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一心不亂」?
--2008年5月10日於永和共修會為蓮友開示( 三)
【目錄】
壹、 淨土法門,「易」為標準。
貳、 古今之錯解
參、 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
肆、 一心不亂,即是「專復專」。
伍、 三段經文、兩重因果。
陸、 善導大師釋第十八願。
柒、 答問
【內文】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壹、淨土法門,「易」為標準
有關《阿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語意非常簡單,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淨土法門」就是龍樹菩薩所解釋的「易行道」,易行這個「易」,就好像一把秤子,符合「易」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不符合「易」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既然如此,宣講淨土法門、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解釋一定要符合「易」、了解要符合「易」、實際要符合「易」,如果沒有符合「易」,那他所宣講的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阿彌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一心不亂」既然出現在經文之中,就不可能不符合易行道的「易」,如果不符合,是因為後來的人解釋錯誤,甚至是後來的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大錯大誤,在阿彌陀佛的面前蓋一道高牆,使眾生跟阿彌陀佛隔開了很大的距離,那是很可惜的。
「一心不亂」很容易了解,你們如果有看過我所編的書,尤其是《演講集》,自然對《阿彌陀經》「三段經文兩重因果」,以及「一心不亂」就會有正確的了解,也會因為了解而產生法喜,對往生有希望。所以如果對這方面仍不明白,可見有些蓮友可能還沒有去看我們這套書。我們這套書,希望蓮友們儘量利用時間看完,如果覺得大本的太厚,就先看小本的隨身書,隨身書目前出版十本,第十一本目前正在編印中,不久會印出來。(編按:目前已出版到第十四本)
《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一心不亂」很簡單,「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一心不亂」就是「執持名號要專一不雜」。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語解釋一心不亂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首偈語出自《法事讚》,《法事讚》分上下二卷,下卷都在解釋《阿彌陀經》,它不是文文句句的註解,而是將核心大意顯現出來。
一部經從「如是我聞」開始,到「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雖然解經者文文句句都詳細解釋,但是對這部經的宗旨與核心點,如果沒有顯露出來,就等於沒有把這部經解釋出來,只是在依文解義而已。
貳、古今之錯解
自古以來,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大多是依天台宗、華嚴宗,或是依禪宗的道理來解釋,結果都沒有符合淨土的經論思想,都錯誤了。淨土經論主要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主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阿彌陀經》在講什麼?主要就是在講第十八願,《觀無量壽經》的結論在講什麼?主要也是在講第十八願。
阿彌陀經有三段文,有兩層的因果,這三段文長期以來都被人誤解、誤導了。
《阿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要往生極樂淨土,少善根少福德是不夠的,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一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二段: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第三段: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三段文有兩層的因果。我們說許多人解釋錯誤,原因是他們都將「少善根福德」跟「一心不亂」與「心不顛倒」這三點解釋錯了。
參、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
什麼叫少善根少福德?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並沒有另加說明什麼叫做少善根少福德,但是釋迦牟尼佛有將多善根多福德解釋出來,就是在下面這段文,也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只要執持名號,這已顯明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決定往生。如果是這樣,那什麼叫做少善根少福德?這個其實也可以不用另加解釋就顯現出來了。簡要的說,要往生極樂世界,除了執持名號以外,其他都是少善根少福德,所以不管是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八正道,這些都很殊勝,但是相對對於要往生極樂世界來講,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
為什麼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呢?那是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念佛必得往生,你念佛不能往生,我不能成佛。所以阿彌陀佛的成佛是建立在你念佛能夠往生祂就成佛,念佛不能夠往生,表示祂的慈悲還不夠,能力還不夠,祂還不能成佛。所以我們要往生要先問阿彌陀佛成佛了沒有?祂如果還沒有成佛,也就沒有極樂世界,我們往生要去哪裡?祂如果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這一句名號來讓我執持、乃至十念來念佛,那這樣我要如何往生呢?既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那我們就決定往生了,往生有份了,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說「乃至十念」,即是說:「只要念佛,就必往生。」
「乃至十念」就是說這個人不管什麼時候遇到這個法門,只要「欲生我國」,欲生我國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講,站在我們的立場就是「願生彼國」。你要欲生我國,此後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今天遇到,此後你有三十年的時間,這三十年只要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用摻雜其他的法門來迴向、來補助,因為十方眾生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其實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所以你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有十年的時間,這十年的時間不去雜修雜行,此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剩一年的時間,一個月的時間,一天的時間,你將這一天都專靠這句名號,因為你只剩一天的時間,要去參禪、打坐、朝山、拜懺,要去誦經、聽法、悟道這是不可能的,只剩一天的時間,可見生命多麼的脆弱、短暫,但是不要緊,你將這一日都執持這句名號,要往生,這句名號就很足夠了,因為你只剩一天而已,過了這一天你就斷氣了,這樣你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壽命延長,若二日,一樣還是執持名號,如果是七日,若七日,也是執持名號,如果延長八日、延長七年、延長七十年,你都一輩子專一執持這句名號,不要改變方法,這個叫做一心不亂,有一心沒二心、有專心沒雜心,通通都念這句六字洪名。
佛的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的心冤親沒差別,冤親平等、自他一體,這個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此來看我們眾生,我們對人有善惡好壞的分別判斷,所以,相對於佛來講,一切眾生都是罪惡凡夫、五濁惡人。為什麼?因為即使這個人持五戒修十善,來世為人或生天,但是壽盡命終就墮落了,而且生生要保持人身、保持生天,生生世世能繼續保持五戒十善的人,非常非常的少,因為我們眾生都有貪瞋痴,遇到貪瞋痴之境,貪瞋痴的行為就自然顯露出來。在現在這個世間,如果有一個修行者有神通,可以出入牆壁,去參學的人一定人山人海。但是,即使你能持五戒十善,甚至修四無量心,有禪定的功夫,可以飛天鑽地。在佛的眼中,這個還是凡夫,還沒有超凡入聖。為什麼?因為神通是從禪定來的,他有禪定的功夫,就會有神通,禪定的功夫使他將來出生在色界天,禪定功夫最高可生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壽命有八萬大劫,但是死後一樣墮落下去,所以就我們眾生立場來看,人有善惡大小、功夫高低之別,但在佛的眼中卻全都是罪惡生死凡夫。因此善導大師跟我們講,我們要承認我們就是罪惡的生死凡夫,不管在家出家、根器利或鈍、會修行不會修行,都是生死凡夫。
佛在《正法念處經》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因為天人五衰,壽命到時,他的業必須墮落地獄,就會墮落地獄。地獄的眾生業果受完,他的果報若是生天,他就生天。所以說由天生地獄,由地獄生天。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也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就是說這個人力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五戒十善都修得很清淨,甚至有禪定功夫,但只要他還沒有斷除見思二惑,雖然沒有打破見思二惑,但是因為他的禪定功夫很好,可以生在色界初禪的梵天,乃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釋迦牟尼佛說「命終還墮三惡道中」。所以在佛的眼中,三界都是火宅,六道都是苦海,沒有分善人惡人,他這世行善,後世造惡,這世造惡,後世行善,所以善跟惡、惡跟善,上升天堂下墮地獄,都是輪迴,在那裡輪來輪去,因此,在佛的眼中,一切眾生都是罪惡生死凡夫。
如果我們能像善導大師講的,自覺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自然對阿彌陀佛就會徹底投靠,心就不會在那裡徬徨,在那裡僥倖說,我或許修這個法比往生還更殊勝,就不會這樣,會死心踏地、通身放下、全身倒靠,所以除了念佛之外,其他所有的法求生極樂世界,都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
一個修行者,如果真能守五戒清淨,那他就可以說是一個大修行者,請問在座各位誰敢說自己五戒清淨呢?五戒若尚做不好,那何況是十善。五戒清淨、十善圓滿、禪定功深,也都還是凡夫啊!曇鸞大師說:「人天善惡,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人天的果報,人的果報以五戒為因,天的果報以十善為因,無論五戒十善的因,以及所得的人天這個五戒十善的果報來講都是虛偽的、是顛倒的,這種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確實是如此。
當然,我們學佛的人要儘量持五戒、行十善,但是我們要徹底了解,即使我們持五戒十善圓滿了,但煩惱還在,還是凡夫不是聖人,還不是超凡入聖,所以我們將自己所修的還有煩惱的五戒十善的有漏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相應嗎?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是無為的涅槃境界,無為是天性自然,無有造作,不生不滅,沒有貪瞋痴慢疑等煩惱,沒有見思二惑,沒塵沙惑,沒無明惑,這才叫做無為涅槃。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所修的行,不管是五戒也好、十善也好,乃至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甚至已經斷除見思二惑,想用這些來迴向極樂世界,殊不知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所以善導大師在解釋這幾段經文時就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最先解釋「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接著又將七重欄楯、羅網、行樹等等依報的莊嚴,以及阿彌陀佛正報的莊嚴都一一介紹,使我們欣慕這樣的境界是這麼的好,讓我們生起要往生之心願。善導大師說這種境界,就是無為涅槃,所以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由此可知「極樂無為涅槃界」這七個字就是善導大師在解釋《阿彌陀經》依正二報的莊嚴。
經文的前面都在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使我們眾生欣慕,極樂世界是這麼好,所以希望大家都去極樂世界,每個人都能離苦得樂,證入涅槃。因此,《阿彌陀經》是先將極樂世界的好處講出來讓我們欣慕,極樂世界是我們的目標,然後再說方法,所以每一部經,都在講兩件事──目標與方法,《阿彌陀經》也是一樣,首先將目標講出來讓我們欣慕,目標在前面,然後提出方法,有願有行,信這願行就是信願行的順序。
什麼樣的方法呢?先將消極的講出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是消極的,然後再解釋積極的,什麼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執持名號」。這句名號又叫做「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數目百千萬的萬,萬是總包含的意思,所以這句名號叫做阿伽陀藥,又叫做法界藏身,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惟所思考,經過永劫苦行所累積才有這句名號,也由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已經完成,已能使你往生才有這句名號,簡要的說,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都在這句名號之中,所以這句名號才有價值叫做萬德洪名,其他的名號還沒能成為萬德洪名。
能夠救度一切眾生都往生成佛,才能顯示出這尊佛的威神功德,如果不能救度十方眾生,則威神功德就會有所缺少,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是「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因此,我們要明確認知,我們的往生不是靠我們迴向我們所修的任何萬行來補助往生,是完全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已經完全具足,沒有半分的缺少。所以,我們在這世間所做的五戒十善是理所當然要做的,就如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是我們本份必須要做的。但對往生極樂世界來講,這句名號已經具足了,其他沒有比較多,也沒有比較少,如果我們認為必須要迴向這些五戒十善的有為有漏的功德,往生才比較可靠,這樣就是心中有在懷疑阿彌陀佛了,這樣顛倒行事,就太傷阿彌陀佛累劫的一片苦心苦行了。
所以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的全都是隨緣雜善,有修禪的因緣就修禪,有學密的因緣就來學密,或是學其他的誦經、拜懺,再來集中迴向,這個都叫做隨緣雜善,善導大師講這個隨緣雜善恐難生。恐難生不是說不能往生,而是必須要迴向,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正行就是名號,就好像從高雄往台北,最直不會有偏差,一定會到的就是高速公路,一旦離開高速公路,不管是省道、鄉道、田間小路,都要不斷的對準方向,過程中,各種路轉來轉去,東西南北彎來彎去,一旦失察,方向如果偏差就不能到台北。我們要自問,修五戒的果是只能做人而已,能不能往生?不能!修十善的果能夠生天,能夠往生嗎?不能!修四諦的果是阿羅漢,修十二因緣的果是緣覺,這些因與所得的果都跟極樂世界無關,這樣怎能往生極樂世界呢?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是這句名號啊!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句名號是阿彌陀在四十八大願中跟我們的約束,跟我們保證說,你只要念這句名號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你念佛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樣我就不能成佛,這樣的約束,這是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的必然道理。
所以《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的核心在第十八願,彼此是一體相應的,都在告訴我們,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
至於這個「若一日、若七日」是時間性,就是「乃至十念」,你到臨終只有十念的時間才遇到這個法門,這樣你念十句也能夠往生。這個意思是說,有的人一生沒有遇到善緣來行善積德,沒有遇到佛緣來學佛修行,所遇到的都是惡緣逆境導致作惡多端,這是一種比喻。即使是這樣的眾生,他到臨命終要斷氣了,剩十念而已,地獄的火已燒來了,才遇到有人跟他勸勉,說某某人你罪惡貫滿,應該墮落第十九層地獄,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任何人、任何法門都沒辦法救你,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得救。人在大海之中浮沉,即使有一枝木棍就想要抱,有一把草也想要去抓,更何況是一艘大船來到你身邊說:某某人你不要恐慌,我將你救起來。你自然就會全身依靠,是不是?所以阿彌陀佛就說,即使是這樣的眾生,罪大惡極而且修行時間短、念佛少,依然會往生極樂世界。
第十八願用這樣的比喻來讓一切的眾生對往生都有希望,就是講這樣的眾生他都有希望能夠迴心轉意往生極樂世界,更何況其他的眾生呢?其他的眾生不只是乃至十念而已,其他的眾生有時間還可以去惡行善,其他的眾生還有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的時間念佛,這樣怎能不往生呢?所以第十八願用乃至十念這四個字讓所有的人都能安心,所有的人都有希望、有光明,所以「若一日、若七日」與「乃至十念」的意義一樣。善導大師怎麼解釋乃至十念與解釋若一日、若七日呢?大師說:「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就是說無論何人何時,遇到這個法門,都有往生的希望。
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符合易行道就是淨土法門,不符合易行道就不是淨土法門,就是解釋錯誤。而一心不亂,可以說正是執持名號的形容詞,你只要執持名號,專念這句名號不雜其他行門,不管你善惡多少、工夫有無,不管你念佛的時候有雜念、沒雜念,都不管,你只要專念這句名號就夠了,因為念佛本來就不是靠你的功夫,念佛而能往生,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第十八願就這樣講了,第十八願如果沒有成就,我們念佛就不能往生,第十八願既然成就了,我們念佛就能往生。所以一心不亂如果解釋為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那就全部變調了,那樣的解釋是大錯特錯的。
肆、一心不亂,即是「專復專」
善導大師如何解釋一心不亂呢?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四句偈語就是在解釋這幾段的經文。以「極樂無為涅槃界」來解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以「隨緣雜善恐難生」來解釋少善根少福德;以「故使如來選要法」來解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以「教念彌陀專復專」來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教念彌陀專復專,兩個專就是在解釋一心跟不亂,上面兩個字「一心」就是「專」,下面兩個字「不亂」也是「專」,所以叫做「專復專」。這樣就很清楚了,一心即是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不雜也是專,不論念佛有否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只要專稱佛名,必定往生。
若是你現在念佛是累積功夫,等到臨終的時候,若能夠正念現前,這樣才能往生;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是在積功累德,補充資糧,到臨終的時候能夠降伏其心,這樣才能往生;你這樣的念佛,還必須臨終時沒有碰上任何問題,沒有病苦,念得出來,這樣你才能夠往生。我們一般常聽到的這些解釋都是錯誤的,實際上絕對沒有這些問題。如果先立下高難度的條件,要我們在念佛功夫上一心不亂,這樣我們就絕對無法往生了。
以一般的解釋,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就是三昧的境界,或是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事一心就是斷見惑、斷思惑,斷見惑、斷思惑就是阿羅漢;理一心就是破無明,破無明起碼就是初住菩薩斷一品無明。請問自古以來高僧大德有誰念佛達到所謂功夫上事一心不亂,斷見思二惑呢?我們知道淨土宗十三位祖師之中善導大師是親證了念佛三昧,其他的大師我們不知道有誰是已得三昧。法照大師在缽中看到大聖竹林寺,然後找到那個地方,經過文殊、普賢摩頂授記,但是沒有寫說他是三昧。印光大師有寫《三昧摸象記》,摸象就不是眼睛清楚在看這個象,所以印光大師也沒有說他已得三昧,何況其他的高僧大德呢?智者大師在他臨終的時候說他的境界是五品位,五品位連見惑、思惑都沒有斷除。
所以阿彌陀佛對往生的標準絕對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如果往生標準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亂,那麼,阿彌陀佛就不夠慈悲、不夠力量,也就沒有人可以往生了。為什麼?真正的慈悲就是不講條件,不講條件才是真正的愛心,而且,真正的能力是你要往生我就能救你。所以一心不亂必須依善導大師所解釋的才是正確的,也才符合《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根本願,符合《觀無量壽經》流通分結論之文,流通分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你只要好好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應知,經文都沒有講到功夫上事一心、理一心,或是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所以你只要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念念當中,心清淨也好,煩惱妄想雜念也好,通通不管,一句彌陀念到底,一切妄想隨它去,這個叫做一心不亂,這樣決定往生。為什麼?經文都解釋得清清楚楚:「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樣的眾生,在他還沒命終,即將要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現在其前了,既然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以「是人終時」他就「心不顛倒」往生了,往生到那裡?當然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所以經文一段一段,前後次序講得非常清楚明白,偏偏有人跟它解釋錯誤說:你這個時候念佛,如果臨終沒有正念現前,阿彌陀佛怎麼現前來接你呢?這樣就把經文顛倒看了。
伍、三段經文、兩重因果
所以這三段文,第一段是「平生段」: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亂。
我們平生只要負責念佛,士農工商,行住坐臥,根機各各不等,依照你的根機去念佛。因為是十方眾生,怎麼可以用同一個模子,所以你負責平生念佛,這是第一段平生段。
第二段是「臨終段」: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示現在你的面前,不管你是昏迷、是病苦念不出來,還是空難、海難、車難、水災、火災等意外而去世,阿彌陀佛決定都會現在其前。你一生念佛,這個時候你肉體昏迷,你的神識沒有昏迷,臨終病苦念不出來,念不出來沒有關係,這個時候是要往生的時候。所以了解道理的人,臨命終時很心安,心安如泰山,歡喜等待阿彌陀佛要來迎接你,他的心不會還在那裡恐慌地說我病苦,念佛念不出來,這樣怎能往生呢?一生功夫不等於白費了嗎?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就不會疑惑、恐慌、苦惱,這就是臨終段。
第三段是「命終段」: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他在臨命終時,彌陀與聖眾已經現前,所以這時正當命終的時候,心就不顛倒,心就很安穩,當下即得往生彌陀淨土。
以上所述就是三段經文兩重因果。第一重因果就是平生念佛為因,臨終佛聖現前為果,這是第一重因果;第二重因果就是命終佛聖現前為因,致使命終心不顛倒為果,所以三段文有兩重因果。依這個執持名號來解釋多善根多福德,依一心不亂來解釋專一不雜,所以善導大師強調我們這個法門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的〈讚佛偈〉就說「唯有念佛蒙光攝,專稱名號至西方」,這個「唯、專」就是在講專復專,就是不二不雜,不是在功夫上你要念到沒妄想沒煩惱,不是念到斷見惑斷思惑,不是這樣。所以善導大師這首偈文:「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就是在解釋《阿彌陀經》這幾段經文。這部份在我所編的《善導大師全集》〈法事讚概說〉的解釋裡面就有說明,在《演講集》裡面有幾個地方也有解釋,如果有看過這些書,自然對一心不亂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我以前都被誤導了。」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多看我們這套書,佛法就是多聞薰習。佛法是從佛的智慧中所流露出來的,我們凡夫對佛的智慧怎麼能夠了解呢?不可能!所以我們聽聞佛法,第一遍肯定不太能了解,要看第二遍第三遍,多聞薰習自然能夠融會貫通,因此要多聞薰習。
除了這套書以外,我們也有「淨土宗網站」,已經出版的淨土宗叢書內容都有貼在網站上,甚至還沒出版的資料也先貼在裏面了,內容很豐富,故事也很多,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多多瀏覽,這樣對淨土法門的所有疑問,自自然然能夠一一得解。
如此說來,一心不亂有什麼深奧?沒有!有什麼玄妙?也沒有!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都解釋得那麼明白了,「念彌陀、專復專」,這個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豈不是既簡單理解,又容易做得到,真正符合易行道。
唐朝之後,有些弘揚淨土法門的大德們,由於沒有接觸善導大師這個著作思想,所以他們沒有了解這個道理做這個解釋,他們所接觸的就是聖道門,自力難行的種種修持方法,然後依這個方法來解釋,以三昧就是三摩地來解釋一心不亂,這樣就會讓淨土行者沒有希望、沒有信心。善導大師的這個法脈的著作思想現在都已經回歸我們中國,我們一看才知道,原來一心不亂的真義在哪裡,所以我們要這樣來了解一心不亂,很容易、很簡單,念彌陀就是執持名號,專復專就是一心不亂。善導大師這首偈讓我們在念佛法門上有撥雲見月之效,所以我們最好把它背在腦中,好不好?(好),那我們合掌來念一遍: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請放掌!
所以,我們看往生者,他能夠順利安然往生,並不是他有一心不亂的功夫,什麼事一心、理一心通通都沒有,是他平時有時間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會跟人閒言雜語,不會跟人計較是非好壞,他就像一個愚痴的人,除了南無阿彌陀佛以外,他什麼都不懂,這種人往生時都很殊勝,往往能預知時至,也不用追求,自然身無病苦,心不貪念,意不顛倒,如入禪定,往往都能夠這樣。你看他有斷德嗎?有證德嗎?其實他不斷也不證,仍然有貪瞋痴,妄想煩惱,依舊是罪惡生死凡夫,他為什麼能夠順利往生?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約束使你往生,而且光明攝取不捨。
陸、善導大師釋第十八願
所以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非常簡單清楚,都沒有模稜兩可。怎麼解釋?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第十八願說: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就表示第十八願在講你願生我國,念我的名號,下至十聲,必定往生。
「下至十聲」就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平生之機」就是說他還健康,將來還有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或幾十年的生活,這平生之機就是上盡一形。若是到臨終時才遇到這個法門,這個叫做「臨終之機」,這樣他就若一日,甚至若一時、若十聲、一聲、一念,這個叫做「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你這樣就是依靠我的力量,我有什麼力?有佛力,這個佛力可以使你離開三界六道,可以使你往生極樂世界,可以使你快速成佛,所以善導大師以這三十二個字來解釋第十八願,非常清楚明白。第十八願所講的: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三十六個字,我們都沒智慧了解,甚至妄做種種解釋,但是善導大師的解釋不複雜不艱深,很清楚很明白,就是這樣。
「至心信樂」,信什麼?信「願生彌陀淨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就是信這個,不然要信什麼?你行就是行這個,不然要行什麼?所以非常清楚。
善導大師另外再以四十八個字來貫通解釋第十八願跟第十八願的成就文,怎麼解釋呢?大師說: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所以他的結論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眾生」,我們是什麼眾生呢?貪瞋痴慢疑,一點都沒有降伏,妄想雜念,層層疊疊,我們就是這樣的眾生。我們這樣的眾生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必得往生,所以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必得」是指百分之百,是決定性,不是不定性,是必然率,不是或然率,為什麼?因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法藏菩薩已經在這個世間成佛了。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所以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因地根本所發的深重誓願就是第十八願,重願不虛,沒有虛假,沒有空虛,因此只要我們眾生念祂的名號,就必得往生,這非常清楚,一點都沒模稜兩可。
自古以來沒有人做這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簡明切要的解釋,使我們毫不模糊,毫不猜測容易了解,容易做得到。所以一心不亂就是專復專,不管你念佛的時候,心清淨不清淨,煩惱不煩惱,你今生只要專念這句名號,專靠阿彌陀佛,就是一心不亂。我們說信,要信什麼?就是要信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蓮友要了解,一心不亂沒有什麼複雜、深奧,沒有什麼玄妙、奇特,非常平凡,非常平常,非常平實,就是專復專,所以解釋一心不亂不是要用很多時間來解釋。當然佛經背後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要講是講不完的、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就是「妙」,像智者大師口才那麼好,他解釋《妙法蓮華經》的「妙」字就解釋了九十天,這個叫做「九旬談妙」,可是九旬談妙有人證到阿羅漢果嗎?沒有呀!所以我們就老老實實的依照善導大師所講的,不管在家或出家,有否深入經藏、參禪悟道,永遠要自覺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沒有出離之緣,這樣才能「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個就是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的內容,所以我們對機法兩種深信的內容最好能夠背起來。
善導大師所解釋的這個淨土宗是很有系統、很有邏輯次第性,也很有內涵,每一段每一句都能讓我們念起來很有法喜、很有信心、很有希望。如果不是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我們就不用看了,因為其他的高僧大德所解釋的我們理解不來,又做不到,如果是善導大師所講的都很平實又很淺顯。《無量壽經》所講的四十八大願,我們不一定每一願都要背起來,只要把第十八願三十六個字背起來,背不起來也沒有關係,因為人年紀大了,記憶力都會退化,如果沒有時常背誦,三天沒背就會淡忘。所以,能背就背,背不起來也沒有關係,只要知道「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必得往生彌陀淨土」就可以了。不過如果能夠背,最好還是背起來,剛才善導大師兩段解釋第十八願的文最好也背起來,而機深信、法深信的文也背起來,因為這些都是淨土法門的核心教理。
善導大師機法二種深信之文就是: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
力,定得往生。
我們就這樣背起來,為什麼?將這個佛言祖語背在腦海中,它會在我們的腦海中發酵,產生作用,雖然道理一時沒辦法了解,但是有一天會讓我們了解。
我們就是凡夫,心中除了充滿妄想煩惱之外,還有什麼?經文祖語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尤其這次所引用的法語都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精華,如果我們把它背在腦海中,有一天就會成為我們的智慧,化為我們的骨髓,成為我們的生命。當然我們年歲都大了,就像我也是一樣年紀都大了,以前所背的經文,到這個時候大部份都忘記了,因為如果硬要每天背,可是沒有應用到,就會覺得不如念佛,而因為沒有常背誦,到最後就忘記了,所以就把握以上所引用的重點法語來背,因為我們都年紀大了。如果是小孩,記憶好,小孩時代如果刻意去把它背起來,往往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所以我們家裡如果有小孩,就要早點給他背誦經文,給他背《四書》、《道德經》,這些如果能夠背起來,對他將來的作文能力和人格的培養都非常的有幫助。不要認為這麼小的孩子,他背這個都不懂,這樣會揠苗助長?這不是揠苗助長,小孩記憶強領悟弱如果讓他幼時就背起來,他雖然道理還不懂,一時不了解,大了他就能夠了解,他年齡大了如果沒有背起來要憑什麼來了解呢?所以要儘量給他背。
近來有很多地方都在提倡讀經班,都是從《弟子規》開始,這本《弟子規》確實很好,背起來對他的人格、品德,將來的處事為人、家庭和樂、社會和諧都很有正面幫助,不只是這樣,也可以開發他的智慧,所以《弟子規》最好是鼓勵小孩背起來。當然《四書》,比如《大學》、《中庸》、《論語》這幾本的文字是一段一段的比較短,容易背,也要背起來;而老子的《道德經》,它雖然是道家的,卻也同樣是宇宙人生智慧的一部份,這個也儘量叫小孩子背;還有《朱子治家格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也要背,能把這些背起來都很好。
柒、答問
問:在《往生禮讚》中有提到說「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要如何才能做到所謂的念念相續呢?
答:「念念相續,畢命為期」,這個就是乃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的意思,你遇到這法門,此後只要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論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念念不捨,一直到臨終阿彌陀佛來迎接,這個叫做「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的法門。
十方眾生士農工商,各各根機不同,你在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環境中,依你的根器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做念念相續,也叫做念念不捨。比如說我們在這裡共修當然念佛;等一下出門回家,也是一步一句佛號;回家之後,也是一面念佛,一面工作。不論鬧靜閒忙,時處諸緣,一句佛號,不離心口。這個叫做念念相續、念念不捨。有時間就是念佛,唯佛是念,不念其他諸佛菩薩名號,或是念咒語,或是誦經,都不用,只要念佛。道理沒有了解怎麼辦?就用其他的時間去看淨土經論、善導大師的著作,了解淨土的教理,有時間就儘量念佛。
我剛剛有說早晨有三靜,第一心靈寧靜;第二環境安靜──因為早晨大家還沒工作,不會吵雜;第三空氣清淨──工廠還沒開工,機車、汽車不會很多,所以空氣清淨。因此早上眼睛一張開,刷牙洗臉之後就打坐念佛,要不然就是經行念佛,或是拜佛念佛。總之,除了念佛以外不做其他的事情,然後才吃早餐,才開始一天的工作。工作的時候也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這個就是念念相續,念念不捨。在念佛當中,不論你清淨不清淨、煩惱不煩惱、雜念不雜念,一概不論,這個就是念念相續,畢命為期,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正定之業」,什麼叫做正定之業?正定跟不定跟邪定是相對的;不定就是能不能往生不一定,邪定就是說不是往生的正因,正定就是百分之百能夠往生,念佛就是正定業,念佛百分之百決定往生。所以剛才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讚佛偈〉說「唯有念佛蒙光攝」──唯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蒙受彌陀無礙光明攝取不捨,現在開始攝取保護,一直到臨終迎接不捨離。
問:學佛剛開始勇猛精進,可是經過二、三年就會退道心。
答:有句俗語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如果是這樣表示還是初機,還沒有入門。
我們剛剛所講的決定往生,是說你願生極樂世界,你是畢命為期、一生不變嗎?你念念相續也是畢命為期、一生不變嗎?如果念佛一年、兩年、三年佛在西天了,這樣就不是畢命為期了,這樣是轉變了。所以我們這裡所講的畢命為期,是一生都沒改變、沒退轉,這樣豈不是決定往生。如果他在半途退轉改變,表示他對我們這個法門的教理沒了解,如果有了解他就不會退轉了。
淨土法門的核心就是剛才所講的「機法兩種深信」,機法兩種的道理能夠了解深信,就不會退轉,就決定往生;你如果能夠自覺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條路,你一定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沒有出離之緣,如果是這樣,除非你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你遇到這個法門你會退轉嗎?不會退轉,一定畢命為期,抱著救生圈,救生圈就是你的本命元神,你不可能捨棄掉,你會永遠抱住,所以機法兩種深信如果有了解,自然是淨土的人,極樂世界的人。
我們這個法門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就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但也不是說其他的法就不用做、不用修,也不是!比如說五戒十善,你能夠做就儘量去做;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這些都要儘量去做。但是你做這些跟往生有什麼關係嗎?沒有關係,因為你不是靠這些來往生的,所以做這些不屬於自力、他力、雜行、正行,就好像對父母孝敬,這是應當的;對兄弟友愛,這也是應當的;對貧窮困苦布施救濟這也是應該的。但如果你認為我這樣做對往生有補助,對往生比較有希望,做多少就儘量做多少,如果是這樣就是雜行,就是自力,就是懷疑阿彌陀佛,不知道往生的正因、往生的資糧就是萬德洪名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通通完全具足,我們所做的功德是功德沒錯,但是這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功德,要進入無為涅槃界是不相應的,我們是隨緣、隨份、隨力,行所當行而已。
問:我以前學過密宗、原始佛教、唯識學、禪宗等,什麼都學過,這些法門都要聞思修圓滿,可是大部份的人聞思功德不圓滿,這樣怎能解脫?又發現到自力法門都做不到,講得很高,但是做不到,這樣怎能解脫呢?我跟一些師兄弟談本願念佛,大部份的人都會懷疑真的那麼好嗎?他們仍不死心,還是密宗、禪宗……都想學。我自認能力不夠,還是老實念佛最穩當,而且到極樂世界什麼法門都有,《金剛經》、《楞嚴經》通通都具足,我現在最重要的是解脫,能老實念佛到極樂世界之後,就什麼法都圓滿了,並不急於現在就去修萬法,老實念佛最重要。
答:有些人往往要經過外面的圈子,去好奇這個好奇那個,該好奇的都好奇過了,繞過之後才會踏實下來。法然上人跟我們開示說聖道門就是「極智慧證涅槃」,因為聖道門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如果智慧不夠,不能明心見性之後,破除見思二惑的話,怎能證涅槃呢?那我們凡夫是怎樣呢?法然上人說,淨土門就是「還愚痴生極樂」,把自己當成一個傻傻呆呆,什麼道理都不跟人論辯計較,只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編淨土宗宗風就有一句:「守愚無諍──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只守我們愚痴的本份,我們愚痴沒有什麼智慧,我們好好守愚痴的本份來念佛,這樣當往生時往往很自在。
所以,我們就是專崇本宗,專崇這一宗的教理,別宗別派的教理高下好壞不管,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我們看《往生傳》就可以了解,凡是能夠往生的,當然除了臨終經過他人助念的,否則都是平常有事無事,常常念佛的,往往這種人往生的時候都比較自在,即使有病苦也不會那麼痛苦、苦惱。
所以,我們念佛有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光明護持,我們所編的《念佛感應錄》一、二、三集,書中的這些往生者,都不是什麼高僧大德,也不是有深入經藏,更不是長久苦修苦行的人,他們都是老實地念佛,自然也安然地往生。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最後就是還愚痴生極樂,這樣我們就知道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而然往生,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還有什麼問題?剛才所講的我們這套書多聞薰習,多看、多體會,還有我們淨土宗網站多參考,這樣種種問題自然一一得解。今晚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