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一、不可自期臨終瑞相;
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三、不可夾雜觀想念佛;
四、不可期盼見佛見光;
五、不可期盼靈異境界;
六、通靈屬神鬼境界,所謂物以類聚,那就會被牽引繼續輪迴;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親近。
「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實
有關這幾點我來說明一下。
一、不可自期臨終瑞相
在二十年前,有人跟隨我出家,他也曉得我外祖母往生的瑞相。他就說:「他發願,雖然不會講經說法,但是臨終要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顛倒,坐著往生,以這個來給大眾表法,來度化更多的人;不然這個法門這麼好,如沒有人相信就太可惜了。」
我就跟他說:「你不可以這樣發願,這樣發願很不好,會給自己帶來障礙。為什麼呢?一個人能夠把握的就是現在念佛,至於臨終,每一個人的業緣各不一樣,應該任憑彌陀安排。坐著往生或站著往生,所謂坐脫立亡,一般來講,當然殊勝。但如果需要躺下,乃至已經坐輪椅了,那也要隨順。」每一個人的業緣各不一樣,所以我要他不可以發這樣大而無當、高而不切的願,也不可以有這樣的念頭。
果不其然,他現在年近七十,身體虛弱、病痛在身,心臟不好,有時感覺呼吸不暢,幾乎要斷氣了,所以很苦。他當初的發願跟現在吻合嗎?不吻合。所以人應該老實、踏實,不應該有過大、不切實際的心願,那是會給自己帶來障礙的。這是一個證明。
再引用兩件高僧的事例,似有冒瀆,但非存不敬,先乞恕罪。
近現代有一位老和尚,可以說是佛教界首屈一指的高僧。他中壯年時期曾經住山,曾入深定。中年之後下山度眾,慈悲祥和,道氣感人,自行化他,專一念佛,廣受四眾的欽敬崇仰。不過到了老邁之年,再也未曾入定了,乃至於九十五歲臨終那一天上午,看到他躺在一個房間的藤床上,氣息微弱,面無血色,有人在旁邊為他打點滴,祈能延長壽命。其實這完全不是老和尚的本意,老和尚自知四大假和的色身已然敗壞,不堪使用,唯願早日往生。但是寺院的主事者卻在這一天舉行佛七,要為老和尚延壽,祈盼老和尚多駐世幾年,也好幫她蓋廟。可是既然臉色已變,氣息似斷未斷,顯然已將命終,已經這樣了,勉強打點滴還有什麼用?這只是折騰老人家而已,又怎能達到延長壽命呢?還是撤除一切延命的措施而進行助念才是最為重要的吧!
果然,午餐過後,常住向大眾宣佈取消為老和尚延壽的佛七,請大家前往大殿為老和尚助念。此時老和尚身體已先搬移躺在大殿,四周圍著布幔,寺裡的尼眾與外來眾多蓮友們都在布幔外面助念。
一般信徒肯定會認為老和尚平生入定,常坐不臥,也有神通,所以臨終時應該會有如何如何了不起的殊勝瑞相,至少也要正身端坐,紅光滿面,目光炯炯,說了一首偈語之後,眼睛一閉,立刻化去,這才合乎高僧最後完美的形象,同時劃下圓滿的句點,信眾們心中難免都會有這樣的期盼。其實這是不必要的,不要認為平生能入定,所以臨終也能入定,也有種種瑞相。臨終將如何?由於業緣各不一樣,我們把握不到。
世尊常說:「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善導大師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法,有因有緣就有這現象,無因無緣就沒有這現象,所有一切萬法都由因緣所生,都由因緣所決定,所以要創造因緣,也要隨順因緣。
中壯之年能入定是因緣,晚年之後未曾入定也是因緣;平生之時能入定是因緣,臨終之時不能入定也是因緣,一切都是因緣。
平生曾經入定,期盼其人臨終也須能入定,或坐脫立亡,說偈留世,即是強人所難,不知凡事都有其因緣。年邁體衰,也沒有入定的環境,因為人事紛雜,已無自己與外在之主客觀的入定條件。
如果臨終之時必須依靠正念念佛才能往生,則老和尚臨終已經昏迷,何能往生?豈非連老和尚這樣的人物也不能往生?然而絲毫不減損老和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在於平生的願生與念佛,而老和尚正是如此。因為他平生願生淨土,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勸導弟子及信眾們也要專一念佛願生淨土,往生前二天還自己親打木魚要弟子一起念佛,如是因如是果,往生是決定的,而且他荼毘之時與之後也有諸多往生的瑞相。
如果臨終之時須要正念念佛才能往生,則阿彌陀佛不是不夠慈悲就是不夠力量,但阿彌陀佛是夠慈悲而且夠力量的。
阿彌陀佛有絕對的慈悲,也有絕對的力量,誓願主動積極的救度十方任何一個罪苦的眾生。不論任何眾生,只要平生願生彌陀淨土,此後憶佛念佛,不管臨終任何現象,即使昏迷不能念佛,或者病苦念不出佛來,照樣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念佛人應信平生已在彌陀攝取不捨的光中,所以不論臨終何種現象,阿彌陀佛必定迎接往生極樂淨土。
所以一個念佛人,他的往生在平生就已定下來了,這就是祖師說的「平生業成」。因此不管臨終怎樣的死法,怎樣的形象,那都各有因緣,但毫不妨礙往生,同時對往生不增不減。也就是瑞相昭著,天樂鳴空,異香瀰漫,也不增加往生一絲一毫;即便是平平淡淡,彌留之際昏迷不醒,也絲毫不減少往生。為什麼?彌陀攝取不捨,故得平生業成。人力的造作還會增加佛什麼、減少佛什麼嗎?總之,一個念佛人,臨終正念分明也好,昏迷不醒也罷,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在平生的信佛念佛,不在臨終的能否念佛;在彌陀的攝取不捨,不在眾生的功夫功德。
老和尚臨終已經昏迷,何況其他的人?所以只要平生願生而念佛,決定往生極樂,至於臨終現象將如何,則由因緣決定。
這也顯示遇緣有異,而成機類差別。因此,眾生之機不可憑,唯憑彌陀之救度。
另一件,也是現代一位高僧大德,三四十年前,經常舉辦齋戒學會,接引了很多大專青年學佛。他的行持是戒律與淨土,不僅持戒嚴謹,而且天天精進拜佛,可說是一位勤苦修行的高僧。但是年邁的時候,健康狀況一年不如一年,得了腦部水腫瘤的癡呆症,幾次進出醫院,坐在輪椅上,有時兩眼無神的望著前方。雖然示現這樣的衰病,然而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平生的德行功不唐捐,絲毫不為「無常之身相業緣」而障礙彌陀的接引往生。
現代醫學科技發達,能夠延長人的生命,未必能夠維持健康的身體。所以壽命愈長,身體愈衰,這幾乎已經是現代人的常態,那是必然的。不能期盼他平生這麼勇猛精進,臨終也要示現一個眾人期待的瑞相。
有人認為一個念佛願生極樂之人,平生至少要功夫成片,降伏煩惱(伏惑),臨終要正念分明,不可神識昏迷,才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這種見解既不契理,也不契機。
為了確切顯明淨土宗的「機」跟「法」,也為了讓所有念佛人安心,對彌陀救度無疑無慮。也就是淨土宗之機,臨終若是衰老病苦,乃至癡呆或昏迷,彌陀救度之法,依然攝取不捨,接引往生。因此略舉兩位高僧作為事證,目的只是為了顯明淨土宗的真實之法與真實之機,令人念佛安心而已,就如《大經》所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晚輩敘述長者行誼,大多忌諱、不忍冒瀆提及長者衰老病苦之相狀。上來舉出兩位高僧老邁及臨終相狀,略作事證,因此冒瀆,萬乞恕罪。至於所舉相狀有些與傳記或有異同,但都是根據見聞如實呈現,未加修飾。
淨土宗開祖善導大師說:一個念佛人要自覺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同時要信受彌陀救度,必得往生,不要懷疑憂慮。這就是淨土宗根本的核心的信仰,也就是淨土宗有名的「機法二種深信」。其「機法二種深信」之文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所以我們要自覺是一個愚癡無智、罪惡生死的薄地凡夫,以凡夫的根機來學佛念佛往生,不可以學菩薩,或者學上根利器的行徑,因為這不合乎現實,會給自己帶來障礙。也不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以防內懷虛假,只要做個樸實、踏實、老實的安愚念佛人便可。
所以「不可自期臨終瑞相」,只要平生信佛願生、憶佛念佛,就必定往生。至於臨終如何,任佛安排,彌陀的安排便是最好的安排了。
再引用善導大師四段法語如下:
-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 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為人助念要抱著悲心、真心、信心、清淨心。悲心就是視人如己,把助念的對象看成自己,或者自己的親人,這樣內心就會很真誠專一的念佛,而不會有隨緣、應付的心態;也要深信阿彌陀佛是一尊悲願弘深的佛,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的要救度十方所有一切眾生,不管任何眾生,只要念佛,阿彌陀佛隨即聞聲救苦應聲而現的前來救度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同時要清淨心,純粹深願對方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永遠脫離輪迴,別無其他目的,既不為自己被讚歎的名,也不為自己能得好處的利,更不可期盼出現某種瑞相。
為什麼不可期盼助念瑞相?因為有無瑞相都是各有因緣的,要任憑因緣,隨順因緣,不可盼望,否則恐怕招來魔境。因為我們曠劫以來生生世世有無量無邊的怨家債主,當我們心不純正不專一,而有非份妄求什麼個人的名利,尤其是奇特、靈異的種種瑞相,有他心通的怨家債主就會顯現瑞相誘引存此心態來助念的人進入魔境當中,即使沒有冤家債主顯現魔境,自己也容易走火入魔。因此,為人助念心中不純,求名利尤其期盼瑞相是極其危險的。再者,期盼助念瑞相而未達到預期,若對教理沒有正確了解也容易退失信心。
只要自己抱著悲心、真心、信心、清淨心,自然能夠感召彌陀前來接引,有無瑞相絲毫不用介意。因為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多,有特殊瑞相的往往是不同的根機、不同的因緣才顯現的,但那總是少數,而自己也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引起未來再有這樣瑞相的心思與期盼。
其實助念的時候,助念的人坐在那裡,以悲心、真心、信心、清淨心,樸實踏實、安心定意、一聲一聲地稱名,這就是最大的瑞相。
總之,期盼助念瑞相容易引來魔境或走火入魔,是極其危險的。(待續)