佛法修行中,不論任何法門,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唯識宗《百法明門論》裡面有說,信是屬於「善心所」,是屬於善心的範圍,也就是有了信,就有了這方面的善;如果沒有信,就沒有這方面的善。為什麼?因為,再怎麼樣的好事、善事、功德,如果不信的話,就不會去做,如果沒有行善的因,就不可能得到善的果。人生在世,如果不行善積德,下輩子還能夠生而為人嗎?如果不相信三皈依是善的、好的,持五戒、行十善是善的、好的,甚至信佛、念佛就能夠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就能夠往生極樂、快速成佛,如果不相信的話,那就不會念佛,不會發願願生極樂世界。
再者,《華嚴經》有一句話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是一切成道的根源,是所有功德所出生之處,同時也能夠長養一切諸善根。也就是說,所有的善根、功德,如果沒有信,我們就不會去好樂、去勤修,所以,信非常的重要。又有一句話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法的功德非常廣大,如同大海,廣無邊、深無底,可是如果沒有信的話,即使一點半滴,你也不可能獲得,何況是那麼廣大的功德。由此可知,一切善的、好的、殊勝的功德,都必須以信作為根源基礎,這樣才有實踐的原動力,可見信的重要。
善導大師以「稱我名號」作為我們這個法門「信、願、行」中的「信」,信是信什麼?信──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必生彌陀淨土。所謂「信」就是信「願」跟「行」。如果所信的不是這樣的內容,那就不是我們這個法門的正信。
「稱我名號,願生我國」第二點所顯明的是在行持上、實踐上是最為容易的,沒有比這更容易的,所以說「顯明易行至極」。為什麼呢?稱我名號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皆能稱名念佛,可謂易行中之易行,無如本願稱名。」不管任何人,男女老幼,健康的、生病的,平生的、臨終的,甚至是動物、中陰身,乃至地獄餓鬼眾生都能念佛。稱名念佛是既方便又沒有忌諱,任何時間、地點,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念佛。也就是說不論白天或晚上,不論大殿、客廳或房間、廁所,乾淨或不乾淨,也不論做任何事情,當下起念佛的念頭,都能夠念佛。這樣的念佛,並不會因為它是這麼的容易,功德就比較小,不是的。因為所念的這一句是萬德洪名,而這一句萬德洪名,是名體一如,因此只要起心動念,只要張口稱念,當下就能夠顯現出阿彌陀佛的功能,可以說「易行中之易行,無如本願稱名」。任何易行道之中,沒有比稱名念佛更容易的。
「易行」跟「難行」是相對的,提出易行跟難行的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他的高著《易行品》當中,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小、大、顯、密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兩個法門,也就是「難行道」跟「易行道」。一開始龍樹菩薩就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佛法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龍樹菩薩把它歸納為兩個法門,同時用世間的道路作為比喻。因為在他那個時代,不是在地面上走路,就是在水面上坐船,因此龍樹菩薩就用兩種來歸納比喻。
什麼法門是如同步行困難而辛苦不安的?什麼法門是如同坐船容易又輕鬆安逸的?前面是比喻,接著就指出這個法的內容。
龍樹菩薩說:「菩薩道亦如是」小乘以及密教姑且不論,顯教這個大乘的法門也跟前面的世間道的難易苦樂一樣──「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這就是將佛法無量法門,歸納為兩個法門。
「或有勤行精進」就是前面所講的難行道,如同陸道步行則苦;「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另外有一種以相信、信受的方法,容易實踐而且很快的達到不退轉地,就是這裡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信,是信「稱我名號,願生我國」。龍樹菩薩整部《易行品》的核心之處,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後面我們還會談到。
所以,「稱我名號,願生我國」的第十八願的內容是易行中之易行,對於只要稱名就能夠往生,在蕅益大師的《要解》裡面也有一段很殊勝的解釋,蕅益大師說:「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意思就是說,稱名念佛是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的法門,方便就是容易,所以,不論何人、何時、何處都能夠做得到,所以說「方便中第一方便」,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了。「了義中無上了義」,釋迦牟尼佛是觀機逗教而說法,有了義、有不了義的,概略來講,大乘法門都是了義的,「稱名願生極樂」就是了義之中最高的了義法門。「圓頓中最極圓頓」大乘有圓教、頓教,也有非圓非頓的權教。在這圓頓法當中,念佛往生更是圓頓之中最為圓頓,沒有比這個更圓滿、更快速,方法簡單,證果快速,又圓滿毫無缺陷。
當然,因為所信所念的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所以藕益大師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具有阿彌陀佛本身所有的功德,所以叫做萬德洪名,因此,「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我們稱念這一句彌陀洪名,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的,就能夠召來阿彌陀佛的萬德,而且毫無缺少。也就是說,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當下就會顯現,而不是稱名時只顯現一部分,一部分沒有顯現,不是這樣的,所以說「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在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中,同樣也顯現這樣的道理,善導大師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佛法的菩薩道,有八萬四千法門,乃至無量法門,不管是小乘大乘,顯教密教都是善的、功德的,可是如果跟念佛比較的話,就完全不能比較了。所以「稱我名號,願生我國」是顯示我們這個法門是「至簡至易,極頓極圓」。接下來:
此釋簡明扼要,易解易記易持,當下明瞭,甚合易行道。
善導大師經過阿彌陀佛的指授,所解釋的不僅掌握到核心,又非常簡明扼要,容易理解,而且「稱我名號,願生我國」只有八個字,所以容易背誦,容易行持,一看就能夠明瞭。可以說這八個字的解釋是簡要明瞭,乾淨俐落,契理契機,易知易行,真正合乎易行道,能夠廣度諸眾生。
佛法即使再怎麼樣的簡要明瞭,乾淨俐落,可是如果不契理,那就不是我們這個法門;所解釋的即使再怎麼樣簡要明瞭,乾淨俐落,可是我們做不來,就不契機,也不是我們這個法門;可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是契理契機,容易知也容易行,這就真正的合乎易行道的法門,如此才能夠廣度所有的眾生。
不繁雜、不玄奧,不必艱難的思惟,不用苦惱的印證(如自己領受否?或確認自證之正不正等)。
善導大師對「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解釋為「眾生稱念,願生我國」可以說簡而不繁,易而不難,淺而不深,明而不昧,所以說不繁雜、不玄奧。固然,我們這個法門背後有深遠玄奧的義理,可是,善導大師深入淺出的解釋,讓我們一看就懂,一懂就能夠使用,真正的可以即知即行。因為一看就懂,就能夠理解,自然也就不必艱難的去思惟,或是再去查種種的資料。
「不用苦惱的印證」,苦惱的印證什麼呢?──我到底領受了沒有?這樣的信是信受了沒有?我所信受的到底是正確還是不正確?……之所以為這樣,是因為有的人不依據善導大師「稱我名號,願生我國」的解釋,而是就信的心理狀態去解釋,可是人的心理狀態各有不同,而且是隨著環境一時所顯現的,所謂「遇緣則現,緣過則遷」,如果以這一種飄浮不穩定的心理狀態作為信的內容,那就難以堅固,而且抽象不具體。
有的人以自己的感受、感覺、感動、感激的那一種狀態,來解釋信彌陀的救度:「我當下感覺感受到彌陀的救度了!」可是,在另一個時間下,他的煩惱浮現了,以前的那一種歡喜的心,再也浮不起來了,他就會打一個問號:「我在什麼時候,什麼情形之下,當初對彌陀的救度是那麼樣的感動,那一種感覺讓人家覺得很有法喜,可是,現在好像一點都體會不到了。」這個就是為了印證自己到底是否信了,而有所苦惱,所以說是「苦惱的印證」。由此可知,錯把自己感情的、感性的作為所信的內容,所信的對象,那就不對了。
信以客觀為據,阿彌陀佛他的客觀存在就是我們所信的內容。阿彌陀佛怎麼樣講,要我們怎麼樣往生,阿彌陀佛所講的才是有具體的、有對象的。阿彌陀佛所講的「至心信樂」。善導大師的解釋「稱我名號」,這就非常的具體,不管你以前心情的感受如何,「稱我名號」始終都不變的。「稱我名號」就必定往生,所謂「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個不管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也就是說,不管你是有智慧的人,還是沒智慧的人,是偏於感性的,還是偏於理性的,都能夠理解,都能夠做得到。如果只是以意業方面來解釋的話,就會如善導大師所說的「縱發清心,猶如劃水」,即使當下有那一種感受,可是,就好像在水面上劃線一樣,一劃立刻就沒有了。
如果是依善導大師所解釋的「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不管任何人,小孩也好,愚笨的人也好,臨終的根機也好,甚至是動物,念佛都能夠往生。因為小孩子你教他念什麼,他就會跟你念什麼,他即使沒有智慧來思惟,什麼是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是怎麼樣一位慈悲智慧、有願力、有神通、光明攝取的佛?小孩子對於這一些是理解不來的;尤其是愚笨的人,他也聽不懂,甚至臨終的人,他在病苦之中,或者是生病即將斷氣,他也不能理解那麼多。可是,你只要告訴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肯張口念佛,就能夠消災免難,就能夠離開六道,就能夠往生極樂。譬如說鸚鵡,你只要教牠念佛,牠就會隨著人念佛,或者是念佛給牠聽,這一句佛號入動物的耳根,也成為道種,也受這一句佛號自然的功能,牽引到極樂世界。所以,稱名念佛就比較容易,一般都做得到,而且有具體的對象,永遠都不會有變化。反之,如果要他用自己的心去領悟、感受、感動或感激的話,那小孩做不到,愚笨的人也做不到,臨終的人往往也做不到,動物更做不到。
由上可知,善導大師對「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解釋為「稱我名號,願生我國」,真的是非常善巧,簡要明瞭,乾淨俐落,契理契機,易知易行。
世間人事物,雖一樣各有其名,但卻有所謂「有名即法,有名非法」之別,也就是說,如果名稱跟他的內涵內德,跟他的本體是一體的,叫做「名即法」。「有名非法」則是,雖然有名稱,可是跟他的內容、跟他的本體,是分開的。「名即法」是指佛菩薩的名號或者是他的咒語,其他的名號,就不是名即法。譬如我們口渴的時候,嘴巴說水,可是沒有飲料、也沒有開水到我們的嘴巴;我們叫一個人,如果這個人不在附近,你再怎麼樣大聲的叫他,他也沒聽到,請他過來,他也不曉得要過來,因為這都不是名即法。
所以我們凡夫怎麼跟阿彌陀佛親,跟阿彌陀佛近呢?阿彌陀佛的慈悲,我們也思惟不來;阿彌陀佛的智慧,是佛的境界,我們也理解不來;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我們也觀想不來;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神力,我們更不能理解。可是因為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是「名即法」,是「名即體」,所以稱念這一句名號,就跟他的本體互相感通道交,他的本體就會顯現,所謂「應聲即現」,因為這一句彌陀名號,是名即體。再者,這一句彌陀名號,同時也是「名即光」,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所以善導大師說:「光明名號」。因為「名即體、名即光」,所以阿彌陀佛就以稱名為他的本願,使得凡是念佛的人,他只要稱名,就順佛願;只要稱名,就與佛親;只要稱名,就蒙光攝取。
所以,善導大師說:「稱我名號,願生我國」,這一種解釋是契理契機,易知易行,對我們凡夫來講,是非常慈悲,非常智慧,功德很大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在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中就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不是我們凡夫,乃至大乘小乘所能夠想像得到的。一般人會認為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個聲音,頂多就是六個字,哪有所謂無量無邊,而且又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呢?可是,經典裡面就明明白白的說,這一句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同樣的,在《無量壽經》也說:這一句名號有「殊勝微妙、甚深無上」的功德。所以,不管我們知道不知道,不管是清淨的心,或是雜亂的心,只要一起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張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微妙、殊勝無上的功德,就立刻現前。
因為六字洪名的功德是如此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以,古德就把阿彌陀佛分開解釋說:「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阿字十方三世佛」,阿字這一個聲音,就具足包含圓滿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功德。「彌字一切諸菩薩」,彌字含藏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菩薩的功德。「陀字八萬諸聖教」,釋迦牟尼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解除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使眾生離開三界六道之苦,獲得無上涅槃之樂。陀字就包含了八萬諸聖教,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在裡面。「阿彌陀」三個字之中,整個佛教的佛法僧三寶的所有一切功德,通通統攝具足,無一遺漏。
這一種解釋、這一種讚歎可說是最殊勝、最崇高的了。雖然三個字各個分開解釋,但其實是彼此互相包含的。阿字是十方三世佛,也是一切諸菩薩,也是八萬諸聖教;彌字是一切諸菩薩,也是十方三世佛,也是八萬諸聖教;陀字是八萬諸聖教,也是十方三世佛,也是一切諸菩薩。可說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殊勝微妙、甚深無上的功德。名號功德既然這麼深廣,同樣的,念佛的功德也是這麼深廣。
在法然上人那個時代,有一位大將軍常常帶領自己的子弟兵跟敵人作戰,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一場戰爭下來,總是屍橫遍野,甚至血流成河。固然殺死了對方,可是自己人也被殺,所謂「殺人一萬,自損三千。」他年老了,回想過去自己所殺的人,還有因為自己使自己子弟兵被殺的,這種種的罪業是多麼的深。所以,他恐懼了,他懊悔了,他懺悔了,這樣罪業的因,將來肯定會在地獄之中受極重的刑罰,即使離開了地獄,要再度獲得人身,恐怕不曉得是什麼時候,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所以,他懷著殷切的、懇切的、恭敬的、百分之百的至誠的心,來請法然上人開示。他問法然上人說:「有什麼法門,怎麼樣的做法,才能夠消除我一生的罪業?才能夠避免將來的審判懲罰?」對他而言,只要法然上人怎麼說,他就會立刻去做,即使是要砍斷自己的雙手、雙腳,他也甘心去承受,他是抱著這樣的決心。
法然上人怎麼回答他呢?法然上人說:「你只要稱名念佛,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消除你滿身的罪業,就能夠避免將來的審判,離開地獄的刑罰,甚至也能夠離開三界六道的輪迴,能夠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當這一位將軍聽到法然上人這樣剴切慈祥的為他解說,給他安慰,當下號啕大哭,泣不成聲。因為他自己反省,即使此生被判十次的死刑、百次的死刑,千刀萬剮,都不足以償還的。現在,什麼痛苦都不必承受,只要至誠懇切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贖罪,就可以免刑,就可以離開地獄,甚至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他無法形容地感動。從此,他就一心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一輩子皈投在法然上人的門下。
這一段典故很有名,他的法號叫做「蓮生」。當法然上人要獨自前往大原跟當時京都比叡山及奈良的很多高僧大德辯論淨土法義的時候,蓮生就自告奮勇的來保護法然上人。
所以,善導大師將「至心信樂」解釋為「稱我名號」,對我們來講是恩同再造,給我們安慰,給我們希望,給我們光明。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的這一種解釋,我們不敢肯定「至心信樂」是信什麼?「乃至十念」是什麼樣的內容?沒有一個指南針,看不清楚,那就沒有光明,沒有希望,沒有安慰了。所以善導大師的這一種解釋,對我們而言,真的是恩同再造。
接下來:
乃至十念──
念者,中國文字,往往一字包含多義;此念字通心與口,故有以誦經為念經,俗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十者數目,念者口業稱念,口稱十聲,謂之十念。
此中十念,不定十念,故成就文及流通文言一念,一念不定一念,故本願言十念,十不定十,一不定一,故以「乃至」冠之。
這個就是所謂的「乃至十念」,這一段講義很容易理解。
中國的漢字往往一個字有好幾種解釋,有作名詞的解釋,有作動詞的解釋,也有作形容詞的解釋,隨著不同的解釋,意義也就不同。
「念」有就意業的心念來解釋,也有就口業的稱念來解釋,比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指的就是口業的稱念。
「十」者就是數目,可見十念就是口稱十聲,謂之十念。這個「十」也不是一個固定的字眼,在《大經》〈成就文〉及〈流通文〉都說「乃至一念」。〈成就文〉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總共有四十個字。〈流通文〉說:「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唯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所以,一念不一定只是一念,因為第十八願的本願文有說十念,可見「十不定十,一不定一」,因為上面有「乃至」兩個字,因此就延伸為「若一日,若七日,盡形壽」的稱名念佛。
接下來:
十念正義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在善導大師之前,以及之後,有人作了種種的解釋,到底怎麼樣的解釋,才是正確的呢?之前我們所講解的是善導大師的解釋,接下來我引用經典以及幾位祖師的解釋來做為印證。
《觀經》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以《觀經》這段「下品下生之文」來解釋第十八願的話,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很明確是指口業的稱名念佛,也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這裡所講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與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文字都差不多,證明所講的「念」是「稱」南無阿彌陀佛,可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念,也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強調稱名念佛呢?經文說:「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下品下生這個人,他稱念這一句萬德洪名,每一念每一念都在消除他八十億劫生死的重罪。也就是說,他的六道生死輪迴的罪,不管是五十億劫、八十億劫、一百億劫……,只要他念佛,念念都在消除他的生死之罪。當他一旦斷氣,就立刻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他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表示不能滅他的生死之罪,還要在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當中。可是,因為他的念佛,使他離開了生死的輪迴,豈不是念念之中,都在消除他的生死輪迴之罪嗎?也因為這句佛號是光明的名號,所以在念佛當中,也蒙受彌陀的光明攝取,往生極樂世界。
接下來請看:
可知:「乃至十念」即是「下至十聲」之「稱名念佛」,亦即「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之念佛。
念佛一般來講有「實相念佛」、「無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第十八願所講的是怎麼樣的念佛呢?是「稱名念佛」。由《觀經》的這一段法語就可以知道,「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我們在座的都還不是臨終,所以都是平生之機,平生之機是就他的壽命長短,盡其一輩子專稱彌陀佛名。如果是臨終之機,躺在病床上,才遇到這個法門,他即將要斷氣了,或者是念十聲就斷氣了,或者是念一聲,或者是嘴巴念不出來,只是心中知道聽聞也能夠往生,這個叫做「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甚至斷氣了,進入中陰身,能夠遇到蓮友來為他助念、開示,也能夠往生。稱名念佛就是這麼的殊勝方便。
(開示於2009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