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三約定」
──慧淨法師2016年5月29日於淨土宗台南道場開示
延能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寧波來的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首先,抱歉,沒有先在這裡恭迎大家,請大家包容。
我們是同種、同文、同語言、同風俗;尤其是同樣學佛,專修淨土宗,同一信仰,同一念佛,同願往生,可說「同一念佛無別道」,不只是兩岸一家親,沒有隔閡,更是「遠通法界皆兄弟」。將來我們要在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現在大家預先在這裡相聚一堂,共研法義,共敘念佛的心情,可以說,這種緣分是非常的深厚。這種緣分比血緣、比親緣更為甚深殊勝。
延能法師善根、慧性深厚,尤其悲心真切、感人,他一遇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立刻捨掉從前所學、所修──不只自己轉修善導大師的法門,也自行化他,引導有緣的蓮友歸入彌陀的救度。因為延能法師曉得當今是末法,現在是娑婆,我們都是五濁惡世的罪惡凡夫。
一般人不一定有「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的深切體會,唯有獻身出家,經過幾年的刻苦勵心修行之後,才會發覺自己根本沒有力量修行,甚至沒有真心發願修行。這個時候,只有一個盼望的念頭──有什麼樣的法,能夠讓我這樣沒心修行,也沒有力量修行,只是躺在那裡,等待果報一到就陷入三惡道火坑,這樣的無能、無力、卑微、卑賤、造罪、造業的眾生能獲得救度呢?
修行人最終只有一個願望──有哪一個法門能夠救度像這樣的自己?這個時候所尋求的是救度的法門,不是修行的法門。因為發覺自己外顯是個修行人的身份,可是內心卻依然是個貪瞋痴無明的凡夫。
這樣的人,算是內外一如的修行人嗎?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是老實的還是欺騙世人?一檢討,甚至連慚愧二個字都不敢自居。也就是說,自己是一個無慚、無愧的人。「慚」是懺悔過往,「愧」是不二過,如果我們有慚、有愧,怎麼會天天懺悔又天天造罪,懺了又犯,犯了又懺呢?所以到最後,只能匍匐大地,尋求天地宇宙法界眾生的包容、原諒,並且期盼有一個救度的法門。
轉而言之,如果不是過來人,就未必能夠當下就肯定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當下就徹底的轉入這個法門。
我從小就跟佛結緣。十幾歲曾經一段期間,每天睡覺前誦一部《金剛經》。出家後不久,因為覺得禪、密自己修不起,天台、華嚴的教理也沒有智慧理解,所以就轉修淨土法門。
當時所接觸的淨土雖是以念佛為正行,但還要做其他的善事、累積其他的功德為助行,念佛要念到禪定功夫上的「一心不亂」。讓人覺得,即使是念佛的淨土法門也是不容易的,心中一樣的苦惱、恐懼。只好向常住請假,一個人遁入山中。為什麼要到山中?因為曉得要達到「一心不亂」,即使沒能入定,至少也要達到「未到地定」,若不入深山去專修,在這裡每天要面對種種複雜的人事,一輩子也不能夠清淨,何況達到一心的禪定呢?因此我就獨自進入山中。
住山不久,有機緣讀到日本法然上人的著作(翻譯),著作當中都在強調善導大師淨土法脈的內容,看到善導大師所講的法語,其中有一句是解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的內容──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看到這一段法語,不僅耳目一新,也很讚歎,覺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太容易、修行就有希望了。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顯示著眾生──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出家、在家、會不會修行,只要稱念這句彌陀名號,無關禪定上的「一心不亂」,無關善事功德多少,都「必得往生」。這樣豈不是太容易了!
往生這件事是白白送給我們的,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就能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就不會被我們的業障障礙,被冤親債主牽纏、報復;只要念佛,就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當時雖然瞭解文字的意思,但心中卻頗為懷疑,也跟同參道友互相討論:「哎呀!『眾生稱念,就必得往生』,真的是這樣嗎?怎麼那麼容易?」可是自古以來,弘揚淨土的大德們,不論著書立說,或者演講、闡釋,都沒有下這種鏗鏘有力的、斬釘截鐵的斷言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那個時候因為還沒有全面性的深入善導大師的教理,所以對善導大師這段解釋,雖然覺得很喜歡、很可貴、很難得、很讚歎,但總是打一個問號──為什麼「念佛就必定往生」呢?因為事關重大。
往生極樂世界關係到生死輪迴的解脫與否,對我們修行人來說,往生極樂世界這件生死大事只可成功,不許失敗。成功就是解脫,不成功就是繼續輪迴,而且是地獄有份的,所以是無比重大的事情。為了要了解真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個教理,為了更深入正確的掌握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因此那個時候就默默的發一個願:直接到日本去探究真相吧!
在此之前,也就是尚未請假離開常住時,當時台灣佛教界密宗逐漸被看重,很多人都風靡密宗,密宗也有一個「破瓦法」,我就想,要了解密宗,與其在台灣學,不如就到源頭(西藏)學密,那西藏不能過去,就到尼泊爾,因此也曾經在一九八五年春天到尼泊爾喇嘛廟住過一個月,在灌頂受法之後,覺得這也不容易、不殊勝,還不如念佛。
後來也曾經到泰國(泰北)一個月,參訪了解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覺得不如大乘,還不如念佛。所以回到台灣後就進入山裡,專修念佛,那個時候還沒遇到善導大師的法門。遇到善導大師法門之後,想及玄奘大師為取經而發願:「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就表示以死立誓,非往印度不可,這樣經過三年,步行到達印度,經過八百里河沙,上看不到一隻飛鳥,下看不到一根青草,像他那樣,都能堅心立志,最後到達印度了,何況要到日本,比去尼泊爾、泰國方便,而且不用步行,只要坐飛機二個多小時就能到達,沒有不去的理由。
那個時候,我也請了一本日文的法然上人傳記漫畫,請我父親翻譯給我聽(父親懂日文),當他翻譯到法然上人小小的年紀,十歲左右就出家,十三歲(也有傳記說十五歲)從他的家鄉到京都比叡山修行。從他的家鄉走路到京都比叡山至少要一、二個月,那時候法然上人的母親非常不捨與擔憂,這麼小的年紀,就要走那麼遠的路途,日月風霜,而且路上難免有種種危險,可是法然上人卻說:「要做一個偉大的和尚,必須行走遙遠的路途。」這句話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我想到,要深入善導的法門,必須前往日本。當然,那時候只是一個念頭要往日本,至於住哪裡?真能居留下去嗎?這些細節都沒有想到。可是因緣巧安排,一位近七十歲的老人家,他是日本京都龍谷大學畢業的,這個老人家的太太是淨土真宗寺院的女兒,太太的弟弟又是龍谷大學的教授。這位老人家知道我一心想到日本去參學,就介紹我到龍谷大學去就讀,憑他這樣的關係,立刻打電話到日本,經由老人家的順利疏通,一切就辦妥了。隔幾天就親自帶我到日本去了。也因為有這個學生的身份,才能前後四年多長期在日本居留。
在日本期間,當然不是觀光,也不是為了安逸,而是為了這個法,一有時間就去找有關的書籍,去參訪有心得的蓮友。這一些,都因為一個因──「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是真的嗎?就像玄奘大師,他在中國內地看到經書,也有所懷疑,想到必須更正確、深入地瞭解,所以必須到源頭印度一樣。
當然以我的卑微,根本不能跟玄奘大師相比,不過玄奘大師給了我們很深的啟發:為了要瞭解善導大師的思想,就必須到日本,但是日本還不是源頭,源頭當然在我們中國。可惜的是,中國唐末以後,千百年來善導大師這一些法脈的書籍已經不存在了。當時在台灣所看到的書,無非就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還有《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以及當時台灣幾位淨土宗大德的演講和著作,幾乎看不到有關善導大師的法語或者教理內容。那個時候,不管是中國內地或是台灣,幾乎看不到流通善導大師的著作,當然更沒有人講演,因此非得到日本不可。
那段時間,我一心在尋找、等待一個救度的法,一看到「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個救度的法門,當然很興奮,也要緊緊的掌握,並且確認它是否真實,因此就到日本。也因為到了日本,善導大師這個純粹、純正的淨土法門才能重回故國。
今天要跟大家研討的題目是「彌陀三約定」,阿彌陀佛對我們念佛人,三種約定。
阿彌陀佛跟念佛人的約定很多,歸納起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種約定;再歸納就是以三種約定來含蓋。哪三種約定呢?
第一,必定往生的約定。也就是說我們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必定往生,不可能不往生。所以第一個約定──「必定往生」,首先讓我們有希望--得救的希望,讓我們徹底的安心,從今以後可以過安樂的生活,這都奠基於必定往生的約定。
第二,光明攝取的約定。將來必定往生,現在就保護我們過著平安、喜樂的生活。
第三,臨終來迎的約定。臨終不是我們孤家寡人,單獨一個走向淨土,是阿彌陀佛主動地、親自地、歡喜地,不等待祈求、拜託,早就預約好臨終一定會率領著清淨海眾,浩浩蕩蕩前來迎接我們。
第一,必定往生的約定
「念佛必定往生的約定」是記載在《無量壽經》中。《無量壽經》這部經所記載的主要有四點:
第一點,阿彌陀佛成佛之因;
第二點,阿彌陀佛成佛之果;
第三點,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因,
第四點,往生到極樂世界所得到的果報。
《無量壽經》內容主要就是這四種。但是歸根究柢就是在說明阿彌陀佛成佛之因,因為如果沒有因就沒有果,只要有因就必定有果,這個因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簡稱「本願」。
這第十八願可以說是彌陀積極、主動、平等、毫無條件的要救度眾生,而且以救度眾生為阿彌陀佛成佛的內容;以救度眾生為阿彌陀佛發願的根本,也以第十八願的救度眾生做為阿彌陀佛的佛願。
第十八願總共是三十六字,因為第十八願一方面是經文,一方面也是阿彌陀佛的根本大願,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的生命;因為第十八願已成就,所以我們依據第十八願念佛,就可以離開輪迴,往生成佛。這樣說起來,第十八願也是我們的生命。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前面二十八個字,叫做「攝取門」,後面兩句八個字,叫做「抑止門」。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阿彌陀佛警告我們不要做「五逆、謗法」的滔天大罪,但假使這種人迴心轉意,改邪歸正來念佛,阿彌陀佛也照常無分別、平等的救度他。
所以,阿彌陀佛所救的對象,確確實實是十方眾生,任何對象都救度,沒有一位眾生是被阿彌陀佛所捨棄的。
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意思就是說十方眾生,不管聖人或凡夫,善人或惡人,出家或在家,在阿彌陀佛的眼中都是一律平等,一視同仁,平等看待的。為什麼?一方面是佛的大慈悲心,在他的眼中無不包容,無不寬赦,進而無不救度;另一方面,修行人若真已到達成佛境界,他看待十方眾生就好像他自己,佛跟眾生就是一體不二,將我們眾生看做是他身體的一部分,將我們眾生當做他的生命那樣看待、愛護、珍惜。
就眾生來講,我們的心念非常多,都是貪、瞋、癡、妄想雜念;以佛來講,佛沒有貪、瞋、癡,那佛到底是什麼心呢?就是清淨、沒有起心動念的心,如果他有心就是愛心,佛的心就是自自然然的愛心,清淨、無我的愛心,對一切眾生平等、無差別的愛心,這就是佛的心。就如《觀無量壽經》所講: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佛心就是大慈悲,大慈包含大悲,大悲也包含大慈。「大慈悲」一般解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平等,不講條件,沒有任何差別,沒有高低、上下、好壞、親疏、敵我的差別,這就是「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就是將所有眾生──不管是超凡入聖的聖者,或者還在六道造業造罪輪迴的眾生,乃至三惡道的眾生,對佛來講都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將他人、將眾生看做他自己,愛護對方超過愛他自己,這就是「佛心」。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佛心,它的作用,就是「拔苦與樂」,這是大慈悲的功能力用,對任何苦惱的眾生,都可以拔除他的任何苦,讓他離苦得樂。
眾生的苦,主要就是六道輪迴的苦,對阿彌陀佛來講,救度我們離開六道輪迴的苦,是天性自然、不用勉強,也不用祈禱、拜託、請託,這是天性自然,而且效果神速。只要我們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不受任何的障礙,所以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佛是大覺者,無上正等正覺,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佛的心是大慈悲,可見大慈悲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大慈悲,離開大慈悲,沒有真理,要追求真理,只要好好思維大慈悲的內容,證悟大慈悲的境界。
我有出一本書叫做《無條件的救度》,「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就是無條件救度眾生的意思,淨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十方眾生的法門。一般修行都要經過戒、定、慧的過程,而且要時常懺悔自己的罪業,使自己領悟佛性的內容,再以佛性的內容去修行,這就是「見道、修道、證道」的過程。要達到斷除煩惱,才能離開六道輪迴。
但是淨土法門不是講這個,而是阿彌陀佛直接將我們救度到極樂世界,離開六道輪迴,我們不用經過「悟道、修道、證道」,也不須以戒定慧斷除煩惱、時常懺悔業障,這是因為佛的慈悲,知道眾生的懺悔都是假的,時常懺悔時常犯,犯了又懺,懺後又犯,這就是凡夫眾生。真正情形既是如此,若說凡夫能持戒清淨,那是不可能的,持戒既然不會清淨,就不可能有禪定,沒有禪定就不可能開發智慧,當然就無法「悟道、修道」而「證道」。
阿彌陀佛就是看出眾生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經由戒定慧來斷除煩惱、離開六道輪迴,所以為我們發願,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為我們成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來讓我們稱念;只要我們念這句名號,阿彌陀佛就跟他「約定」,為他保證──決定往生。
念佛是修行嗎?可以說是修行,也可以說不是修行。主要原因是為它超越戒定慧的過程,不像一般法門,經常以拜懺來懺悔,也沒有經過參禪、打坐,或是深入經藏的一般修行方式,所以說「不是修行」。而另一方面,念佛一法所有的人都可以念,有嘴巴就可以念佛,有心就可以在心內念佛,不管是出家、在家,或是士農工商,或老人、年輕人,在何時、何處、何種情況之下,都可以想佛、念佛,就只這樣,阿彌陀佛就跟他保證,與他「約定」,一定往生。事實如此,豈不是念佛就可以得到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因?有這種功德,豈不是念佛本身就是大修行!
若依一般通途的修行,即使大修行人也不一定能離開六道輪迴,但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不往生便罷,一往生當下就進入「一生補處」,決定成佛;我們的無明到極樂世界就當下斷除,成為佛的無量光明。
娑婆世界本來就是六道眾生依其共業所顯現的生死輪迴的境界,因此才叫做「眾生」。娑婆眾生都是共業而來,所以共同在這娑婆世界造罪、造業,永遠輪迴。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維,思維出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累積菩薩無量德行所成就的世界,因此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清淨佛性、清淨願心以及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無量德行所莊嚴的,也就是說,是以阿彌陀佛的福、慧兩足所成就的極樂世界,它不是眾生業報的世界。
佛的境界本來不是還沒斷除煩惱的凡夫所能進入的,必須要初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進入佛的境界,但是我們凡夫卻可以進入阿彌陀佛的境界並且快速成佛,這完全是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
不管任何眾生只要「至心信樂」,都決定能夠往生進入阿彌陀佛的境界。
「至心」,若是以佛來講,就是佛的清淨心。佛心清淨,真實不變化,永遠不改變。
以凡夫來講,就是真正的心,什麼是真正的心呢?就是真誠實意,真正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真正願生阿彌陀佛的世界,真正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說,我們念佛出自內心念佛,我們願生極樂世界也是出自內心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凡夫的「至心」。這種心是任何的人都做得到的,甚至他臨終時才知道有阿彌陀佛,才開始念佛,那時候他念十句、一句,或是嘴不能念佛了,嘴念不出來,只能用心想而已,也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不過,以我們來講,我們是「平生」的根機,不是「臨終」的根機,所以在平生之時就強調念佛的心,願生極樂世界的心,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心,都要真,不要假,這叫做「至心」。
「信樂」就是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歸屬,到極樂世界可以快速成佛,有這種的相信,自然就有那種的歡喜心,這叫做「信樂」。信受、快樂,喜樂。
「欲生我國」,這是站在阿彌陀佛這方面來講的。阿彌陀佛拜託、希望眾生往生他的極樂世界,這叫做「欲生我國」。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為我們修行,目的就是呼喚十方眾生讓他救度到極樂世界,所以「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的願心,是阿彌陀佛呼叫的聲音,並不是我們拜託他、請求他,他才答應的。不是,是阿彌陀佛發願在前,修行在前,建設極樂世界在前,成佛在前,我們才知道有這一尊阿彌陀佛,才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可以稱念,有極樂世界可以作為我們生命的歸屬。總而言之,「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的願心,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
了解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的願心呼喚,我們就隨順、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來願生彼國,此後就「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乃至臨終的時候才知道,而只念十句或是一句,或是起一個念頭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以此來顯示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就願生極樂世界,這樣更加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用「乃至十念」來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沒有門檻的,「乃至十念」的眾生都可以往生,更何況其他的眾生怎麼不能往生呢?
阿彌陀佛掛保證,約定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是這樣不能往生,那他不成佛,必定使我們念佛的眾生百分之一百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他才成佛──這就是第十八願,就是四十八願之中的根本大願──念佛必定往生的誓約。
在《無量壽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都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既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這樣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阿彌陀佛所有的願豈非都是虛假的,如果那樣,他就不可能成佛。因此,阿彌陀佛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願是非常非常深切的,這種大愛心、大慈悲、大誓願、大平等,可以說大到沒有一個邊。
因為若是一個聖人,阿彌陀佛救度他到極樂世界,這雖然是愛心、慈悲、有力量,但是因為只有救聖人,慈悲愛心力量還不夠大;若是善人,阿彌陀佛救度他到極樂世界,也可以顯示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但慈悲願力還沒大到無邊無量。以凡夫眾生來講都是惡人居多,《阿彌陀經》說我們都是五濁惡世的眾生,阿彌陀佛對這種眾生全部都要救,所以彌陀的愛心是無量無邊的慈悲,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願力。反之,阿彌陀佛若是捨棄這種眾生,或不能救度這種眾生,這樣就不是阿彌陀佛了。
所以,我們相信第十八願,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的相信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大信,非常深的深信,而且是對真理的深信。
為什麼?佛心就是無緣慈救度一切眾生,這種佛心就是真理,我們相信真理,所以說這種信是非常高深、非常殊勝的信,非常有功德甚至不可思議功德的信;假使有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認為念佛不能往生,這樣不只懷疑阿彌陀佛,也是懷疑釋迦牟尼佛,而且也懷疑十方諸佛。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就說,執持名號,臨終阿彌陀佛與其聖眾必定現在其前,迎接他往生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同時異口同音自動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所以說「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金剛經》說佛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所說的稱為《經》,「經」就是千古不變、四海皆準,就是宇宙真理,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標準,都是實在的,所以佛出廣長舌相所講的就是《經》,就是真理,不可能虛假。因此我們若是相信念佛必定往生,就是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相信釋迦牟尼佛的佛說,相信十方諸佛的保證,這種的信就是大信,功德非常大,因為決定往生成佛。相反的,若是懷疑念佛不能往生,這樣就是懷疑阿彌陀佛的佛心,懷疑釋迦牟尼佛的言語是打妄語,懷疑十方諸佛的保證是假的,這樣懷疑之罪就非常非常大。
所以,對淨土法門來講,「信」與「疑」的差別非常大,「信」的功德大到不可思議,「疑」的罪業也是大到不可思議。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將我們眾生看做是他自己,他的成佛就是要讓我們成佛,他建設極樂世界就是要讓我們去那裡得到永恆的生命、安樂的生命、離苦得樂的生命,他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我們,我們若不能往生,他就不能成佛,所以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願可以說震動大千,感徹天神。
《無量壽經》中如何形容法藏菩薩的願心呢?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意思是說,我這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若能達成,願這三千大千世界震動,而且盡虛空所有的天神都降天花來作證明。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說:法藏比丘發這個願之後,即時大地六種震動,天上降下種種妙花來作證明,虛空之中也出種種微妙的音樂來讚歎他,而且也有聲音說「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這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約定,所以這種願、這種約定非常令人震撼感動。
所以善導大師說:若是了解這個法門,我們要感動的流血淚,趴在大地上呼號,感動的哭叫,而且累劫粉身碎骨還不能報答阿彌陀佛的恩。因為有阿彌陀佛這個願,才可以使我們離開六道輪迴,若沒有這個願,我們累劫、無量劫、大劫、小劫、恆河沙劫都在輪迴裡面,那種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因此,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恩對我們來說就非常深、難以報答。所以若是善根具足的人,他聽到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他就會出自內心的感動,而且也認定唯有阿彌陀佛是他的救度者,唯有阿彌陀佛是他離開輪迴、離苦得樂的救度的主人,他將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讓阿彌陀佛救度到極樂世界。
因此,若有人聽到第十八願而生信心,就表示這個人善根、福德已經成就了。這樣講起來,要具足善根、福德也是簡單、容易之事,因為以淨土法門來說就是信受彌陀救度。
若不是信受彌陀救度,我們要經過戒、定、慧,而且經過一世、二世、無數世,一劫、二劫、無央劫去累積,但也不一定可以成就善根、福德。所以祖師就說:「聲聞獨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但我們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就具足成佛的善根(菩提心)與清淨的福業,就具足福、慧兩足。為什麼?善根也好,福德也好,戒定慧、六度萬行這都在「南無阿彌陀佛」裡面了,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戒定慧、六度萬行就都全部具足了。
淨土法門強調要信、願、行,「至心信樂」就是「信」;「願生彼國」就是「願」;「乃至十念」就是「行」。
信、願、行都具足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南無」就是信、願,「阿彌陀佛」就是「行」,所以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就可以表露我們的信、願、行;所以信也好、願也好、行也好,最後都是歸屬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裡面。
因此,對我們來說,我們就是時時刻刻念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時間就念佛,想到就念佛,可以念佛就盡量念佛,將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作我們的生命,將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作我們的生活,這樣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念佛必定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保證、阿彌陀佛的誓約。
《無量壽經》中, 釋迦牟尼佛解釋第十八願說:
若有眾生聞其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這也是釋迦牟尼佛代替阿彌陀佛為我們作保證、作說明,只要我們念佛,願生彼國,這樣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意思就是,我們現在已經是決定往生的身分,已經不是輪迴的凡夫,這叫做「凡夫菩薩格」,現在是凡夫,還沒離開六道輪迴,不過卻已經不再輪迴,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從現在看未來,從因說果,我們已得菩薩資格,不是凡夫,因為不再輪迴。
《無量壽經》又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之故,只要有人聽到他阿彌陀佛名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他現在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身分,而且現在也是「不退轉」的身分。
釋迦牟尼佛的微妙解釋,使我們非常安心、安慰。釋迦牟尼佛的解說也等於是在為我們授記,授記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現在已經得到往生的身分,而且是得到不退轉的身分。
《莊嚴經》也說:
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法藏菩薩說,我不成佛便罷,我若成佛,佛名為無量壽,十方眾生不管任何人,聽到這句名號都可以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具金色身,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具足三十二微妙相,而且跟阿彌陀佛一樣,有大慈大悲的心去利益十方眾生、救度十方眾生。意思是說,他若成佛,他的佛名叫阿彌陀佛,凡是聽到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的人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外貌也好,內心也好都跟阿彌陀佛一樣,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慈悲、無量智慧,跟阿彌陀佛一樣以四十八大願,大願力、大平等來救度十方眾生。
現在是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就預先說明,末法時代的眾生,修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唯有依靠念佛才能脫離生死輪迴。現在是末法、是五濁惡世,若沒有靠念佛不能離開六道輪迴,何況只要念佛,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保證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念佛必定往生」的約定,這是第一點。
第二,光明攝取的約定
「光明攝取的約定」是記載在《觀無量壽經》,但是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經文裡也有記載。
《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這二段經文十六個字也是第十八願的闡釋。「光明遍照」,「光明」是指誰呢?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設我得佛」的佛;「十方世界」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的世界;「念佛眾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的眾生,「念佛」二個字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的念佛。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攝取」就是救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從始至終,是百分之百的,必定的、必然的,不可能有差錯;如果不能夠往生的話,阿彌陀佛是不能成佛的。所以「攝取不捨」,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由此可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是在闡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而且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才能夠有這遍照十方的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如果阿彌陀佛都還沒有成佛的話,遍照十方的光明哪裡來呢?攝取救度十方念佛眾生的功能又哪裡來呢?因此,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同樣也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這一句名號的內涵。
有關這一段經文,善導大師分為二科,作二種解釋: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顯示光明的無量、無障礙;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只要是念這句光明名號的人,當下就會獲得「攝取不捨」的利益。攝取不捨有什麼利益呢?有現當二益--現世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消業障,增福慧,萬事如意,事事吉祥等等,這是現世的利益;將來則迎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這是當來的利益。
由這些闡釋可以看出,這一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有三種含義:除了善導大師的二種解釋之外,另一種就是前面所講的,這十六個字也是屬於第十八願的內涵,可以說是第十八願已成就所呈現的結果,是第十八願完成之後的利益。因為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成就,就不可能有攝取不捨的功能。
由於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成就了,才能夠使念佛的眾生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已經成就,所以能夠攝取念佛人永遠不捨,顯示這一句名號的含意就是攝取念佛人。
阿彌陀佛成佛了,是成為一尊什麼樣的佛呢?是光明無量的佛,也是壽命無量的佛。那麼這個光明的存在有什麼作用與目的呢?《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就親自作了解釋: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佛之所以名為阿彌陀,之所以名為光明無量的佛,是因為光明能夠遍照十方盡虛空的法界,不受任何障礙。
我們凡夫的眼睛,一張紙隔著就看不過去了,一片薄板隔著就走不過去了,可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不受障礙。不受有形的高山、牆壁、鐵圍山的障礙;也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礙,不受冤家債主的障礙,也不受貪瞋痴以及曠劫以來業障的障礙,所以說是「無礙」。這無礙的光明,作用在哪裡呢?就是《觀無量壽經》這一段所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遍照十方法界無所障礙的光明,目的就是為了救度、保護念佛的眾生。因此善導大師把這二段經文融合而作解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這尊佛為什麼名為「阿彌陀佛」?因為這尊佛是以「光明」來觀照、尋找、保護、接引、救度念佛的眾生,因此這尊佛才叫做阿彌陀佛。所以從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就可以瞭解阿彌陀佛存在的目的、功能,以及與念佛人一體不離的親密關係。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就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由這一段法語曉得,念佛眾生,雖然現仍在在這娑婆世界,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已經先以他的光明來保護我們,直到往生極樂。所以這一段法語,光明攝取等於約定,顯示現當二益。
第三,臨終來迎的約定
「臨終來迎的約定」主要記載在《阿彌陀經》,但是《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也都有記載臨終必定來迎的內涵。所以這三種約定,在淨土三部經都有很明顯的說明。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中的第十九願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說:你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你只要把這些功德迴向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我保證在你臨終的時候來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假設這個人,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但沒有發願迴向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那他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就沒有關係了。因為他不是專念佛,又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以這樣的善巧方便,來讓他發願。這樣就跟阿彌陀佛有關係了,就跟極樂世界有關係了。所以第十九願是善巧方便的接引不曉得彌陀的救度,不曉得彌陀的慈悲,不曉得名號的功能而雜修雜行的人的方便願。
若是第十八願,不管有發願、沒發願,當下都是跟阿彌陀佛有直接關係的,因為早已是生命共同體,是佛凡一體,自他不二,以淨土宗專有名詞來講就是「機法一如」。
因此在《阿彌陀經》就說: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也以第十九願的臨終來迎顯示,對念佛人是平生保護,並含蓋著臨終必然往生。
一般人對《阿彌陀經》沒有正確了解,認為平生要執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這樣臨終阿彌陀佛才會來迎接,這是錯解經文了。
經文是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之後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它是有因果關係的,這個叫做「三段經文,二重因果」。
第一段「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是專一不雜的意思,這是因;有這個因,就會有臨終彌陀來迎的果;這個果也成為一個因,有了這個因,是人終時自然心不顛倒。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就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現前來迎接我們,然後加持我們,使我們心中不亂,因而就心不顛倒,而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追根究本,都是來自於執持名號;追根究本,都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慈悲加佑。全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心、願力、佛力的功能。對平生執持名號的念佛人,阿彌陀佛不是臨終的時候才來迎接,現在的時候就已經親臨攝護了。
因此「來迎」有二種含意:
一種是「平生來迎」,現在就已經來迎,已經攝取不捨了,一直到我們臨終都不改變,臨終則顯現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也稱為「不始來迎」。不是臨終才開始來迎接我們,是現在就來迎接我們了。這是就第十八願的念佛眾生來說的。
第二種是「臨終來迎」,也稱為「始來迎」,臨終才開始來迎,平生沒有來。為什麼呢?第十九願的人不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沒有蒙受攝取不捨的利益,但是阿彌陀佛也不捨棄他,臨終也必定顯現來迎接他。因此,這是就第十九願的眾生來講。
攝取不捨的故事
有關「攝取不捨」,我來說明一個故事。
十幾年前,屏東(台灣的南部)有一個蓮友法號叫淨智。她開始學佛時也跟一般人一樣,是雜修雜行的,後來,她看到我們的淨土宗叢書,曉得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念佛就能夠往生,她很歡喜也很感動。她的先生跟二個孩子也都有學佛,所以她就把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也介紹給她的先生跟二個孩子,她的先生跟二個孩子也很肯定這個教理。她也祈求阿彌陀佛讓她對彌陀的慈悲智慧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有一天,她看《觀無量壽經》第九觀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她眼睛一亮,心想:只要是念佛的人阿彌陀佛都攝取不捨,她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又懷疑,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那麼我們平常雖然有在念佛,可是睡覺的時候,做事的時候,還有打妄想忘記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是不是依然攝取不捨呢?還是只有念佛的那個時段才攝取不捨呢?
她有這個疑問,希望能得到解答。所以當天晚上她就到佛前去求阿彌陀佛,讓她能夠了解「攝取不捨」的真正含意,之後就去睡覺了。她原本想,跟阿彌陀佛求了之後,或許明天或什麼時候,她會在書中或者聽錄音帶時得到解答,或者在什麼環境之下逢緣觸境而悟到了「攝取不捨」的道理。萬萬沒想到,當天晚上阿彌陀佛就親自示現生動的情境來為她解惑,讓她非常感動,因為這種解釋方式是所有方式當中最好、最貼切、最直接的。
淨智自述:
整個夢境氣勢非常磅礡、十分壯觀,實非筆墨所能形容,沒有身歷其境根本無法想像,我只能做很粗淺的概述。
在一艘堅固無比的大船上,載有許許多多的生活必需品,應有盡有,我和外子還有兩個孩子,全家四人坐在船上面,整座船四周被一個無形的大圈保護住,好像在一個大的透明玻璃球裏面。圈外,浪海濤天,狂風大作,天空漆黑,一片黑暗,而且因風浪太大,船隻經常覆蓋在浪水底下,而在保護圈內的我們,處在此船上感覺像在大地一般穩固,面對圈外這般駭人恐怖的景象卻絲毫不受影響,非常平靜,甚至我內心從來不曾有過此時的安全感,而在整個夢中,我全家四人當時卻並沒有在念佛。
為什麼當時她沒有在念佛,她沒有記載下來,但是她說,儘管他們沒有在念佛,可是這條船還是很穩固、很安全的保護著他們,不受外面一點點的影響,是毫無危險的,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阿彌陀佛是以這樣來顯示「攝取不捨」。
這個夢境代表什麼呢?「一片黑暗」表示我們心中的無明,因為無明,所以黑暗。經典上說無明黑暗是凡夫的本性,無明就是沒有光明,而且黑暗比無明更重;我們的貪、瞋、痴、慢、疑、種種的妄想雜念、嫉妒、不平、不滿、苦惱,都是從無明而來的,對我們來講,是從黑暗而來的,沒有比黑暗更深的無明了。
「海浪濤天」,表示貪瞋痴很深;「狂風大作」,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可說是狂風大作,照說這樣是會被濤天海浪淹沒海底的,可是他們沒有被淹死,反而是被光明罩罩住,而且穩固、平靜、安如泰山,這顯示念佛就是乘坐在阿彌陀佛的佛船、願船上,受阿彌陀佛光明船的保護。
這樣的夢境,很貼切的回答她,什麼叫「攝取不捨」。──念佛的時候,固然攝取不捨,沒有念佛的時候,也照樣攝取不捨,因為你是一個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毫不改變的人,所以就攝取不捨。難怪龍樹菩薩就用坐船來比喻念佛的法門。
龍樹菩薩把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二個法門:一個是乘船的法門,也就是念佛的法門。龍樹菩薩說乘船是容易、輕鬆、安樂、快速而必定到達的。另一個是陸道步行的法門,顯示的是辛苦的,是漫長的,而且是有危險的,也不一定能夠到達的。所以這一個夢境跟龍樹菩薩的這個解釋不謀而合。
另有一個「攝取不捨」的故事,發生在古代的日本。
在法然上人那個時代,有一位比丘為了瞭解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真意,就到一間寺院去閉關七天,七天中他專一念佛,希望阿彌陀佛為他開示,讓他領悟什麼叫做「攝取不捨」。第一天過去了,沒有感應,第二天過去了,也沒有消息。一直到第七天的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佛堂之中的本尊阿彌陀佛,來到他的面前,一伸手就抓住他的手腕,一抓就不放了,他被這突然而來的動作嚇到了,當下要逃跑,結果逃不掉,就好像被鐵鍊鎖住了一樣。然後本尊阿彌陀佛就張開嘴巴跟他講,這就是「攝取不捨」。就是說凡是念佛的眾生,都已經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被阿彌陀佛握住了,逃不掉了。你即使逃到地獄,阿彌陀佛也一定要把你帶到極樂世界。而且已經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就跟阿彌陀佛是一體不離的。這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翻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他以為已經離開如來掌了,結果始終都在如來掌中,逃不出如來掌。
念佛人已經都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之中,只要念佛不變,就永遠都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註解到第七觀「華座觀」的時候,就用問答來解釋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
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
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繫之牢何由得免?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阿彌陀佛站立在空中,不管任何人,只要迴心念佛,就必定當下能獲得往生的身份,這是顯示阿彌陀佛站立在空中的目的、含意。之後善導大師自問自答解釋說,一切眾生之中,佛最尊貴最高無比,阿彌陀佛既然有這個大悲大願大力救度眾生,他為什麼不輕輕鬆鬆的坐著,而一定要站著?回答說:我們都是五濁惡世的罪惡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火已經燃燒過來了,人生無常,一氣不來,就墮落在三惡道的火坑裡了,所以在千鈞一髮之際,阿彌陀佛「立撮即行」,他站著在等我們,緊急中,怕來不及,三隻手指頭一抓就要帶眾生往極樂世界去了,心情是如此急切,所以不會說輕輕鬆鬆的端坐著,是隨時站著等待,而且弓箭步是站好的,手也是伸出來的,你只要念佛,他一抓就要到極樂世界去了。
「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這個「立撮」的「撮」就是「攝」的意思。攝取的「攝」是提手旁,提手旁是五個手指頭,那阿彌陀佛是三隻手指頭就好了,三隻手指頭一提,就能讓我們離開三惡的火坑、六道的輪迴,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這是以「立撮即行」來彰顯「攝取不捨」的情狀。
有關臨終來迎的典故,我再來說一件我外祖母往生的瑞相。我出家到現在將近四十年了,幫人助念的次數雖說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少數,卻從來沒有看到像我外祖母那種的瑞相。
我外祖母是台南市人,生長在附近一個叫做「喜樹」的海邊鄉村,在那裡看海,遙望過去就是廈門。那個時代,大多數人家生活很苦,海邊的人都是靠捕漁維生的。我外祖母沒有上學受教育,一生很刻苦,但做人倒是很好,很有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口德也很好,從來不批評別人,講別人的壞話,或者傳是非;她也很有忍辱的心性,比較不會跟別人計較,刻苦耐勞;同時也為家人設想,好的東西,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用,都先給她的孩子們。
外祖母的晚年與賃居高雄的小舅同住,小舅當時在作生意,對於極樂、地獄的事情,無所見聞。
民國七十五年(1986),外祖母時年八十四歲,因老邁體衰,加上脊椎患骨刺,因此臥床超過半年,無法下床活動。
那時我剛好住在高雄縣的山上(我民國六十六年出家,七十四年農曆二月一日離開佛光山,但還是獨自住在高雄縣的山上),農曆五月間,我有事下山,順便到小舅家,才看到躺在床上的外祖母。當時心想,外祖母的壽命應已將盡,如太陽西落,不可能再好了。但我感覺外祖母心中定然執著放不下,因為我這位小舅再續弦,而小孩卻仍年幼。
那時,我給外祖母一串念珠,勸她念佛。告訴她念佛能讓身體較無病苦,若壽命已盡,阿彌陀佛會接引她到極樂世界,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四季如春;沒有壞人、沒有壞事;既沒有老病死的苦,也沒有其他任何的苦,只有身心無量的安樂。在極樂世界所有事都能如意,並有神通,可以來去自如,而最大的利益,是能和阿彌陀佛一樣具有無量光、無量壽。我跟外祖母說,只要稱名願生,必得往生。不過,因為我住得遠,外祖母是否真心願生,並常念佛,我就不知道了。
過幾天,我再去看外祖母,她仍然躺在床上。
我問她:「阿嬤,您有念佛嗎?」
答:「有啦!有啦!」
問:「您怎麼念?」
答:「就心裡想著、念著,反正總是這樣」。
我當時就想,阿嬤的時間真的不多了!一定要讓她有個決定能往生的環境。
可是小舅對佛教並沒有信仰,所以祖母往生的責任就在我身上了。為使外祖母有必定往生的境緣,我找了兩張彌陀立像,並送到高雄裝框。預備一幅懸掛外祖母面前,讓她睜眼就能隨時看到;一幅放在頭部上方,表示阿彌陀佛常在其頂,日夜護持。並拿一塊念佛的錄音帶(當時還沒有發明念佛機),請小舅購買放音機播放念佛磁帶。
總之,要使外祖母眼常見佛像,耳常聞佛聲,而憶佛念佛,相續不斷。然而當時小舅因尚未學佛,不重視此事,放音機一直未買。
農曆六月一日,我想佛像應已裝好框,便到高雄迎請送往小舅家,當時小舅不在,大門深鎖。我就將佛像託放鄰居家,請其轉交。
回到山腳下,我打電話給小舅媽,告訴她要趕緊將佛像掛上,因為外祖母可能即將往生。當晚小舅返家,就立即將佛像置於外祖母前後,果然外祖母一見佛像,就合掌膜拜。小舅媽並說,那天早上外祖母還請舅媽為其擦洗全身,更換新衣,並說明日不用再洗。
隔日(初二)中午過後,外祖母雖然依舊躺在床上無力起身,然時而凝視佛像,時而合掌作膜拜狀。到三點半神情異樣,四點十分突然呈現昏迷狀態。舅媽立刻連絡小舅回來,並輾轉請人通知我。
我六點多接到通知,即於佛前祈請彌陀不捨本願大悲,接引外祖母往生。隨即攜帶引磬、木魚趕往高雄,到達時已七點多。台南的大舅父、大舅媽及三舅媽也趕到了,只見外祖母已被換妥壽衣,雖未斷氣,但已不省人事,唯存一絲氣息。不久救護車到,準備載祖母回台南老家往生,我向祖母作簡短開示後,隨即上車,一路念佛,於晚上九點多回到台南老家。
經過一晚上一早上的開示助念,到隔日(初三)中午過後,祖母依然唯存一絲氣息。我想祖母應有掛念之事,致遲遲不能隨佛往生,便將想法向在場長輩說明。在旁助念的小舅媽當下便合掌跪下,向祖母說:
「阿婆!阿婆!(小舅媽都稱祖母為阿婆)如果阿彌陀佛已來接您,就請您跟隨阿彌陀佛往生;我前幾天跟您所說的話是無意的,您往生之後,我絕對會好好撫養小孩,直到他們成家,請您放心吧!」
這幾句話一說完,原本一直躺著不動的外祖母,立即連續合掌三次,第四次左手提起放在胸前,如手托蓮花的樣子,接著掌心在下的右手也翻掌成接引相,與此同時,呼吸立即停止,臉相也逐漸圓滿紅潤,那時一點二十分。
一室親戚,親眼目睹,皆面面相覷,咸感驚奇讚歎,不覺念佛之聲,更加虔誠響亮。九十二歲的外祖父說,從來沒有見過人往生後,臉色這麼好看。
事後三舅媽跟我說:「昨晚(初二)阿彌陀佛的侍者有來。」
我一聽好奇的問:「阿彌陀佛的侍者長得怎麼樣?在哪裡看到?」
三舅媽說:「因為天氣悶熱,大家在室內念佛,我拿一小凳子坐在室外念,正好看到一尊尊排滿虛空,就像佛光山大佛城四周一排排的佛像。」
她的意思就是說,像佛光山的阿彌陀佛大佛旁邊的一尊一尊的小佛,她說那就是阿彌陀佛的侍者,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的侍者都遍滿虛空了。
在《觀無量壽經》就說:「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這顯示阿彌陀佛老早就要來迎接我的外祖母了,同時化佛、化菩薩浩浩蕩蕩已經預先站在虛空上等待了,一直到六月三號中午一點二十分,我的外祖母才顯示三次合掌,接引狀,然後斷氣往生。
我外祖母沒有皈依,沒有吃素,一生也沒有聽經聞法,有沒有念佛、怎樣念,我也不知道。我送念珠給她的時候跟她講什麼法,大多已經忘記了,不過一定是講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極樂世界的清淨安樂,六道輪迴的痛苦、恐怖……等等;當時我的外祖母已無力的躺在床上,無法像我們一樣虔誠有力的念佛,可是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一般人都會執著,我的外祖母也曾一直執著不肯離開,但是阿彌陀佛也一直等、一直等,等到我小舅的姨太太跪下來安慰她,要她不用掛念、不用擔心,那個時候她才斷氣,才跟阿彌陀佛去。假設小舅媽沒有跪下來跟他安慰保證,阿彌陀佛會不會一直等啊?還是會一直等,攝取不捨嘛!
我的外祖母已是即將命終的人,即使執著還能執著多久啊!頂多一、二天,非得斷氣不可。那她氣一斷,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還是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已經被阿彌陀佛抓住了,即使要逃也逃不開了。何況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因為佛的慈悲加佑,會使她的心能領悟不再執著,使她的心能放下,並曉得往生極樂世界必定圓滿心中所願,這就是平生攝取不捨直到臨終,進而顯示臨終來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